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原文及翻译赏析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
【千问解读】
玉界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著 同:着;玉界 一作:玉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沧浪 一作:沧冥;岭表 一作:岭海) 译文: 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注释: 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洞庭:湖名,在湖南岳阳西南。
风色:风势。
琼:美玉。
着:附着。
扁舟:小船。
素月:洁白的月亮。
明河:天河。
明河一作“银河”。
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
岭表:岭外,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
岭表一作“岭海”。
孤光:指月光。
肝胆:一作“肝肺”。
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萧骚:稀疏。
萧骚一作“萧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
沧浪:青苍色的水。
沧浪一作“沧溟”。
挹:舀。
挹一作“吸”。
西江:长江连通洞庭湖,中上游在洞庭以西,故称西江。
北斗:星座名。
由七颗星排成像舀酒的斗的形状。
万象:万物。
扣:敲击。
扣一作“叩”。
啸:撮口作声。
啸一作“笑”。
不知句,赞叹夜色美好,使人沉醉,竟忘掉一切(包括时间)。
赏析: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它的澄澈。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青草是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
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
“风色”二字很容易忽略过去,其实是很值得玩味的。
风有方向之别、强弱之分,难道还有颜色的不同吗?也许可以说没有。
但是敏感的诗人从风云变幻之中是可以感觉到风色的。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那万里黄云使风都为之变色了。
张孝祥在这里说“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piān)舟一叶。
”玉鉴就是玉镜。
琼是美玉,琼田就是玉田。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
“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
著,犹着,或释为附着。
船行湖上,是飘浮着、流动着,怎么可以说附着呢?著者,安也,置也,容也。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著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著我山前一钓船。
”都是这个意思。
张孝祥说:“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田影,表里俱澄澈。
”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
“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
“明河田影”,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
素月分辉,明河田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
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
”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说来说去,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词人在这一句里点了出来,美就美在“澄澈”上。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表里俱澄澈”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
这五个字标示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些意思都包涵在里面了。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
“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
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
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上片最后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
妙处,表面看来似乎是指洞庭风光之妙,其实不然。
洞庭风光之妙,上边已经说出来了。
这难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岭表,指五岭以外,今两广一带。
岭表经年,指作者在广南西路任经略安抚使的时期。
“应”字平常表示推度猜测的意思,这里讲的是自己当时的思想,无所谓推度猜测。
这“应”字语气比较肯定,接近“因”的意思。
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犹言“官因老病休”,“应”字也是肯定的语气。
“应念岭表经年”,是由上片所写洞庭湖的.景色,因而想起在岭南一年的生活,那是同样的光明磊落。
孤光,指月光。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田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
“肝胆皆冰雪”,冰雪都是洁白晶莹的东西,用来比喻自己襟怀的坦白。
南朝诗人鲍照在《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南朝另一个诗人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说:“净心抱冰雪。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张孝祥在这首词里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结合他被谗免职的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
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澈。
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
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
“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
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拿得稳的。
沧溟,本指海水,这里指洞庭湖水的浩淼。
这句是说,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不但如此,诗人还有更加雄伟的气魄: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西江,西来的长江。
挹,汲取。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
“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
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万象”,天地间的万物。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
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词的最后两句更显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超:“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舷,船边。
扣舷,敲着船舷,也就是打拍子。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
”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
“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
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
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张孝祥在南宋前期的词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是伟大词人辛弃疾的先驱。
他为人直率坦荡,气魄豪迈,作词时笔酣兴健,顷刻即成。
他的词风最接近苏东坡的豪放,就拿这首《念奴娇》来说吧,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
《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
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田婵娟。
”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
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张孝祥这首《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
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仿佛是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关于人生的哲理。
张孝祥的《念奴娇》则是将自身化为那月光,化为那湖水,一起飞向理想的澄澈之境。
两首词的写法不同,角度不同,那种豪放的精神与气概,却是很接近的。
黄蓼园评此词说:“写景不能绘情,必少佳致。
此题咏洞庭,若只就洞庭落想,纵写得壮观,亦觉寡味。
此词开首从洞庭说至玉界琼田三万顷,题已说完,即引入扁舟一叶。
以下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镜花水月,是二是一。
自尔神采高骞,兴会洋溢。
”(《蓼园词选》)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的确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
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
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
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
他要用北斗做酒勺,舀尽长江做酒浆痛饮。
全词格调昂奋,一波三折。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