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斗茶到底是如何斗的 如何判定胜负呢

【千问解读】
游戏规则其实很简单,就是一脚,另一只脚用手扳成三角状,膝盖朝外,用膝盖去攻击对方,而对方双脚落地的话,就算失败,反之亦然。
我们小时候在乡间跟小伙伴们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斗鸡”,当然逗着逗着有可能出现火气演变成了异常,别看身边的武斗也是有可能的。
不过这不是今天文章的主题,而是在想到写宋代斗茶文化的时候,脑子里突然冒出来的这么一个想法。
可能斗鸡斗茶,傻傻有一些关联吧。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今天的文章主题是给大家科普一下,宋代斗茶文化斗的到底是什么?如何分出胜负以及斗茶活动中有哪些相关的配套内容。
一、宋朝茶叶加工成品的主要形态 在讲宋朝斗茶文化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宋朝茶叶加工制作成品的主要形态。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茶叶加工有一个鲜明的脉络,那就是从蒸青团茶,到蒸青散茶再到炒青散茶,然后再发展出绿茶和红茶、白茶等6大茶类,以及后续的再加工茶叶类别。
在宋朝时期,虽然民间有不少散茶的品种出现,但是在宫廷以及上流社会,仍然是以蒸青团茶为主。
根据《大观茶论》的记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也就是说,在宋朝时期,茶叶仍然是以龙团凤饼为主。
在上流社会和文人雅士之间,饮用的茶叶品类都是仿造龙团凤饼的片茶。
而片茶的制作工艺及其讲究,根据《北苑茶录》关于龙凤饼茶制作工艺的记载,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宋朝饼茶的制作流程主要包括采茶、拣茶、蒸芽、榨茶、研茶、造茶和过黄等七大部分。
每个步骤之间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所以饼茶的制作非常复杂。
二、宋代斗茶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斗茶 斗茶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茗茶比赛,来确定茶叶的好坏高低,是古时候文人雅士之间的一种休闲雅玩活动,具有强烈的胜负色彩以及趣味性和挑战性。
斗茶最早发源于唐朝时期,但是在宋朝的时候最为盛行。
上至皇帝王公大臣,下至民间雅客文人,无所不喜。
宋朝诸多的茶叶论著中都有关于斗茶文化的记载,比如说的《大观茶论》、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等。
斗茶既可以是两个人捉对厮杀,也可以是三五人或十来人的团体竞赛。
斗茶的场所一般是有专门的茶楼茶叶店,有些大户人家也会将自己的后花园或者是专门开辟一个斗茶场所。
斗茶的规矩很简单,就是斗茶之人将各自携带的茶叶分别煎煮,大家轮流品尝,做出自己的评价,判断高下。
2.斗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宋代斗茶,主要考察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斗汤色,二方面是斗水痕。
在汤色方面,一定要白,越白越好。
如果出现清白、灰白或者黄白,这说明茶叶的制作工艺不到位,或者是茶叶的鲜嫩度不够。
因为宋代饼茶制作是非常讲究的,在鲜叶采摘的时候一般是五更即起,辰时即归。
换句话说就是在太阳出山之后就要停下采摘。
采回来的茶叶也要分为小芽、中芽、紫芽等,进行区分和挑拣,之后才能够进行蒸青压榨和造茶等工序。
如果颜色不正,偏青或者是偏灰的话,说明在蒸青的时候火候把控不当;如果是颜色偏黄,说明的茶叶采摘时间不对。
如果是汤色偏红,这说明是后期过黄烘焙的时间把握不好。
因此,颜色是越鲜白越好,出现其他杂色,都是斗茶失败的象征。
在水痕方面,主要是根据水痕出现的早晚时间,来判断一款茶是好还是坏。
水痕出现的时间越晚越好,越早越差。
所谓水痕是因为宋朝的饼茶是需要调制研磨之后烹煮。
如果眼膜的时候比较细腻,煎茶时茶汤的出现汤花就比较匀,可以紧紧的咬住茶展的边缘,久久不散。
这就是宋朝点茶冲泡方法中的“咬盏”,非常的神奇。
3.斗茶时配套雅玩活动有哪些? 宋朝在举行斗茶活动的时候,可不仅仅是斗茶,还会配套一些相关的雅玩。
其实好好理解,就跟我们今天在举办比赛的间歇也会配套的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一样,为了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娱乐性,活跃斗茶的现场氛围。
在宋朝一般有两种配套的文娱活动比较常见。
第一种是斗茶令,跟我们吃饭喝酒时行酒令差不多,不过文人雅士大多是以诗词歌赋为主。
但是所有的诗词歌赋必须跟茶相关,这样才能助茶兴。
第二种是茶百戏,也可以叫做分茶。
有句诗叫做:晴窗细乳细分茶,说的就是茶百戏。
查百姓是一种高超的茶道,能够在茶汤汤花上显示出瑰丽多变的景象。
陆游、等等大诗人都是此道高手。
归根结底,宋朝斗茶文化之所以如此盛行,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裕。
虽然宋朝时期长期偏居南方,对北方的掌控力很惨,也经常发生一些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事件,但不可否在,宋朝是非常富裕的,尤其是上流社会。
正是因为这样,文人雅士才有时间和精力开着丰富的娱乐文化,斗茶之风才能如此盛行。
当然,上有好,下必附。
都爱茶,所以官员百姓,争相效仿,以此为荣,也是宋朝茶文化能够盛行的重要原因。
从后世的观点来看,在我国封建社会,对于茶的爱好和茶文化的高度,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宋朝是当之无愧的历史第一。
宋朝茶文化的盛行,给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影响远远不止于国内,像日本等国茶道文化都深受宋朝茶文化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真实的宋朝是“积贫积弱”还是“黄金时代”?
将宋朝描述成贫弱王朝的有两种人,他们都怀抱着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
一种人是宋朝的改革派。
宋朝的改革兴起于庆历新政,至熙宁年间的达到高潮。
改革总会遇到各种阻力,有的来自作为顽固派、保守派的既得利益集团,如庆历新政时期的夏竦集团;有的则来自不同改革路线的政敌,如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司马光。
网络配图 为了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必须将宋朝的现实描述得非常不理想,将改革的目标与未变革的现状对立起来。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积贫积弱也就成为改革派描述宋朝现状的一种模式。
为了制造改革的舆论,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上了一道《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全面批评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特别是财政制度非常落后,以致皇帝虽然很节俭,但是百姓还是不富裕;皇帝虽然很勤政,但是国力还是不强盛。
甚至说只是侥幸没有遇上严重的天灾人祸,才保宋朝百年平安,暗示宋朝的统治早已摇摇欲坠。
在一片富国强兵的呼唤声中,宋朝日益被描述成为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
但是,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
宋朝以后掌握国家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学思想,是由宋朝的程颐、等人开创的,这些人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
理学家倒也不一定反对富国强兵,但认为只有通过拯救道德人心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
所以理学家强调的是王安石心术不正,而不是宋朝如何的积贫积弱。
古代文人对于宋朝的一般印象,主要还是大兴文治,因为宋朝结束了五代的乱世,也结束了武人掌权的政治,通过,将国家的治理托付给了文人,文人对此还是颇有点的意思。
当然,面对北方的强敌,宋朝在军事上始终不占据优势地位,非但不能收复燕云,甚而亡于金、元,因此批评宋朝国势太弱者也。
清初的王夫之直接指明,其实是“弱而不贫”,他说仁宗皇帝“过于弛而积弱也,实不在贫也”,神宗皇帝则犯了“以贫为虑,而不知患不在贫”的错误。
网络配图 将宋朝描述成积贫积弱的第二种人,则是近代的一些史学家。
面对近代中国遭遇的劫难与屈辱,以及中国在西方列强面前所暴露出来的贫困孱弱,近代知识分子无不痛心疾首。
特别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有些历史学家将对国家的感情投射到历史上,宋朝就成了他们抒发决心与悲愤心情的一种寄托。
比如研究的代表人物邓广铭先生,他于抗战时期的研究专注于宋代的抗金英雄、、、陈亮等。
而据当代史家考证,宋朝积贫积弱的说法,也正是在日军侵华的背景下出现的。
到1963年,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第3册中,明确将“积贫积弱”作为一个词组来描述宋朝,说将“王安石召入政府,用为参知政事,要倚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中国史纲要》是很有权威的教科书,影响极大,“积贫积弱”也因此成为国人对宋朝的一般印象。
也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宋代是个全民皆商的社会,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 近代以来,也有些学者为宋朝描绘了一种与积贫积弱完全不同的形象,宋朝甚至被誉为古今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
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亚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
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夸奖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
的确,宋代是个全民皆商的社会,从事商品经营者包括:官员胥吏、皇室国戚、士人乡绅、寺庙僧尼、乡村农户、乡镇个体手工业者、行商坐贾、城镇市民、浮游流亡人户、其他人户等等。
在宋人的观念中,要想致富,就要经商,“农不若工,工不若贾”的思想越来越流行。
随着商品市场的扩大和进入流通市场的商品量的增加,宋代商品经济越来越发展为规模经营,社会上日益出现一批资产雄厚的大商人。
譬如有的饭店拥有50余炉,雇工达100~200人;有的金银彩帛铺,交易动辄上千万;有的布商一次可交易5000匹等等。
商业的经营方式有长短途贩运、产销一体化经营、行商坐贾联营、批发零售结合,以及包买包卖预买预卖等类型。
网络配图 宋代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中国古代中的三项——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都是在宋朝完成的。
北宋是个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理学的诞生,儒学在北宋实现了复兴,儒、道、佛三家也开始相互交汇地深入发展,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
北宋完成了、开创的古文运动,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北宋占据了六大家。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发展经济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以上这些学者的观点被重新发掘。
于是近些年来,人们惊喜地发现,宋代根本不是积贫积弱,反而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灿烂、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时代。
有些学者甚至还将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现代化或者中国民主政治改革的希望,有意无意地寄托于宋朝的经验传统。
宋朝的富国强兵策略为何半途而废 经济发达、财富积累,并没有直接提升军事实力 在王朝兴衰循环的大视野中,宋朝并没有任何神奇独特的地方,既非贫弱,也绝非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但宋朝本身的兴衰仍然有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这就是神宗时代富国强兵策略的半途而废。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通过王安石的理财,富国实现了,但是强兵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
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虽然也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性质,但发展经济的目的不是增加民众的财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当时发动和主持变法的机构是宋朝的财政部门。
司马光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措施,指斥王安石“与民争利”,王安石辩驳称“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美其名曰“理财”。
网络配图 单纯的富国,并不能为变法提供充分的合法性。
相比而言,强兵的旗号更加神圣正确,也让壮怀激烈的神宗皇帝心驰神往。
收复,是、太宗未酬的壮志;与契丹国中的约定,让神宗皇帝感受不到大国的尊严;就连西北藩属党项族,也竟敢自称大夏,与宋朝分廷抗礼。
即使不敢想象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唐太宗被尊为“”的荣耀,至少不能放弃太祖、太宗收复失地、统一疆土的使命,同时也要保证宋朝在列国中相对的优势地位,这是宋神宗对自己政治事业的期待。
通过王安石的变法,宋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宋神宗又将其中相当部分储蓄起来,作为特别军费(封桩钱)。
然而,经济发达、财富积累,并没有直接提升军事实力。
王安石变法期间,王韶攻占熙、河(今甘肃临洮、临夏)等州,并招抚河湟一带(今青海东部)吐蕃部族30余万人,拓地2000余里,史称“熙河开边”,这是宋神宗统治时期强兵方面最辉煌的成绩。
然而元丰年间宋廷出兵攻打西夏,遭遇永乐城大败,宋军几乎,宋神宗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年仅三十八岁即英年早逝。
宋神宗去世之后,哲宗继位,开始时太皇支持司马光当政,司马光尽废新法,史称“元佑更化”,并引发了激烈的党争。
等到哲宗亲政,又重新起用变法派官员,打击元佑党人,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徽宗时期。
哲徽两朝开边活动虽然仍在继续,但军事实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加强。
“富国”政策既不能支持对外扩张,也不能用之于民,于是就表现为赤裸裸的敛财。
或许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是并不能改变他是一个昏庸、贪腐的皇帝的事实。
同样的道理,即使宋代是一个经济文化特别的朝代,也不能扭转宋朝在军事上屈辱失败的命运。
或许有人认为,的经济文化依旧发达,江南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化上不但有朱熹完善了理学的思想体系,而且出现了陆九渊、叶适、陈亮这样具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与此同时,南宋的军事战斗能力也得到了恢复,蒙古铁骑所到之处,能够抵御幸存的国家少之又少,南宋在宋金战争中立国,抗击元军长达数十年之久,在被元军征服的国家中可谓军事强国。
如果这些判断是成立的,那么比较北宋,同样是经济文化非常发达,南宋在长期的战争中恢复了军事实力,而北宋却因为片面强调文治、过度限制武人权力,对国防采取了消极因循的态度,最终酿成深重的政治军事灾难,给国家与民族带来无穷的祸害与苦痛。
网络配图 富国不一定能强兵。
当然,为北宋的民众带来安定的生活和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和平来自于具有相对优势地位的军事实力以及积极高效的防御政策。
澶渊之盟为宋辽两国带来百年和平相处,将其理解为屈辱的是有失公允的。
但澶渊之盟的外交成果,是以宋军在澶渊之战中获得相对优势为前提的。
如果宋军一败涂地,等待宋朝的将是灭国之灾,而绝非一纸盟约,这一点在日后的宋金之战中以最残酷的方式验证了。
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背后 无论是积贫积弱还是灿烂辉煌,都是人们因为现实中的期待而对历史的想象 历史学家为人们刻画了宋朝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但无论是“积贫积弱”还是灿烂辉煌,都不过是人们因为现实中的期待而对想象中的历史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要对宋代历史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不能止步于几个简单的形容词,而需要回到一些基本的常识,把握这些基本常识还需要突破朝代的限制,将眼光拓展到全球视角下的整个中华帝国史: 第一,宋朝是以来中国古代十个左右大王朝的其中之一。
这种王朝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并不是指皇帝对所有的行政事务独断专行,而是指最高政治权力归皇帝一人所有。
皇帝一人通过官僚系统统治疆域内的所有民众,民众将家庭的人口与财产情况登记在国家的簿册上,承担着向国家纳税与服役的义务——这是中国王朝最基本的统治结构。
网络配图 第二,古代中国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政治与文化形态始终延续的帝国体系,政治大一统、以农耕为经济基础、崇尚儒家文化,是中华帝国的基本形态。
中华帝国的政治体系具有治乱循环的特点。
在稳定时期,中华帝国的民众通过辛勤的农业劳动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工商活动,可以迅速地繁殖人口、积累财富,并在此基础上享受高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培育的礼仪文化,成为已知世界的文明中心。
在经济文化灿烂辉煌方面,宋朝与其他大王朝相比,既非特例,也非例外。
第三,中国古代王朝的兴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初创时期一般休养生息、积累财富、培养国力,否则就会迅速败亡。
国力恢复往往导致两种后果,一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而对外扩张,结果劳民伤财、疲罢民力,国运由盛转衰;二是诱发政治腐败,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底层民众无以为生,最终揭竿而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武则天为了当皇后,到底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小公主死亡事件”的历史背景 武则天出生于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14岁时,进宫嫁给唐太宗,李世民死后,继位,武则天被送往感业寺出家为尼。
网络配图 李治的因为与争宠,就将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回皇宫,希望用武则天来分去一些李治对萧淑妃的宠爱。
武则天入宫后很快就为李治生下一个皇子,李治十分高兴,封武则天为昭仪。
武则天不仅善于后宫争斗,而且非常会讨李治的喜欢,李治因此对武则天十分宠爱,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冷落一旁,于是原本斗得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又结成同盟,开始联手对付武则天。
武则天也决心要彻底打垮王皇后和萧淑妃,自己当上皇后,母仪天下,双方的后宫争斗已经白热化。
“小公主死亡事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
“小公主死亡事件”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武则天又为李治生下一个小公主,李治对这个小公主十分喜爱。
小公主出生后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王皇后离去后,小公主竟然离奇的死亡了。
李治得知此事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死了小公主,心中开始有了废除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意图。
至于究竟是谁杀了小公主,一直以来争论不休。
但根据正载,小公主是被武则天杀死的。
网络配图 《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中说:“武则天生下女儿,王皇后去看望并逗着她玩,王皇后走后,武则天悄悄将女儿杀死在被子下”(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
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用19年的时间编著了历史巨著《》,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司马光对史料的取舍十分严谨,凡是有疑问的,一律弃之不用,因此《资治通鉴》的准确性极高。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中记载:“正巧武则天生了个女儿,王皇后去探望并逗着小孩玩,王皇后走后,武则天趁没人把女孩掐死,又盖上被子”( 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
后边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李治来后,武则天请李治一起来看望小公主,当武则天的揭开被子,发现小公主已经死了。
武则天,问身边的人是怎么回事,身边的人回答:“王皇后刚刚来过”,李治大怒说,王皇后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趁机边哭边诉说王皇后的种种罪过,李治心中开始已经有了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打算。
网络配图 以研究隋唐五代史著称的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也认为是武则天杀了自己的女儿,并提出三项理由。
蒙曼教授在自己的著作《蒙曼说唐·武则天》中写道: 一是王皇后没有杀死小公主的动机和性格;二是小公主非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大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三是武则天有杀婴的动机、性格和条件。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已经完全失衡于武则天一方,彻底倾向了武则天,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的最大障碍已经被扫除了。
毫无疑问,武则天是“小公主死亡事件”的最大、也是唯一受益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