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代王夫人作》文天祥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这首词是文天祥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
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
【千问解读】
这首词是文天祥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
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
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作品原文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②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③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淋铃④,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⑤,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⑥。
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⑦迎秋月。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作品注释 ①代王夫人作:王夫人名王清惠,宋末被选入宫为昭仪,宋亡被掳往大都。
途中驿馆壁题《满江红》传诵中原,文天祥不满意结尾三句:“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因以王清惠口气代作一首。
②姚黄:名贵的牡丹。
③仙人:即金铜仙人。
汉武帝在建章宫前铸铜人,手捧盛露盘,魏明帝命人把铜人迁往洛阳,在拆迁时,据说铜人流下泪来。
④雨淋铃:唐玄宗在奔蜀途中,听到夜雨淋铃,思念贵妃,分外凄怆,采其声为《雨淋铃》。
⑤铜驼恨:晋索靖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说:“就要看见你埋在荆棘里”。
宫门前的铜驼埋在荆棘里,象征着亡国。
⑥嚼穿龈血:唐张巡临战时对敌大呼,经常把牙咬碎,牙龈流血,喷到脸上,说明愤怒已极。
⑦铜雀:曹操所建台名。
作品译文 试问哀怨凄婉的琵琶声,万里胡沙外是怎样的风物情景?最痛苦是一朵名贵的姚黄花,被强移出扎根的仙家宫庭。
王母的欢意销歇盛宴已终场,铜仙铅泪淌满的金盘也欹倾。
半夜里行宫外雨淋风铃肠欲断,一滴滴一声声没有消停。
美丽的彩云已消散,宫中的香尘再不见,铜驼荒草亡国恨,待要述说哪堪言!真思慕那慷慨赴国的男子汉,嚼碎钢牙满口血斑斑。
回想起昭阳殿离别坠落的红日最伤心铜雀台迎接新月一弯。
细思量妾身不似当今帝王家,眼睁睁让大好河山沦陷。
作品鉴赏 上片写亡国之恨和被掳北行的痛苦。
起首二句,以昭君比喻王清惠,她在北行途中,常向琵琶自语叹息:在塞外,除了黄沙还有什么风光!先写塞外的荒凉和她心情的凄怆,然后用名贵牡丹姚黄被人从仙宫里连根挖出,王母娘娘停止瑶池仙宴,汉宫金铜仙人被拆迁而泪满金盘,和唐玄宗在蜀中听到夜雨淋铃而万分感伤等一系列典故,写宋室灭亡,皇室人员被驱北行的惨状。
下片抒写对敌人的仇恨和自己坚守节操保持清白的决心。
先写国破家亡,繁华销尽,男儿已为国捐躯,此恨难消的悲痛心情,同时刻画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民族英雄的形象。
再以昭阳殿、铜雀台日落日出的变化,写改朝易代的惨景。
最后表示虽然国土沦丧,无以为家,自己还要坚持操守,保持清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文天祥以民族英雄的胸怀,代王夫人立言,实际上表现了文天祥自己生死不渝的民族气节和顽强斗志。
光辉夺目,使人激昂奋发。
刘熙载在《艺概》中评价文天祥的词:“文文山词,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不知者以为变声,其实乃正之变也,故词当合其人之境地以观之。
” 文天祥的词关注政治,都是有为而发。
这首词,是他应和王夫人词中的一首。
代作,本意拟作、仿作,但这里主要是翻作的意思。
文天祥寓自己的思想于其中翻填新词,校正王清惠的原作在内容上的不妥之处。
文天祥的代作多引典抒情,却不隐晦难解,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思。
汉武帝时,假托王昭君为公主,远嫁西域乌孙王,令人弹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后来人们用此表达王昭君远嫁匈奴之事。
杜甫《咏怀古迹》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文天祥这首词的开头借“琵琶”故事总指后妃宫女被掳北去。
“姚黄”,牡丹中名贵品种,暗指王夫人。
“移根仙阙”,离开宋宫,被驱北行,较之公主远嫁,处境惨,悲愁深。
“王母”句,西王母瑶池美宴的古代传说,用来指宫中的欢意已消失。
“仙人”句,以铜仙坠泪的`故事,感叹国土沦亡的惨痛。
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避乱入蜀,在马嵬坡军士哗变被迫缢死杨玉环,后来,在行宫内听到雨声和风吹檐铃声相应,引发心事,即《雨霖铃》曲,“听行宫”两句,这里借此典表述被迫北去途中的悲苦心境。
文天祥在上阙用沉重的笔调,紧扣“最苦”两字,反复陈述了亡国的痛烈心情。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彩云散,香尘灭”比喻美好生活的毁灭;“铜驼恨”指南宋之覆亡;“那堪说”表明其悲痛之极,不能卒言。
抗御元军、挽救宋室危亡之局的战场上,无数热血将士血战到底。
安禄山叛乱时张巡拒守睢阳,抗击安禄山,“每战臶裂,嚼齿皆碎”。
这种情境是文天祥所亲历亲知的,以补充王夫人的“妾在深宫那得知”的事实。
”用“想”字领起,意境就更充实。
“回首昭阳离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昭阳”、“铜雀”,都是古都城台殿名,这里用来借指南宋宫殿,落日和秋月将光辉洒在故国宫殿上,寄托一种思念的情感。
“回首”、“伤心”,借王夫人口气,寓其自己的悲感中。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点明文天祥缘何代王清惠作此词的缘由。
文天祥改变王清惠原作中消极避祸的思想,要洁身自爱,坚守操节,这实际上文天祥借王夫人之口表达的自勉之词,并与王夫之和众宫娥共勉。
文天祥的词“气冲斗牛,无一毫毒靡之色”,《词林纪事》,凝聚了他对于生活、情思的感受和他的人格的结晶。
读了他的词,让人顿觉忍辱偷生的可耻,和保全气节的光荣。
词中蕴含的热情和血泪让读者生出几许激情。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
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
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
有《文山先生全集》。
2025年中考英语推测作文:《My teacher》
自信心来自于气力,气力来自于勤劳。
初上高升学网小编为各人收拾整顿了一些中考英语作文范文,同窗们能够参考。
小编预祝列位考生名列前茅。
My favourite teacher is Miss Huang. She is a beautiful lady. She has two big eyes, a high nose and a little red mouth. There is always a smile on her face.Miss Huang likes singing and collecting posters. She is good at playing the piano. In the evening, she always sits in front of the piano and plays nice music. She is good at dancing, too. Sometimes she teaches us dancing. www.en369.cnMiss Huang likes dogs very much because the dog is very friendly and cute. Her favourite color is blue. Because blue is the color of the sky and the sea.This is my favourite teacher. Our classmates all like her very much.以上是四川初上高升学网小编收拾整顿2025年中考英语猜测作文,仅供参考;有最新资讯我们会第一时候更新,更多最新信息请存眷四川初上高升学网。
相关热词搜索:英语 中考 学网
塞北风雪中的豪情:高适《别董大》的千古绝唱
43岁的与董庭兰在破败的茅屋中相对而坐,案头两碗浊酒已见底。
这位曾名震长安的琴师因房琯被贬而流落江湖,而高适也仍在仕途困顿中徘徊。
这场跨越阶级的相遇,在凛冽寒风中催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壮阔的送别诗篇——《别董大》。
一、的送别图景 开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工笔勾勒出塞北冬日的苍茫。
黄云蔽日并非艺术夸张,实为高适对西北沙尘天气的真实写照——这种遮天蔽日的景象,恰似两人此刻被时代尘沙掩埋的命运。
北风裹挟着雪片,将南飞的大雁吹得,雁阵的凌乱暗喻着人生际遇的无常。
诗人用“曛”字精准捕捉了日暮时分的昏黄,既呼应董大如落日余晖般的境遇,又为全诗定下苍凉基调。
这种环境描写绝非简单的场景铺陈。
高适早年游历幽州时,曾目睹铁骑踏碎边关月色的惨烈;此刻风雪中的雁阵,让他想起塞外将士在中戍边的艰辛。
这种将个人际遇与家国情怀交织的笔法,使诗歌突破了传统送别诗的。
二、困境中的精神共鸣 高适与董庭兰的相遇堪称“天涯沦落人”的典范。
这位琴师虽技艺冠绝长安,却因不擅迎合权贵而流落民间。
史载董庭兰尤擅七弦琴,在盛唐胡乐盛行的时代,他的演奏堪称“”。
高适在诗中隐去这些细节,转而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言,既是对友人才华的绝对信任,更是对世俗偏见的无声反击。
此时的两人都处于人生低谷:高适刚辞去封丘县尉的卑微官职,董庭兰则因房琯案失去靠山。
但诗人没有沉溺于自怜,反以“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豁达,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友人的精神激励。
这种在逆境中相互砥砺的友情,恰似寒冬中相互取暖的旅人,展现出盛唐文人特有的精神气度。
三、豪迈语调下的精神突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转折堪称神来之笔。
前两句的压抑氛围在此陡然逆转,如同乌云裂开缝隙透出的阳光。
诗人用“天下”二字将友人的知名度无限放大,这种夸张手法既是对董大艺术成就的礼赞,更是对世俗标准的挑战——在真正的才华面前,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
这种豪迈背后,藏着高适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知。
他虽未在诗中明言,但二十年前在蓟北从军的经历,让他坚信“男儿本自重横行”的信念。
此刻劝慰友人的话语,何尝不是对自身命运的宣言?当世人皆醉于盛世幻象时,这对落魄文人用诗歌完成了对时代的精神突围。
四、超越时空的精神遗产 《别董大》的艺术价值远超普通送别诗。
其开创的“以壮景写悲情”手法,成为后世边塞诗的重要范式。
龄“青海长云暗雪山”的苍茫,“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奇幻,皆可追溯至此诗的影响。
更可贵的是,高适将个人际遇升华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在命运的风雪中,真正的君子当如大雁般傲然前行。
这种精神遗产在千年后依然闪耀。
当在赤壁江头写下“”,当在带湖边高歌“男儿到死心如铁”,我们都能听到《别董大》的回声。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雕梁画栋间,而在命运的风雪中坚守的傲骨。
在睢阳城外的风雪中,高适用诗歌完成了对友情的最高礼赞。
这首诞生于困境中的绝唱,既是对董庭兰的临别赠言,更是写给所有逆境中人的精神宣言。
当黄云散尽、白雪消融,唯有那穿越千年的豪情,仍在天地间回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