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23 点击数:
简介: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出自清代:袁枚的诗的《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

【千问解读】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出自清代:袁枚的诗的《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访友古诗三百首写景 袁枚的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袁枚 古诗赏析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

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 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 秋士 ,更暗寓幽怨之意。

古人云: 春女怨,秋士悲 。

所谓 秋士 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

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 访秋士 即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 水上音 就是笛声。

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在首联引出 水上音 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 月色 及嗅觉意象 藕香 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一笛 指笛声, 酒人 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

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 笛声 也不例外。

一笛酒人心 抒发的乃是 秋士 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

作者先闻 水上声 ,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 秋士 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

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 月下吹笛 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袁枚名句推荐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作者:袁枚:出自《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作者:袁枚:出自《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作者:袁枚:出自《遣兴》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作者:袁枚:出自《十二月十五夜》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作者:袁枚:出自《马嵬》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作者:袁枚:出自《马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作者:袁枚:出自《苔》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作者:袁枚:出自《春风》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作者:袁枚:出自《所见》

加入收藏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