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这5种想法 你正在自己消耗自己!立刻停下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 5 种思维陷
【千问解读】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一时冲动做出某些令人懊悔的决定?为什么有时候自己会莫名其妙地执着于某个想法,总是要经人提醒才发现自己钻了牛角尖?
其实,我们很多看似“突如其来”的想法,或者“一时冲动”的决定,背后可能都有一些你不知道的心理学效应在推波助澜,导致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落入无形的思维陷阱。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常见的 5 种思维陷阱背后的心理学效应,以及如何让我们的决策、情绪和生活方式变得更为理性。
陷阱 1:“我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
事后诸葛亮,相信我们很多人都当过。
当某件事情发生了以后,我们有时候会很自然地蹦出一句“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无论是某只股票大涨、某次考试失利,还是得知某部电视剧的剧情走向,事后回顾时,我们总会觉得这些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你真的每次都事先就知道了吗?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事后偏差(Hindsight Bias),俗称“事后诸葛亮”,指当人们得知某一事件结果后,夸大原先对这一事件的猜测的倾向。
换句话说,对于一些客观上不可预见结果的事件,人们会倾向于在事后坚信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这样”,即表现为一种过度自信的倾向,认为自己一直都有准确的判断。
除此以外,事后偏差可能还会表现为“记忆扭曲”,即在事后误以为自己当初就说过会这样,以及“必然性”,即认为该结果的发生是注定的,但其实事情的发展可能存在不同的走向。
事后偏差是心理学中研究最为广泛的思维陷阱之一,有大量论文提到了该效应,并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中、各个行业领域中都得到了验证。
例如在 2008 年美国总统大选中,选民认为奥巴马获选的可能性为 60%,而在奥巴马宣布获选后,同一批选民回顾时,认为奥巴马获选的结果在提名的时候就已经很好预测了,并认为当时的获选概率至少是 80%,这就体现了选民群体中出现的“事后诸葛亮现象”。
但事后偏差也并非不可避免,心理学家提出了两种有效的规避方法:
获取专业的知识:研究发现,拥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专家,往往比外行人更不容易出现“事后诸葛亮”的现象。
因此,当我们面临重要的决策时,可以通过咨询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通过自主学习获取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就能更好地避免出现事后偏差。
考虑相反的结果:我们可以尝试在做决策时,问自己“如果结果是相反的,会是什么情况”。
这个策略能够激活大脑对其他可能性的权衡,避免自己确定了某一个观点后,大脑就停止了对其他可能性的思考。
陷阱2:“要是有了它,都不敢想我有多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要是买个最新版的平板,我的学习肯定会突飞猛进!”“要是我的工作也这么轻松,生活该有多幸福。
”而现实情况却是:买了平板更多的是用来娱乐而非学习,即使换了轻松的工作反而开始担忧其他的事情。
这些想法其实体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常常高估某个单一因素对生活整体幸福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因素,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焦点错觉(Focusing Illusion)。
焦点错觉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往往会觉得有钱就一定会更加幸福,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 2006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收入水平高对于生活幸福感1316.cc的影响程度是比较微弱的,影响更大的因素其实是相对收入和可支配时间。
因为他发现即使国民收入明显增长了,但是人们的平均主观幸福感却没有相应的提升,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比身边其他人收入更高时,主观幸福感却明显变得更高了。
同时,无论收入高低,花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活动,往往能带来更高的幸福感。
这就说明很多时候,对于单一因素的过分重视,容易导致我们高估这一因素对目标和结果的影响。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只要得到了某件东西,生活就会变好”的想法时,试着回顾过去那些曾让你期待满满却没有带来持久幸福的事情,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的愿望蒙蔽双眼。
用全面的视角看待生活,才能找到更持久的幸福源泉。
陷阱3:“这么明显的错误,我怎么没有发现”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坚信某种饮食对健康有益,并找到了很多证据,但最后却发现其实效果甚微甚至有副作用,这才发现自己当初看的文章里也提到了这些信息,只是自己鬼使神差地忽略了它们。
在心理学中,这种情况可能是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的一种表现,指的是我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符合我们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低估与我们观点相矛盾的证据。
这会让我们在做决策时产生盲区,因为我们选择性地接受信息,而不是全面评估所有的可能性。
确认偏差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陷阱。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倾向于将对于社会现实情况的解释与自身的信念相符,这有利于让其他人形成共识,也有利于个体预测未来的发展。
但是这样的做法就容易产生确认偏差,导致人们固执己见,缺乏客观和理性。
所以,在平时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去关注和理解那些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寻找相反意见的支持证据,而不是第一反应做出反驳或忽略。
其次,在面对比较重要的决策时,可以尝试“反向思考”,也就是假设自己原有的观点是错误的,然后找出支持这种假设的证据。
这一过程能帮助我们打破自我认知的固有框架,避免确认偏差。
陷阱4:“怎么我每次带了伞,就不下雨”
你是否听过这样的说法:“每次我带伞,就不会下雨”?或者“我每次主动负责,项目就一定会出问题”?
这些1316世界之最看似很符合直觉的观点,其实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思维陷阱:虚假相关效应(Illusory Correlation),指的是当两件事物频繁一起出现时,我们往往会错误地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联其实在客观上并不存在。
这个现象可以在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小事里找到,比如很多人相信客观事件与自己某个做法有关,我们称之为1316世界之最“玄学”。
心理学家认为,之所以虚假相关效应会如此普遍,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喜欢寻找事物之间的模式和关联,当两件事情多次同时或先后出现时,我们就会自然认为两者之间有所关联。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头脑中自发形成了对于某些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可以用一种质疑的态度,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可能性和更复杂的因素,或者是否可能只是巧合,从而避免虚假相关效应带来的思维陷阱,更理性地看待复杂的问题。
陷阱5:“这也太划算了,买买买”
假设你现在要买一杯饮料,菜单上给了三种价格的选择:小杯、中杯和大杯。
小杯可能显得性价比不高,而大杯太贵,于是你会觉得中杯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有没有可能是商家故意设计成这样的呢?中杯的价格设计就是为了让你觉得“物有所值”,而其他选项只是为了“诱导”你觉得中杯更加划算。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叫做诱饵效应(Decoy Effect),指的是当我们在两个选项之间难以做出选择时,加入一个“诱饵”选项,即一个看起来更劣质或不划算的选项,反而会影响我们最终的决策,使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个原本的选项1316.cc。
商家经常利用这一效应来引导消费者购买他们希望销售的产品,例如在网购时,同一件商品往往会有很多不同的套餐,如果你仔细计算,可能就会发现有些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会显得比较划算,而其他选项明显就很不划算,这就是一种利用诱饵效应而做出的营销设计。
那么,如何避免落入诱饵效应的陷阱呢?首先,我们要意识到,更多的选择并不总意味着更好的决策。
其次,我们应该尽量基于自己的需求和预算来做出选择,而不是被“更好的选择”所诱导。
总而言之,思维的偏差是人类认知中的一部分,规避这些陷阱并不意味着要彻底消除它们,承认它们的存在并积极应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这个复杂的世界。
在识破这些思维陷阱后,我们不仅可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也能在生活中体验到较高的自主性。
所以,下一次当你面对重大决定时,记得停下来反思:你的选择真的出于理性吗,还是某个心理学效应正悄悄影响着你?
一代奸雄曹操有称帝自立的心吗?他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多写古直悲凉之句的,如果没有参与政治,没有成为魏王,那就是个的哲学家,满腹经纶的文学家。
有人认为他是枭雄,有人认为他是个奸诈的小人,不过论才华,论胆识,汉末乃至的那些诸侯们,无一可与之相较者。
只不过史书以及话本和小说向来是尊刘贬曹,才导致后人对曹操的印象一直不好。
(一)、一改初心,不复少年模样 在汉末有这么一个青年,他家境殷实,又颇有侠义之风。
虽不喜,但为人机警,很擅长,为人处世。
而且,喜欢结交绿林豪杰,最重要的是心里一直有着匡扶汉室的决心。
他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像笔下的那样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此人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曹操。
1. 汉之忠臣,货卖帝王家 小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有些纨绔,不能担当大任。
只有慧眼识珠的乔玄,一语道中天机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
在那个即将变天的年代里,能够扶正汉室之人,唯有曹操。
凭借着家族势力,曹操很快以孝廉身份入仕。
在任期间,他尽职尽责,不像其他靠着关系或者金钱入仕的官员一样,只顾着大肆敛财。
他眼见着宦官当政,搞的朝堂乌烟瘴气,弄的民不聊生,很是苦恼。
后来当上了济南相,任职期间,大败,也有了自己的势力。
当时有很多人找他,希望曹操能够帮助自己拥立新君。
但他都坦言拒绝,并驳斥这些人以上犯下,当株连九族。
东汉引狼入室,把持朝政,还废了汉少帝,立了献帝。
与此同时,为了一己私利竟然连东汉的帝都洛阳都一炬尽焚。
曹操以奋武将军的身份加入到了讨董联盟当中,在那些诸侯之中,只有曹操和是真的为汉室着想。
曹操和目光短浅的兄弟根本就不是一路人,他很看不惯这些人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各怀鬼胎的行为。
很快,大家就开始陷入混战,曹操与其分道扬镳。
并且,在青州俘获了二三十万的黄巾军,也成了一个颇具实力的军阀。
2. 得荀令君,自此统一北方 有王佐之才,是大汉的死忠粉。
他早年间跟着袁绍,不过很快就和曹操一样,发现此人胸无大志,而且并不是真正扶正汉室之人。
荀彧出生在世家大族,忠君爱国是印在他骨子里的。
他要选择一个有胆识有魄力,而且和自己有相同志向的人。
经过深思熟虑,他把目标定在了曹操身上。
因为曹孟德在讨伐董卓中,表现出了不凡的风采,也让世人看到了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在曹公最难的时候,荀彧找到了他。
曹操听闻荀令君来投,高兴的连鞋没来得及穿,大呼 真乃吾之子房矣 。
有了荀彧的帮助,曹操可谓是,混的风生水起,还在中大败袁绍,自此。
终究是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忠诚,而曹操低估了荀彧的气节。
曹操在稳定以后,还是学着东汉的,主动要求加封九锡。
荀彧竭力劝阻,无济于事。
而曹操给了他个空盒子,意为 盒中无果,请君自采(裁) 。
不过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篡汉自立,也没有成为王莽。
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野心?他的心里究竟有没有这种想法?可以肯定的说,没有。
(二)、志同道合,操亦为忠汉之臣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生食汉禄,死为汉臣 。
荀彧是后世公认的大汉最后一个忠臣。
他有别于刘备等人,他们只会利用的名号,行利己之事。
而荀彧选择辅佐曹操,就是因为在他身上看到了恢复汉室的希望。
这至少说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曹操的确是忠于汉室,虽然后来加封了九锡,但是他从未有过篡逆之心, 1. 理想青年,前期绝无二心 曹操早年间在东汉为官,他对那个国家有着很深的感情。
尽管灵帝屡次让他失望,不过他还是想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改变那个不公的世道。
一直到董卓把持朝政,的曹操,孤身刺董,散尽家财讨董,就为了给大汉讨还个公道,难道这还不是忠臣吗? 本来就是董卓私自行废立之事,而拥立起来的。
董卓败亡以后,汉献帝惶惶如,急急如,根本没有人搭理他。
只有曹操能够遵从荀彧的建议 奉天子以令不臣 ,好心收留了汉献帝,让他不至于在那堆废墟之中饿死。
曹操想利用献帝的名号,而献帝是想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两人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其他人所说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 , 名为汉臣,实为汉贼 ,不过是 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 。
一直到此,他的心里还是向往汉室的。
2.梦想破灭,被现实打败 曹操在不断的攻占挞伐之中,愈发觉得汉室根本没有希望。
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张,他产生了更多的想法。
不满足于只当个大臣,他想称王。
因为他打江山,用的是自己的军队,也是自己的谋臣,汉家根本就没有提供一点帮助,就那个虚名。
更何况,在那个乱世之中,谁会听从的号令。
随着势力壮大,曹操愈发觉得不公平。
他早年间任职于皇帝帐下,那时候的汉朝就已经残破不堪。
根本没有理由,再去苦心的维护他。
所以,他要与汉朝区别开来。
他久握大权,食髓知味,深知汉室已经无药可救。
因此,他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那就是学着王莽加封九锡。
荀彧知道,倘若如此,曹家就有了自己的封地,自己的人口,他本人肯定是不会篡汉自立,他的子孙后代,那就未可知了。
所以,荀彧才会百般阻难,最终以死明志,宣誓了他对大汉的忠诚。
曹操其实比那些嘴上口口声声的说效忠大汉之人,要的多。
而且在官渡大战以后,曹操还将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献帝。
(三)、至死不篡,当算守节之人 曹操并不是在乎虚名之人,他到去世的那一天,都没有逼迫献帝。
在他的心里,自己还是汉臣,不论什么时候都是。
因为他出生在汉朝,也得过其恩惠,不能成为背叛之人。
儿孙自有儿孙福,至于自己去世以后的事情,那就另当别论了。
1. 纵使天下劝立,也坚决不顺应 早年间就得到了一枚,就敢擅自称帝,最后沦为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挞伐的对象。
曹操晚年间态势要远比袁术当年好很多,而且东吴的还上表称臣。
《魏略》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王以权书示外曰: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孙权提出让曹操顺应天命,赶紧称帝,而曹操却说,孙权这是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炙烤。
他周围的大臣们,也都纷纷上奏,请求曹操自立。
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 。
曹操仍然对此无动于衷。
那时候他已经临近迟暮,又俘获了东吴的支持,局势也已经很明朗了,但是曹操始终没有篡位。
恐惧流言日,王莽谦卑待下时 ,如果说早年间是因为诸侯纷争,天下不明,他还想利用献帝的名号去做事,那么到了晚年,天平已经向曹魏靠拢了,如果他有,早就宣布废了汉献帝,或者让他禅位了。
所以说,曹操一直没有篡位谋逆的野心。
2. 成就,也是成就自己 自己眼看着就要离开人世,若此时称帝,朝中的老臣们就会一直下去。
到了曹丕继位的时候,威望不够,根本压制不住他们。
又该当如何分封自己的部下,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而且,曹丕并没有什么功绩,他只有靠着称帝,来震慑天下。
曹操根本不需要称帝,他就已经是皇帝了。
虽未皇帝之名,但行使的都是皇帝的权力。
如果晚年再来那么一出,当不了几天不说,还有可能会背负千古骂名。
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曹丕称帝,可以名正言顺的进行一番洗牌,而后安插自己的心腹,稳固统治。
而且,曹操也认为时机并不是很成熟。
更何况,劝他称帝的建议,是来自老对手孙权。
天下刚有平定之意,如若称帝,便很可能会沦为众矢之的。
不如等到后世子孙,把基础打的牢固一些,再废汉自立。
更何况,曹操一直是以汉臣自居,他虽然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但毕竟对其有着很深的感情。
实在是不忍心亲手将其推翻。
结语: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总而言之,曹操绝无称帝自立之心。
后世一直对其评价不佳,就是因为很多人都是先接触的小说或者话本,自然会先入为主的认为曹操就是个奸诈无比的小人。
但曹操绝对是东汉末年排在第一位的英雄。
他,而且才华过人。
时过境迁,他的那些脍炙人口诗篇仍然为后世所称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此小国经常给明朝送狮子,背后真相是什么?
所谓朝贡,就是中原王朝实力强大之时,周边小国为了增进双方友好关系,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使者前来朝拜中原王朝。
为了表达诚意,使者们通常会携带大量礼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而中原皇帝通常会册封对方封号、赐予金印,和一定数量的财物赏赐,作为回报。
朝贡在时期就已成为一种很常见的外交途径。
《志》记载,“自虞迄周,西戎有白环之献,有肃慎之贡”。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掉后,威震天下四夷宾服,一向骜不驯的西戎国也特地献给周武王一条獒犬,以示臣服。
朝贡的礼品,大多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产,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皆可以充当。
正常情况下,外国使者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带着礼品朝拜皇帝,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无论礼品的实际价值如何、无论皇帝个人好恶如何,礼品是必须要照单全收的,如果拒收,会让进献贡品的小国受到侮辱,进而影响双方关系。
但在弘治年间,在位时,曾经发生过一件反常之事:西域小国撒马尔罕千里迢迢,给明朝带来一头狮子作为贡品。
但却死活不肯要,最终拒绝了这件礼物。
明宪宗为什么要拒绝外国的狮子?狮子对于来说,并不陌生。
中原本土虽然不产狮子,但是狮子作为贡品来到中原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记载,章和元年,的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西域各国纷纷来朝拜,“月氏国献狮子”,这是正载中狮子第一次作为贡品来到中原。
此后,活狮子就成为历代王朝一种重要的贡品之一。
时期,随着西域和北方游牧部族涌入中原,进贡狮子也进入一个高峰期。
粟特国向进献了一头狮子,也向南朝梁进献过狮子,北魏也收到过安页盾国进献的狮子。
唐朝时期国力鼎盛,威加四海,西域各国纷纷前来朝贡。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了康国进献的狮子,他非常高兴,让大学者虞世南作赋纪念。
万岁通天元年,当政时期,收到了大食国进献的狮子。
开元年间,收到过波斯国送来的狮子。
由于狮子体型庞大,形象威猛,有兽中之王的美称,且还是佛经故事中的“瑞兽”,因此一直深受中原皇帝们的喜爱。
明朝早中期,综合实力强大,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事活动,使得明朝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狮子也屡屡作为贡品来到明朝。
不过,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在位时,哈烈国送来一头狮子,朱棣非常高兴,不仅给予使者优厚赏赐,还让大臣们写诗作文以示庆贺。
但随着来到明朝的狮子越来越多,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发生逆转。
弘治二年,西域小国撒马尔罕使臣带着一头狮子,来到了嘉峪关。
明孝宗接到禀报后,下旨让明朝守军“阻其使臣,尽却所贡”,拒绝接受,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撒马尔罕使者只得怏怏而去,成为明朝外交史上有名的“却贡狮”事件。
几年后撒马尔罕使者又转走海路,从东南沿海登岸,再次被明孝宗拒绝。
明孝宗拒绝是有原因的。
当年的朱棣,为了彰显大明盛世气象,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进贡臣服,把“厚往薄来”定为接待外国使臣的基本原则。
外国使者只要进入明朝境内,吃住行全免费,还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
狮子被视为外国贡品中的高端货色,明朝给予贡狮使者的回报更是十分丰厚。
帖木儿汗国学者契达伊的《中国纪行》记载,帖木儿王朝献给明朝一头狮子,获得了明朝赏赐的30大箱器物,包括绸缎、布匹、铠甲、铁器、瓷器等100多种商品,运回国内后大赚了一笔。
狮子在明朝是物以稀为贵,但在西域各国根本不是什么稀罕动物,通过极低的代价就能从西亚、非洲等地弄到,作为贡品运到明朝,就能轻轻松松发一笔横财,而且还是吃住行一条龙免费服务,简直是一本万利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商机”。
很多西域小国都看准了这一点,抢着向明朝进贡狮子。
连与明朝素无瓜葛的鲁密国(即帝国),都千里万里向明朝进贡狮子。
西域国家撒马尔罕更是此中老手,成化、弘治年间,数这个国家向明朝送来的狮子多,隔三差五就送来一头。
撒马尔罕人尝到了甜头,一发不可收拾。
成化年间,撒马尔罕使者怕六湾前来进贡狮子,此人贪得无厌,对如此丰厚的赏赐依然不满足,公然和明朝皇帝讨价还价,声称狮子是高价从瓦剌国换来的,“值银二万”,运送狮子路上“远走七年,多受辛苦”,运费就花了三千两银子,因此要求明朝在赏赐之外把这些费用全部报销。
当时是明宪宗在位,他最初死要面子,先后数次调高赏赐价码,撒马尔罕使者却不依不饶,吃定明朝,赖在明朝不走,反正是白吃白住不花钱,最后明宪宗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把撒马尔罕使者赶走。
外国使者的反常表现,引起了明朝人的警觉。
大臣之中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了解,逐渐知道了内情,敢情狮子在西域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珍禽异兽,“殊不知此乃西方山林之常物,亦如中原虎豹之类耳”,被西域诸国用来钻了明朝的空子,当成生意来做,大发横财。
明朝对献上狮子的使者予以丰厚赏赐,且同时还把他们当成贵宾盛情款待,“日费多端,难以数计”。
狮子来到明朝,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财物力饲养,“狮子等兽,日用羊二只饲餋,以十年计之计,用羊七千二百只”,同时还“拨校尉五十名看守狮子房”,“此皆无益之费所当省者”。
因此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狮子。
明孝宗知道内情后,大怒不已,大明朝诚意满满款待外国使者,却被人当成人傻钱多的冤大头,所以才会下旨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的狮子,这种荒唐的局面才被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