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百姓买不起盐的话 古人会用什么东西代替

古代百姓并没有“买不起食盐”,他们只是买不起“榷盐”,也就是加上了税金的盐,但私盐还是买得起的。
并且,百姓买到
【千问解读】
古代百姓并没有“买不起食盐”,他们只是买不起“榷盐”,也就是加上了税金的盐,但私盐还是买得起的。
并且,百姓买到的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食盐”。
时,官方开始实行“榷盐制”,也就是官方垄断食盐的产、销。
盐在古代,是作为珍贵的战略物资的。
官方这么做,主要是不希望把盐销售给外族,历史上很多次,外族得到了盐、铁,然后地来攻打中原。
那么首先,汉武帝以前,你不用担心,那个时候的盐并不是高价商品。
汉武帝以后,私盐事业蓬勃发展。
举个例子,三国时的关羽,他的出身就是私盐贩子。
关羽出生在山西运城,为什么叫“运城”?“盐运之城”。
事实上,三国时的私盐势力之大,已经达到了朝廷都没有任何办法的程度。
有专卖,就必定有走私,千古一理。
朝廷垄断了盐业,私盐就必然发展 古代穷苦百姓,吃的就是私盐。
只不过,这种盐属于“原盐”,有害杂质多,但是价格非常便宜,百姓们不愁吃不起。
原盐的来源有很多,海盐、岩盐、井盐、矿盐…… 这些盐,不都适合当作食用盐,但是百姓没办法,不吃不行,并且它们价格便宜。
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基本上,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百姓因食用私盐而死亡。
造成食用者死亡的原盐,绝大部分都是含有大量有害杂质的矿盐。
矿盐的价格却非常低,低到穷苦百姓也可以轻松接受。
最著名的就是《隋唐》里的程咬金贩私盐咆哮公堂的故事:“大老爷,我这是正经没上过税的私盐,你来点吧?” 在古代,百姓食盐的消费,有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私盐,官盐很少。
而私盐价格很低,不存在老百姓“买不起”的问题。
只不过价格低廉的私盐多多少少都有危害健康的隐患,所以古代老百姓为了吃上一口有滋有味的食物,也真是够难的。
此外,其实很多官吏也会售卖食盐,但这不能完全算“走私”。
在古代,朝廷给官吏发放俸禄,经常以实物代替现钱,发放的实物包括粮食、布匹、胡椒、食盐等。
官吏们拿到俸禄以后,需要换成现钱,他们就卖。
只不过,他们既是官方人物,卖的又是自己的俸禄,官方对这种行为就睁一眼闭一眼。
于是,很多官吏就会把上好的俸盐卖给百姓,当然,官吏们在售卖的时候多半也会掺入些杂质以提高收入。
历史上,比如清时著名的“刘罗锅”,晚年时大搞应酬书作,多以书作换别人的粮食当然也包括食盐,然后拿到外头卖。
严格来说,刘墉都售卖私盐了,你说这私盐猖狂到了什么程度? 不管怎么说,这种盐的价格比虽然一般的私盐要贵一些,却远便宜于正经的官盐,而且食用安全性更高,可谓“”,也是很受百其是中产水平的百姓欢迎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古时候官员退休,为什么都要回家乡?
第一方面,古代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现代人孩子成年以后独自建立家庭,被称为分家,但是在古代不一样,古代是几世同堂,几十个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
因此古代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尤其是在外的游子,他们都渴望能够落叶归根,那么古代的官员也是一样的,他们希望在自己出生的地方慢慢的老去,因此,古代的官员退休以后,都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
古代人出生后便会将自己的名字写进族谱,以证明这个人是这个大家庭的一部分,在他死后他的牌位也要进祠堂,要接受子孙后代的供奉。
因此,这些官员去世后坟墓也是要迁进祖坟的,如果这些官员在退休后不回老家,而是住在城市或者是就任的地方,在他们去世以后尸体也不好运输。
毕竟古代的交通相当不发达,尸体在运输的过程中可能就已经腐烂发臭了,因此,为了方便后事古代的官员在退休以后都会回到家乡。
第二方面,这些在外做官的官员们退休以后回到家乡是具有很高威望的,他们会得到邻里乡亲的尊敬,而古代最小的官被称为七品芝麻官是县级的官员,中国古代乡村特别多,而县级的官员只有一位。
如果说十里八乡的事情都去找县官的话,县官根本忙不过来。
这个时候农村中必须要有来调节民事纠纷的人,通常而言,那些读过书的地主或者是落榜的们会来扮演这个角色,但是如果有曾经在外面做官后因退休回到家乡的人。
他们的威望会比这些秀才和地主的威望更要高,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就更加方便,因此,古代的官员在退休以后,并不是一无所用,他们回到乡村后还能够帮助乡村发展,为乡村的建设做出贡献,因此退休后还乡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第三点,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无论是什么人对于土地都是相当热爱的,古代人有钱了后很少去购买房产,大多数都是用钱来购买土地,这些官员也不例外。
因此对于这些官员来讲,他们退休后一定要回到有自己资产的地方,而他们购买土地的地方就是在家乡。
城市发达,耕地很少,官员们不可能在城市购买土地,更不可能跑到不熟悉的乡村去购买土地。
因此对于这些官员来讲,他们购买土地的最佳地方便是他们的故乡,在老家买了地以后还有亲人帮忙照看或者是耕种,故而,家乡是这些官员最佳的购地地区。
在他们退休以后自然是去找有他们资产的地方也就是家乡。
第四个方面,中国古代官员在退休以后会有新的官员就任他们的职位,如果他们还留在曾经任职的城市,很容易遭受尴尬,以前在官位上有权有势人人都得尊敬他,可是退休以后,他就彻底的失去了权利和地位,别人对他的态度也会有所转变。
这样的落差会让他们的心理上难以接受,因此他们选择回到故乡,毕竟曾经是大官,在故乡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会受到乡村人的尊敬,从心理角度来讲,回故乡比在城市呆着要好得多。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现在的官员为何都是留在北京,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北京是首都,其医疗条件比其他城市相对来说好一点,因此这些为老百姓操劳了一辈子的官员们,都留在北京养老。
随机文章源平战争简介清朝的皇后权力多大?这件事让人傻眼:竟然是她决定清朝最衰皇帝是他!「3大剧变」全遇上还埋下亡国种子为什么不去水星探索,公转速度和超强太阳风成为阻碍拉美羽蛇神的传说,掌管雨季丰收和生死(传闻是中国龙的化身)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最早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那后来的朝代有何演变?
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天文训》。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
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