《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

【千问解读】

《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说起知识点,应该没有人不熟悉吧?知识点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数学的知识点除了定义,同样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分享。

  知识点1: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

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例句:苔痕上阶绿  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2、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3、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  5、可以调素琴(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

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

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

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

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

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

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

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

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

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

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

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

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

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从诸葛亮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  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何陋之有”回应上文。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

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

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

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

  知识点2:

鲍照《门有车马客行》古诗词翻译赏析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非常喜欢一些古诗词,很多古诗讲述的事情真的是太有意境了,如果你能深刻的了解诗词,那么就能完全领会诗词的含义了。

说到鲍照的《门有车马客行》,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这首诗的翻译以及赏析。

1、《门有车马客行》原文门有车马客,问君何乡士。

捷步往相讯,果得旧邻里。

凄凄声中情,慊慊增下俚。

语昔有故悲,论今无新喜。

清晨相访慰,日暮不能已。

欢戚竞寻叙,谈调何终止。

辞端竟未究,忽唱分途始。

前悲尚未弭,后戚方复起。

嘶声盈我口,谈言在我耳。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2、诗词翻译门前有车马来,问我是哪里人。

我快步赶上去访问,果然找到了自己的旧乡邻。

听到家乡的声音心中悲凄,因此讲话中也增加了不少家乡的话。

清晨的时候出去相访老乡,到日暮降临还迟迟不肯回来。

同忆往事,过去的欢乐和悲苦都一一叙述。

我们之间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但人生终需一别,我们毕竟要中途分别。

刚才的悲苦回忆还没有停止,又新添许多忧愁。

在分别时,我不禁凄楚哽咽,对旧友说着一些分别保重的话:“记得以后常常写信过来,来表达你的心情,愿你前方行路好好保重。

”3、诗词赏析诗的开篇四句,写宾主初见的情景。

主人独居异乡,忽闻“门有车马客”,于是“捷步往相 讯”。

果然不出所料,这来客正是他所盼望的老邻里。

“车马客”谓长者车辙,可见这位客人比主人年长。

他们既是同乡邻里,有都是在仕途中生活的人,宾主相见时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

“捷步”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果得旧邻里”的“果”字反映出主人的心理状态,说明客人的到来是在主人的意料之中。

宾主一见如故,特别是主人,多么想从客人哪里了解家乡的一切遭遇,又是多么愿意把自己别后的生活遭遇一一告诉来客。

   他们谈话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因为是诗,不是小说,无需详细写出。

从“凄凄”四句可 以见其气氛与刚见面时的迥然不同,前四句四句表现出欣喜,后四句则不免悲切。

“凄凄”和“慊慊”不正是描那悲伤的声调和不满的神情吗?“昔有故悲”、“今无新喜”,可见他们对现实生活是悲观和失望的。

是官场的失意,还是家庭生活的拮据?不得而知。

很可能是二者兼而有之,否则格调也不至于如此低沉。

   “清晨”四句字面上是写时间过得很快,实际上是重在写人,写亲密无间的友谊。

这一对 同病相怜的老朋友无话不谈、无心不交。

从清晨至日暮,“谈调何终止”。

他们也许是谈论天下大事,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嘲笑愤怒。

   正值谈性正浓时分,“忽唱分途始”,该是多么的扫兴!“辞端”四句继续写时间和友谊的矛 盾,以深化主题。

时光不留情,友人即将离去,旧愁新感顿时一并涌上心头,“前悲”与“后戚”交织在一起,情感达到了高峰。

   末尾四句写送别。

此刻主人声音嘶哑了、哽咽了,临别前只是简单的说了二句祝愿的话 “手迹可传心,愿尔笃行李。

”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

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曲折处感人。

本诗押韵读来 顺口,便于背诵。

全诗共二十句,除了头尾各四句外,其余十六句皆是用来写二人谈话的情景,娓娓写来,十分感人、如“凄凄”二句和“欢戚”二句,皆为诗人新创,更增添了诗的悲欢气氛。

末尾四句也是诗人新创,增加了送别时的依恋之情。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词人在语言艺术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调名取自陈羽诗《过栎阳山溪》中“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

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

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

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

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

“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

如《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

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来之际显出潇洒的姿容。

而从“物情”的“潇洒”之中,又可见出词人潇洒的笔意,词家之清韵。

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接着第三句紧续一笔,“百般景物堪图画”,“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故而说“堪图画”。

张抡这首词,可说是以画入诗,诗中有画。

山景胜绝,无处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选择,用最典型的景物写出秋山之美,于是词人以写出丹枫、黄花两景。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这是两句的对偶句。

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

“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

“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

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

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

晚唐诗人写过一首《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也是极写枫林霜叶之美和赏爱不尽的情趣,向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杜牧用比喻写霜叶之红,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

,异曲而同工。

为描述红叶之美,古代诗人竞驰才思,极尽形容之妙。

杨万里曾赋一绝,题为《秋山》,诗云:“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以浪漫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风趣地写出了小枫醉容可掬的形象。

再接着看张抡的词,“黄花”,即黄菊,以其色泽金黄,故称之为“黄花”。

“千点”,是远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现其点缀分布之广。

“幽岩”,清幽寂静的山岩。

有岩而幽,说明草木丰茂,一片青绿。

“下”字,点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处。

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如散金碎黄,镶嵌在万绿丛中,显得分外明丽耀眼,描绘出岩壑含翠、金英秀发的清幽景色。

古来写丹枫、黄花的诗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写之者少。

即使兼写,也很难找到能与此媲美的妙句。

朱庆余《观涛》写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谓秀美而有意趣,但终究略逊一筹。

张抡这两句词,就所构成的画面来说,突出的主体景物是丹枫、黄花而分别以碧云、幽岩作为陪衬。

高远处,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浓烈之色;深幽处,在重笔濡染的衬底上,点出鲜明之色。

淡中见浓,浓中有淡,明暗变化,对比强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

古人云:“江山明秀发诗情”。

正是可爱的自然风光激发了词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情韵俱到的好词。

另一方面,好诗好词又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得到的。

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认为写诗必须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所谓“生应无辍手,死是不吟时”。

到了84岁还坚持不懈地奋力创作,说是“无诗三日却堪忧”,成为最多产的诗人,一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

为了斟酌一句诗、一个字,诗人们往往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积累诗句,马上特置锦囊,每有所得,辄书之以投囊中。

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骑马闯进的仪仗队而不自知。

他苦吟苦写,乃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难尽的味道。

另一个苦吟诗人,为写得好一些,焚膏继晷,日夜习作,自道是:“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还有一个卢延让,更是险觅狂搜,殚精竭虑,为“吟安一个字”,以至于“捻断数茎须”,说是“险觅无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胜枚举。

我们并不主张闭门索句,凭空臆造,一味雕琢。

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炼,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是写出好诗好词的首要条件。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尽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绿”字之所以写得形象生动,掷之于地可作金石之声,乃是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而后得到的。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论才华论技巧,都是冠绝千古的,然而他在创作中始终,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

而且他的诗作愈老愈严格,自道是:“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作家不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才能熔铸出好的诗句,写出好的作品。

由此看来,张抡这两句词,虽说只有十四个字,然而却是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苦劳动的。

下片换头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

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

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

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

故而末结两句云: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复至裴明府所居》云:“赊取松醪一斗酒,与若相伴酒烦襟。

”“野人”,山野之人。

“期”,约会之意。

“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的山居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

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

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