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是什么结果?对蜀汉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7 点击数:
简介:,是时期称帝后对东吴发动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给报仇,史称“

【千问解读】

,是时期称帝后对东吴发动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刘备率军伐吴,给报仇,史称“夷陵之战”。

在这次战役中,刘备惨败,,只身逃走,不久羞愤交加,病死在白帝城。

刘备这次惨被,对蜀汉意味着什么?损失有多大?可以说,被掏空了家底。

而对来说,孙权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可以说,孙权是吃撑了,实力大增。

先说刘备伐吴,带了多少兵马?演义中说,刘备带了倾国之兵,七十五万人,当然,那是小说,不是史书。

刘备投入的兵力在史书中记载,大约是五万人。

《》注引《魏书》记载: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 孙权在刘备进攻时,曾给上书,称刘备带了四万人,请求曹丕支援。

这里面,刘备是带了四万人,但是,刘备还派,联合五奚蛮夷,蛮王沙摩柯还有一万多兵力参战,因此,刘备总兵力大约是五万人。

孙权方面,主将是,大约带了五万人抵挡刘备,但是,刘备在这次战役中,犯了致命的错误,连营七百里,扎下四五十座营寨,将战线拉的太长,而且,又犯了兵家大忌,依山下寨,被陆逊抓住战机,一把火烧了个精光。

有人说,刘备区区五万人,怎么能连营七百里?那么,刘备连营七百里,证据在哪里呢? 《三国志 文帝纪》记载:初,帝闻备兵东下,与权交战,树栅连营七百馀里,谓群臣曰:“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孙权上事今至矣。

”后七日,破备书到。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曹丕都知道刘备连营七百里。

刘备扎营四五十座营寨,证据在哪里呢? 《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黄武元年春正月,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

三月,鄱阳言黄龙见。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临陈所斩及投兵降首数万人。

刘备奔走,仅以身免。

这里面说的很清楚,刘备军扎营前后五十多座,陆逊击败刘备后,斩杀及投降的有数万人,刘备只身逃走。

刘备连营七百里,扎下四五十座营寨,可能是一千人一个营,大约间隔二十里一个营寨,这样,五万人,扎营四五十座,连营七百里是成立的。

这一战,刘备只身逃走,五万大军都没了,如果保守估计,阵亡一半,还有两万五,因此,孙权获得了刘备的降兵二万多。

刘备大将杜路、刘宁等投降孙权,证据在《三国志 陆逊传》记载: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

备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对刘备来说,襄樊之战,关羽败亡,全军覆没,关羽镇守荆州的三四万人,就算有一半阵亡,至少有一半投降了孙权,孙权获得了关羽的两万降兵。

孙权俘虏关羽的士卒,证据在《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

而曹公遣救,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

孙权占领江陵,士仁、投降,孙权俘虏的关羽的士兵,这些人,肯定都投降了。

因此,孙权经得到了关羽和刘备的兵力之和,大约是五万人了。

另外,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了于禁,俘虏了于禁七军大约三万人,而关羽一死,于禁的这三万多人,都归了孙权。

关羽俘虏于禁七军三万人,证据在《三国志 吴主传》记载: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

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

这样以来,孙权收降于禁的七军三万多人,加上关羽的两万多人,加上刘备的两万五千人,孙权兵力一下增加了八万人。

可以说,孙权一下吃撑了,实力大增。

凭空多了八万人,近十万人了,这几乎是蜀汉整个国家的兵力了。

而对刘备来说,襄樊之战,关羽丢了荆州,损失了三四万人,夷陵之战,又损失了五万人,这一下,八九万兵力都没了,元气大伤,蜀汉的家底差不多被掏空了。

刘备总兵力才多少?总兵力也不过十五万人,一下子八九万没了,可以说是致命的打击了。

另外,大将关羽、、张南、冯习等人先后死去,谋士、马良、程畿等人先后死去,杜路、刘宁、黄权等大将投降,刘备集团,几乎要垮塌了,可以说,损失惨重。

如果不是后来发展生产,恢复国力,蜀汉也许早就灭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印度的文明起源是什么?古印度经历了哪些王朝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和恒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

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

但是哈拉巴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文明起源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的转化。

佛陀时期 (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婆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为了扩大他的王国,阿育王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

后来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

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荣和兴盛起来。

入侵时期 (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入侵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

接着又有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

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

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 (公元前100~公元200)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

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 (320~540)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

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

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

外贸不断萎缩。

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

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

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北印度 (606~647)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

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

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从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

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南印度 (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

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

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怡贤亲王能穿金黄色朝服的真相是什么?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夷陵之战是什么结果?对蜀汉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