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民师书》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答谢民师书》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

【千问解读】

《答谢民师书》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答谢民师书》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  《答谢民师书》是苏轼所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

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

  作品原文  答谢民师书  近奉违1,亟辱问讯2,具审起居佳胜3,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4,学迂材下5,坐废累年6,不敢复齿缙绅7。

自还海北8,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9,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10,倾盖如故11,幸甚过望12,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13,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14,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15,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16,行而不远17。

”又曰:“辞达而已矣18。

”夫言止于达意19,即疑若不文20,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21,如系风捕景22,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23,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24。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25。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26,以文浅易之说27,若正言之28,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29,其《太玄》、《法言》30,皆是类也31。

而独悔于赋32,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33,便谓之经34,可乎?屈原作《离骚经》35,盖风雅之再变者36,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37,升堂有余矣38,而乃以赋鄙之39,至与司马相如同科40,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41,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42,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43!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44,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45,未能如教46。

然轼方过临江47,当往游焉。

或僧有所欲记录48,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49。

今日至峡山寺50,少留即去51。

愈远52,惟万万以时自爱53。

  词句注释  1、奉违:指与对方告别。

奉:敬词。

违:别离。

  2、亟(qì):屡次。

辱:委屈,谦词。

  3、具审:完全了解。

审:明白。

  4、受性:秉性,秉赋。

刚简:刚强质直。

  5、学迂:学问迂阔。

材下:才干低下。

  6、坐废:因事贬职。

累年:好几年。

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放逐惠州,绍圣四年改谪儋州,元符三年,始内调,前后达七年。

  7、复齿缙(jìn)绅:再列入士大夫阶层。

  8、还海北:这是指徽宗继位,苏轼遇赦,自海南岛贬所渡海北还的事。

  9、左右:本指左右侍从的人,这里是对人的尊称。

雅:素常,指旧交情。

  10、见临:来访。

  11、倾盖如故:一见如故。

倾盖:《孔子家语》记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并车对语,彼此的车盖相依而下倾。

形容偶然相遇却如老朋友一般。

  12、过望:出乎意料之外。

  13、书教:这里指书启、谕告之类的官场应用文章。

  14、质:这里指体式。

  15、文理:指文章的结构、脉络。

  16、文:文彩。

  17、行:这里指传播。

  18、辞:指语言。

  19、夫:语首助词。

  20、疑若:怀疑。

  21、妙:奥妙。

  22、景:同“影”。

  23、是物。

此物,指所求得事物的奥妙。

  24、盖:大概是。

  25、大可胜用:用不完。

  26、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

好:喜欢。

  27、文:遮掩,粉饰。

说:内容。

  28、正言:直截了当地说。

  29、雕虫篆刻:雕琢字句的意思,比喻小技。

虫:虫书,笔划如虫形的一种字体。

刻:刻符,刻在信符上的一种字体。

这是秦代八种字体中的两种。

  30、《太玄》、《法言》:均为扬雄所著。

  31、类:这一类(雕虫篆刻的东西)。

  32、独:只是。

  33、音节:指辞赋的用韵、讲求声调等。

  34、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自以为是“经”书了。

  35、《离骚经》:汉王逸注《楚辞》,尊《离骚》为经,称《九章》、《九歌》为传。

  36、风、雅:代指《诗经》。

再变:风雅中一些抒写忧怨之情的诗,汉人称为“变风”、“变雅”见《毛诗序》。

苏轼以《离骚》比附风雅,故云“再变”。

  37、贾(jiǎ)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著有《新书》。

  38、升堂有余:入门、升堂、入室,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

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

升堂有余,就是已达到“入室”的极深造诣阶段。

《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39、以赋鄙之:扬雄因为贾谊曾作过赋,所以轻视他。

  40、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

同科:科,品类;同科,等类齐观。

  41、陋:识见低下。

比:类。

  42、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

  43、愧悚(sǒng):惭愧和恐惧。

  44、须:需要。

惠力:佛寺名。

法雨堂:当为惠力寺中的一个堂名。

谢民师曾求苏轼给惠力寺题写“法雨堂”的匾额。

  45、局迫:狭窄。

  46、如教:照嘱托办。

  47、方:将来。

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

  48、或:也许。

  49、念亲:思念父母。

  50、峡山寺:即广庆寺,在广东省清远县,因山对峙江中,故得此名。

  51、少留:稍稍停留。

  52、愈远:(离开您)愈加远了。

  53、以时:随时。

自爱:保重自己。

  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

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

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

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白话译文  苏轼启:近来分别后,多次承蒙你写信问候我,详知你日常生活很好,深感安慰。

我生性刚直、待人不周到,所学不合时宜、能力见识低下,因而遭贬多年,不敢再自居于达官贵人的行列。

自从渡海北还,见到平生的亲戚故旧,不知为什么都象隔世人那样生疏,何况与你没有一天的交往,而怎么敢希求彼此结为朋友呢?几次蒙你亲来我处,交谈间情意亲切如同旧友一样,欣幸已极使人出乎意料,这简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你给我看的信和诗赋杂文,我阅读得很熟了。

大致都象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常常是应该流动时就流动,不能不停止时就停止,文章条理自如,姿态多变而不受拘束。

孔子说:“语言缺乏文采即使能流传也不能流传很远。

”又说:“文辞以能表达出意思即可。

”那么文辞仅仅在于表达出意思,就似乎不需讲究文采了,完全不是这样。

要探求事物的微妙所在,就象拴住风捉住影那样困难,能使所写的事物在心里彻底明白,大概在千万人中未必能找到一个,更何况在口说时和手写时也能表达得很明白呢!做到这样才可说是文辞能表达出意思。

既然文辞能将自己意思清楚地加以表达,那也一定是富于文采的。

扬雄好用艰深的语言,掩饰本来是很浅近的道理,如果直说出来,是人人都懂得的。

这种作文方法正如他所说的是雕虫篆刻(只注意雕琢字句),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

杨雄唯独后悔作赋,是为什么呢?他一生讲求雕琢字句,《太玄》、《法言》和赋相比较只是在音节上略有改变,便称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经》,是变风、变雅的发展,虽与日月竞放光彩也是应该的,难道可以因其文体与赋相近似而说它是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能见到孔子,他的学行可以超过“升堂”而达到“入室”的境地:扬雄竟然因贾谊作过赋便鄙视他,甚至把他同司马相如一样看待。

扬雄见识浅陋象这类的例子很多,这一点只可与明白事理的人谈谈,很难同一般人讲清楚的,这里因论述文章偶然说到这个问题。

欧阳修说,好的文章如纯金美玉,市上价钱是有规定的,不是人们靠口说就能定出它的贵贱。

我的话很拉杂,对你哪能有益处,非常惭愧恐惧。

  你要我为惠力寺法雨堂写“法雨”两字,我本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毕竟写不好,加之船上地点狭窄不好写,故未能照你的嘱咐办理。

然而我正好要经过临江,当往游惠力寺。

或许惠力寺的僧人想让我写点什么。

一定写上几句题留院中,以安慰你思亲的心意。

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停留就离去。

彼此相距越来越远,千万希望你随时爱护自己的身体,其余不一一细说。

  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元符三年(1100)。

当时谪居琼州的苏轼遇赦北还,九月底路过广州。

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登门求教,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结下了情谊。

苏轼离开广州后,两人继续书信往来,《答谢民师推官书》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

  作品鉴赏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幸甚过望,不可言也”,是依着一般书信的规格,开头寒暄几句,并从中流露出“坐废累年”的感慨,同时也对谢民师的热情相待以及二人的文章知交表示特别的高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发于客套寒暄,但却又不仅仅流露于一般文人的那种故作姿态。

作者在问候致意之中,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显得真切诚挚。

本来如“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这些话都属于一般性的客套,但联系到苏轼这个人,则就是出自内心肺腑了。

苏轼一生坎坷多难,遭际极不平常,晚年又被谪贬岭南,历尽艰辛。

他虽然不失通达,但是一生磨难,也形成了他对命运的感慨。

何况作者在这里并不停留于这种客套,而是直接言及自身,“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这里紧扣上文,不但概述了自己处身的环境,而且包含了内心深处的叹息。

既可与上相承,又复往下延伸,显得贴切恰当,毫无斧凿痕迹。

接着又具体加以说明,“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这几句话,联系上面,直涉自己与谢民师之间的关系,对于下面将要说的话,还起到一种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就使得“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这种本属平常之理带有一种不同寻常之情,朴实自然,却又不落俗套。

这一部分始于问候致意,结于友好相言,内容一致而又毫不重复,感情单一而又不显呆板,何况其间一逆三折,已经曲尽变化而平直不露。

短短几句,既含有转折自然之妙,又具统一连贯之妙;既见思想感情的渐进发展,又见事项说明的环环相因。

从这里可以看到苏轼为文巧夺天工的才情。

  如果说苏轼文章的自然在第一部分寥寥几句中已极尽承转之妙的话,那么在第二部分则是在自然的变化一致中充分表现了这一特色。

实际上,“自然”所包含的意蕴本身就是多方面的。

语言、结构承转的工巧自然,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对于苏轼来讲,这些还仅仅属于比较浅显的形式方面的东西。

东坡的自然还强调了能够随物赋形,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亦即文中所讲的,不仅了然于心,同时要了然于口,了然于手,到达“辞达”的程度。

这就要求一种更高的自然表达能力。

  第二部分从“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到“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这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作者畅谈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上半段叙议结合,旨在达理;下半段评说古人,力图明事。

作者先是从评论谢民师的文章作品入手,强调了“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可以说,这一命题正是作者对文章要求的一个根本法则,既有形式的因素,又包含内容的成分。

作者以行云流水为喻,生动而富于形象,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云与水不是静止的,它们时刻都在运行之中;云行水流,虽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必符合一定的规律。

作者在《自评文》中对这一点另有过阐释,“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这也就是说,文章之作如同水流一样,因为事物本身是在不断流动变化,所以导致了文章的写作也要不断变化,不能拘于一格。

这才叫作“文理自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显得姿态横生。

作者根据这一命题,引发了以下的各种论述。

对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及“辞达而已矣”的解释,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扩展,其出发点亦无非是表达了作者的基本思想。

但这种表达方法又不限于静态的描写,而是予以创造性的发挥。

作者虽在说理释意,但并不滞留于夹角之中,所以从表面上看来,这里讲的文辞与达意的关系以及文辞表现之精妙,似乎已超越了文章的基本命题,但实际上却不然。

作者恰巧是从自己的立意出发,但又丝毫不见拖泥带水,也没有游离脱节,更看不到经意刻求的成分。

而且这番对“辞达”内涵的发微之见,在最后“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处,又悄然回归,如细细品味,就会感到其与前面所言的“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之说暗暗相合。

这一段所表现出的自然,则主要在于作者对于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的清晰认识。

这体现了深入内部的自然,表面上的随意挥洒,实际上却是把各各不一的事物,归于一个基本命题,使之体现了统一的主旨。

  紧接着的下半部分是苏轼对具体作家的评说。

以扬雄为例,指出“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这是以实例来说明“辞达”。

扬雄的失误主要在于没有很好地掌握“辞达”这一要领,并不在于运用什么形式,所以诸如其所作的《太玄》、《法言》等,虽从形式上加以变化,但由于没有与内容相适应,因而,也不免为“雕虫篆刻”之类。

作为反证,苏轼还罗列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等作家,论其优劣,以明“辞达”的深刻内涵。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苏轼所竭力推崇的自然是一种把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充分把握与求得准确精当地表达相结合的“自然”。

这一段话较多铺张,但却体现了作者的“行于所当行”的思想,虽然仅仅评论具体作家,但在意义上却是一种与前面相衔接的必然。

作者讲“因论文偶及之耳”,实则是举其典型加以说明。

最后引用欧阳修的话:“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终于与前面相呼应,并且含意双重,耐人寻味。

  文章第三部分从“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直到结束,又回涉谢民师信中所及之事,以此作结,并报告自己的行程。

这一部分笔墨简洁,从整个书信的角度讲,也是通篇结构的一个自然不可或缺的部分。

至于其间记叙事件的明晰而富有层次,则不失大家手笔。

  纵观全文,信的前、后两段文字,是谈与谢民师的友情,和对有关问题的答复。

中间一段,是信的主要部分,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评论谢民师的文章,表述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

他指出写文章要“文理自然”,要如“行云流水。

与此相联系,又主张辞以达意为主,但又不能忽视文采。

在苏轼看来,“辞达”与有文采是完全统一的。

要做到“辞达”,首先必须深切体物,对事物作深入的观察和全面的认识,使之“了然于心”,然后要善于达意,用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文字将它表达出来,使之“了然于口与手”,也就必然具有文采,所以他说:“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另一方面,他反对雕琢,反对故作艰深,对扬雄提出了批评。

苏轼的这些见解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

这篇文艺书简,要言不烦,善用比喻和具体事实并引用孔子的话来阐明自己观点。

全文笔势流动,挥洒自如,很能体现苏轼文章的特色。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张抡《踏莎行·秋入云山》:词人在语言艺术上已是炉火纯青了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踏莎行·秋入云山》,一起来看看吧! 踏莎行·秋入云山 张抡〔宋代〕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

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

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踏莎行》,调名取自陈羽诗《过栎阳山溪》中“众草穿沙芳色齐,踏莎行草过春溪”。

词名之为《喜朝天》,赵长卿词则名之《柳长春》。

双调,五十八字。

上下片各三仄韵。

张抡这首《踏莎行》上片写秋天山景,下片写仲秋赏月。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第一句先以“秋”字点出节令,然后以“入”字写出秋来的动态,再以“山”字指明秋入的处所。

前方着一“云”字,点明山势高峻,耸立云端。

通过此句四字,把本词描写秋山的意旨交代出来。

接下去,用第二句写秋入云山所带来的变化。

“物情”二字,指山中景物的情态。

“潇洒”,乃清秀爽丽之貌。

这两个字最宜于表现秋天风物秀逸的风韵。

如《玉华宫词》:“万籁真笙竽,秋色正潇洒。

”张抡说“物情潇洒”,不只是写到秋之于物的作用,而且写出景物之情。

仿佛山中草木有知有情,秋来之际显出潇洒的姿容。

而从“物情”的“潇洒”之中,又可见出词人潇洒的笔意,词家之清韵。

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接着第三句紧续一笔,“百般景物堪图画”,“百般”极言景物之多,千姿百态,争艳斗奇,蕴含着无限的诗情画意,故而说“堪图画”。

张抡这首词,可说是以画入诗,诗中有画。

山景胜绝,无处不美,目不暇接,要有一番选择,用最典型的景物写出秋山之美,于是词人以写出丹枫、黄花两景。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这是两句的对偶句。

第一句,“丹枫”,亦称霜叶、红叶。

谓枫叶经霜而红,色艳如丹,故称为“丹枫”。

“万叶”,极言枫叶之多。

“丹枫万叶”四字点带出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景。

“碧云”,青白色的云气。

句尾的“边”字,是个忽视不得的字眼。

丹枫的位置、山势的高大均由此字点出。

说明火红的枫叶层层叠叠,依山而上,一直铺展到碧云旁边,描绘出碧云与红叶相映,山色与青空交辉,丹枫似锦、万山如绣的秀丽景色。

晚唐诗人写过一首《山行》绝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后两句也是极写枫林霜叶之美和赏爱不尽的情趣,向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杜牧用比喻写霜叶之红,张抡则以碧云映衬丹枫之色。

,异曲而同工。

为描述红叶之美,古代诗人竞驰才思,极尽形容之妙。

杨万里曾赋一绝,题为《秋山》,诗云:“乌臼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以浪漫的笔调,拟人化的手法,十分风趣地写出了小枫醉容可掬的形象。

再接着看张抡的词,“黄花”,即黄菊,以其色泽金黄,故称之为“黄花”。

“千点”,是远而望之,言其小而多,也表现其点缀分布之广。

“幽岩”,清幽寂静的山岩。

有岩而幽,说明草木丰茂,一片青绿。

“下”字,点出金菊的位置,在山岩深幽之处。

无数的菊花,点点洒洒,如散金碎黄,镶嵌在万绿丛中,显得分外明丽耀眼,描绘出岩壑含翠、金英秀发的清幽景色。

古来写丹枫、黄花的诗词,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但分而言之者多,兼而写之者少。

即使兼写,也很难找到能与此媲美的妙句。

朱庆余《观涛》写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谓秀美而有意趣,但终究略逊一筹。

张抡这两句词,就所构成的画面来说,突出的主体景物是丹枫、黄花而分别以碧云、幽岩作为陪衬。

高远处,在淡采素墨的背景中,抹出浓烈之色;深幽处,在重笔濡染的衬底上,点出鲜明之色。

淡中见浓,浓中有淡,明暗变化,对比强烈,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充分显示了词人摹写景物的艺术才能。

古人云:“江山明秀发诗情”。

正是可爱的自然风光激发了词人的灵感,才写出了这两句情韵俱到的好词。

另一方面,好诗好词又是在长期创作实践中,经过得到的。

在这方面,古代诗人的感受是很深的,经验也是非常丰富的。

认为写诗必须持之以恒,永不间断,所谓“生应无辍手,死是不吟时”。

到了84岁还坚持不懈地奋力创作,说是“无诗三日却堪忧”,成为最多产的诗人,一生留下了上万首诗词。

为了斟酌一句诗、一个字,诗人们往往是呕心沥血,倾注了全部精力。

为积累诗句,马上特置锦囊,每有所得,辄书之以投囊中。

为“推”、“敲”二字,想得出神,竟然骑马闯进的仪仗队而不自知。

他苦吟苦写,乃至于“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其中甘苦,大有一言难尽的味道。

另一个苦吟诗人,为写得好一些,焚膏继晷,日夜习作,自道是:“夜学晓不休,苦吟神鬼愁。

”还有一个卢延让,更是险觅狂搜,殚精竭虑,为“吟安一个字”,以至于“捻断数茎须”,说是“险觅无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胜枚举。

我们并不主张闭门索句,凭空臆造,一味雕琢。

但字斟句酌,刻苦磨炼,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从事创作,是写出好诗好词的首要条件。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尽人皆知的名句,其中的“绿”字之所以写得形象生动,掷之于地可作金石之声,乃是经过十几次的反复修改而后得到的。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论才华论技巧,都是冠绝千古的,然而他在创作中始终,常常是“新诗改罢自长吟”。

而且他的诗作愈老愈严格,自道是:“晚来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古往今来,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条永恒不变的法则,那就是作家不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是要有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才能熔铸出好的诗句,写出好的作品。

由此看来,张抡这两句词,虽说只有十四个字,然而却是来之不易,付出了艰苦劳动的。

下片换头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

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

下面由写意转而写景,点出“一轮明月”。

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

故而末结两句云: “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松醪”,用松膏酿制的酒。

《复至裴明府所居》云:“赊取松醪一斗酒,与若相伴酒烦襟。

”“野人”,山野之人。

“期”,约会之意。

“忘形”,语出《庄子·让王》:“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杜甫《醉时歌》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张抡这两句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的山居乐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首词在语言上是很有特色的。

音韵和谐,辞意兼美,清丽秀润,亲切自然。

词人在语言艺术上,的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张抡《烛影摇红·上元有怀》:南宋词咏叹上元节中的佳作

张抡[约公元一一六二年前后在世]字才甫,自号莲社居士,开封(今属河南)人。

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绍兴末前后在世。

好填词,每应制进一词,宫中即付之丝竹。

抡所著有《莲社词》一卷,存词100余首。

《文献通考》及绍兴内府古器评二卷,《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张抡的《烛影摇红·上元有怀》,一起来看看吧!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抡〔宋代〕 双阙中天,凤楼十二春寒浅。

去年元夜奉宸游,曾侍瑶池宴。

玉殿珠帘尽卷。

拥群仙、蓬壶阆苑。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

驰隙流年,恍如一瞬星霜换。

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

可是尘缘未断。

谩惆怅、梦短。

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

此词为上元节感怀之作,通过今昔对比在感伤个人身世遭遇之时抒发亡国之痛。

上阕极言往日宫中繁华欢乐的盛况,下阕抚今追昔,写南渡后第一个上元节的冷落,令人有隔世之感,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

结句以“数点寒灯,几声归雁”,与上阕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一荣一枯,盛衰异象,使人读之不忍。

此词风神摇曳,上阕辞采华丽,境与情谐,下阕语含悲酸,情致凄婉,是词咏叹上元节作品中的佳作。

上阕描绘往日宫中元宵节的热闹繁盛,写景叙事极其华艳。

起头二句极写宫廷殿宇的壮丽,宫城的双阙高入云天,凤院里楼阁弥漫着淡淡的春寒气息。

接着五句写宫中宴饮,恍若游于仙境,去年的上元夜陪伴在君王左右,侍候他出席豪华的盛宴,玉殿里的珠帘高高卷起,宫女如仙,舞姿翩翩,此情此景,只应天上才有。

“瑶池”、“玉殿”、“蓬壶”、“阆苑”均喻宫苑有着仙境般的豪华和气派。

“五云深处,万烛光中,揭天丝管”,继续浓墨描写,那呈现着五色祥云的深处,的烛光中,音乐的声音直上九天,这里极写上元夜君臣沉溺歌舞、声乐彻天的盛况。

下阕抚今追昔,表现了深深的故国之思,语含悲酸,情致凄婉。

“驰隙流年”二句由浓情回忆转入人世的慨叹。

时光如白驹般飞逝,在一瞬之间又是一年。

“驰隙”、“星霜”均表达年华易逝的感悟。

接着是“今宵谁念泣孤臣,回首长安远”,“谁念”二字,极哀婉凄楚,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土的沉痛之情。

“可是尘缘未断,漫惆怅、华胥梦短。

”词义又转进一层,可惜词人的尘心未断,依然不停地怀念故国,那过去的时光就像一场场春梦一样短暂,想起这些令人产生无边的惆怅。

末三句“满怀幽恨,数点寒灯,几声归雁”,表现出梦破后的凄凉冷寂,如今却只能满怀幽恨,一个人相伴寒灯,听着归雁叫声。

三个短句,极传神。

此词上阕浓艳,下阕凄婉,极写盛衰异象,诚挚真切,在南宋词咏叹上元的作品中算得上一篇佳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答谢民师书》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