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才学俱佳的卢熊为什么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时,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用官印,发布文告。

可当他把官印取出来时却傻了眼,原来,“

【千问解读】

时,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自然要用官印,发布文告。

可当他把官印取出来时却傻了眼,原来,“兖州”被朱写成了“衮州”。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没啥大不了的。

但卢熊却向朱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您写了个错别字,将‘兖州’写成‘衮州’,这样名不正言不顺,我怎么上任啊?您受累改过来吧。

”老朱一看,恼羞成怒,让卢熊的脑袋搬了家。

卢熊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并不冤。

朱皇帝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

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

再说,皇帝要承认自己写了个错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他不能认错,只能是你认错了。

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朱皇帝的逻辑。

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爱好,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了一件类似的事。

乾隆南巡镇江时,路过金山寺,一时兴起,要给和尚们留下点墨宝。

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料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

群臣一见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可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这时,老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随后让工匠镌刻挂上,乾隆当即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

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

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儿。

朱元璋也好,乾隆也罢,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块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其披了件大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姓家奴吕布人品并不好,为什么关羽从未轻视他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析:为什么人品才能出众的朱瞻墡没成为监国?

据《实录》正统十四年七月癸巳(十五日)条载,明英宗出征前一日,“命郕王祁钰居守,驸马都尉焦敬辅之”,“礼部奏居守事宜,合如宣德五年钦定事例”。

可见,明英宗离京后,郕王是“居守”,而非“监国”。

居守和监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居守,也称留守,是指出征或巡幸时,留置重臣守护京城或行部,太子、、宗室、大臣均可。

监国,则指皇帝外出时,由另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替皇帝处理国事,通常由太子担任,偶尔也可由藩王担任。

二者比较,监国的政治色彩远远浓于居守,权力也大得多。

明英宗离京至被俘的日子,朱祁钰作为京城留守,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摆设,没有任何实权,“在京在外,凡有紧关重事,差人赍本赴行在奏请,其余常事奏本该科编收,候车驾回日通类奏请发落”。

也就是说,大事要事要向皇帝奏报,由皇帝拿主意;平常事情暂时放下,等皇帝回来后统一处理。

明英宗如此安排,使朱祁钰在居守期间的身份很尴尬,也使得京城一度出现权力真空。

“”,明英宗被俘,大明帝国蒙羞。

八月甲子(八月十七日),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大急需一位大人物主持国家事务。

当时,明英宗没有立太子,遗孀成为地位最高贵、最有话语权的人。

作为一个女人,孙无意,再者,她也没有这个能力。

国不可一日无主,孙太后想到了一个人,此人不是庶子郕王朱祁钰,而是她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

朱瞻墡是第五子,明宣宗的弟弟。

据《》记载,朱瞻墡“庄警有令誉”,其人品才干在几个兄弟中均。

“英宗北狩,诸王中,瞻墡最长且贤,众望颇属”,国家出现重大变故,让朱瞻墡担任监国代理国政,不仅是众臣的意愿,也是孙太后的意愿。

再者,朱瞻墡早在父皇驾崩后就有“监国”和“居守”京城的经历,政治经验非常丰富。

正是出于这几点,孙太后“命取襄国金符入宫”,意在舍弃朱祁钰,让朱瞻墡入京监国,但没能成功。

很显然,这是朱祁钰做的好事。

国事紧急,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孙太后不得不授权居守朱祁钰,“乙丑(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监国”。

在敕书中,孙太后对朱祁钰说,“皇帝率六军亲征,已尝敕尔朝百官,今尚未班师,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尔暂总百官,理其事。

”这道敕书,使朱祁钰获得了“朝百官”“总百官”的崇高地位,也得到了问政理政的监国大权。

九月初六,朱祁钰由监国而称帝,是为宗,遥尊远在瓦剌的明英宗为太上皇帝。

朱瞻墡虽然与监国之职擦肩而过,但他心系社稷,关心国家安危。

得到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后,“瞻墡上书,请立皇长子,令郕王监国,募勇智士迎车驾”,请求朝廷立明英宗长子为太子,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同时招募智勇之士赴瓦剌迎回明英宗,以求通过积极手段,粉碎瓦剌阴谋。

朱瞻墡的藩国远在江岸,奏疏传到北京时,朱祁钰已经当了皇帝。

大局已定,朱瞻墡也无可奈何。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明英宗归国,朱瞻墡担心朱祁钰对明英宗苛刻,于是“又上书景帝宜旦夕省膳问安,率群臣朔望见,无忘恭顺”,但朱祁钰并未听从。

明英宗复辟后,“从宫中得瞻墡所上二书”,字里行间看到了叔叔朱瞻墡的一番真切感人之心,“乃赐书召瞻墡,比二书于《金滕》”,将朱瞻墡比作。

明英宗对朱瞻墡非常优厚,一是“诏设襄阳护卫”,提高他的政治待遇,保卫他的人身安全;二是“命有司为王营寿藏”,参照帝王提前立茔的做法,提前为他营建坟墓。

可以说,朱瞻墡在明英宗时享尽荣华富贵,“礼遇之隆,诸藩所未有”。

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朱瞻墡薨逝,享年七十三岁,史称襄宪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人品才学俱佳的卢熊为什么因为一个错别字丢了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