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分析 ‖ 2024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
【千问解读】
【试题出处】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第10~14题
【总体分析】
文言文试题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材料一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文本依据为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资治通鉴》;材料二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文本依据为中华书局2013年出版的中华国学文库本《读通鉴论》。
有关李陵事迹,《资治通鉴》主要出现在汉武帝天汉二年(前99)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
《资治通鉴》为编年体史书,因此关于李陵行迹的记录较为分散,篇幅很长。
李陵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富有争议的、传奇式的人物。
李陵为名将李广之孙,精于骑射。
李陵曾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攻数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终因矢尽道绝,救兵不至,战败投降。
汉武帝因此震怒,灭其全家。
材料一内容基本包含了李陵的一生,李陵劝降苏武、告别苏武一段没有呈现。
李陵最后的归属是:汉昭帝始元六年,“霍光、上官桀与李陵素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之。
陵曰:‘归易耳,丈夫不能再辱!’遂死于匈奴”。
王夫之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读通鉴论》是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而写的一部史论,借引《资治通鉴》所载史实,臧否人物,总结兴亡盛衰之理。
材料二是王夫之针对《资治通鉴》所载李陵事迹所作的一段议论,他的观点是,李陵投降之罪昭彰显著,司马迁的辩白是在为李陵掩饰罪过。
两则材料,在内容上深度关联,史实与议论交织严密。
所述史实清晰晓畅,所议事理简易明了,语言典雅规范,知识点全面、准确,与高中毕业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相一致,可作为典型的文言文样本来进行阅读、考查训练。
根据考试标准、考试要求,通过试题设置,答案回应,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生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应该并不陌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背诵推荐篇目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说到《史记》的创作历程: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李陵投降后,司马迁以李陵人品、战功以及“欲得其当而报汉”等理由为李陵游说,结果招致宫刑。
世人在同情司马迁的同时,也对李陵产生同情之心。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李陵劝说苏武投降一段,颇为感人,其中李陵说道:“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这会愈加强化世人对李陵的同情。
《苏武传》还记录了苏武归汉时李陵的一段告白:“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使世人更愿相信司马迁“(李陵)欲得其当而报汉”的说辞。
然而王夫之抓住李陵“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这一点,强调李陵叛逆之罪无可掩饰,史实与议论相交织,似若不容置喙。
本题设置的目标不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在于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同时有效关联课文、课标内容以及已有知识,引导考生要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能拘于一隅之见,对相关事件、人物要从不同时间节点、思考角度进行评判,引导批判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试题材料】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
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上壮而许之。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
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
”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
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
大阏氏死,乃还。
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
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
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
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试题10】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参考答案】ADF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整理并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包括实词的理解、虚词的把握、句式的运用,以及事理的连贯性、流畅性。
【试题分析】本题波浪线的部分正确的标点是:“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
”
试题设置A、B、C、D、E、F、G七个断句点,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三个正确的断句点。
“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A、D是正确断句点。
文言文中同一词语连着出现,一般情况下应该断开,即一个词语属上句,一个词语属下句,同样的情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屈原列传》“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F是正确断句点,其中虽“……,而……”为表示让步的关联词语,据此可以正确判断标点位置。
“浣”“涤”为同义关系,其宾语为“其污”,E将同义复合词“浣涤”断开,不合文言语法通例。
“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已”非句末语气词,因此后面不能断句。
“已缁之素”是指已经染色的生帛,生帛未经染色时为白色,所以后面说“不可复白”。
“已缁之素不可复白”,根据文言韵律节奏特点可以读作“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读通鉴论》整理本有作如此标点者。
但从句法结构看,“已缁之素”与不可复白”为主谓关系,其间通常可以不施断句,因此试题没有在这个地方设置断句选择点。
题干特别提醒“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这是为了保证考生选择最佳断句点,避免心存侥幸。
文言文断句,可能存在可断、可不断之处,这时就应该优先考虑三处非断不可的地方作为选项,不能选择可断、可不断之处而舍弃非断不可之处,这点对于正确引导文言文阅读与教学非常重要。
【试题亮点】
本题的试题设计对传统文言文断句题进行了新的调整,目的在于更为准确客观地考查出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
这一调整开始于2023年高考试卷。
从测试结果看,新的试题设计,有效规避了排除、猜测的可能性,引导考生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意,正确断句。
得分上,出现0~3分4个分数点,更能体现考生的层次水平差异,同时基本避免了0分的可能性,能使考生更有获得感。
【试题11】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特殊用法的能力。
【试题分析】
A项的“壮”,在材料中出现在“上壮而许之”,指汉武帝听了李陵“以少击众”的请求后,非常赞赏并答应了他的请求。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有“单于壮其节”,课文注释是:“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与材料中的“壮”意义、用法正同。
《苏武传》课文“学习提示”部分又说,“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
本题考点设置正由此而来。
“不贵难得之货”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文《<老子>四章》,原文作“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其中的“贵”为形容词意动用法,意思是“以(难得之货)为贵”“认为……珍贵”。
因此“壮”与“贵”虽然意义不同,但在形容词意动用法上却是相同的。
因此选项A的词义解说正确。
B项的“亲”,在材料中出现在“事亲孝”,意思是侍奉母亲孝顺。
“亲”是指父母,古代也可偏指父或母。
这个意义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多见,例如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畔主背亲”等。
李陵为李广之孙,是遗腹子,此处可理解为单指母亲。
“我有亲父兄”出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原文是“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课文在这个地方的注释是:“父兄,偏义复词,这里单指哥哥。
”没有单独为“亲”字作注,而其中的“亲”指血亲,“亲父兄”指有血亲的哥哥。
因此B选项表述为两处“亲”意义不相同,解说正确。
C项要求辨析两个“之”字用法是否相同。
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陋室铭》《爱莲说》之后的“积累拓展”部分,在辨析文言“之”字用法时说道:“‘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中选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部分有“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列举了虚词“之”的四种用法,其中第三种用法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本题设计据此而来。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中,“之”用于主语“彼”与谓语“不死”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彼之不死”作为一个分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语“莲”与谓语“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整体作为动词“爱”的宾语。
因此从“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个知识点去考查,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而C项表述为两个“之”字用法不相同,表述不正确,此项为答案项。
D项要求理解“迨”的意义。
“迨”有“到、等到”的意思。
材料中的“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意思是等到后来李广利出征匈奴的时候。
“迨诸父异爨”来自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课文《项脊轩志》,课文的注释是“迨,等到”,与材料二中的“迨”意思正相同。
因此选项D词义解说表述正确。
【试题亮点】
①本题注重教考衔接,四个选项都有效勾连教材内容,对照语句均来自相应课文,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
②本题注重文言文知识能力的归纳与总结,引导考生触类旁通,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与水平。
例如A项要求考生由课文“单于壮其节”中“壮”的意义与用法,联想到材料一“上壮而许之”中“壮”的意义与用法,再类推出《老子》“不贵难得之货”中“贵”的用法,进而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特殊语法现象“意动用法”。
C项要求考生辨析“彼之不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两处“之”的用法,一方面是回应教材中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总结与归纳能力。
③通过试题,引导考生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正确推导词义,归纳总结文言文词语的用法特点,进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高考命题的最终追求。
【试题12】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
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
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
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
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参考答案】C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试题将材料一、材料二综合起来设置选项,大体依据材料一的内容次序,从四个方面设置选项考查考生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与把握,体现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与概括。
“有关内容的概述”与文言翻译题侧重点不同:本题侧重于整体的阅读理解准确,未必字字对应落实;文言翻译题则强调字词落实,严格忠实于原文。
【试题分析】
A选项的相关信息内容同时包含在两则材料中。
材料一对应的语句是:“(李陵)善骑射。
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
及贰师击匈奴,陵叩头自请曰:‘……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意思是:李陵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风范,命令他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以防备匈奴;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
材料二对应的语句是:“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
”意思是李陵率五千步兵出塞作战,这是李陵在炫耀自己的勇敢,而并非武帝命令如此不得推辞。
选项前一部分基本是材料一史实的陈述,“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是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李陵自请“以少击众”出战的评价,分别符合材料一、材料二中的内容。
因此A选项的概述是正确的。
B选项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包含在材料一中。
选项前一半对应的语句是:“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
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
”意思是:李陵进军至浚稽山,与单于军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
李陵率军搏击攻杀,敌人回逃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
单于大为惊骇,召集八万余骑围攻李陵。
李陵退守树林间,又杀敌数千。
其概述内容与材料一相应语句意义相合。
选项后一半是比较司马迁与王夫之对李陵奋勇杀敌的评价,司马迁的评价见材料一“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意思是“李陵虽然遭遇失败,然而他摧败敌军的战功,也足以昭示天下”,选项概括为“虽败犹荣”准确无误。
材料二中,王夫之着意强调李陵投降之罪,而李陵打仗的过程完全没有提及,因此选项表述为“王夫之则未置一词”也是准确的。
B选项的概述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一致,因此是正确的。
C选项前一部分的相关信息内容包含在材料一中。
对应语句是:“(李陵)遂降。
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意思是:李陵投降,武帝非常愤怒,大臣们都归罪于李陵,而司马迁以李陵的品质、战功以及他的“报汉”之志为李陵极力申辩。
因此选项前一部分“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是正确的。
选项后一部分见材料二,对应语句是:“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
”意思是:司马迁为李陵掩饰罪过唯恐达不到目的,于是又不断称道李广,夸赞其世代功业。
选项表述“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理解错误。
其一,王夫之这句话是在讲述司马迁为李陵游说的情况,而不是在推测司马迁为李陵游说的原因。
其二,材料中的“若不及”不能理解为“如果不及时”。
“若不及”意思是“好像赶不上”“唯恐达不到目的”。
“若不及”又作“如不及”。
例如《论语·季氏》:“见善如不及。
”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作“看见善良,努力追赶,好像赶不上似的”。
《论语·泰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朱熹集注:“言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而其心犹竦然,惟恐其或失之,警学者当如是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作“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
其三,“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来源于材料中的“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将“抑称道李广”对应为“损害李广的声誉”,理解错误。
其中的“抑”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又”。
“而抑”连用,意思相同,王夫之常用此语。
《读通鉴论》卷“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为怀王谋项者之计得矣,而抑无以服楚人之心。
”又卷二十九:“既不能保其腰领与妻子,而抑受从逆之罪以伏法。
”《宋论》卷十一:“如是,则才有所不尽效,而抑不求助于才以自辅。
”总之材料中的“抑”不能理解为“抑制、损害”。
因此C选项内容表述错误,为答案项。
D选项前一部分的相关信息内容包含在材料一中,对应语句是:“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
’上于是族陵家。
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
”语意浅显易懂,选项表述正确。
选项后一部分的相关信息内容包含在材料二中,对应语句是:“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意思是:纵然李陵灭族之祸可以怪罪于李绪,而到后来李广利出征匈奴时,李陵率大军追击汉军,转战多日,仍然可以怪罪于李绪吗?言下之意是,帮助匈奴人训练军队的可能是李绪,与李陵没有关系,但率军与汉军转战多日的一定是李陵,因此李陵投降之罪无可推卸。
选项D后一部分转述王夫之的观点,准确无误。
总之,D选项的概述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一致,因此是正确的。
【试题亮点】
本题试题材料为复合文本,材料一为史,材料二为论,两个文本结合非常紧密。
试题选项的设计也围绕史、论同时推进,因此四个选项都有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落实到材料中则涉及八个理解点,因此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必须对两则材料都要理解才能准确作答。
这一方面可能增加考生阅读作答的难度,但另一方面实际增强了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测试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引导中学文言文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试题13】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参考答案】
(1)(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
(2)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综合把握能力、翻译能力。
【试题分析】
文言文的翻译要求整体把握语句在文段中的作用与意义,正确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重点关注关键词语的理解,注意古今词义的区别,同时要对特定的句式结构有所了解,答案要求采取直译的方式。
第(1)题关键词语有“得”“当”“分”“毋”“乡”等。
“得”有“能够”的意思,此为常见义,考生应该不会陌生,如《周亚夫军细柳》中的“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军中不得驱驰”,都是这个意义。
“当”有“承当、担当、执掌”的意思,“自当一队”即独自执掌一支队伍,翻译成“独立带领一队”简单准确。
“分”有“分离、分散”之义,“分单于兵”就是分散单于的兵力,与后面的“毋令专乡贰师军”意义相对。
“毋”,副词,表示禁止,相当于“不可、不要”,此为常见义,如《鸿门宴》“毋从俱死也”“毋内诸侯”,都是这个意义。
“乡”同“向”,意思是“面向、朝着”。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这个意义考生相对陌生,但考生应该能根据语境推测出这个字的意思。
“专乡贰师军”与“分单于兵”对应,“专乡”与“分”相反,据此可翻译成“专门针对”。
第(2)题关键词语有“得当”“愧”“为之辞”等。
“得当”指“获得适当的机会”。
《汉书·李陵传》:“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王先谦补注:“当谓适可也,谓欲得适可之事会而动。
”
“愧”意思是惭愧,“愧苏武”是指“对苏武感到惭愧”,可翻译作“愧对苏武”。
“辞”意思是“借口、托词”。
《韩非子·饰邪》:“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
”
“为之辞”是双宾语结构,其中“为”是动词,“之”指称李陵投降这件事。
对应句式作“为之为辞”,翻译作“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符合原有句式与句意。
【试题14】
14.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5分)
【参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
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
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
【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
【试题分析】
回答此题,先要理解王夫之“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一句的意思。
李陵投降匈奴,作为汉军将领,已经丧失了节操,故称“大节丧”。
“余无可浣也”承上一句“已缁之素不可复白”而来。
已经染色的素丝不可能恢复白色,因此李陵“大节丧”,投降之罪无可辩白,也就是材料二的结论句“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李陵投降叛逆之罪无可辩白。
试题即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出支持王夫之这一观点的史实。
与此相对应,考生可以从材料一中找到:(1)“士卒多死,不得行。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即“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
(2)“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
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
”单于将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并立为右校王,李陵与降将卫律一起受到单于重用,成为单于的左膀右臂。
降将卫律这个人物见于课文《苏武传》,其中卫律威逼利诱苏武投降的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其效忠匈奴单于的本质无可置疑,而李陵与卫律一同受到单于重用,可以坐实李陵投降的性质。
答案中卫律是降将的信息,来自教材,并不要求考生一定答出这一点。
(3)“(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
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李广利出征匈奴,李陵率三万余骑追汉军。
转战九日。
因此王夫之感叹:“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说明李陵投降并效忠匈奴单于已然是事实了。
匈奴为什么要囚禁苏武与张骞?为什么不杀了他们
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纽带,匈奴曾经扣押他很久。
扣押期间他曾出逃,但是逮到他之后匈奴单于并没有杀他,原因一起来揭秘: 为瓦解张骞斗志 对其施美人计 历史学者告诉我们的是,张骞带了一百多名士兵进入匈奴境内,并且想去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人,彻底打败匈奴。
但匈奴人没有杀他,只把他扣留在匈奴境内,还让他娶了貌美的匈奴贵族女子为妻。
这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是匈奴人对张骞实施美人计,为了瓦解他的斗志。
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十多年后张骞逃出,终于去了月氏,返回时又被匈奴捉住,这一次还没有杀他,让他再次逃出,回到,成为开通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神剧中 编剧们臆想的历史 解读历史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相专家学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种是对专家学者的描述产生质疑,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些问题。
还有一种,是影视历史剧编剧们的专利,根据需要想象出当时的历史并且表现出来。
实际上,他们确实在作品里写到了匈奴人两次不杀张骞的事情。
看过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会接受其中的一段情节:匈奴人首次捉获张骞时要杀他,张骞口中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杀我冤枉”。
这是编剧们的历史臆造。
不要说匈奴单于不相信,就是相信了不杀他,按汉律张骞回国后也会被以“辱使命,丧国格” 处斩。
因为像张骞那样大呼小叫,会成为让单于讥笑汉王朝的外交丑闻。
在另一部影视剧中,有匈奴人第二次捉住张骞却没有杀他的一段对话。
单于说,“寡人完全应当将你斩首。
”张骞急忙跪伏在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
”单于咳嗽了两声,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辈子杀人太多,现在不会轻易杀人了。
念你临去西域前还能给寡人留书谢罪,的确是个忠厚老实、诚实有信之人,朕今免你一死。
” 这当然也是编剧们臆造的历史,还大胆编造出张骞第一次逃走时“留书谢罪”的故事,用第一个谎言弥补第二个谎言。
好在现在的影视剧观众,有了许多年观剧经验,再也不会相信那些历史神剧的情节了。
问题是,对于“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历史书籍不予记载,历史学者不去研究,历史影视剧不可相信,大家又有什么办法理解这件事情,作出正确解读,哪怕仅仅是接近了正确?只要想,办法还是有的。
单于大怒 也没敢杀他 第一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都杀过哪些汉朝文武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是不是在应该被匈奴杀掉的名单里。
匈奴第一次捉获张骞是在公元前139年。
此前历史中,文献中还没有见到匈奴杀死被俘获汉朝文官武将的记载。
直到公元前110年,陈兵十八万,夸耀于匈奴边境。
使者郭吉进入匈奴,有匈奴官员为其指引,让他见了单于。
见面后,郭吉用刺激性的言语羞辱单于,单于大怒,将主管引见的匈奴官员杀掉,但也没敢杀死汉朝使臣,只是把他扣留了,不放他回来。
匈奴人确实杀死过一名汉朝使臣,已经是捉获张骞九十多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
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甘延寿,没等奏请批准就发动攻击,长途奔袭,杀死郅支单于,灭了北匈奴。
他们给朝廷的捷报上写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句,后来作为表现汉民族气势的豪言壮语,广为流传。
张胜参加密谋 、常惠被扣押 第二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对他们捉获的那些汉朝文武官员都怎样处置,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没有被匈奴杀掉,是不是属于偶然和侥幸? 苏武牧羊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并且比较可信。
据说,汉朝与匈奴双方都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
匈奴扣留了十余批汉朝使节,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作为回报。
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单于即位,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
汉武帝也派人送还被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张胜与常惠就是一路护送的汉朝使臣。
正当他们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之际,匈奴国内发生了密谋绑架单于母亲前往汉朝的谋反事件。
由于张胜积极参与了密谋,苏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
后来,又有汉朝使臣到达,常惠悄悄见了汉使,还编了一个故事,说汉朝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泽之中,让汉使以此责问单于。
这样一来,苏武和常惠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最初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因为替辩护了几句就被施以宫刑那件事,他宁可忍受宫刑也要写完《》,宁可受到宫刑也要替李陵仗义执言,这其中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真相? 深入匈奴境内 李陵被俘 李陵,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大战单于主力部队。
在单于被打得狼狈不堪,正想率军撤退之前,有汉军叛变士兵说出李陵即将弓箭用尽,军粮断绝的内情,于是单于又将李陵官兵层层围困起来。
后来,李陵杀了他的战马,把马肉分给四百多个士兵,让他们突围,自己带十几个人从相反方向引开敌军。
再后来,那十几个人大部分战死,李陵被俘。
那时候,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比较奇妙,交战双方的被俘者一般不会杀掉。
有了机会,被俘的人还会逃回故国,再被俘也不杀掉,还有再次逃回的机会。
即使是投降受到重用的双方将官,已经得到对方重用,也有以后逃回的。
当年说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朝廷,与李陵没见过面的司马迁,从李陵先前为人称颂的个人品质,推断出一点,即使李陵投降,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但李陵的命运很惨,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死去,不能回到故国。
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耽误了为他运送粮食和弓箭的赵广利是皇帝的大舅哥,不能承担罪责;二是有人故意造谣李陵投降匈奴,还说他训练匈奴军队与汉朝打仗;三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子,李陵已经无国可返,无家可归。
唱别歌 李陵、苏武头发已白 算起来,李陵兵败被俘的前一年,苏武扣押于匈奴,他们都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嫁给李陵的是单于的女儿。
李陵没有苏武那样的辛苦,但一直讲究民族气节,不肯为匈奴训练军队,也不肯带兵进犯汉朝。
苏武被扣押十九年后就要回国了,李陵为苏武置酒饯行时,唱了一首《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
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他与苏武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唱了以后就一齐流泪。
这样看来,又有了一个问题:匈奴对他们捉获的那些汉朝文武官员,不管是否投降都没有杀掉,最严重的就是扣押,怎么会杀掉张骞呢? 答案很简单,简单得超出我们的意料。
张骞被匈奴捉获的公元前139年,汉王朝与匈奴国仍然是友邦关系,双方实行和亲政策,互通关市,互派使者,维持着至少表面上友好的局面。
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会杀掉张骞。
随机文章埃及法洛斯灯塔历史价值,世界最高的便民工程(400米)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进展,第15艘被验收(24亿美元)埃隆马斯克spacex和NASA的关系是怎样的,spacex获取大量航天订单网红区块链的应用领域有哪些,几乎能被运用到各行各业(未来可期)人们被现实打败的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竟然是假的(谣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匈奴骑兵的残酷训练:拿自己的妻子和坐骑当射靶
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
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汉军虽然“卒之坠指者十二三”,但见匈奴只有,更是获胜心切,便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直追到大同白登山,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
1.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 当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
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
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
后人曾经做了种种考证,希望弄清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工夫。
而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故事要从的末代帝王讲起。
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幸一个叫妹喜的女子,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于是有许多野心勃勃的人起来造反,伟大的就是其中的一位。
后来就死在商汤的手上。
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为避开商汤的迫害,离乡背井,逃到北方的大漠,跟随牛羊四处漂泊,后来竟繁衍出许多子孙来,被战胜的商人和后来的周人称为匈奴。
无独有偶,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罗马人身上。
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与西边的希腊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不幸为希腊人的诡计所败,特洛伊城陷落,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死去。
普里阿摩斯的子亲戚,为躲避希腊人的追杀,跟随伊尼阿斯漂洋过海,逃到了荒凉的亚平宁半岛,定居在那里。
后来伊尼阿斯的子孙,被称为罗马人。
罗马和匈奴,这两个日后的敌人,在他们民族的童年里,却有着如此相似的不幸,这不能不赞叹历史的神奇。
匈奴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就与蒙古高原紧密相连。
他们似乎到了蒙古高原之后,才有了匈奴的名字。
而蒙古高原也因他们的出现,而走进世人的眼帘。
当时的蒙古高原黄沙漫天,无边无际,好像大海一样,故而当时的人称它作瀚海,今天又叫做大戈壁。
按照现代地理学的知识来看,瀚海是一个高原盆地。
古代的人们将这个盆地分为南北两部分,也就是俗称的漠南、漠北,大体以 380毫米降雨线为界,与今天的内外蒙古相当。
大戈壁中,有一个叫做居延海的盆地,著名的额济纳河流入其中。
沿河水草丰美,树木丛生,是放牧的好地方。
它的南边是阴山山脉,草木繁茂,鸟兽众多,非常适合打猎和休憩,是匈奴人生存繁衍的主要场所。
阴山的春天是短暂的,夏天和秋天更是匆匆而过,一年最长的时间是冬天。
这里的冬天是可怕的,昼夜温差很大,不时会有狂风大雪。
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匈奴人的游牧之风和坚韧性格。
他们是蒙古高原上第一支游牧民族。
每年冬天临近的时候,他们就离开牧场,骑着高头骏马,赶着牛羊,四处游荡,直到发现水草。
除了马、牛、羊外,他们还养些骆驼、驴、骡 ,他们虽然没有城市,没有房屋,但他们有毡帐,聚集的毡帐组成部落。
每个部落都分有领地,供人放牧和打猎。
四处流浪的生活,造就了匈奴人的尚武之风。
从孩提时开始,他们就骑在羊背上,拿着小弓,射杀天空的小鸟和地上的田鼠。
再长大些,就能射狐狸和兔子。
等成年后,就骑上骏马,成为单于的骑兵。
平常四处放牧,以狩猎为业,一旦有变,就全部入伍,投入战斗。
远距离攻击敌人时,他们依靠打猎的弓箭 ;短兵相接时,则使用切肉剔骨的刀铤(一种铁柄小矛)。
打猎的工具就是他们战斗的武器。
他们没有城池需要保护,所以也从来不固守在一个地方。
仗打得顺利,便勇敢向前;仗打得不妙,就迅速撤回,从不以后退为耻。
尚武之风的同时是尚力 ,年轻人是力量的代表,所以,匈奴人推崇的人,而歧视那些老弱病残的人。
年轻人吃肥美的肉,而老年人只剩下残羹冷炙。
匈奴人还有一种浪漫的风俗:每天清晨的时候,朝着太阳祭拜;到了夜晚,则向月亮祈祷。
当月满如盘的时候,才能出兵征讨;当月弯似钩的时候,必须收兵而归。
他们也祭拜偶像和祖先,死后有棺椁,以金银衣裘殉葬。
但是,他们不起坟墓,也不在坟旁植树为标志,更没有正规的葬礼和守孝的礼节。
单于去世的时候,常常以亲近的奴仆和妾陪葬,有时多达数千人。
匈奴人的长相到底如何?如果阿提拉时代的罗马人没有故意诋毁的话,他们应该是这副模样:中等个头,比欧洲人略矮,但比他们粗壮。
两腿较短,坐势却很高。
宽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硕,脖子粗壮。
圆头颅,小眼睛,扁鼻梁,胡须稀疏,脸部较平。
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是黄种人。
不过,这已经是越过亚欧、混血过无数次的匈奴人。
纯种的匈奴人长成什么样子呢?不知道。
2.单于和匈奴帝国的崛起 人们对待历史往往有种共同的倾向:常常会因为后来英雄的伟大,而忘记前人的贡献。
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遗传的健忘。
当人们提到牛顿的伟大时,却记不起伽利略在物理学上的种种开创。
当人们称赞的伟大时,却记不起文帝、景帝在休养生息和抵抗匈奴方面的种种贡献。
同样的,当我们想起匈奴的时候,往往会把最闪亮的桂冠放在冒顿单于的头上,而遗忘了一个重要的人。
他就是冒顿的父亲头曼。
头曼是匈奴王国的奠基者,是他让的族人凝结成强悍的团体,与东之东胡、西之月氏,并立为蒙古高原上的三雄。
就在他完成王业、正图拓展的时候,却遭遇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王。
秦始皇派遣大将,带领战无不胜的秦军 30万,击败了头曼和他新建的王国。
之后在两国边境上,秦始皇修筑了一系列防御工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
郁闷的头曼,本来雄心万丈,意欲与争雄,此时不得不放弃远大的理想,离开祖先的土地,向北迁徙。
大概是这个时候,头曼单于开始培养他的儿子。
他把大儿子冒顿送到当时较为文明的月氏,一方面作为人质,表示对月氏的友好;另一方面,希望未来的王储能够了解国家的敌人,掌握他们的弱点,学习他们的长处。
冒顿后来用以训练骑兵的鸣镝(响箭),大概就是从月氏人那里学来的。
不过,这种善意的举动,因为一个偶发事件,转变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最终葬送了头曼单于的生命。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月氏、匈奴两国发生了争吵,最终爆发了战争,未知内情、滞留月氏的冒顿,差点被当作敌人杀掉。
后来他虽然逃归匈奴,还得到父亲的封赏,成为一万骑兵的头领。
但是头曼对于小儿子日益增长的宠爱(年迈的父亲往往会溺爱小儿子,何况是许多年来待在身边的唯一的儿子),加上之前在月氏的有惊无险的遭遇,使冒顿产生了对父亲的憎恨。
这种憎恨,让冒顿开始培植自己仅有的势力一万骑兵。
现在看来,冒顿对于匈奴骑兵的改良,不过就是简单的统一号令罢了。
当冒顿的鸣镝射向某个目标的时候,所有的骑兵都得跟着去射它,否则便被处死。
开始,目标是冒顿自己最爱的马,接着是最爱的妻子,最后是父亲的坐骑。
在这样残酷的训练之后,这一万骑兵成了冒顿私属的军队,不再听从他人的号令。
与其说冒顿采取了月氏先进的武器鸣,不如说他用自己的残忍征服了他们。
之后便是杀父。
头曼单于死了,死在亲生儿子的手中,这也许是他最大的悲剧。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头曼单于的一生是成功而辉煌的。
他有着称霸天下的伟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他第一个统一了匈奴民族,建立了王国。
虽然在与秦争霸的过程中失败了,但那不是他的错。
当时的匈奴王国还很年轻,秦朝却已有百年的生聚和发展,他自然无法取胜。
他虽然失掉了部分国土,但是后来又收回了它们。
更重要的是,他给匈奴留下了一个更加伟大的领袖冒顿。
冒顿即位后,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推行匈奴的统一。
他在军事集权之后,又在政治组织上贯彻集权的理念。
之前,匈奴虽然名义上在头曼单于一统之下,但仍然是松散的部落联盟。
冒顿为他们制定了一套精密的官制: 在单于的下面,依次设立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等高级官职。
匈奴人尚左,所以左贤王地位极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般由太子担任。
从左右贤王到当户,都分别统率骑兵,多者上万,少者数千,号称"二十四长"。
"二十四长"一般为单于的同姓,为世袭官职,可以自己设置千骑长、百骑长、十骑长等中下级官吏。
左右贤王分掌帝国东、西。
中部则归单于直接统治,由左右骨都侯辅佐。
冒顿执政初期,月氏、东胡、秦朝三面环伺匈奴。
东胡王以为匈奴内乱,有机可乘,不断挑衅,先后索要头曼的千里马和冒顿的阏氏,冒顿都予以满足。
东胡王又提出要独占东胡与匈奴之间的大片空地。
冒顿征询群臣的意见,有人说:"这种弃地,可给东胡,也可不给,。
"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别人呢!"遂将主张把弃地给东胡的人斩首,并举国出兵,将东胡打了个措手不及,东胡王被消灭。
打败东胡之后,冒顿又向北及西北发展,征服浑庾、丁零、屈射、坚昆(今吉尔吉斯)、龙薪犁五族。
此外,又向西击破月氏和乌孙,控制西域26国。
在他南下与汉较量之前,基本上一统大漠,所管辖的区域,东至兴安岭,西到西域, 北达贝加尔湖,南抵阴山山脉。
随机文章为什么动物能预知地震,听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恐慌逃跑诺亚方舟遗址被发现,4800年前的木船99.9%是诺亚方舟神奇的口红效应是什么意思,口红大卖就是经济大萧条时期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