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予客武陵》姜夔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这首词写莲花。
开头三句,写划船来到荷花深处,记起曾与莲花为伴。
接着写尚未
【千问解读】
这首词写莲花。
开头三句,写划船来到荷花深处,记起曾与莲花为伴。
接着写尚未进入水泽时,已见荷花无数;待逼近后,感到荷花之香与荷叶之轻要激起诗人的灵感。
下阕借美人进一步抒写,将荷花比作等待另一方的情人。
又怕荷花那漂亮的舞衣在夜寒中凋零,于是词人下决心陪伴满塘荷花。
作品原文 念奴娇·予客武陵 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
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
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
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于疏处,窥见游人画船,亦一乐也。
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
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
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作品注释 1、武陵:今湖南常德县。
2、薄:临近。
3、朅(juān):来,来到。
4、吴兴:今浙江湖州。
5、相羊:亦作“相佯”。
亦作“相徉”。
徘徊;盘桓。
6、光景:风光;景象。
7、三十六陂:地名。
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诗文中常用来指湖泊多。
8、水佩风裳: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
9、菇蒲:水草。
菇即茭白。
10、青盖:特指荷叶。
11、争忍:犹怎忍。
12、凌波:行于水波之上。
常指乘船。
13、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14、田田:莲叶盛密的样子。
15、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作品译文 小舟荡漾在红火、繁茂的荷花丛里,记得来时曾经与水面鸳鸯结成伴侣。
放眼望三十六处荷塘连绵一气,罕见游人踪迹,无数映水的荷花衬着荷叶在微风中摇曳,就像系着佩带和裙裳的美女。
翠碧的荷叶间吹过凉风,花容粉艳仿佛带着残余的酒意,更有水草丛中洒下一阵密雨。
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
日暮之际,荷叶如青翠的伞盖亭亭玉立,情人艳姿已隐然不见,我怎忍心乘舟荡波而去?只恐怕寒秋时季,舞衣般的`荷瓣容易凋落,西风吹得南浦一片狼藉,使我愁恨悲凄。
那高高的柳树垂下绿荫,肥大的老鱼将浪花吹起,仿佛拘留我在荷花间留居。
多少圆圆的荷叶啊,曾知我多少回在沙岸边的归路上徘徊,不舍离去。
作品赏析 此词约作城淳熙十六年(1189年),描写泛舟荷池的景象,和作者对荷花深深的爱怜,充满诗情画意。
词中所绘荷塘景色清绝、幽绝、丽绝,将人带入美妙的梦一般的世界。
作者以“水佩风裳”比喻荷叶荷花,又将荷花比作略带醉意、含情微笑的美女,神韵绝佳。
作者不说自己因赏花引发诗兴,却化主动为被动,说荷花“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奇思妙想,令人赞叹。
下片把荷花形容成顾影自怜的多情少女,也极有情致。
“只恐”二句化用李璟词意,以荷花将谢双美人迟暮,也暗寓自伤身世之意。
结拍抒无限留恋之情,余意摇曳。
此词咏荷花不留滞于物,不重形似,而着重表现它不凡的韵致和流品,使人神清意远。
词格亦如出水芙蓉,清丽绝俗,“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刘熙载《艺概》)。
白石词前爱作小序,有人说与词犯重,其实不然。
散文与词是两回事,往往相得益彰,象这里一则小序,警绝可喜有味,完全可以独立,又点明《念奴娇》写荷,摄取了武陵(湖南常德)、吴兴、杭州西湖多处荷花的神理,赏荷坐其下,简直与荷同根而出,迥异俗人。
很有助于对词的理解。
白石词爱写梅荷,梅劲荷清,深有寄托。
写梅柳还往往与合肥女子遇合的回忆有关,写荷则直抒性情中一脉清空高洁。
此词写荷花之神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旨在清冷,偏从极繁华热烈的“闹红一舸”起笔,反衬之法。
舸音葛,大船,荷花“闹红”,如载满大船,是小序所写仰视角度的想象引申。
“与鸳鸯为侣”,有声势、有生气,富于色彩之笔,不同凡响。
第二韵在想象中继续写众多荷花的气势。
“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极写人未到的无数荷塘中荷花的风神韵致,水为佩,风为裳,飘洒出尘俨然女神。
首二韵内容上为一组,写荷花之盛而“水佩风裳”,悄悄向全词清冷的主旋律过渡。
第三韵洒来“菰蒲雨”,即离荷塘远处飞来之雨,莲叶打扇吹凉,“菰蒲雨”为荷花销酒洗浴,幻出歇拍光华四射美不胜收的千古名句:“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 一二韵荷花集体反衬,水佩风裳,再经三韵洒雨吹凉,百般为这朵风致嫣然的荷花神打扮,终于特写镜头般出场了。
她微微摇动颈项,风致天然,光彩照人,无比洁净,无比完满,但她并不矜持得拒人于千里之外,她慨然发放幽冷芳香,赐诗人以创作的灵感。
上片从蓄势到天国般的一朵荷花的特写,推向全词高潮。
主要写花以抒怀抱。
换头从日暮荷叶写起,气氛异于上片之光华四射。
日暮,时已晚,很给那朵“嫣然摇动”的荷神留了时空。
荷神多情,不忍遽然凌波而去。
下片二韵写恐舞衣寒落,是说叶之枯残。
三韵高柳老鱼,如荷之有情,换留诗人。
煞尾写沙际归路,田田多少莲叶。
余韵悠然。
下片荷花渐隐,主要以荷叶尽余情。
全篇章法层次井然,丝丝入扣。
冷热、阴晴、红绿、远近、虚实、动静、缓急在配合中起伏,读者如观有序有结有高潮之戏剧,留下深刻印象。
姜词也是宋词中精品。
精气神十足。
白石论诗主张“精思”,他以诗歌为“陶写寂寞”之具,讲求句意深远,句调清古和谐。
似颇受道释虚明静净思想影响。
《念奴娇》写荷,遗貌取神,以空灵神韵擅胜场,颇合道家“大象无形”之旨。
不过,精思也好,虚无也罢,还是要以现实事物、客观世界作为基础,君试看白石在武陵与荷为伍那虔城真挚,简直整个身心化作一株荷花。
一世执著如此,魂之化荷,也就不足为奇。
词牌格律 词牌《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壶中天》、《湘月》。
元稹《连昌宫词》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
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
玄宗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未尝不悄然奉诏。
”(见《元氏长庆集》卷二十四)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又引《开元天宝遗事》:“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
”曲名本此。
宋曲入“大石调”,复转入“道调宫”,又转入“高宫大石调”。
此调音节高抗,英雄豪杰之士多喜用之。
俞文豹《吹剑录》称:“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亦其音节有然也。
兹以《东坡乐府》为准,“凭高远眺”一阕为定格,“大江东去”为变格。
一百字,前后片各四仄韵。
其用以抒写豪壮感情者,宜用入声韵部。
另有平韵一格,附着于后。
作品格律 ⊙○⊙●, ●○⊙、 ⊙●⊙○○▲。
(可作●○●●○▲) ⊙●⊙○○●●, ⊙●⊙○○▲。
⊙●○○, ⊙○⊙●, ⊙●○○▲。
⊙○⊙●, ⊙○○●○▲。
(后片) ⊙●⊙●○○,(可作⊙○⊙●○○) ⊙○⊙●, ⊙●○○▲。
⊙●⊙○○●●, ⊙●⊙○○▲。
⊙●○○, ⊙○⊙●, ⊙●○○▲。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声韵▲:仄声韵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南宋词人、音乐家。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
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
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
庆元(宋宁宗年号,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
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有《白石道人歌曲》。
2025年中考英语推测作文:《My teacher》
自信心来自于气力,气力来自于勤劳。
初上高升学网小编为各人收拾整顿了一些中考英语作文范文,同窗们能够参考。
小编预祝列位考生名列前茅。
My favourite teacher is Miss Huang. She is a beautiful lady. She has two big eyes, a high nose and a little red mouth. There is always a smile on her face.Miss Huang likes singing and collecting posters. Sh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 In the evening, she always sits in front of the piano and plays nice music. She is good at dancing, too. Sometimes she teaches us dancing. www.en369.cnMiss Huang likes dogs very much because the dog is very friendly and cute. Her favourite color is blue. Because blue is the color of the sky and the sea.This is my favourite teacher. Our classmates all like her very much.以上是四川初上高升学网小编收拾整顿2025年中考英语猜测作文,仅供参考;有最新资讯我们会第一时候更新,更多最新信息请存眷四川初上高升学网。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 中考 学网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