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施耐庵水浒传中武松最好的朋友为什么是鲁智深?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13 点击数:
简介:和相见甚晚,大概是二龙山才真正成为知己的。

除此之外,二人似乎并不相识。

不过这并不妨碍,二人成为过命之交。

一直以为,梁山上,只有武松鲁智深才是真汉子大英雄。

武松一

【千问解读】

和相见甚晚,大概是二龙山才真正成为知己的。

除此之外,二人似乎并不相识。

不过这并不妨碍,二人成为过命之交。

一直以为,梁山上,只有武松鲁智深才是真汉子大英雄。

武松一路打猛虎打蒋忠杀杀西门庆,鲁智深救金翠莲救,似乎一部最荡气回肠的莫过于武松鲁智深二人,尽管一个杀人,一个救人。

为松最好的朋友就是鲁智深呢?网络配图 其一,英雄相惜,二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

那武松能空手打死猛虎,堪称神力;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也是不凡。

两个英雄,虽然不相识,但是彼此早已耳朵里灌满了大名,自然一见倾心。

其二,二人除恶完全不是为了自己。

武松三拳打死猛虎,靠的是无所畏惧的勇气,醉酒上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鲁达解救金翠莲,为的是一个义字,所谓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

其三,早年都对倾心久矣,加入梁山之后,随着宋江南征北战,东挡西杀,渐渐冷了自己的心思。

知道朝廷不过是借刀杀人,等除去一个个对手之后,也会把自己给除掉。

因此渐渐有归隐之意。

其四,二人经历大体相同,那武松打死猛虎,在阳谷县里做了一名都头,每日里忙着抓差办案,曾经也是体制里的人;鲁达本就是老种经略相公手下的提辖,跟随相公做了很多大事。

其五,都对腐败的官场有所了解。

武松是个明白人,知县让他到东京办事,很明显为了自己的前程去上下打点,不过因此却害死了唯一的哥哥;鲁达身居官府,却无法制止郑屠之流,欺男霸女,是可忍孰不可忍,才一怒打死了镇关西。

网络配图 其六,都嫉恶如仇,崇拜武力,都不恃强凌弱,堪称大侠风范,而且后来都成了和尚。

相同的志趣让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人。

在平方腊的战场上,武松失去了左臂。

或许,这让他更加清醒了。

听到鲁智深擒了方腊立了大功却“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的言语,武松参透了人生。

功名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封妻荫子不过是骗人的虚话。

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圆寂后,武松知道:这六和塔下的方外之地就是他这个名震天下的打虎英雄最后的归宿。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英雄参北斗,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

这首好汉歌完完全全就是为二人准备的,可见这些英雄的确是,让人敬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生勇猛的忽必烈最后竟是被人吓死的?

帝王出生于1215年,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是我国的开国帝王。

忽必烈是的,在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而后他就开始向周围扩张领土面积,并对外展开了很多次的征战,成吉思汗为大蒙古国打下了一大片江山,所以他希望将来的继承人可以继续发扬光大。

网络配图 在1227年成吉思汗不幸离世,而为了避免他过世之后有人侵权,成吉思汗在离世之前就已经确定了继承人,他最终决定让第三个儿子来继承王位,但是这个儿子却不幸早逝,虽然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但是在当时的大蒙古国中,王位的继承还是要遵从嫡长之分的,所以忽必烈本来和王位没有任何缘分,可是在成吉思汗第三子离世之后,成吉思汗第四个儿子托雷的长子被人们拥护为王,这个人就是,而忽必烈是在蒙哥之后继承王位的,他也是大蒙古国的最后一位可汗。

忽必烈在登基的时候,当时大汉一片混乱,忽必烈后来平定了内乱,而他也顺利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元朝。

忽必烈在建立了元朝之后,希望效法成吉思汗继续,于是忽必烈就将征服目标确定为,可是在这次征战中却耗费了很多时间,忽必烈在攻打襄阳期间就用了六年,虽然最终他获得胜利,但是在此期间军队也有很大的损失。

网络配图 在灭亡之后,忽必烈就统一了中国,忽必烈用自己顽强勇猛的战斗精神让中国版图面积得到了扩展。

忽必烈希望乘胜追击继续攻打周围邻国,后来他决定攻打日本,首先忽必烈向日本传达了要降服日本国的意愿,可是日本却坚持不称臣,忽必烈看到日本的态度坚决,就向日本发动了攻战,可是在两次战役中都因为地势和气候等因素失败,最终忽必烈因为损失惨重而决定放弃日本。

在忽必烈晚年时期,在他作战方面已经失去了青年时候的士气,而且他还接连受到打击,在1281年,忽必烈一生疼爱的皇后突然离世,这让晚年的忽必烈感到伤心异常,而他身边其他重要的女子也相继离他而去,让本来就伤心的忽必烈。

网络配图 而最让忽必烈痛心的是他最疼爱的皇子,在他悉心的栽培下不仅没有感激他,还在他晚年的时候恐吓忽必烈主动退位,自己的儿子,多么特殊的身份,忽必烈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受到了惊吓,从此身体就每况愈下,他因为惊吓过度而生了重病,加上后来染上了酗酒的恶习,所以忽必烈在四十三岁的时候就不幸离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西夏是靠什么存在了190多年?

可不是小国啊,西夏版图最广阔时东至陕西榆林黄河之滨,西抵甘肃敦煌,北达今中蒙边界一带,南到宁夏海原。

可以说,整个大西北的主要富庶区域——内蒙古西部、河套、宁夏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都在西夏疆域之内。

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宋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最强盛时西夏实控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的一半)、有人口300万左右。

别看西夏总人口不多,却通过部落兵制实现了“全民皆兵”,常备军(包括主力精锐和地方部队)多达40万之众。

西夏主体民族为党项羌人,他们世代以游牧为生,又地处强邻环伺的“”,因此养成了彪悍善战的尚武风气。

1038年元昊称帝建国后,西夏鉴于自身实力较弱(相对宋、辽、金而言)的现实情况,高度重视提高部队战斗力和装备水平,并且十分强调机动性(以便短时间内迅速集结大军作战,形成局部兵力优势)。

所以我们看到,西夏军队无论甲胄、兵器还是战马都竭力追求精良。

西夏冷锻甲质量上乘,被科学家、政治家沈括赞誉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他还举了个例子——宋军曾用强弩试射缴获的西夏冷锻甲,结果距离50步开外就很难射穿,虽然有一支箭射进甲胄中,但仔细一看只是碰巧射入了连接甲胄的钻孔内,而且箭头都被钻孔边缘刮弯,可见其硬度之高。

西夏所产刀、剑、强弓质量都很高,宋代大文豪就作诗夸赞“金络洮州马,珠装夏国刀”,西夏宝剑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的珍贵兵器,连都随身佩戴、爱不释手。

西夏军所用弓弩中最出名的当属神臂弓,因其威力惊人(有效射程120至140米)后来还被南宋名将仿造,命名为“克敌弓”。

党项人原先生活在黄河九曲之地,本就出产良驹河曲马、浩门马,后来西夏版图拓展至祁连山南北、河西走廊及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所产甘青马、西域马(包括“”杂交品种)、蒙古马随之开始为西夏军乘用。

史载,西夏对官方牧场的战马饲养、培育极为严格,因此西夏军马名扬天下,宋代学者赞叹其“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指)之马不如也”。

凭借优良武器和战马,西夏组建起一支强大装甲骑兵“铁鹞子”锐不可当、所向披靡,公元1082年西夏以“铁鹞子”为先锋猛攻宋朝边防要塞永乐城,结果宋军迎战很快被击溃,永乐城也随之陷落,宋军阵亡达1.2万余人。

除了军力强大外,西夏经济实力也颇为雄厚。

除了繁荣的畜牧业外,西夏立国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引入宋代先进农耕技术,西夏已能种植水稻、麦子、粟谷、青稞、豆类和各种蔬菜、瓜果,当时的银川平原已成鱼米之乡,西夏官府窖藏粮食多至百万石。

西夏手工业门类齐全,冶金、酿酒、陶瓷、纺织、皮毛加工也都比较发达,雕版印刷和活字均居于当时领先水平。

而印刷业兴盛,本身就是西夏文化繁荣昌明的象征。

加上扼守东西商道要冲,西夏对外贸易也相当兴盛。

当然,西夏能够立国近200年而屹立不倒,不仅有自身实力较强的因素,还与其“软硬兼施、能屈能伸”的灵活外交手腕和地缘战略密不可分。

面对宋、辽、金等强大邻邦,西夏一方面敢于武力抗衡、,另一方面也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时放低身段座出一副称藩纳贡的“低姿态”,以此换取对方开设榷场(边境贸易市场)、“赏赐”财物和典籍等重大利权。

比如西夏与北宋前后爆发5次大规模战争,时间跨度超过70年,双方兵力损失都很大,但只要处于相对和平时期,西夏就主动向北宋进贡马匹、骆驼以换取中原文化典籍,据不完全统计从1048至1094年,西夏就向北宋进贡了超过1000匹良马和骆驼。

旷日持久,对于家底厚实的北宋倒没啥,而对西夏可就是伤筋动骨了。

因此双方战争进入末期(1092年洪德之战为转折点)后,西夏开始居于下风,特别是北宋“要塞线战术”逐渐发挥效力,西夏疆土被步步蚕食、多次攻坚战也遭挫败,最终在1099年西夏遣使谢罪,双方才重归和平。

而在这一漫长过程中,西夏就没少利用宋辽、宋金矛盾从中渔利——战况不妙时就赶紧央求辽国“武装调停”甚至假借辽国名义向宋请和。

而在1127年金军灭北宋后,“满血复活”的西夏又猖獗起来,侵夺了宋朝西北大片疆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解析施耐庵水浒传中武松最好的朋友为什么是鲁智深?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