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畴:择主眼光比诸葛亮还毒,袁绍请了5次他都不去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
【千问解读】
自古明主求贤若渴,其实贤才渴求明主的程度也是一样。
不过论说中国古代史上的贤才,最难求的很多,但名气最大的却莫过于,原因是他被才求得,一方面说明了刘备的求才心切和心诚,但同时也说明了诸葛亮择主的要求比较高。
当时雄主好多个,诸葛亮却选了最没势力甚至是最落魄的刘备,但最后的结果,显然诸葛亮是成功的,刘备做了,诸葛亮被拜为丞相。
不过说起诸葛亮被三顾而出山的事,三国时期,还有一位大贤才,若没有他,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很可能无法彻底实现,亦或者要晚实现,更或者要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但因此人的出现,让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加快或节省了很多时间。
此人才能出众,22岁就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奇人,他择主的眼光比诸葛亮还毒,当时最大的雄主请了他5次都不去,不是大名鼎鼎的和。
那么此人是谁?有何功劳?本期分解。
此人叫田畴,不熟悉三国的人,对这个名字,可能觉得有点冷。
田畴是右北平无终人,在三国时期,属于袁绍的地盘。
其人文武兼备,文是,聪慧过人,武是极善剑术。
少年时期,已有才名,22岁时,已被当时人称之为奇人。
他的人生比较短,跟蜀汉的差不多,法正45岁而故,田畴46岁而终。
但田畴对于曹操的作用和意义,不亚于法正对于刘备。
田畴的生平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
进入洛阳,原本想通过手段控制朝廷,但却因遭到天下诸侯的共同讨伐,经过几个回合的混战之后,董卓感到十分不安,就强行迁都到自己的地盘长安。
这时候,作为皇家宗室的刘虞,就为皇帝担忧,想去长安拜见皇帝,但刘虞自己又不能去,所以就想找一个可靠杰出的人士去,方不辱使命。
身边的人,就向他举荐田畴。
刘虞去见田畴,经过交谈后,刘虞十分惊讶田畴之才,所以就要准备隆重的车马依仗给田畴用。
但田畴却拒绝了,说如今世道混乱,盗贼四起,以官员依仗出行,多有不便之处,我愿以自己的个人身份前往。
刘虞只好同意,田畴乃回去后,召集了慕名而至的壮士20余人,从小路绕道前往长安,并且顺利到达,面见朝廷。
朝廷认为田畴是个人才,想封其为骑都尉留任朝廷,但田畴婉言谢绝。
之后,三公府也招揽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二个时期隐居一方。
公元193年,攻击刘虞,田畴得到信息后,即快速前往,但等他赶到的时候,刘虞已经兵败,被公孙瓒所杀。
田畴到了之后,因到刘虞墓地祭奠,让公孙瓒很愤怒,但因田畴之名而不敢杀害,就将他给软禁了起来。
可是公孙瓒身边的人,对公孙瓒说:“田畴乃义士英杰,不加善待,反而囚禁,如此做恐怕会失去人心。
” 公孙瓒就只好把田畴给放了。
田畴北归之后,有数百壮士和仰慕其名的百姓来追随他,田畴就带着这些追随者隐居到了徐无山中,选择一易守难攻、土地肥沃的地方居住下来。
不久,慕名而来者甚多,有5000多人。
为了管理方便,田畴就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学堂、训练士兵,民风淳朴到了路不拾遗的程度。
因其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连边境的乌丸、鲜卑部落都来给他送来贡物。
逐步强大的袁绍,听闻田畴之美名,慕名来请田畴出山,可是袁绍来了一次,田畴拒绝了,再来一次,田畴又拒绝了。
袁绍前后请了田畴多达5次,但田畴次次都拒绝。
后来袁绍死了,袁绍的儿子也来请田畴,但田畴也拒绝了。
第三个时期为追随曹操。
公元207年,曹操击败袁绍势力之后,出兵。
但曹操尚未到达的时候,先派遣使者去拜见田畴,说明求才之意。
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次田畴不但没有拒绝,反而立即就命人收拾行装,跟着曹操的使者走了。
田畴身边的人不解,问道:“袁绍每次都带着厚重的礼物来请你,你却不去,为何曹操只派使臣来请了一次,你就要去?” 田畴神秘一笑,说了一句话:“这其中的奥妙就是你所不懂的了。
” 田畴到了曹操那里,曹操对待田畴的态度也非常不同,曹操甚至认为自己不配为田畴安排官职,而是以朝廷的任命方式和名义对其封官。
田畴也不辜负曹操的厚爱,他一来就为曹操立了巨功一件。
当时,曹操的征讨大军走到无终县,适逢夏季大雨冲毁了道路,有些地段泥泞不堪,有些地段积水成谭,大军无法通行,而且这种情况常年如是,曹操陷入了苦恼之中,遂问计田畴。
田畴说:“此路之阻,盖因天气所致,人力不可破。
”于是,他给曹操献了一计,借时所开通、后来断绝荒芜200余年的一条道,可从卢龙塞直达柳城,突袭敌军后方。
曹操依计而行,就在道路遇阻的地方立木牌写出告示,说大雨毁路,无法行军,等到秋冬天寒路干再进军讨伐。
然后,就令全军撤退。
乌桓的侦查兵看到后,回去报告首领蹋顿。
蹋顿就放松了警惕和防备。
而曹操的大军则在田畴的引导下,过了卢龙,来到了白狼山。
此时,距离柳城已经只有二百里,蹋顿接到军报后,大为吃惊,急忙整军去迎战。
蹋顿大军刚到,阵脚不稳之时,曹操即令统帅三军发动猛攻,蹋顿全军惨败,其人也被张辽阵斩。
乌桓消灭,曹操的北方统一大业基本完成。
而这最后一步,田畴的作用至关重要。
结语:田畴,因其志节过人,受到时人的高度赞扬。
但他却是一个矛盾的人,犹如荀彧,心里装着汉室,却辅佐曹操。
田畴是辅佐了曹操,却只愿出力,不肯做官,原因是他心里装的是第一任主子刘虞。
因此,他一直不接受曹操的封官,后来曹操让田畴的好友去劝说,也没有用,曹操只好不再勉强。
但曹魏方面,对田畴的德行信义却始尊崇,后来称帝,册封田畴的侄孙田续为关内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五代十国时期的绝色美女:不仅美,还很有政治眼光
生得一副绝色,眉如远山,目如秋水,貌若天仙,人们认为,鲜花在她的面前也会自惭形秽,因而称她为“花见羞”,,花见羞这个名字便传开了。
后来,年仅十七岁的花见羞成了年近花甲的刘彟那的爱妾,这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婚姻关系羡煞了那州一带的官员百姓,老夫少妻居然恩爱异常,可是无情的战火却吞噬了幸福的婚姻,他们只度过了两年的甜蜜岁月。
后来刘彟那死去,婢仆星散,花见羞带着一名婢女和一个老仆,为丈夫依礼营葬并在墓庐守节,生计十分黯淡。
人们时常见到花见羞穿着洁白的衣裙,踯躅在刘彟的墓旁,杂树生花,风吹袂起,有如仙子临风,遗世独立。
城中富户人家多有遣媒说合,希望娶她为妾的,却均遭到她的拒绝。
在潜意识中,花见羞已成为大众心目中的情人,甚至是“花神”之类的尊贵形象,偶有,必激怒群情,绝讨不了好去。
李存勖灭了后梁,当时最先攻入梁都城的是李嗣源,李嗣源也出身沙陀平民,没氏,只有一个小名叫邈佶烈,被收为养子后,赐名李嗣源。
李克用有许多养子,一部分用“存”字作排行,如李存勖;一部分用嗣字作排行如李嗣源。
李嗣源自幼便与李存勖争强斗胜,在击灭后梁的战斗中,李嗣源屡建奇功,更使李存勖犹如芒刺在背。
李存勖即位为唐庄宗后,李嗣源就被任命为天平节度使,军次邠城,这位敢于弯弓射虎,却不识文字的武夫,拜倒在花见羞的石榴裙下,甚至不惜向敌将刘彟的孤坟长揖行礼,终于除去了花见羞的孝服,把花见羞拥入自己的怀中。
当时李存勖与李嗣源的暗斗就连年仅十九岁,刚入季府的花见羞也感受到了,她深恐自己的第二任丈夫稍不留心,就惹来杀身之祸,因而劝他恬淡自保,又劝他不可离开军中,以免为李存勖所乘。
这一阵枕旁风自然把李嗣源吹得更加清醒。
果然,当李嗣源率养子作为先锋攻入开封灭梁时,李存勖假装特别高兴,拍着李嗣源的肩膀对他说;“我得天下,是你父子的功劳。
我要同你共有天下。
” 但不久之后的一次朝议上,他举起手在空中摇晃,对功臣们说:“我从这十个手指头上得了天下,哈哈。
”意思是你们都没有功劳。
李存勖就是这样玩之术。
李嗣源在洛阳好几次遇险,幸亏宦官李绍宏保护,才免被杀害。
后来,李嗣源在河北称帝,与在洛阳的李存勖分庭抗争。
李嗣源称帝是在河北,当时河北不适于李嗣源发展。
李嗣源又问花见羞怎么办? 花见羞这样分析:河北各地形势复杂,难以立国,不如渡过黄河,入据开封,西攻洛阳。
李嗣源权衡形势,再次采纳了花见羞的建议。
真是福人天相,正当李嗣源的军队渡过黄河时,洛阳城中一夜之间却发生了重大的变乱,禁军统领郭从谦发动叛乱,率兵入宫,后唐主李存勖不明不白地死去。
这样李嗣源适时赶到洛阳,迅即平定变乱,名正言顺即帝位。
李嗣源继承皇位后,一切举措更大受花见羞的影响。
他革除了李存勖在位时所制定的许多制度,撤销了一些有名无实的机构,推崇节俭并勤政爱民。
正好当时连年丰收,百姓逐渐丰裕,社会稳定,算是当时最安康的一段时光。
随机文章杨家将抗辽的故事为什么动物能预知地震,听到地震前的次声波恐慌逃跑七/八/九/十/级地震威力有多大,12级地震直接震碎整个地球(吓尿)中国最新型枭龙战斗机曝光,单价疑为2500万美元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长110米起飞重量3000吨(冯布劳恩设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赵云择主之谜:为什么未投一代奸雄曹操麾下?
然而,在历史的岔路口上,赵云却选择了追随,而非当时势力更为强大的。
这一选择,不仅影响了赵云个人的命运,也深刻塑造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那么,赵云为什么不选择加入曹操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考量与抉择? 忠义之心,驱使择主 赵云之所以未投曹操,首要原因在于其忠义之心。
赵云早年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
在赵云的心中,刘备不仅是仁德之主,更是复兴汉室的希望所在。
相比之下,曹操虽然势力庞大,但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在赵云看来无疑是对汉室的背叛。
对于一位忠义之士而言,选择主公不仅要考虑其势力强弱,更要考量其品德与志向。
因此,赵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刘备,誓死追随其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
英雄相惜,志同道合 除了忠义之心外,赵云与刘备之间的英雄相惜也是其未投曹操的重要原因。
刘备以仁德著称,善于识人用人,对赵云更是赏识有加。
在共同征战的过程中,赵云与刘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们志同道合,共同为复兴汉室而努力奋斗。
相比之下,曹操虽然也重视人才,但其用人之道往往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对于赵云这样一位忠义之士而言,与刘备的志同道合无疑更加吸引他。
势力对比,非唯一考量 在三国那个乱世之中,势力对比无疑是选择主公时的重要考量因素。
然而,对于赵云而言,势力强弱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他深知,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强大的武力支持,更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志向。
曹操虽然势力庞大,但其野心勃勃、手段狠辣,与赵云的忠义之心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势力较弱,但其仁德之名远播四海,更有复兴汉室的伟大志向。
因此,赵云选择了刘备,而非曹操。
历史见证,选择无悔 历史见证了赵云的选择。
在追随刘备的过程中,赵云屡建奇功,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支柱。
他的忠勇善战、智勇双全不仅赢得了刘备的信任和赏识,也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敬仰和赞誉。
相比之下,如果赵云当初选择了曹操,或许他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无法假设。
赵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无悔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