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死辱母者”如穿越到古时候结局又会怎么样?

【千问解读】
最近,笔者看了一则关于孝子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董黯,家住大隐溪,据说是汉江都相董仲舒的六世孙,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此人虽家境贫寒但是母至孝,他董黯终年打柴换钱,侍奉母亲。
母疾,思饮故里之水(因大隐频监姚江,古时遭咸潮入浸,其水味苦涩,不适于饮用),他竟然每次来回二十余华里到大隐溪上游永昌潭担水奉母。
由于在途中绝不转换肩胛,为的是把肩前的纯净水供母饮用。
然故里之水离家甚远,不能常致,董黯即在外婆家(今章山村永昌潭)旁筑一陋室,汲水供母,母亲的病得以好转。
董黯“汲水供母”的故事确实非常感人,董黯家东边的邻居王寄,虽然家里有点钱,但是秉性顽劣,事亲不孝,有一天,董母与王母串门,都说起自己的儿子,也都谈及儿子孝与不孝的话,恰巧王寄路过听到,哎!人如果是小人啊,心胸就不会开阔,王寄心里一直嫉恨董母。
有一天,王寄趁董黯离家外出时,跑到董家辱骂殴打董母。
董母哪里是他的对手,因此卧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董黯气氛非常,当场就想拿把刀冲上去,但想到王母年老,只有王寄一个儿子侍奉,也就没说什么,忍了!几年之后,王母亦因病而卒,丧事办完后,董黯立马前去王家,将王寄杀死,以报母仇,祭奠母亲的亡灵,果然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啊!然后向官府主动自首,这下可把当官的搞得头大了,其实连当官的都很同情董黯,于是只好层层上报请示,最后直到到了的御案前。
当时的皇帝是,汉和帝闻其孝心,宽宥其擅杀之罪,并诏他为郎中,说明这个皇帝还算不糊涂,但被董黯所拒绝。
后受皇恩俸禄,隐居终老于大隐。
其坟墓建造在溪南刘家塔村外森林岙北首老鼠窝山山腰。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把他的故乡大隐镇改名为慈溪,后来又用慈溪来命名县名,这就是慈溪的来由。
董黯的故事,始见于虞预的《会稽典录》中东吴虞翻的《孝子董公赞》,虞翻可是东吴的名臣,也是“”中的一员,他对董黯故事的记载,目前只见文后的三十二个字的赞语:“尽心色养,丧致其哀。
单身林野,鸟兽归怀。
愤亲之辱,白日报仇。
海内闻名,昭然光著。
”不过,这足以说明董黯的人格魅力。
“愤亲之辱,白日报仇”,列位看官,说着说着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好像跟最近的什么事儿有点关系,您的感觉真的没错,最近的朋友圈都被这“刺死辱母者”刷屏刷爆了,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代的任何事情也都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些许片影,于欢与董黯,在维护母亲的尊严这一点上,是何其相似啊?他们都采取了过激的行动,他们也都明白这样做是违法的,然而二人的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一个是,名垂青史,一个却是四面牢墙,终身监禁,这究竟是为什么?《礼记》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古人也经常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不报父母之仇,你枉为人子,在历史上,像董黯这样替父母报仇的例子太多了,历朝历代都有,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特赦其罪,因为在中国人的道德观念里,孝子报仇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李世民真的是一个圣君,他在《唐律疏议》中还专门加了一条,“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在法不可同天。
其有忘大痛之心,舍枕戈之义,或有窥求财利,便即私和者,流二千里。
”不报仇,窥求财利私自和解的,要流放二千里。
笔者不想去辩解什么,只是想说,在封建社会里,董黯为母报仇,杀了隔壁老王,皇帝可以赦免他,还可以加封他,奖赏他,现在提倡并在践行法治社会,法律更应该让人民拥有安全感,于欢确实杀了人,尽管情有可原,但法不容情,不过,是否应该要考虑到法律所具有的人性光辉?至少,让母亲不再流泪! 随机文章博物馆是南部邦联纪念碑的理想之家吗?海上屠夫鹰击-83反舰导弹,威力最强的近程反舰导弹路飞第几集吃光明果实,网络谣言/路飞靠橡胶果实通关(被掏空)太阳系是外星人制造的,人类被外星人囚禁(阴谋论/不可信)赤道为什么是一条重要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动植物长得更快更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满清“八旗制度”的进展史,清朝的八旗制度是什么?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
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努尔哈赤遂于天命年间始设蒙古旗,至天聪九年(1635年)编成蒙古八旗。
皇太极于天聪五年(1631年)先编一汉军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汉军八旗的编制。
合称八旗,统率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至此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八年(1651年)死,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
清入关伊始,为加强军事防御,分别令八旗兵在京师与各地驻防,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历史沿革 八旗起源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
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这个多人集体即称为牛录。
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而不使方位错乱。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因而这个高于牛录的最大的单位即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制度确立 万历十二年(1584年),出身建州左卫的努尔哈赤兴兵,以黑旗为帜。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年)建州三卫的统一,统治人丁也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胞弟舒尔哈齐指挥。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参照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改编后的牛录被分别隶属于黄、白、红、蓝四旗,以纯色为辨。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建州已经吞并除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而且蒙古也多有归附。
麾下牛录已有百倍于起兵之初的规模,努尔哈赤的军队已不下五六万人。
因此,努尔哈赤于该年将红白黑三旗及所领牛录析设为八个旗: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正四旗旗帜为纯色四方形,龙首朝后;镶四旗旗帜为五边形,黄、白、蓝三旗镶红边,红旗镶白边,龙首朝前。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镶蓝旗主阿敏。
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为满洲八旗的源起。
满洲(女真)社会实行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八旗扩充 连年的战争,使这支战斗力极强的八旗子弟获得了不少利益。
他们在统一女真各部落,以及同统治者争夺天下的战争中,获得了上百万人口、牲畜、甲仗、兵器,以及大量的金银财宝。
努尔哈赤当时仿照明朝的官职,对作战有功之臣分别授与不同的官衔,统兵辖民,并根据贡献的大小,赐与大量的人畜财帛,供其享用。
不少官将还领受敕书,子孙后代永远袭职。
这样,就使满洲的八旗子弟在进关之前即已形成了一个贵族阶层,享受着特殊待遇。
八旗蒙古 努尔哈赤、皇太极势力增大后,把征服的人也编入旗内,统归八旗管辖,被称为八旗蒙古。
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
清皇太极天聪三年(1629年),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
清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
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5] 八旗汉军 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大量汉人被掠为奴,编入八旗满洲之内,成为家内奴或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
同时,为扩大兵源,从为奴的汉人中抽出一些壮丁(规定每20人抽一人当兵),其所需马匹器械由20名汉人共同出钱购买。
其壮丁家为汉军户,对汉军户有优厚待遇,比如,可以全家迁入努尔哈赤所在的城中居住,以示信任。
皇太极即汗位后,改变努尔哈赤对汉人的政策,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编入满洲八旗人家为奴,编庄别居,减少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对这些汉人,由投降过来的原明朝官员或后金提拔的汉人官员来管理。
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时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
清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
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把汉军扩为八旗。
至此,八旗汉军正式出现,成为三军之一。
所使用的旗帜和满洲、蒙古相一致,即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至此,满洲、蒙古、汉军各为八旗的制度臻于完善。
八旗改色 清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名正言顺及巩固权力,将、二人统领的正黄、镶黄二旗改色为正白旗与镶白旗,而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又夺取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长子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皇太极首先在每旗仍设管理旗务大臣一名,也即固山额真,职责是“总理一切事务”。
分散了主旗贝勒的权力,降低了他们的自主性。
清皇太极天聪四年(1630年),阿敏获罪 ,被罢官幽禁后,由他弟弟济尔哈朗为镶蓝旗旗主。
清皇太极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取消了四并坐的仪式,改为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提高了皇太极的地位。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正蓝旗主莽古尔泰意图谋反事败遭诛,该旗由皇太极所得,皇太极将其与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并从中分出8个牛录给予豪格统领的原镶黄旗,又再次将其改色为正蓝旗。
清顺治五年(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继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又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
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上下之分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
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
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
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正黄旗与正白旗又归皇帝统属。
入关以后,宗室王公皆分隶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五旗,皇子分府全部拨入这五旗。
再无入正黄与正白旗的人。
如此始有上三旗,下五旗之分。
实际上,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
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
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清顺治七年(1650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开始亲政。
他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俗称外佐领)和府属佐领(俗称内佐领)的隶属关系。
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
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
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镶黄旗又称头旗。
全国驻防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将首都从盛京迁到北京,本着“居重驭轻”的用兵原则,将八旗精锐半数驻于京城,是为禁旅。
同时亦不忽视对对广大地方的控制,在全国各大省会、水陆要冲、边疆海防,派遣八旗长期驻守,以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是为驻防。
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末年(1722年),全国已设驻防将军11名,即西安、江宁、杭州、京口、福州、广州、荆州、右卫,以及盛京、吉林和黑龙江。
雍正朝添设2名:青州、宁夏。
朝对八旗驻防有较大调整,增绥远城、伊犁、成都共3名,裁撤京口、青州和右卫3名,总数为13名。
另有察哈尔都统,以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于乌鲁木齐增设的一名都统。
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边疆,而且常驻于腹里内地的制度化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洲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
而它所监视、控制的主要对象则是绿营。
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走向衰落 清代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民人受到完全不同的待遇。
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活动,圈占民人的大批良田划归旗人;豁免旗人的税赋与劳役。
优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甚至出现“生计”问题。
俄罗斯佐领 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对俄胜利,沙俄侵略军中有101被押至北京。
康熙年间,八旗满洲佐领的标准丁额为100人。
在北京的俄罗斯人达到百人,正好符合编设一个佐领的条件。
公元1685年,清政府发布了命令,这些阿尔巴津人被编在了负责保卫京畿的八旗兵的镶黄旗中,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驻地在北京东直门外的胡家园胡同。
不仅如此,清政府对俘虏中的军官分别赐予了四品至七品的官衔,同时像对其他满人一样,赐予了他们房屋、土地,并隔一定时间给予津贴补助,并且将步军统领衙门里的女犯赐予他们为妻。
高丽佐领 明末清初部分朝鲜人通过强行迁入和自行迁入两种方式迁入到中国东北境内,强行迁入的主要是战争中被俘虏的朝鲜兵。
迁入中国的朝鲜人,有一部分被编入了八旗,其中43姓被载入在满洲民族认同上具有法律效用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被编入满洲八旗的朝鲜43姓,在旗籍上,主要分布在除了镶黄旗和镶白旗的满洲各旗中。
初归满洲的朝鲜人的首领头目一般授予通事官,随着朝鲜姓氏逐渐融入满洲,清王朝从中央到地方机构,从部院衙署到军旅,从文职到武职,都有朝鲜人任职掌权。
在八旗佐领编制上,纳入满洲的朝鲜43姓分别被编入八旗满洲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内,或专置朝鲜佐领、高丽佐领,或散编其它佐领内,多数人被编在包衣佐领内。
专置的朝鲜佐领和高丽佐领共有八个,其中朝鲜佐领六个,高丽佐领两个。
朝鲜43姓在编入满洲八旗之后,参与了后金(大清)的各项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满洲关系密切。
他们在后金(大清)与朝鲜的交往中充当通事官,参加了后金(大清)的一系列战争,新达理家族和韩云家族世代为官,为清王朝提供各式效力人才。
他们为后金(清)新兴政权的建设与巩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满洲贵族的信赖和认可。
从顺治、康熙年间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现追求享受、战斗意志衰退的倾向。
在前线指挥战斗的亲王、郡王和贝勒们"逗留观望。
不思振旅遄进,竟尔营私适己,希图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托舟楫之 不具,借端引日,坐失事机"。
在平定的战争中,八旗军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绿营兵所取代。
雍正、乾隆年间的一些重要战争,如柴达木之战、平定大小和卓之战、大小金川之战中,尽管参战的八旗官兵数量有限,其中一些号称精锐的八旗部队的表现却不如绿营兵,昔日敢打敢冲的作风已不复存在。
乾隆中期以后,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生活日益奢靡,庞大的官僚机构愈加腐败。
那些贵族上层已形成颓风难挽的局面。
到了清代末叶,那些八旗子弟已完全成为寄生虫。
发展到贩卖人口,当卖军中的盔甲器械。
大量正身旗人下降为佃户,甚至沦为流民、痞棍和无赖。
清末,八旗军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
1799年清军在镇压白莲教大起义时,曾一度把京营八旗中最精锐的健锐营和火器营派往前线,结果因军纪败坏,不听约束,未及投入战斗就被迫撤军回京。
成立之后旗人特权被废除,失去了经济来源又不会生产劳动的旗人多穷困潦倒甚至男盗女娼。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狗的历史问题请问宋代的兵制分为哪几类?朱元璋23天不给他吃饭看到他傻眼:你怎么还活着中国最神秘的史前文明,轩辕黄帝是史前文明的领导者(移民太空)盘点冥界四花都有哪四种花,彼岸花/曼陀罗花/罂粟花/夹竹挑(邪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朝官员多少岁能“退休”?退休后“退休金”是如何安排的?
在汉朝,“退休”这个词不是每个当官的都有资格使用的,你得符合两个条件,第一个是年满70岁。
这个条件现在看可能还没什么,但在“”的古代,能活到70岁的还没真几个,大多数人都在工作的岗位上“鞠躬尽瘁”了。
第二个条件是俸禄两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员。
在汉朝,两千石相当于州刺史,放现在就是省部级的高官,退休后可以领原来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
省部级以下的就没这个待遇了,基本上生活只能自理,像时有个河内太守宋均,放现在也是市长的级别,退休后却连养老金都没有,只能靠去私塾讲讲学挣点养老钱。
还有合浦太守孟尝,因病退休,就更没退休待遇了,只能回家种地。
当然,在中国,“规定”永远只是“规定”,像宋均、孟尝这样的极端例子毕竟是少数。
为了安抚手下,通常会额外赏赐一些东西,像时,御史大夫薛广德退休,汉元帝专门给他做了一辆高级马车,外加60斤黄金。
60斤黄金,让我算算,妈呀,相当于750万人民币,光每年的利息都是养老金的好几倍! 随机文章导弹和火箭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导弹成本更高(千万美元一枚)火星男孩预言中国圣人,就连霍金都称男孩是天才陕西淳化7.20盗墓案大起底,涉案文物达1100件(10盗墓团伙被抓)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山治为什么是恶魔之子,文斯莫克家族是基因改造人(不怕海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