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给好友的一首词,两人的情谊令人感动

在古代
【千问解读】
在古代诸多的是诗人词人笔下,也曾下过许多的作品,其中不乏无比惊艳之作,而今天又为大家分享的则是苏轼的一首词。
说到苏轼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北宋时期非常杰出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他一生高风亮节,有才华,有涵养,而更让我们感到敬重的是他对国家的关心,对百姓的爱护。
他丝毫不贪慕名利,淡泊超然的态度实在是让人感到钦佩不已,特别是从这首词中,我们更是能够感受到他那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寄情于山水之间的理想。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首词写于公元1091年,当时的苏轼正任杭州太守,因为受到招令,将要离开杭州,前往京城出任,这首诗则是写于他离开杭州之时寄给参寥子的作品。
说到参寥子大家可能不是太熟悉,他就是僧人潜道,他不仅精通佛典,而且文笔清新善诗,两人实为莫逆之交。
早在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他亦是去追随他数年之久,可见二人感情之深厚。
在这首词的上片之中,作者起笔就非常不凡,他以前钱塘江之潮暗指人世之间的聚散离合,也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那满腔豪情。
潮水来来回回,最终终是无情而归,人世之间真的是变幻莫测,瞬间万变,这便是人世之间的无情。
只是江水潮涌斜阳晚照,就让诗人思绪万千,不禁也将我们心中的那抹情绪所沟通,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心中的那种悲伤与惆怅。
不过苏轼他所想表达的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再有短暂的惆怅之后,他反而变得越发豁达,“谁似东坡老,白首望鸡”。
他是在说天下,世人都在图名图利为名利所奔走,牵挂于俗世之中,可只有我这位已经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去白手忘记,不再在乎名与利。
其实写这首诗的时候,他也就刚刚50出头,显而易见,这其实是在自嘲,反而显得更加超脱。
接下来在这首词的下片之中,他则讲述了自己与参寥子之间的情分,虽然现如今的他已经早已将名利看淡,但是他却并不是一世独立之人,相反他每天依旧是和世俗之人一样吃酒喝肉,闲来无事,写字画画,研究诗词与菜谱,尤其是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更是让他感到万分的自在。
再回想起当初在西湖大家一起赋诗饮酒的日子,实在是太过美好。
其实苏轼在杭州所待的时日并不长,只有短短几年,可是他却有很大的收获,不仅有了一番作为,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长进,交了许多朋友,特别是在思想境界上面更是,不在执迷于仕途,心中也产生了归隐的打算。
而在诗文的最后,诗人则引用了痛哭的故事,表达了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通读整首词,我很容易就深深地陷入作者所营造出来的那种意境之中,特别是他对于友情的那种珍惜与重视,更是让人万分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轼半夜被雨惊醒,给弟弟写下一首千古名篇
虽然苏轼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仕途上却是一生曲折,可谓是饱经辛酸。
当年苏轼因为“”曾被捕入狱,当时狱外他的弟弟各种奔走只因营救哥哥,狱内苏轼本以为自己在劫难逃,都给家里人和弟弟留下了绝笔诗词,最终还是当时新党领袖一句话苏轼才得以赦免。
但是赦免归赦免,从此他也开始了一生的被贬之路。
而笔者本期要介绍的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又遭贬谪时所作,半夜三更风急雨骤,苏轼内心愁苦就给弟弟苏辙又写了一封信。
不得不说苏轼和苏辙的感情真的好,两人都是动不动就给对方写信的做派,真可谓是兄弟情深。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北宋-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
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
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这首词的白话译文如下:三更夜雨打在梧桐叶上,将我从梦中惊醒,想要把梦续上,却怎么也睡不着了。
睡在竹席上,感受到夜里有点微凉,看来秋天已经到了,我听见寒蛩在不断低鸣,似乎在催促织妇快点织布。
犹记得梦中来时的路历历在目,犹自沉浸在江亭的歌舞欢乐中。
和人举杯时总会有人问起你,我这次写信给你只为诉说离别之后的心思和愁绪。
这首词上阙以“梧桐叶上三更雨”开篇就是千古名句,化用的是唐代诗人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滴到天明”,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被贬和分离的愁苦心绪,“无觅处”点出诗人的心境早已是今非昔比。
后两句看似写的是秋微凉,其实写的是人凉,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在这样的雨夜内心的凄凉之感。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苏轼听见“寒蛩声”想到的却是织妇织布,织妇的苦让词人倍感心伤,也为全词平添了一分凄凉。
下阕写的是词人被贬谪一路走来的回忆,“梦中历历来时路”,由此可见词人所走路途遥远,带雨,想来也是十分辛苦;到了虔州时被好友款待,在江亭赴宴,宴会上遇到懂自己的人,“尊前必有问君人”也是对于词人的一种安慰,还有人关心询问弟弟。
最后一句,道出自己的心绪,呼应上阕最后一句,既有对于离别愁苦的心绪,也有对于未竟事业的慨叹,由此可见词人的内心依旧,令人心酸。
随机文章没结婚的人不能抬棺材,抬棺材容易倒霉(亲人也不能抬)乾陵地宫打开了吗,中国挖墓技术太菜/乾陵至今未打开宇宙黑洞里面是什么,黑洞的坍缩会使得地球灭亡/宇宙爆炸可怕的太阳系皮壳理论,人们看到的太阳系都是假象(阴谋论)海啸的主要观测方法,观测海中地震和海面高度/建立海啸预测中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豪放派的鼻祖是哪位?是苏轼吗?为什么是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他出身在一个比较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以及其弟都是当时著名的大文学家。
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
当时,他虽20岁,但已博通经史,很有才气。
主考的读了他的文章,大为赞赏,并预言未来的文坛非苏轼莫属。
六年,参加制科考试,献《进策略》、《进论》各25篇,入第三等,授官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
他主张革新,认为当时有三患:一患无财,二患无兵,三患 无吏,提出以“课百官”来整顿吏治,以“安万民”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厚货财”来理财富国,以“训军旅”来整军经武。
但是,他主张渐变,反对速变,认为法“苟不至于害民而不可不去者,皆不变也。
” 熙宁二年(1069年),在京历任殿中丞、直史馆和差判官诰院等职。
当时,宋神宗赵顼用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相继推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方田均税等新法。
苏轼认为,设立制置三司条例是侵犯户部、度支、盐铁三司的权,免役法是加重市民和农民的负担,青苗法也是放债取利,均输法是朝廷与商贾争利,反对新法。
四年(1071年),他请示外任,授杭州通判。
他与知杭州陈述左整治六井,解决了杭州人民用水困难七年,改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当时朝廷推行手实法,苏轼认为不便于民,没有执行,不久朝廷废罢此法。
九年,改知徐州。
徐州发生大水灾,苏轼组织人民修补堤坝,动员军队防洪抢险,并亲自住在城上指挥。
元丰三年(1079年),改知湖州。
当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舒亶摭拾苏轼诗文中语,攻击苏轼怨谤神宗,把他逮捕入御史台狱,造成“”(乌台即当时的御史府)。
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他在黄州的东坡,开荒种地,自称“东坡居士”。
元丰八年,神宗去世,司马光任门下侍郎,开始废除新法。
召苏轼还朝,授礼部郎中。
次年,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他的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主张保留免役法。
在守旧派内部的派系斗争中,被列为蜀党。
元佑四年(1089年)请求外任,历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曾疏浚西湖,赈济贫民,多有政绩。
八年,被诏还朝,任兵部尚书兼侍读。
哲宗亲政时,苏轼出知定州(今河北定县)。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又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西)安置。
四上,丙贬儋州(今海南岛儋县)。
元符三年(1100年),北归。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常州,病死。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虽然很不得志,但正如欧阳修所预言,他在文学上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他写下了大量的散文、诗、词,许多至今广为流传。
他的散文,气势磅礴,自然流畅,波澜迭出,变化无穷,往往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说理透彻,写景生动,感染力很强,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主将。
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于“”。
他的诗,洒脱豪放,格调清新,自成一体,特别是他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丽柔靡之风,状景写人,抒情言事,慷慨激昂,清新豪迈,开创了豪放词派。
他扩大了词的领域,突破音律、形式的束缚,使他的词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另外,他工于书法,又善于行书、楷书,与、米芾、蔡襄并称为四大书法家;又善于绘画,讲究神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文学家、艺术家。
有《集》、《东坡七卷》等传世。
《》卷338有传。
随机文章传说中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其实从来没有跟刘备上过战场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算命怎么知道我的一切,算命先生会算准的原因(心理战术/真相)达芬奇是外星人吗,全能达芬奇发明设计远超当代(知识来自外星)高渐离和栎阳公主结婚了吗,一代乐师高渐离与栎阳公主相恋/结局凄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