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天保》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4-10-05 点击数:
简介: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诗经小雅《天保》原文及翻译注释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保》原文 《天保》 诗经小雅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

【千问解读】

  古诗词经过时间沉淀、岁月更迭,愈发让诗意更加的浓厚,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天保》原文及翻译注释,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诗词的魅力与情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天保》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天保》原文

《天保》

诗经·小雅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

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

罄无不宜,受天百禄。

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禴祠烝尝,于公先王。

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天保》的出处

  《天保》出自:《小雅·天保》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天保》译文

  上天保佑您安宁,王位稳固国昌盛。

 

  让您国力加倍增,何种福禄不赐您?

 

  使您财富日丰盈,没有什么不盛兴。

 

  上天保佑您安宁,享受福禄与太平。

 

  所有事情无不宜,受天百禄数不清。

 

  给您福气长久远,唯恐每天缺零星。

 

  上天保佑您安宁,没有什么不兴盛。

 

  福瑞宛如高山岭,绵延就像冈和陵。

 

  又如江河滚滚来,没有什么不日增。

 

  吉日沐浴备酒食,敬献祖先供祭享。

 

  春夏秋冬四季忙,献祭先公与先王。

 

  先祖传话祝福你,寿无止境万年长。

 

  神灵感动来降临,赐您鸿运多福庆。

 

  您的人民多纯朴,饮食满足就算行。

 

  黎民百官心一致,普遍感激您恩情。

 

  您像明月在天恒,您像太阳正东升。

 

  您像南山永长寿,永不亏损不塌崩。

 

  您像松柏永繁茂,福寿都由您传承。


  《天保》的注释

  保:保护。

 

  定:平安。

尔:指国君。

 

  亦:又。

孔:很。

固:巩固。

 

  俾(bǐ):使。

尔:你,即周宣王。

单厚:确实很多。

单,“宣”之假借,确实。

 

  除:赐予。

 

  多益:多富,即富有。

 

  庶:众多。

 

  戬(jiǎn)榖(gǔ):吉祥,幸福。

榖:善。

 

  罄(qìng):尽,指所有的一切。

 

  百禄:百福。

百,言其多。

 

  遐福:远福,即久长、远大之福。

 

  维日不足:言因福之多而广远,日日享福也享受不完。

维,通“惟”,惟恐。

 

  兴:兴盛。

 

  阜(fù):土山,高丘。

 

  陵:丘陵。

 

  川之方至:河水涨潮。

朱熹《诗集传》:“川之方至,言其盛长之未可量也。

 

  增:增加。

 

  吉:吉日。

蠲(juān):祭祀前沐浴斋戒使清洁。

饎(chì):祭祀用的酒食。

 

  是用:即用是,用此。

孝享:献祭。

孝,祭祀。

 

  禴(yuè)祠烝尝:一年四季在宗庙里举行的祭祀的名称,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

 

  于公先王:指献祭于先公先王。

公,先公,周之远祖。

 

  君曰:即尸传达神的话。

君,指先公先君的神灵。

卜:“畀(bì)”字之假借,给予。

 

  万:大。

无疆:无穷。

 

  吊:至。

指神灵、祖考降临。

 

  诒(yí):通“贻”,赠给。

 

  质:质朴,诚实。

 

  日用饮食:以日用饮食为事,形容人民质朴之状态。

 

  群黎:民众,指普通劳动人民。

百姓:贵族,即百官族姓。

 

  徧(biàn):“遍”的异体字。

为:通“化”,感化。

 

  恒:“緪(gēng)”字的假借,指月到上弦。

 

  骞(qiān):因风雨剥蚀而亏损。

 

  或承:即“是承”。

承,继承,承受。


  简短诗意赏析

  全诗六章,每章六句。

此诗一个奇妙之处,就是大量使用新奇的比喻,尤其是“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和“如松柏之茂”,连用九个“如”字来歌颂和祝福君主,显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不仅细致入微地体现了作者的期望与祝愿,在语言风格上还产生了融热情奔放于深刻含蓄之中的独特效果。



  更多古诗词的原文及译文:

  1、“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翻译
  2、“白居易《上阳白发人》”的原文翻译
  3、“陆机《门有车马客行》”的原文翻译
  4、“范成大《菩萨蛮·湘东驿》”的原文翻译
  5、“陈亮《南乡子·风雨满苹洲》”的原文翻译
 

诗经的创作过程:诗经是在何时产生的?

《》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用的也是《诗》,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是中国仅存的史诗。

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

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

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诗有目无诗)。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

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随机文章二战期间,“猪队友”意大利的几次坑队友行动王思潮分析北京不明飞行物,飞行高度普通飞机无法达到中国400吨重型运输机简介,发动机比运20大2倍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盘点二战十大废柴武器,600毫米的卡尔臼炮摧毁一栋楼(重达124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天保改革最后成功了吗?影响有哪些

天保改革 天保年间(1830一1843年)幕府及各藩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

1841(天保12年)老中首座水野忠邦以回到享保、宽政改革时期为目标,断然实行幕政改革。

近世后期,领主财政窘迫、家臣团贫困,农村荒废显著加剧,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动摇。

天保年间连年歉收,物价暴涨,各地发生一揆和打毁运动,统治阶层内部也发出批判之声,如大盐平八郎暴动等。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向英国屈服,给日本的当政者以巨大冲击。

因此,为了维持和加强幕藩体制,迫切需要转变政策。

郡内骚动 1836年(天保7年)8月,幕府领地甲州郡内地方爆发一揆,迅速向国中地方(甲府盆地)发展,给幕府以强烈冲击。

郡内是旱田山村地带,农民靠生产甲斐绢,或从事运输的收入购买年贡米和口粮。

当时恰逢大饥馑,绢价下跌,米价暴涨,运费收入减少,病饿而死者为数甚多。

以贫农和短工等下层农民为主体,约三千人的一揆势力从郡内地方出发,越过笹子岭进入国中平原地区,斗争迅速激化,挨户捣毁囤积大米杂粮的商人和地主的家。

据说参加者达三——五万人,除甲府外,袭击近一百个村,三百家富户,国中地方一时陷入无警察状态。

甲府值勤官吏和代官的兵力无法镇压,前来增援的诹访、沼津藩藩兵用洋枪乱射,才勉强镇压下去。

被捕者一千一百余人,其中五百六十二人被处磔刑,处罚空前残酷。

三河加茂一揆 1836年(天保7年)郡内骚动的第二个月,9月,三河加茂郡九牛平村爆发一揆,两三天内扩展到整个加茂郡和额田郡,成为席卷吉田、奥殿、尾州三藩和十五个旗本领地、幕府领地的广泛区域斗争。

暴动势力北进下山街道后又进入足助町,一部分直抵举母城下,沿途要求当铺、酒店、粮店等当地商人降低物价、废除借贷契约,对拒绝者加以捣毁。

对领主则要求降低年贡定额和物价,停止赖母子讲,迫使领主答应。

参加者人多范围广,发展迅速,对幕阁影响很大。

冈崎、举母、尾州等藩出兵数百人,动用洋枪才将其镇压下去。

《鸭骚立》记录了这次暴动,著者是幡豆郡寺津村的神官渡边政香。

政香是西三河的一个文人,学过儒学和平田国学,对这次暴动极为关心,但他把地主和佃农比作父子关系,把暴动势力视为暴徒,这是受了平田国学的影响。

天保饥馑 1833年至1839年(天保4—IO年)连年歉收而形成的全国性的严重饥馑。

1829年(文政12年)大丰收,但后两年多冷雨、干旱、虫灾,接连歉收。

1838年(巳年)天时不顺,加之冻灾和暴雨,奥羽发生大洪水,关东屡遭暴风雨袭击,当年收成西国仅收三分之一,从中部到东北、北陆或收三份之一,或颗粒无收,出现大荒年,也称“巳年饥馑”。

1834年至1835年同样歉收。

到1836年全国平均收成只有四成。

形成慢性大饥荒,仅东北地方死者即达数十万人。

1837年至1839年连年发生虫灾和瘟疫,1840年是平年,勉强维持小康,但歉年一直持续到1843年。

因此,米价以及各种物价暴涨,农村荒废,农民和下层町人妻离子散,穷困至极,各藩领地立即爆发一揆和捣毁运动。

幕府采取救济措施如供给大米、设置救灾窝棚、限制造酒、降低零售价格、出卖存米、禁止贩运和囤积等。

各藩也为应付这一危机,努力确保粮食,因此运住江户、大坂的大米激减。

幕府的救济措施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结果,从大盐平八郎暴动开始,各地接连发生一揆和捣毁运动。

幕落体制的社会矛盾暴露,进一步走向崩溃的道路。

大盐平八郎暴动 1837年(天保8年)原大坂町奉行的与力大盐平八郎等发动的起义是当时正在激化的各种矛盾的大爆发,它使幕阁的耳目为之震惊,进一步加重其危机感。

天保大饥馑时,大盐再三要求救济,但未被当局接受,又向三井、鸿池等豪商提出借救济费六万两,也遭拒绝。

于是大盐决心诛伐那些束手无策又无慈悲之心的污吏和贪商。

他卖掉藏书五万册得一千余两,三天内施舍给一万户贫民,每户一朱。

同时,急速传习炮术,筹集大炮、弹药,准备在2月29日举兵。

他散发题为“致天赐各村小前书”的檄文,与其门下的与力、同心、富农等共同策划,因一名同心叛变,被迫比预定日期提前八小时行动。

他们向贫农、市内贫民、部落民发出号召,举“救民”大旗,鸣炮前进,烧光大坂市街的五分之一,包括豪商连轩的码头等在内。

参加举兵者约三百人,一天内即被镇压。

但官吏们狼狈不堪,,甚至指挥作战的两名大坂町奉行都跌落马下。

大盐潜伏四十天后被发现,自杀而死。

起义的规模虽小,但对贫民和贫农的影响很大。

檄文被当成临摹的字贴进行传抄,暴动被编成戏剧、评书和讽刺时事的民歌而传遍全国。

各地相继发生自称“大盐余党”、“大盐门徒”的暴动,如越后柏崎的生田万之乱、摄津能势的山田屋大助之乱和备后尾道、三原一揆等。

萨摩藩 也称鹿儿岛藩、岛津藩。

外样大名,领有萨摩、大隅两国和日向诸县郡的一部分,共七十七万石,为幕府末期西南大藩之一。

藩主岛津氏,十二世纪末忠久执政时任的守护,以后成为守护大名、战国大名,到义久执政时,控制了大半个九州。

1587年(天正15年)平定九州,岛津氏领地也削减为三国六十万五千石。

关原之战时属丰臣一方,但旧有领地得德川氏承认,1602年(庆长7年)在鹿儿岛建居城。

1609年出兵琉球,1637年(宽永14年)加封琉球地十二万石,但控制冲绳诸岛是为了进行朝贡贸易。

到元禄时代(1688—1703年)加封至七十七万余石,直至废藩置县。

藩制采取外城制、门割制等独特的兵农分离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末期的统治体制。

这种藩制的重压加上火山地带、台风等恶劣的自然条件,使生产力停滞,瓦解封建制的力量得不到发展。

整个江户时代,除逃散等消极的斗争外,几乎没有发生百姓一揆。

然而参觐交代和帮助幕府等造成藩财政的沉重负担,尤其在岛津重豪执政时,财政陷入极度窘迫的境地。

1827年(文政10年)在家老调所广乡主持下,实行藩政改革(天保改革),中心内容是整理藩债,增产砂糖等土特产,加强专卖,同琉球进行秘密贸易。

财政随即开始好转。

1851年(嘉永4年)齐彬任藩主后,推行藩营事业,如建立洋式军备、建设藩营工场等。

通过这些改革和党派斗争,改革派成长起来。

幕府末期压制激进的尊王攘夷运动,拥立久光,作为主张公武合体的大藩而展开活动。

但在萨英战争和参与会议分裂后,转变为讨幕派,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推进武力讨幕,掌握主导权,直到。

维新后作为新政府的核心势力形成萨摩藩阀。

西乡隆盛等一部分人因西南战争而被除掉,但政治家、官僚、军人辈出,与长州藩阀同为藩阀官僚政府的核心。

长州藩 也称萩藩、毛利藩、山口藩。

外样大名,以长门阿武郡萩为居城,领地三十七万石,为幕府末期西南大藩之一,藩主毛。

十六世纪中叶藩祖元就以安芸吉田城为据点,领有中国地方十国。

其孙辉元与织田信长对抗,信长死后与丰臣秀吉妥协,参加执政。

关原之战时加人丰臣一方,被德川氏减封,领有周防、长州二国三十六万九千百,定居城于萩。

由于这次大减封,长州藩重新丈量土地,甚至把年贡外的杂税小物成、楮木、盐田等都算入村高,以增加石高,同时实行国产品专卖制,以补财政之不足。

但自1682年(天和2年)以来,屡次发布《节俭令》,削减藩士的知行,增征年贡,但并未解决财政的亏空。

第七代藩主重就实行所谓宝历检地,坚决推行藩政改革。

结果增加三万石,以此为基金设置抚育方,为以后开发新田和在地方商人协助下实行国产品专卖制奠定了基础。

然而藩债不断增加,造成农民穷困,因此近世中期以后各地发生百姓一揆,1831年(天保2年)以濑户内海沿岸为中心,终于爆发反对专卖的大暴动。

以此为契机,以村田清风为核心的改革派上台,计划紧缩财政开支,重建乡村的统治。

接着,周布政之助等从当时围绕开港问题的中央政局和海防需要出发,采取富国强兵和重商主义的政策,长州藩很快成为尊王攘夷派的据点。

经过1863年(文久3年)8月18日政变及幕府两次对长州的征讨之后,与萨摩藩同为讨幕运动的推动力量。

1865年(庆应元年)藩厅迁到周防山口,直到废藩置县。

维新后,长州出身者也是政府权力的中坚,木户孝允、等明治政府的决策人物辈出。

以后该藩出身的官僚、军人形成长州阀,在政界和官界中起支配作用。

佐久间象山 (1811—1864年)幕府末期的兵学家、洋学家,因提倡开国论被暗杀。

为信浓松代藩士,号象山。

曾赴江户从幕府儒官佐藤一斋学朱子学,随江川太郎左卫门学炮术。

他热心于兰学,提倡和魂洋才,在江户神田办象山书院,培育了胜海舟、坂本龙马、吉田松阴等门人。

因吉田松阴偷渡事件受牵连。

后赴京都,主张开国论和公武合体论,被尊攘派志士刺杀。

水户学 在水户藩编纂《大日本史》过程中形成的学派。

以朱子学为中心,综合国学和神道。

前期水户学以德川光圀为中心,追求以往历史的大义名分,主张尊崇皇室和建立封建秩序,成为水户藩重要的精神支柱。

主要学者有集合在史局的安积澹泊、栗山潜锋、三宅观澜等朱子学家。

后期水户学的特点,是在德川齐昭保护下热心提倡尊王攘夷论。

代表人物有藤田幽谷、藤田东湖、会泽正志斋、内藤耻叟、栗田宽等,一时成为尊王攘夷运动意识形态的支柱,但基本上没有发展到讨幕论,行动也是观念论的,幕末开港后,因藩内党争失去人材,丧失以前的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诗经·小雅《天保》原文及翻译注释?诗意解释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