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对曾国藩的评价非常高呢?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为其撰了一副挽联,其中有一句
【千问解读】
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为其撰了一副挽联,其中有一句为“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
在这副对联中,李鸿章虽然很不要脸地以曾国藩门下首席大弟子自居(就入门时间而言,李鸿章并非最早,但论后来的功业成就,曾国藩弟子中确实以李居首),不过也如实叙述了与曾国藩之间多年的师生感情,并且给予老师“旷世难逢天下才”的超高评价。
李鸿章晚年时,愈加感念曾国藩的师恩,与旁人谈论起曾国藩时,口必称我老师。
李鸿章尊称曾国藩这声老师,并不仅仅是因为跟随过曾国藩做学问,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内涵,也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
文学家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授业解惑,可以视为教育的三个阶段,而这三个阶段,也是曾国藩和李鸿章之间师生感情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授业之师 李鸿章最初拜入曾国藩门下,主要是因为其父李文安和曾国藩之间的一段渊源。
李文安与曾国藩同为戊戌年,在当时的京官圈子里,非常重视这一层“同年”关系。
清人笔记记载:“傅相(李鸿章生前为殿阁,去世后追封太傅,故后人尊称傅相)未第时,常以年家子从文正(曾国藩去世后谥文正)习制举文,既得翰林,亦常往问业。
” 凭借着年家子的身份,李鸿章得以成为曾国藩的弟子。
但在一开始,曾国藩只是李鸿章的授业老师,教他一些参加会试的知识和技巧。
后来随着曾国藩回乡办团练,也宣告了两人间的受业师生关系暂告一段落。
二、解惑之师 虽然曾李一度分隔两地,不过两人还是非常有缘分,命运之路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因为一件意外,李鸿章也被派回安徽老家办团练,然而在对抗太平军的斗争中却节节失利,后来李鸿章走投无路,又拜入到了曾国藩的湘军门下。
一开始,曾国藩因为觉得李鸿章性格太过高傲,不愿收留,后来惊人说项,曾国藩才答应了让李鸿章入湘军大幕。
曾李再续师生前缘,然而这次的关系不同以往。
过去曾国藩只是辅导李鸿章的学业,教他做题,而如今换了一个局面,则要开始为其解惑,教他做事了。
论智商和能力,李鸿章称得上人中龙凤,但此时的他还是一块璞玉,不琢不成器,所以曾国藩先挫其锐气,比如李鸿章入湘军幕时爱睡懒觉,不和大家一起吃早饭,曾国藩下令人不到齐大家都不准吃,逼李鸿章养成早起的习惯。
此外,则无时无事不加以指点调教。
李鸿章最初对曾国藩还并不心服,但时间长了,才发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
李鸿章对别人说,自己从前辅佐过许多将帅,一直非常迷茫,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此番在曾国藩门下受教,就如找到指南针一般,获益匪浅。
三、传道之师 从小教育一个人成才,首先从习题开始,慢慢开始接触实际事务,而最终的目的,则是教育一个人应如何做人。
曾国藩对李鸿章最大的帮助,不是教会他写文章考上进士,也不是教授他行军打仗和混迹官场的秘诀。
李鸿章晚年时回忆当初,对曾国藩最为感激的,是对他“传道”,教会了他怎样做一个人。
曾国藩给李鸿章传的第一个“道”,是一个“诚”字。
诚,可以理解为诚恳、诚信、真诚,这也是曾国藩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曾国藩看出李鸿章能力很强,但性格有些轻浮,喜欢投机取巧。
这种人在官场上容易大起大落,飞黄腾达的时候一飞冲天,但不擅长持盈守成,有时候会因为耍滑头而弄巧成拙,从此一蹶不振。
因此曾国藩一逮到机会,就对李鸿章言传身教,一定要牢记诚字,脚蹈实地,即便磋跌亦不至过远,不会陷入的境地。
曾国藩给李鸿章传的第二个“道”,则是一个“挺”字。
曾国藩职业生涯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与作战。
在整一场战争中,曾国藩其实是败多胜少,而且有好几次陷入极度危险的困境,但他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也是一个挺字。
传闻曾国藩曾著《挺经》一书,但没有流传下来,现在市面上的版本都是后人托名的伪作。
不过在当时,曾国藩把自己的十八条心得全部传授给了李鸿章,后来李鸿章对挺这个字的贯彻,比老师曾国藩还要彻底。
尽管李鸿章政治生涯中留下了不少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李鸿章做事始终是宁思一时进,莫思一时停,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能挺身而出,敢担责任,鲜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之举,这都是受曾国藩教育影响下的结果。
生平事迹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为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鲁桓公是如何死的?为什么说是非正常死亡是怎么回事??
彼时齐国国君为齐襄公,名诸儿,他与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要命的是,这两兄妹很早以前就有了乱伦关系。
陪同出访的文姜一到齐国,就地找她的诸儿哥哥私会去了。
事情暴露后,被公然在国际场合戴了绿帽子的鲁桓公大怒,狠狠地训斥了文姜一通。
结果文姜返回去向诸儿哥哥诉说委曲,顺带造谣说桓公声称自己两个儿子太子同和公子友都是诸儿与自己私通生下的。
齐襄公闻言也怒了,借宴请之机将鲁桓公灌醉,然后指使公子彭生送桓公上车并在车上将其肋骨勒断,在位一十八年的国君鲁桓公就此毙命。
桓公毙命于齐,鲁国派使者前去质问:“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宁居,来修旧好。
禮成而不反,无所归咎,恶于诸侯。
请以彭生除之。
”意思是我家领导畏于齐君威严,不敢安居在家,特意前往齐国重修旧好,不料事毕未归,反而客死齐国,事件在诸侯国当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若桓公果真死于彭生之手,那么请杀彭生以作交待。
不难相像,鲁国对桓公之死的反应实在算是示弱,这也是实力不济之下的无奈之举。
齐襄公,杀了公子彭生,算是对鲁国有了交待。
桓公未继位之前,虽为太子(名“允”),但因其年龄太小,在其父去世之后,鲁国群臣一致主张由公子息继位。
公子息是个厚道人,压力之下,勉强以摄政的身份接替了父亲的位置,是为隐公。
鲁隐公既为国君,且位置非常稳固,但仍长期奉太子允为正,早就做好了还政于允的准备。
即便如此,在政客羽父的操弄之下,隐公死于暗杀,桓公继位。
应该说,隐公被杀是在桓公默许之下发生的。
《春秋》仅记“公薨”未记“葬隐公”,左传说这是“未成丧也”,意思是未按国君之礼安葬隐公,一定程度上也暗示了桓公的态度。
鲁桓公在位一十八年,因夫人文姜红杏出墙而死于非命。
《春秋》所载鲁国十二君,被杀而死者三,先隐公,次桓公,后闵公。
桓公死后,公子同继位,是为。
守寡的文姜以君的身份仍不时与诸儿哥哥幽会,庄公元年(即鲁桓公死后次年),《春秋》记载“三月,夫人孙于齐”。
“孙”即“逊”,出逃的意思,是说文姜擅自跑回齐国(不用说又是与齐襄公私会去了)。
对寡妇文姜的行踪,《春秋》和《左传》时有记载,其行事之率性,亦可算春秋一奇。
以下列举《春秋》原文记载文姜孀居期间的几次外出,为便于阅读,本文作者对原文略有修改: (元年)三月,夫人孙于齐。
意思是擅自跑到齐国去了,“孙”即“逊”,逃跑的意思。
此时太子同刚刚继位为君,姜氏身为太后,居然就自己跑了。
左传进而解释,这里只提夫人而不提姜氏,是因为庄公知道父亲桓公之死与母亲姜氏有直接关系,故而断绝了母子关系,史官于礼不书姜氏二字。
(二年)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
次年冬天,文姜与齐襄公在禚地私会,左传解释说,春秋之所以记载此事,是要昭示文姜与齐侯的奸情于天下。
不过此处史官对其复以“姜氏”称呼,估计庄公与文姜母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祝丘是鲁国境内地名,位于今山东临沂。
文姜在祝丘宴请齐襄公,两人公然相会。
《春秋》能记此事,史官必定非常不齿姜氏。
(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庄公五年的夏季,文姜跑到齐国军队驻地见齐襄公去了。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
(七年)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齐。
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
跑去做什么呢?左传没有解释,不过可以肯定不是正经事,不然《春秋》不会记。
(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死了。
我估计鲁国史官当年刻下这一句之后,一定长吁了口气。
鲁国终于不再因文姜过于出格的行径而自感蒙羞了。
随机文章日本博物馆中的美人鱼木乃伊,身长1.7米人身鱼尾被供奉狗为什么喜欢吃屎呢?大便中含有狗狗需要的美味/消除气味防天敌玛雅文明水晶头骨的秘密,或藏宇宙和人类起源之谜/关系地球命运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宇航员,遇难连尸体都回不来(多数粉身碎骨)佛说命运坎坷的人特征,心态失衡/充满嫉妒/喜爱攀比/不懂发泄情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齐国想打鲁国,为什么却被楚国给吞了是怎么回事??
但鲁国和齐国近在咫尺,却没有被齐吞并,反而被远道而来的灭亡。
那么为什么鲁国就在嘴边齐国却没有吞下这块肥肉,反而白白便宜了楚国? 第一,齐鲁一家,渊源很深,既是兄弟之邦又是姻亲之好。
两国第一代开国君主姜太公和旦同朝为官,是一对老搭档,的女儿(周武王之妻)又是的嫂子,关系可不是一般的近。
两国世代联姻,齐国自然不好撕破脸灭了鲁国,顶多不服揍一顿。
第二,齐国虽然没有灭掉鲁国,但几百年来齐国不断蚕食鲁国,基本把鲁国蚕食的差不多了。
春秋时代不流行灭国,等到战国时期可以吞并了,齐国却惹来五国联军,被打的一蹶不振,此后一直安分守己,不愿惹事,把鲁国当成了缓冲地带。
就跟苏联不愿吞并蒙古一样,不吞并蒙古就是战略缓冲区,吞并了反而成了突出部,所以到最后齐国也没吞并鲁。
第三,鲁国是姬姓诸侯国,正统的周朝皇族出身,又以礼仪立国,政治影响力很强,老实又本分,齐国打鲁国师出无名,打了影响不好,还容易拉仇恨,齐国就是因为吞并了宋国引来了五国联军。
处于统战考虑,齐国虽然占了鲁国大部分土地但最终没有灭鲁。
但楚国是南方蛮夷,根本不鸟礼制,也不怕影响不好,直接就给吞并了,谁都没办法,楚国当年可是敢跟周王朝对打的主。
第四,鲁国也是大国,比七雄只差一线,齐国啃鲁国也不容易,齐国打了好多次但多以失败收场。
语文课本上的“”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鲁国也不好打啊。
第五,楚国灭鲁国其实也是运气好。
当时鲁国的头号防御对象是齐国,鲁国军事设施几乎都是面向北方,主力也都驻扎在北部。
楚国从南面突袭了鲁国,打了鲁国一个措手不及,楚国占了鲁国国都,鲁国精锐降的降跑的跑,鲁国就那么没了。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鉴定陨石最简单的方法,外观/磁性能分辨出九成真假陨石银河系中心是什么东西,恐为超巨型黑洞/距离地球2.6万光年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骨瘦如柴的灰人/阶层分明的邪恶外星虫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