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员有没有退休年龄呢?他们的待遇如何?

【千问解读】
好在专家们的眼睛只盯着国际,没空儿往古代瞅两眼,不然老百姓早就疯了,因为中国古代的退休年龄是70岁。
为什么要选这个岁数,《礼记》《白虎通·致仕》都有很多解释,上至天文地理、阴阳五行,下至君臣大义、人伦道德,扯了一大堆,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只要不是老糊涂了,就得给我干下去! :退休也得有资格 古代的退休制度从就有了,不过那会儿社会太乱,可能你刚上台没几天就被赶下来了,所以退休制度什么的都没人当回事儿,直到汉朝稳定下来,才对这个制度重视起来。
在汉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
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没真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
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
在汉朝,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放现在就是省部级的高官,退休后可以领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省部级以下的就没这个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时有个河内太守宋均,放现在也是市长的级别,退休后却连养老金都没有,只能靠去私塾讲讲学挣点养老钱。
还有合浦太守孟尝,因病退休,就更没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种地。
让现在的市长大人们情何以堪! 当然,在中国,“规定”永远只是“规定”,像宋均、孟尝这样的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
为了安抚手下,通常会额外赏赐一些东西,像时,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汉元帝专门给他做了一辆高级马车,外加60斤黄金。
60斤黄金,让我算算,妈呀,相当于750万人民币,光每年的利息都是养老金的好几倍! :越老越不让退休 到了唐朝,政府对官员退休的待遇就好多了,三品以上(相当于省部级),退休后待遇不变,仍然可以上朝听政,参与国事,属于退而不退;五品以上(相当于市长级),退休后给半薪;六品以下,养老金就别想了,一般会给你一些地,回家当个小地主吧,可保你衣食无忧。
不过,在唐朝官场还有两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你长得太着急,显得太老气,就算不到退休年龄你也得“引咎辞职”。
因为大唐要的就是风度,当时录用官员有四条标准,第一条就是“体貌丰伟”,就算是年纪大了你也得,不能像个干核桃,让来朝贡的老外看了笑话。
更有趣的是,皇帝每年腊八这天都要给大臣们发化妆品,像“紫雪”、“红雪”等等,都是当时的国际大品牌,其目的。
网络配图 另一个现象正好相反,有些人还没到70岁,就因为长得老就把人给开掉了,可有些人却是越老越不让走,都80多岁了还让人继续发挥余热,成了大唐官场一个很独特的80岁现象。
像大书法家柳公权,80多岁了还在干太子少师,有一年带着文武百官去给皇帝拜年,爬了很多级台阶,累得,还要向皇帝念春节贺词,结果念错了一个字,被罚了三个月工资,要多倒霉有多倒霉。
还有时候的宰相苏良嗣,都85岁高龄了,武则天还不让回家养老,结果有一天上朝,老苏一跪下就再也起不来了,武则天赶紧让人把他送回家,当天老苏就一命呜呼,算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武则天用人向来,81岁的时候还做了一件疯狂的事——任命80岁的张柬之当宰相。
一时,81岁的皇帝加80岁的宰相,成了朝廷上的一大奇观。
可惜这次武则天的不拘一格却让她后悔不已,老张刚当上宰相两个月,就兵谏武则天,逼她退位,还政于李唐。
武则天经此一变,不久就去世了,而老张也在第二年跟着她一起去了。
不知道这对81岁的君臣到了那边会做什么总结。
:再穷不能穷干部 宋朝被誉为的,不光当官时候的待遇让人羡慕,退休后的待遇也是历朝最好的。
时规定,只要你是我大宋朝的官员,不管你品级多少,只要到了70岁,退休后的待遇不变,你当官时候拿多少工资,退休后就继续拿多少养老金。
到了时,比他爷爷宋仁宗更进一步,不光经济待遇不变,你的政治待遇也可以继续留着,甚至你的子孙还能荫补官职。
到时,朝廷不堪重负,“锐意改革”,官员退休后拿半薪,但往往又给他们安排一个名誉职务,领名誉职务的全薪,可见真是仁慈到家了,再穷不能穷干部。
所以,宋朝人跟现在人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拼了命也要考公务员,死也要死在体制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古时候历史上的那些“抠门”帝王
古时候县衙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县衙是不能修缮的呢
建立之后,古代就进入了,从此之后,封建王朝一直持续到了。
不可否认的是,的功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古一帝!能够媲美秦始皇的功绩,在历史上肯定是很罕见的。
大乱世之后的大一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能够媲美秦始皇的,但是秦始皇作为大一统的奠基人,功绩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封建王朝出现在历史上之后,朝代就开始不断的更替了,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
可是秦朝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足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在华夏文明中,朝代不断更替,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时至今日,长城仍然是人们能够见到的。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西周时期,其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缮。
现如今人们看到的长城都是明清时期的。
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部分人都没有见到过古代的县衙。
时至今日,县衙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县衙是很常见的。
古代的时候,县衙就是主管一个地方行政事务的。
由此“县太爷”也成为了父母官。
现如今,各个地方留存下来的县衙已经不多了,仅存的县衙仅仅剩下几处了。
比如说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
这是明清时期的县衙,时至今日得以保存下来,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
县衙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那么县衙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官员的办公场所和封建王朝维持地方统治的核心区域。
一般情况下,县衙都是有官兵驻守的。
可是现如今,能够见到的都是庙宇、文昌阁之类的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县衙,现如今人们已经见不到了。
即使是有,也是后人仿建的。
古代的时候,出现了一句话:“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这句话现如今的人们肯定是很难理解的。
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住店的客人,肯定不会自己掏钱修店的。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县衙是不能够修缮的呢? 宋朝之前,地方官员修缮自己的县衙是很常见的,身为地方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官员修建自己的住所是很平常的,可是后来宋朝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地方官员不能够修建县衙。
举个例子来说,的凤翔节度使李听,上任第一天就发现县衙破败不堪。
于是就下令“葺之,卒无变异”,可是在宋朝以及宋朝之后,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肯定是不行的。
修缮地方县衙,必须经过朝廷批准,时期,这个要求就更为严格了,宋神宗明确规定“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
” 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套取朝廷的拨款。
在当时来说,即使是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朝廷只给拨款七成,剩下的要自掏腰包。
时期,杭州知州薛映修官衙被人告发,结果官职就被降级了,一下子成为了连州文学。
此时的薛映修后悔不已。
宋朝灭亡之后,这样的规矩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认可。
时期,登基后,把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可是在修建都城的过程中,明朝没有修建过五府及其他寺监。
即使是到了清朝的时,这种巨贪,但连和珅也很排斥修官衙。
清朝的《钦定工部则例》规定了地方衙门确需修理的,允许借钱修理,然后从俸禄中逐渐扣除。
同时,修建完成之后,对县衙的使用时间也是有规定的,就是必须保质15年,15年内塌了,由原承办官员赔修。
这样一来,即使是地方官员,也没人主张修建县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