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

【千问解读】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原文  陶庵梦忆序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

披发入山,駴駴1为野人。

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2。

作《自挽诗》,每欲引决3,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4人世。

然瓶粟屡罄5,不能举火6。

始知首阳二老7,直头8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粧点语也。

  饥饿之余,好弄笔墨。

因思昔人生长王谢9,颇事豪华,今日罹此果报10: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仇簪履也11;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仇轻暖也12;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仇甘旨也13;以荐14报床,以石报枕,仇温柔也;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仇爽垲也15;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仇香艳也;以途报足,以囊报肩,仇舆从16也。

种种罪案,从种种果报中见之。

  鸡鸣枕上17,夜气方回18。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19,车旋蚁穴20,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问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21,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22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23。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失足破其瓮。

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一寒士乡试中式,方赴鹿鸣宴24,恍然犹意未真25,自啮26其臂曰:“莫是梦否?”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余今大梦将寤27,犹事雕虫28,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29,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30,漏尽钟鸣31,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32,以流传后世。

则其名根33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34,劫火35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词语注释  1.駴駴(hài):通“骇骇”,令人惊异的样子。

  2.愕窒(êzhì)不敢与接:不敢喘气,害怕接近。

愕,陡然一惊的样子。

窒,指窒息。

接,接近、接触。

  3.引决:自裁,自杀。

  4.视息:观看和呼吸,即指活着。

  5.罄:(qìng),空,净尽。

  6.举火:指生火做饭。

  7.首阳二老:伯夷、叔齐是商末孤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接受,叔齐也不愿意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8.直头:竟自,一直。

  9.生长王谢:这句是说,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

王谢,指东晋时王导、谢安两大望族,他们的生活都很豪华。

《南史·侯景传》:“景请婚于王、谢,帝曰:‘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求之。

’”后世因以代指门高世族。

  10.罹(lì)此果报: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

罹,到。

果报,佛教说法,认为人作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称为“果报”,也称“因果报应”。

  11.以笠报颅,以篑(kuì)报踵,仇簪履也:这三句话是说,今天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报应过去的插簪穿履。

下面几句句意相同。

笠,草帽。

篑,草编的筐子,这里指草鞋。

踵,脚跟。

仇,报答、报应。

  12.以衲(nà)报裘,以苎(zhù)报絺(xì),仇轻暖也:衲,补裰的衣服。

裘,皮袍。

苎,通“苎”,麻织品。

絺,粗葛布。

轻暖,轻而温暖,比喻衣服鲜厚。

  13.以藿(huì)报肉,以粝(lì)报粻(zhāng),仇甘旨也:藿,一种野菜。

粝,粗米。

粻,好粮米。

甘旨,美叶的食品。

  14.荐:草褥子。

  15.以绳报枢,以瓮报牖(yǒu),仇爽垲(k?i)也:枢,门轴。

牖,窗口。

这里说用绳拴门板,用瓦瓮的口作窗户,极言其贫穷之状。

爽垲,指明亮干燥的房子。

  16.舆从:舆,车、轿。

从,随从的人。

  17.鸡鸣枕上:在枕上听见鸡叫。

  18.夜气方回:夜乞,黎明前的清新之气。

《孟子·告子上》:“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孟子认为,人在清明的夜气中一觉醒来,思想未受外界感染,良心易于发现。

因此用经比喻人未受物欲影响时的纯洁心境。

方回,指思想刚一转动。

  19.黍熟黄粱:自己刚从梦中醒来。

黄粱,事出唐沈既济作的《枕中记》。

大意是说,卢生在邯郸路上遇见道士吕翁,吕翁给他一个磁枕,他枕着入睡,梦见自己一世富贵,梦醒以后,才明白是道士警告他富贵是一场虚空。

在他初睡时,旁边正煮着一锅黄黍,醒来时,黄黍还没有熟。

  20.车旅蚁穴:自己的车马刚从蚂蚁穴中回来。

蚁穴,事见唐李公佐作的《南柯太守传》。

大意是说,淳于棼在家中酒醉,梦至“槐安国”,国王以女嫁之,任南柯太守,荣华富贵,显赫一时。

后与敌战而败,公主亦死,被遣回,梦醒之后,寻找梦里踪迹,见槐树南枝下有蚁穴,即梦中所历。

以上两句都是借比自己历经艰难之后的寂寥时刻。

  21.不次岁月:不排列年月。

  22.志林:书名,后人整理苏轼的笔记,分类编辑而成。

这里借指一般分类编排的笔记本。

  23.城郭人民,翻用自喜:古代传说汉朝人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来变成了一只鹤,飞回家乡辽东,见到人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唱道:“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见《搜神后记》)这两句是说,如同见到了昔日的城郭人民,自己反而能因此高兴。

张岱所作《陶庵梦忆》一书,多记明代旧事,所以暗用了这个世典故。

  24.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

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之章,故名。

(见《新唐书·选举志上》)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称鹿鸣宴。

  25.犹意非真:还以为不是真的。

  26.啮(niè):咬。

  27.大梦将寤:这里指人的一生将尽。

佛家常称人生一世为大梦一场。

寤,醒。

  28.犹事雕虫:这里指写作。

雕虫,雕刻此虫,比喻小技巧。

  29.慧业文人: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

慧业,佛家名词,运用智慧的事业,这里指文事。

  30.邯郸梦断:即指前所述的黄粱梦醒。

  31.漏尽钟鸣:古代用铜壶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种报晓。

漏尽,即指夜尽。

钟鸣,即指天明。

都是说夜梦该醒的时候。

  32.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枕中记》载卢生将殁时上疏,没有“犹思摹榻二王”的事。

汤显祖根据同一故事写的戏曲《邯郸记》,在卢生临死时,却说过这样的话:“俺的字是钟繇法贴,皇上最所爱重,俺写下一通,也留与大唐作镇世之宝。

”二王,指王羲之、王献之,他们和钟繇都是著名书法家。

  33.名根:指产生好名这一思想的根性。

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根。

  3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

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3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

这里指焚化身体(结束一生)的火。

劫,梵语“劫蔌”的略称。

动蔌是一在段时间的意思。

这里指人的一生。

  白话译文  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变成了可怕的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像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哀悼自己的诗,每每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存米的瓶子里常常是空的,不能生火做饭。

我这才懂得伯夷、叔齐竟直饿死,(说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在饥饿之余,我还喜欢写些文章。

因此想到以前生长在王、谢这样的家庭里,很享受过豪华的生活,现在遭到这样的因果报应:用竹笠作为头的报应,用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暖柔软之物相对;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在枕上听到鸡的啼声,纯洁清静的心境刚刚恢复。

因而回想我的一生,繁华靡丽于转眼之间,已化为乌有,五十年来,总只不过是一场梦幻。

现在自己应当从黄粱梦、南柯梦中醒来,这种日子应该怎样来受用?只能追想遥远的往事,一想到就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来忏悔。

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为次序,不用写年份;也不分门别类,以与《志林》相差别。

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却反而自己高兴。

这真的可以说是痴人的面前不能提梦啊。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子打破了。

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同样是做梦的人。

  我现在一生将尽,但还在从事写作,这又是在说梦话了。

因而叹息能运用智力、写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难化解,正如黄粱梦醒,时间用尽,在其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榻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一样。

因此,他们的一点名根,实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样坚固,虽然用猛烈的劫火来烧它,也是无法烧尽的。

  作品简介  《陶庵梦忆序》是明代文学家张岱为《陶庵梦忆》一书所作的序言,是一篇“说梦”的散文佳作。

文中描写了张岱在国破家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作者把今日的困苦饥饿归于对昔日奢华的果报,并且认为五十年盛衰荣辱的生活不过是人间大梦一场。

  创作背景  《陶庵梦忆序》是明末清初的散文家、史学家张岱为其传世之作《陶庵梦忆》所作的序。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钱谦益、吴梅村、龚鼎孳等苟事新朝,而张岱却“披发入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坚决不与满清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直不阿的气节。

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序》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知识点  1、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宿之处。

披头散发进入山中,形状可怕地变成了野人。

亲戚朋友一看到我,就象看到了毒药猛兽,愕然地望着,不敢与我接触。

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自杀,但因《石匮书》未写完,所以还在人间生活。

然而瓮中经常无米,不能煮饭疗饥。

我这才懂得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实在是饿死的,说他们不愿吃周粟,还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话。

  2、由此而想到以前生长于王、谢之家,很享用过豪华的生活,今日遭到这样的果报:  以竹笠作为头的报应,以草鞋作为足跟的报应,用来跟以前享用过的华美冠履相对;  以衲衣作为穿皮裘的报应,以麻布作为服用细葛布的报应,用来跟以前又轻又暖的衣服相对;  以豆叶作为食肉的报应,以粗粮作为精米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美好食品相对;  以草荐作为温暖床褥的报应,以石块作为柔软枕头的报应,用来跟温柔之物相对;  以绳枢作为优良的户枢的报应,以瓮牖作为明亮的窗的报应,用来跟干燥高爽的居室相对;  以烟熏作为眼睛的报应,以粪臭作为鼻子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享受香艳相对;  以跋涉路途作为脚的报应,以背负行囊作为肩膀的报应,用来跟以前的轿马仆役相对。

以前的各种罪案,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作品鉴赏  在此序中作者以雅洁优美散文形象,叙述了作者繁华生活过后最终归于沧桑的经历,作者把今日的饥饿贫穷归于以前奢华生活的报应,并认为五十年来的生活不过是梦一场,全篇体现了作者因改朝换代巨变的心灵痛楚。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的果报,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

正如他在自作《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

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此序的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的缘由更是由此而来。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的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

为了将自己的“痴”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

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成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须领会其意趣便可。

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

作者用看似虚化的比喻与其实际状态相连,突出了作者写此序时的”痴“状心态。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的典故;在文中描摹自己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的心理时,联想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一觉醒来,主人黄粱尚未熟的典故;在文末描摹自己写作时“名心难化”、“名根不失”的心理时,再联想到邯郸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

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文学名著。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王充闾:本文是作者为《陶庵梦忆》一书所写的自序。

坦露个人的处境与心迹,抒发身世没落之悲,也隐现着破国亡家之痛。

行文中,多处用典,讲究对仗,文字整齐凝练,清丽活泼,饶有诗意,既增强了文章的品味、厚度,又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

(《中国好文章 你不能错过的文言文 下》)  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沈洪保:序文用强烈的对比,写出国亡家败的痛苦,悟出人生的虚幻。

序文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佛家语来诠释人生,来开释心中的哀伤。

序文表明作者写《陶庵梦忆》是深情地眷恋着往日的繁华,是寄托着国破家亡的感慨,集中的文章决不是消闲解愁的文字。

(《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吴振华:《陶庵梦忆》是明清之际经历巨变的张岱在晚年凄凉中追忆繁华生活的一部笔记,带有很强的记载亡国历史的意识。

这篇序以佛教因果轮回的观念,解释命运变迁的原因,为消解亡国破家之痛作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文章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意境苍茫,感慨遥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卷似故人 序跋小品赏读》)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公元747年冬,睢阳城外北风呼啸,漫天黄沙遮蔽天日。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摘要: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闻名,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院注重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学院的优势在于丰富的课程设置和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训机会。

学费相对较低,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情况。

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为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入学机会。

学院的教育质量一直备受肯定,被认为是国内海运教育领域的佼佼者之一。

报名方式简便,学生可以通过学院官网或线下报名点进行报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简介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学院成立于1980年,2003年正式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

学院有着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致力于培养海洋运输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优势学院注重实践教学,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实训机会。

学院还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和设备,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这些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实际操作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学费相较于其他高等职业学院,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学费相对较低。

学院注重教育公平,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招生条件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招生条件相对宽松,主要要求报考学生需具备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并须通过相关的入学考试。

学院鼓励有志于从事海洋运输行业的学生报考,欢迎对海洋运输感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学生加入。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怎么样唐山海运职业学院一直以来都备受肯定。

学院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学院强调实践教学,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能够适应海洋运输行业的需求。

因此,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广受欢迎。

唐山海运职业学院报名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唐山海运职业学院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报名,提供个人信息、学术成绩等相关材料即可。

同时,学院还设有报名点,学生可以前往报名点咨询并填写报名表格。

报名方式简便灵活,为学生提供了方便。

加入收藏
               

《陶庵梦忆序》张岱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