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版武松大结局(以武松大染坊为例)
【千问解读】
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径丛林。
——车尔尼雪夫斯基(俄)
自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为世人开启电影大门以来,影视艺术己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影视艺术包括电影与电视剧艺术——尤其是电视剧,由于其通俗易懂以及普及度广泛,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百姓们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
而在这多种多样的电视剧之中,有两种比较特殊的类型,第一种和历史文学有很大的关联,这就是历史剧;而第二种则是反映我国辽阔土地上各个行政级别的地区(省,市,县甚至乡村)各自地域特色的地方剧。
所谓的历史剧,是非常符合我国五千年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这个特点的,它以史实为依据,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准,向来是电视剧中的“贵族”。
比如近年来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电视剧,比如《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三国演义》,《贞观之治》,甚至《琅琊榜》,《长安十二时辰》等以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半虚构新剧种等等。
而所谓的地方剧,指的则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体现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礼仪制度,衣食住行,民间艺术的电视剧类型。
这种电视剧一般在当地都会有极大的反响和热情,有些优秀的甚至能够影响到全国,比如《大宅门》,《走西口》,《闯关东》,《乔家大院》,《刘老根》,《芈月传》,《马大帅》,《乡村爱情故事》等等。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较接地气受广大观众欢迎,同时又能得到专业人士好评的,有相当高的比例乃是将这两者很好的有机结合的类型,换句话说就是“历史地方剧”或者“地方历史剧”——谁先谁后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结合。
下面我们就以山东省为代表,举几个将这两者很好的相融的一些成功作品为案例,然后再分析其中的特点。
山东文化背景当然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简述一下山东文化的背景,以便于大家后面的阅读和理解。
山东,是我国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仁义”思想甚至可以说的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钱穆在《论中国历史精神》中曾经说过:“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
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标准人的资格。
”
而从地理环境上来说,山东海陆兼备,气候湿润,土壤肥沃,从上古一直到秦汉都是国家的经济中心地区,其齐鲁文化更是一时翘楚。
而按照地理和行政区域来分的话,又大致可以分为泰岱区域、运河区域、沂蒙区域、胶济区域这四大文化区域。
其中泰岱区域主要包括东岳之首泰山,以及孔子故里的曲阜;运河区域指的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山东的部分,著名的水泊梁山和铁道游击队都出在这里。
沂蒙区域则是著名的红色文化基地之一,那首“沂蒙山小调”可谓家喻户晓;胶济区域是齐国的国都临淄所在,许多文化名人如齐桓公,管仲,孙武,贾思勰,蒲松龄都来自这里,此外还要多说一句,《大染坊》所说的周村也在这块儿,是早期山东商业的代表地之一。
而且山东还有许多古典文化和民俗艺术,再加上许多的历史名人,其实绝对是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的。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谈几部把山东本土文化和历史背景结合的较好的几部作品。
山东版 《武松》现在的水浒电视剧有三个版本,但对红尘君八零后这一代人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1983年山东版的《武松》。
当时祝延平演的武松绝对是风靡一时,我个人虽然非常喜欢后来央视版的丁海峰,当如果要我选一个最适合演武松的演员的话,无疑还是祝延略胜一筹。
这个版本是山东电视台出品的,一共只有短短八集而已,但把武松的主要经历,包括“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杀西”,“醉打蒋门神”,“深陷都监府”,“血溅鸳鸯楼”等都包含了进去。
其实那个时候我国的电视剧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各方面的技术还是演员导演的专业度都还不成熟,更多的是“摸石头过河”的尝试模式,但是却丝毫没有掩盖这部电视剧的魅力和高度评价。
除了广受观众们欢迎以外,这部电视剧还具有以下的意义。
第一,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史题材电视剧,也是第一部由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将《水浒传》中蕴含的山东的“江湖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饱满和成功,除了展现了主角武松身上那种豪爽,仗义,不拘小节,喜欢喝酒等和山东人性格非常切合的特点之外,还对一些配角进行了修饰和演绎。
比如张都监当时为了拉拢武松,还故意让家中四个小厮拜武松为师学艺,还安排了养女玉兰和武松婚配——两人还产生了感情,这些在原著中或是没有提及或只是一笔带过,但在剧情中却有了改变,让小徒弟和玉兰都变成了忠烈重情的人,最后都为了武松而牺牲。
这个改造个人觉得还是很成功的,虽然并不是十分符合原著,但却没有背离其核心精神,算得上是合理的延续和拓展,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许多同类历史剧改的简直是面目全非,仅仅只是顶了个原著的帽子而已。
当然了,我们上面也提过了,这部剧也存在制作简陋,矛盾过于简单直白,人物形象也还没有脱离传统的“高大全”范畴,但绝对瑕不掩瑜,《武松》堪称是山东乃至全国第一部将历史和地方文化很好结合的电视剧,为后续的无数同类型作品开了个好头,意义非常重大。
《大染坊》这部是2003年山东电视台出品,侯勇,孙俪,萨日娜等著名演员主演,讲述了清末民初山东周村一个名叫陈寿亭的讨饭少年,被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为义子后苦学染布手艺,最后苦心经营后创办了大华染厂,走上了工业染织之路的故事。
这部剧的剧情非常吸引人,一上来就是陈六子(陈寿亭)小时候父母双亡,只能做乞丐吃百家饭,冬天来了差点冻死的悲惨场景。
然后他被通和染坊周掌柜所救,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聪明才智,一步步的把通和染坊发展壮大,然后离开周村去了大城市青岛开了大华染厂,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的紧张刺激。
这部电视剧具有如下的历史意义:
第一,这是山东比较少见的关于“鲁商”剧情的节目,而以往更多的是在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领域和《水浒》为代表的江湖领域范畴。
第二,本剧一改以往主角几乎完全走正面形象的路线,里面的陈寿亭即有粗鲁、豪放、狡脍、圆滑等齐文化中的商业文化特征,又有封建、保守、重视礼仪伦常,耿直等鲁文化特征,让人觉得非真实,丰满,更加有感染力。
当然了,这部剧同样也有缺陷,比如在商业剧情中夹杂了太多的江湖气息,也有强行把某些配角“洗白”的生硬感觉,但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出色,开创了一个新的路线出来,后期的许多成功的商战类型——比如《闯关东》等电视剧,身上都有它的痕迹。
红尘君说其实山东省把“历史剧”和“地方剧”两方面结合的比较好的电视剧还有不少,比如《孔子》,《闯关东》,《燕子李三》等等,但要么时代较晚,要么不够典型,所以我们这次主要分析的还是更具开先河意义的《武松》和比较少有的鲁商题材的《大染坊》。
在如今讲究多元化的时代,其实每个地区都应该加强自己的地域文化的挖掘和建设,弘扬民族和当地的传统的同时,还能够给观众们带来美感和享受,而电视剧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所以山东以及其余各省的文化以及影视相关的从事者们,应该要更加努力的去钻研本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然后再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给广大观众,来达到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还能够丰富大家的精神生活,甚至带动大家对于本地文化的热爱和拉动当地旅游产业,可谓好处多多。
参考文献:
张文珍,《齐鲁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邱文山,《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