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出自唐代:卢纶的诗的《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
【千问解读】
出自唐代:卢纶的诗的《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思乡抒情战争唐诗三百首写景 卢纶的简介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
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
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
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
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
有《卢户部诗集》。
《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舟漂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贾在白日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生。
看三湘秋色两边鬓发衰白,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注释⑴晚次:指晚上到达。
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
⑵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⑶一日程:指一天的水路。
⑷估客:商人。
⑸舟人:船夫。
夜语:晚上说话。
舟人夜语觉潮生: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⑹衰三湘: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在今湖南境内。
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衰鬓逢秋色:是说衰鬓承受着秋色。
这里的鬓发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一作“愁鬓”。
⑺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征战:指安史之乱。
江:指长江。
鼓鼙(pí):军用大鼓和小鼓,后也指战事。
《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鉴赏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
首联写“《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的心情。
浓云散开,江天晴明,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因为“远”,还不可及,船行尚须一天。
这样,今晚就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了。
诗人由江西溯长江而上,必须经过鄂州(治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直抵湖南。
汉阳城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
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用笔腾挪跌宕,使平淡的语句体现微妙的思致。
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
因此,一到云开雾散,见到汉阳城时,怎能不喜。
“犹是”两字,突显诗人感情的骤落。
这二句,看似平常叙事,却仿佛使人听到诗人在拨动着哀婉缠绵的琴弦,倾诉着孤凄苦闷的心曲,透纸贯耳,情韵不匮。
次联写“《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的景况。
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刻江上扬帆,风平浪静;夜深人静,忽闻船夫相唤,杂着加缆扣舷之声,不问而知夜半涨起江潮来了。
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
所以尽管这些看惯了的舟行生活,似乎也在给他平增枯涩乏味的生活感受。
三联写“《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的联想。
诗人情来笔至,借景抒怀:时值寒秋,正是令人感到悲凉的季节,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三湘”,指湖南境内,即诗人此行的目的地。
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
秋风起,落叶纷下,秋霜落,青枫凋,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
一个“逢”字,将诗人的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移愁情于秋色,妙合无垠。
“万里归心对月明”,其中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真可谓愁肠百结,煞是动人肺腑。
末联写“《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
最后二句,把忧心愁思更加地深化了: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而烽火硝烟未灭,江上仍然传来干戈鸣响,战鼓声声。
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了。
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诗人只不过截取了飘泊生涯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写得连环承转,意脉相连,而且迂徐从容,曲尽情致。
在构思上,不用典故来支撑诗架;在语言上,不用艳藻来求其绮丽;在抒情上,不用泼墨来露出筋骨。
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读来觉得舒畅自若,饶有韵味。
《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赏析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
有真情,可免造作扭捏、有实感,不致浅浮空洞。
大凡诗人流离颠沛,死别生离,或躬逢其事,身临其境。
倘寄之吟咏,最易动人。
所以严羽认为: 唐人好诗。
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 。
卢纶《《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写兵难中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首联扣题写 《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 ,但不露痕迹。
云开远见汉阳城 。
说明行进方向。
鄂州离汉阳甚远,故下旬说 犹是孤帆一日程 。
这样远的距离,当然不能直接看到。
但诗人思乡心切,日望归程,天际云开,引领而望,仿佛已见到汉阳城,真恨不得马上能够赶到。
可惜天色已晚,须待明日,而屈指计算,竟还有整整一天路程。
句中一个 犹 字,道出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 孤 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颔联写舟中情景。
实际上是回顾旅途中百无聊赖的生活。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
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然欲睡;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更觉长夜难明。
估客昼眠,独寻美梦,舟人夜语,自得其乐。
这更加衬托出诗人昼夜难眠的焦躁心情。
颈联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
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染成我两鬓星霜,刚巧又正值这肃杀的秋天,这一怀愁绪怎生了结!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只能托与夭上的明月。
句中一个 逢 字,将白发与秋色融入一炉,愁绪倍增;一个 对 字,把有心与无情结为一体,兴寄无穷。
而上句 秋 、下旬 心 ,分明正含着一个 愁 字。
诗人构思如此精巧,表面上几乎不露形迹。
尾联直陈诗人的感慨。
旧业 指家中原有用以维持生计的产业。
它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
鼓鼙 借指战乱。
战争已使人倾家荡产,江海飘零,更哪堪江上再传来战鼓的声音?句中 更堪 意谓 更哪堪 ,因受诗句的限制,省作 更堪 。
这一句言外之意是:虽然战争已令我一无所有,但战火未熄,在逃难的途中,难保前方水路上不再碰上兵灾。
倘若真的碰上,那简直无法忍受了。
本诗极力渲染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由于作者是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来表现的,所以有真情、有实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第二联的描绘入微,第三联的造语精妙,都足以令人一唱三叹。
《晚次鄂州》卢纶 古诗创作背景《全唐诗》于此篇题下注“至德中作”,时当在唐朝安史之乱的前期。
由于战乱,诗人被迫浪迹异乡,流徙不定,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
卢纶名句推荐 蓬鬓哀吟长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作者:卢纶:出自《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作者:卢纶:出自《逢病军人》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作者:卢纶:出自《和张仆射塞下曲·其四》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作者:卢纶:出自《晚次鄂州》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作者:卢纶:出自《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作者:卢纶:出自《李端公/送李端》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作者:卢纶:出自《李端公/送李端》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作者:卢纶:出自《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作者:卢纶:出自《长安春望》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作者:卢纶:出自《长安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