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
【千问解读】
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
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 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江总 翻译及注释翻译我的心追逐南去的云远逝了,身体却随着秋季由北向南飞回的大雁归来。
故乡家里篱笆下栽种的菊花,今日又开了几朵呢? 注释①江总,南朝陈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②岑参,盛唐边塞诗人。
安史之乱中,长安沦陷,故有此诗。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江总 解释九月九日,勉强登高,却无人送酒同欢,遥想故园的菊花,大概在战场旁,寂寞地开放吧。
江总,南朝陈诗人。
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从诗的第三句中“篱下菊”的用典可知,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旧之情的同时,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
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
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江总 翻译江总在陈时,官至尚书令,到晚年,陈灭于隋,从此郁郁寡欢。
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江总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在回扬州途中经山东微县微山亭所咏的这首重阳小诗,就在强烈的故乡之念中,流露出亡国的隐痛。
流云南逝,大雁南归;后两句言所想之境:故乡篱菊,花事何如?但实景虚象,绝非随意拈来,而是精心择用。
这样,故土之眷尽在这眼前、远处的景物之中;亡国之恨,则全蕴于景点构成的图画里。
江总名句推荐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作者:江总:出自《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长安九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