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把说大话叫吹牛?
【千问解读】
俗话说“吹牛不上税”,意思就是说大话不用负责任,在我国把说大话叫“吹牛”,中国人为什么把说大话叫吹牛呢?关于吹牛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下面就来详细为大家整理一下。
中国人为什么把说大话叫吹牛?
说法一:
从前屠夫在宰羊时放完血,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然后将口封住,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这样就很容易剥皮,这叫吹猪或吹羊。
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
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说法二:
据说,吹牛一词起源于黄河上游一带。
皮筏是当地的重要交通工具,由牛皮制成。
但在没有打气筒等工具的古代,只能用嘴将其吹满气,又因皮筏体积较大,通常需要几个肺活量大的壮汉轮流吹气才能完成。
因此,如果有人在黄河上游一带说他能以一人之力吹起皮筏,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说大话,而且对于说大话的人居民还会怒怼:你要真有本事,就去黄河边上吹牛皮好了。
久而久之,吹牛(皮)一词演变为夸口说大话的代名词。
说法三:
关于吹牛,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认为它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关。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看重的财产就是牛马。
因此,人们聚在一起时总喜欢谈论自己的牛马,其中就难免有夸大的成分。
日久天长,“吹牛”之说流传开来,有了说大话的意思。
吹牛的意思是什么?
1、指夸口,说大话。
清 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十一:“ 翁叔平 两番访鹤, 吴清卿 一味吹牛。
”
茅盾《子夜》五:“管车 王金贞和稽查 李麻子 本来不过是流氓,吹牛,吃醋,打工人,拿津贴,是他们的本领。
”
2、方言
在苏州、贵州等地的方言中,吹牛又有聊天的意思。
——你在干吗呢?
——我在帮同学一起吹牛!
3、吹牛,一种扑克游戏。
吹牛的近义词
吹法螺、夸口、自大
吹牛的反义词
自谦、谦逊、谦虚、低调
遇到爱吹牛的人怎么办?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那种说大话、爱吹牛的人,表面看他活的很潇洒、什么都懂、交际圈广、能力强,实际上属于外强中干型,中看不中用,那么,遇到这种人该怎么办呢?
1、理解对方
喜欢吹牛的人,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那就是喜欢炫耀,内心想得到大家的认可进而尊重。
其实也没什么,大家懂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利益冲突,礼貌对待、微微一笑就可以了,没必要当众揭穿,让所有人都很尴尬。
除了炫耀外,还有人吹牛是为了缓解焦虑,正因为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才会通过吹牛来享受这一刻驾驭他人的感受,这样的一种人其实解决的是内心的一个焦虑,这就是所谓的吹牛上瘾。
2、远离对方
如果你的朋友爱吹牛,经过劝阻还是屡教不改,那么,就不要对他寄予太大希望,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既然他和你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他就没有把你当做真正的朋友。
既然他喜欢用吹牛的方式粉饰自己,对你而言与其亲密接触,不如远离对方,避免以后伤了和气。
3、正面反驳
很多人因为不明真相,生活上听信了爱吹牛人的“大话”,导致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甚至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这时,我们就没有必要估计对方感受,而是要表达自己心里真实所想,让对方直面自己因吹牛造成的过失。
延伸阅读:
为什么说南极磷虾是未来食品?
为什么说乌鸦叫不吉利?
牛为什么总是不停地咀嚼?
牛奶怎么做成酸奶?
为什么说老马识途?
人品能力俱佳的旧大臣为什么救不了旧中国?
他们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都几乎属于完美之人。
就拿林则徐来说,品行为海内外钦敬。
当时跟他打交道的一个外国对手都承认,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官吏很不一样,“他似乎完全没有徇私舞弊的积习”。
网络配图 然而,这样一个完美的士大夫,为何没有挽救国家命运? 关于林则徐,史学家蒋廷黻有句着名评价:“他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中国传统儒家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论,林则徐无可挑剔。
他一不贪财,二不好色,对国家对君主赤胆忠心。
但是,他归根结底属于“旧大臣”。
中英战败失败后重新被朝廷用的林则徐,充当的是一个灭火队员作用,在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任上,他干的事主要是,扶贫救灾和平息群体事件。
终其任期,他既没有公开承认中西差距,也未曾倡导改革。
什么是旧大臣?什么是新士大夫?我们可以展开林则徐的身后事继续诠释。
林则徐死在镇压的路上。
但是,在他之后,自有后来人。
、左宗棠这些以平息太平之乱起家的人,都可以视为林则徐的衣钵传人。
尤其是左宗棠,早在其籍籍无名时,就得到林则徐的器重。
林则徐临终前,还不忘向朝廷写举荐信,大力推荐这位得意后生。
所以,左宗棠至少在精神层面,绝对可以算得上是林则徐接班人。
那么这位接班人,是怎样挽救国家命运的呢?与号称“大清中兴之臣”的曾国藩一样,左宗棠对于奄奄一息的满清政权而言,也实可谓“大救星”。
及太平天国的出现,本来将要缩短满清政权的寿命,而曾国藩左宗棠们的出现,至少又让这个政权苟延了半个世纪。
尤其是左宗棠,不仅在平息太平天国方面屡立奇功,而且还在新疆保卫战时,破天荒地取得了对沙俄代理人的完胜,可以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中国新疆。
从这点上说,左宗棠没有让先师林则徐失望,没有让俄国将中国的西北疆全部吞噬。
然而,“中兴之臣”还是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毕竟清廷“大势已去”。
而左宗棠终究没有彻底做到“挽狂澜于既倒”。
鸦片战争之后有甲午战争,洪秀全之后有孙中山,大清的“中兴”,其实质是“勉强支撑”,终究难免一死。
网络配图 为什么林则徐及其接班人,只能延缓清政府的死亡、而无法真正振兴大清? 不妨从左宗棠的眼力上寻找答案。
在晚清行将就木时刻,左宗棠与并行的“湘帅”曾国藩给出的“救国之道”同出一辙——认为治理天下的办法,在于如何运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狱杀罚一套暴力镇压工具)。
提出盛世用“王道”,乱世用“霸道”,平时互为参用。
可见,所谓“救国之道”还是没有脱离荀子思想——“将儒法二家的统治思想加以结合”范畴。
左宗棠在镇压起义时,与曾国藩一样,喜欢大开杀戒,甚至达到滥杀地步。
就是出于信奉“乱世用重典”。
在对外关系上,他们主张凡事以“”应对,显然,这也是老调重弹,无外乎儒家“怀柔远人”春秋大梦。
正如林则徐的禁烟不能阻止大清王朝颓废一样,左宗棠曾国藩的“救国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灭亡。
一切跳不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的理论,都不可能让中国出现质变。
19世纪末叶,中外有识之士早已经看出,中国旧制度旧文化已到穷途末路。
也许是旁观者清,日本在这方面夫看得更准更时刻,日本学者在《世界国尽》一书中,对林则徐左宗棠迷信的“孔孟之道”不能“再造辉煌”的内因进行了犀利剖析。
“清国的历史自陶虞时代开始,到现在已有4000年,过去以重视仁义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远播。
可是因不肯引进现代文明,风俗渐衰,德智渐颓,他们还犹如井底之蛙,以为自己样样比他国行。
真是可悲。
” 就在左宗棠们为中国旧文化旧制度披上新大衣时,日本那边同样面临西方冲击。
1840年的中英战争爆发虽与日本无关,但对日本社会各阶层的震动很大,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面对西方侵略东方,当时普遍存在焦虑心态。
武士教师吉田松阴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对中英战争的结果,他作出了自己总结:“满清为夷所侵,,无足论者也,卒之山金请和而后止,然其间不见复有唱义焉者,何其不振之甚也。
盖由纲纪废驰,而贤才不用,操习不熟尔”的结论。
网络配图 他认为,清国之所以败于英国,是因为内部政治腐败、民族一盘散沙,不在洋务而在内务。
他认为国家兴亡之道关键是内政不是外交,是治民不是治夷。
“民内也,夷外也,谋外而遗内者凶;治内而制外者吉”。
只有内修国政,才是不虑外敌的根本之策。
吉田断言,如果日本不吸取中国教训,也必然会被西方肢解。
1853年1月,培理率美国舰队驶入日本江户海湾,要求与日本通商。
与左宗棠不同,在日本临近被西方征服的危机时刻,吉田松阴摒弃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不是新瓶装旧酒,而是旧瓶装新酒,促使日本文明实质转型。
他创办“松下村塾”,招揽了大批武士后生精英。
他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主张尊王而不攘夷。
以洋为师,推动日本主动学习西洋政治与学术原理。
这些人无疑属于东方世界的新士大夫,中国的旧大臣与之相比,恍如隔世。
1859年,为了推动日本改革内政、对外开放,吉田策划刺杀幕府重臣、保守派头子间部诠胜,结果事情泄露,被幕府处极刑,死时年仅29岁。
吉田松阴牺牲后,他的学生、井上馨等人继承遗志、继续倒幕运动,直至开启日本历史翻天覆地的一页——。
历史后来的发展,也验证了吉田松阴的判断,而“湘帅”们的理论却被历史无情的淘汰。
吉田松阴能救日本,林则徐左宗棠却救不了中国,皆因“内质新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投靠刘备?而不投靠一代奸雄曹操孙权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