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方舟之谜:世纪大洪水竟真实存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尽管《圣经》中所说上帝发水一说毫无根据,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全球性洪水的先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确实经历过毁灭

【千问解读】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尽管《圣经》中所说上帝发水一说毫无根据,但在人类历史上确实有过全球性洪水的先例,也就是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确实经历过毁灭性的水灾。

1850年,考古学家亨利·莱亚德在古亚述国首都尼尼微挖掘出上千片残破的粘土板。

这里被考古学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苏美尔的所在地。

经仔细研究,这些泥板被断定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

考古专家乔治·史密斯先生还在这些泥板中发现了一块古巴比伦记述的《古尔盖梅希史诗》中的一段。

它记述了一场吞没世界的大洪水中一个叫万塔·纳皮提姆的人和他的妻子乘一条大船逃生的故事, 这个描述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如出一辙。

难道还真有这么回事吗?有的学者认为这绝非单纯巧合,其间必有某种联系。

有的进一步认为发生洪水的区域可能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因为这两条河都流经此地。

1955年7月,法国探险家那巴拉带着自己的儿子拉菲尔追寻了诺亚方舟的踪迹。

他们根据《圣经》记载,登上了位于前苏联境内海拔5400多米的阿拉拉特山。

他们四处勘察,结果在山中的冰湖里发现了一块木块,形状酷似诺亚方舟的残骸。

于是,他们带上木块很快离开阿拉拉特山回到法国。

后来经科研机构考证,一致确认木块至少为5000年前的建筑物的一部分。

而据科学考查,诺亚生活的时代也正是在6000年前左右。

那么这块木块及100多年前发现的上千片粘土板是不是诺亚方舟的组成部分?诺亚方舟是否存在过呢?还只是一段传奇的神话呢? 现代科学证明,诺亚方舟的故事发生的时期是第四纪多雨的大西洋期,那时极可能产生巨大洪水。

最早寻找诺亚方舟的是一些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没有结果。

后来,一些探险家也加人了这一行列1792年、1850年、 1876年,探险家们屡次登上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顶,仍然一无所获。

艾亚特拉山位于土耳其东端.靠近伊朗,是一座海拔 5065米的活火山,山顶自古就被冰川覆盖。

住在这里的阿尔明尼亚人将其称做神山,相信人若登上山顶会被上帝惩罚,故而长期以来无人敢于攀登。

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在1883年,当时,一次大地震使艾亚特拉山脉的一个冰川地段开裂了,据说开裂处露出了一条船。

当时,有个赴艾亚特拉山区考察和评估地震灾情的委员会,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亲眼看到过那条大船,船身有12一15米高,因为木船有一大部分还嵌在冰川里,无法估计它的长度。

这一消息震惊了当时世界。

多年过去,到了1916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飞行员罗斯克维斯基在执行侦察任务之后沿着土耳其与伊朗边境飞回基地当飞越艾亚特拉山上空时,他蓦然发现山顶上有一团青紫色的奇怪东西,极大的好奇心促使他急忙把飞机掉过头来细看,他惊讶地看到山上有一艘很大的船体,船的一侧还有门,其中一扇门已毁坏。

他拍下了照片,回去后,把这件事报告了沙俄政府。

政府马上派出两个连的兵力去寻找方舟。

1个月后,士兵们找到了,并且进行了全面测量,拍摄了大量照片。

方舟里有几百个房间,有些交叉的木块做成的大栅栏,这些房子前面还有一排排铁栓…… 在此之后,尼古拉二世本打算派探险队考察,但由于十月革命爆发未果。

此后,美国、法国一些探险家相继来到艾亚特拟顶,但运气不佳,一无所获。

1955年7月,法国的琼·费 尔南·纳瓦拉带着儿子拉法埃尔登上艾亚特拉山顶,从冰川中找到方舟残片,带回一块木板,经西班牙、法国、埃及等国科学家研究,这是一块经过特殊防腐涂料处理的木板。

经过碳14 测定,它的年代至少在4484年前。

1986年4月9日,土耳其官方通讯社宣布,诺亚方舟遗迹在艾亚特拉山被发现。

但科学界对世纪大洪水的起源,始终抱持怀疑态度,至今仍不断找寻遗迹以作证实。

不过也有相当多的科学家承认大洪水的存在。

据土耳其科学家表示,约在13000至14000年前,世纪大洪水高大的浪潮自今日的黑海漫过马尔马拉海进人地中海,并且在高达数百甚至数千公尺高的巨大浪潮冲进地中海时,淹没了许多人类居住地,因此形成今日的爱琴海岛屿星罗棋布,至少有两千座岛屿,海底下也可能埋藏了许多传说中陆沉的“阿特兰蒂斯城,’。

土耳其西部爱琴海国立九月九日大学海洋科学技术研究所海洋研究小组自]995年开始,就与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合作,搭乘海洋研究船,在土耳其北部黑海及西部爱琴海域进行海层及海底勘察,在黑海海底发现许多疑似早期人类居住的痕迹,推断黑海居民在遭到洪水侵袭后,往最近的高地迁移,即今日土耳其东部与亚美尼亚毗邻的阿拉拉特山(Ararat) 区,最高峰海拔五千公尺,后来在洪水减退后又转往埃及等地,缔造了新的文明。

199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学家彼特曼(Walter Pit-William man)与里昂(william RYen)在《诺亚大洪水》一书中认为: “约在一万年前,冰河时期结束,地中海水位上引后,注人马尔马拉山谷〔即今日的马尔马拉海),水位涨满后又经由今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形成《圣经》上所称的世纪大洪水,又称诺亚大洪水。

” 虽然有关诺亚方舟的发现时而传来,但是坚信此事为子虚乌有的科学家也。

总结起来反驳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海拔5185米.如果洪水真淹到山顶,有那么多的水,以后这些水怎么会不见了?即使说水全渗入地下,也不会有那么快。

据《圣经》描述.方舟体积有43097立方米,这个体积不可能装下世界所有动物的雌雄各7只,何况还有大量的食物需要携带。

尽管如此,方舟的探索者们仍然,信心百倍,一个美国学者提议:将方1B认冰河内整个地发掘出来,搬人世界上最着名的博物馆中,供人们研究、参观或追忆往古。

假若阿美尼亚的艾亚特拉山上真有这么一个古船的话,理应如此。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地球灭亡后人类去哪,美国NASA发现宜居星球成为人类退路运20大型运输机数量猜测,未来100架造价20亿元揭秘河南洛阳盗墓大案,疯狂盗墓贼用火药炸开皇后陵盗掘国宝中国三大龙脉已断两条真相,秦始皇狠心破坏两条龙脉遭天谴暴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诺亚方舟遗址探索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圣经中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中外探险队称在土耳其发现诺亚方舟 2010年4月28日,一支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组成的探索队在北京宣布,他们日前在土耳其东部的亚拉腊山海拔超过4000米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迹,并成功进入巨型木结构的方舟内,探索队员还在方舟内发现了陶器、绳索以及类似种子的物体。

这一发现引起了土耳其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

在现今土耳其的东部,接近亚美尼亚(Armenia)和伊朗(Iran)边界,有座名为亚拉腊的高山(Mount Ararat), 土耳其人称之为Aghri Dagh。

朱迪山 此山有两个顶峰,即海拔16,804尺(5,122米)高的“大亚拉腊”(Great Ararat),及海拔12,840尺(3,914米)高的“小亚拉腊”(Little Ararat)。

“大亚拉腊”在海拔14,000尺(4,267米)以上之处, 长年积雪.此山被认为是方舟停留之处.。

探险队称,他们已对遗迹进行了碳元素鉴定。

结果证明此次发现的遗迹可溯至4800年前,这个时间也正是圣经、古兰经 中所提诺亚方舟的年代。

参与此次探索的荷兰著名方舟探索家格力特-艾顿介绍说,这次发现的诺亚方舟遗迹,有非常多的细节与历载吻合:高度超过4000米、方舟在山上是轻微倾斜、而且是棕红色的木头、颇长的长方形,艾顿称,已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个木结构就是《圣经》《古兰经》 中记载的诺亚方舟遗迹。

土耳其亚勒省文化局局长米辛-布卢表示,两千多年以来,历史记载及目击者证据都指出,有一艘古老的大船避过洪水而停泊于朱迪山上,人们相信那是诺亚方舟。

而这次探险队发现的这个长方形木结构,以及初步的科学研究,人们相信这就是历史记载中的诺亚方舟遗迹。

探险队成员在接受腾讯科技专访时称,可以99.9%的肯定,我们所发现的遗迹就是当年的诺亚方舟。

方舟共有7个空间,最大的空间高5米、长10米。

方舟共分上中下三层,里面还有数个隔间,其中一间带有木杆围栏和一些绳索,我们猜测是诺亚【努哈】圣人人用来圈养动物的。

探索队的惊人发现并未让所有的人信服,有媒体称,遗迹中的木质设施似乎是由柏木制成,而非圣经中提到的歌斐木。

同时,英国牛津大学古代史学者Nicholas Purcell也表示,经常有人宣布此类发现,此次中土两国探索者的声明并无任何新意。

4年前,美国人Porcher Taylor在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研究后宣布,通过卫星图片发现了诺亚方舟的遗迹。

牛津大学学者Purcell称,“如果说洪水在公元前2800年曾上涨至欧亚大陆4000米海拔高度的地方,那么当时已经存在数个世纪的埃及与文明,又怎么继续发展呢?” 另一位英国学家Mike Pitt也表示,“如果说真有这么一场毁天灭地的洪水,我觉得全球各处都可以发现相关的地理证据。

” 然而,两国的探险者并未因此气馁。

在土耳其政府的支持下,他们计划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以保护此处遗迹不会受到考古挖掘工作的损害。

诺亚方舟介绍 诺亚方舟(Noah‘s Ark)是出自圣经《创世纪》中的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

由于偷吃禁果,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园。

亚当活了930岁,他和夏娃的子女无数,他们的后代子孙传宗接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整个大地。

此后,该隐诛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残杀的序幕。

人类打着原罪的烙印,上帝诅咒了土地,人们不得不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因此怨恨与恶念日增。

人们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人世间的暴力和罪恶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对人类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忧伤。

上帝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

"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够比较听话,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

在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在上帝眼前蒙恩。

上帝认为他是一个义人,很守本分;他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也没有误入歧途。

诺亚也常告诫周围的人们,应该赶快停止作恶,从充满罪恶的生活中摆脱出来。

但人们对他的话都不以为然,继续我行我素,一味地作恶享乐。

上帝选中了诺亚一家:诺亚夫妇、三个儿子及其媳妇,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

上帝告诉他们七天之后就要实施大毁灭,要他们用歌斐木造一只方舟,分一间一间的造,里外抹上松香。

这只方舟要长300肘、宽50肘、高30肘。

方舟上边要留有透光的窗户,旁边要开一道门。

方舟要分上中下三层。

他们立即照办。

上帝看到方舟造好了,就说:"看哪,我要使洪水在地上泛滥,毁灭天下,凡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我却要与你立约,你同你的妻子、儿子、儿媳都要进入方舟。

凡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七公七母;不洁净的畜类,你要带一公一母;空中的飞鸟也要带七公七母。

这些都可以留种,将来在地上生殖。

" 诺亚600岁生辰,海洋的泉源都裂开了,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大雨日夜不停,降了整整40天。

水无处可流,迅速地上涨,比最高的山巅都要高出15肘。

凡是在旱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留下方舟里人和动物的种子安然无恙。

方舟载着上帝的厚望漂泊在无边无际的汪洋上 上帝顾念诺亚方舟中的飞禽走兽,便下令止雨兴风,风吹着水,水势渐渐消退。

诺亚方舟停靠在亚拉腊山边。

又过了几十天,诺亚打开方舟的窗户,放出一只乌鸦去探听消息,但乌鸦一去不回。

诺亚又把一只鸽子放出去,要它去看看地上的水退了没有。

由于遍地是水,鸽子找不到落脚之处,又飞回方舟。

七天之后,诺亚又把鸽子放出去,黄昏时分,鸽子飞回来了,嘴里衔着橄榄叶,很明显是从树上啄下来的。

再过7天,诺亚又放出鸽子,这次鸽子不再回来了。

挪亚601岁那年,地上的水都退干了。

挪亚开门观望,地上的水退净了。

大地全干了。

于是,上帝对诺亚说:“你和妻儿媳妇可以出舟了。

你要把和你同在舟里的所有飞鸟,动物和一切爬行生物都带出来,让它们在地上繁衍滋长吧。

”于是,诺亚全家和方舟里的其他所有生物,都按着种类出来了。

后世的人们就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

随机文章唐朝当红诗人自愿献身武则天却因为「这个原因」被退货老佛爷「慈禧」掌政半世纪!手握「3大王牌」、无人敢夺权朱元璋特殊之处、对当代之影响、对后世之影响中国和美国的科技差距,中国正缩短和美国的科技差距(引美嫉妒)德国p-1000超级坦克重1000吨,装两门280毫米火炮(堪比巡洋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揭开历史帷幕:米兰敕令的颁布者之谜

在基督教发展历程中,无疑是一座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

它宛如一道曙光,为长期遭受迫害的基督教带来了合法地位,改变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命运。

而这一影响深远的敕令究竟由谁颁布,一直是历史学者和爱好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时代背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艰难处境 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早期基督教徒多为贫苦之人,他们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不与统治阶级合作,这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警惕和打压。

罗马帝国信仰集和古罗马众多神祇的多神教,笃信一神论的基督教显得格格不入。

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罗马统治者就将基督教视为不大讨人喜爱的犹太人教派,对其进行压制。

例如,在时代,基督教遭到了疯狂打压,大量基督教徒被杀害,教会财产被没收,许多教堂被摧毁。

基督教徒们只能在地下秘密聚会,传播信仰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关键人物登场:君士坦丁大帝与李锡尼 君士坦丁大帝:雄才大略的统治者 君士坦丁大帝是罗马帝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

他出生于罗马南部,早年接受了基督教的宣传,对基督教有一定的了解和好感。

在他执掌罗马政权之前,罗马帝国国内各股势力都对基督教采取压制策略。

然而,君士坦丁大帝敏锐地意识到基督教强大的吸引力可以为自己所用,成为巩固统治的工具。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逐渐崛起,集结了古罗马帝国所有的兵力抵抗外敌,使罗马帝国重新强盛起来。

但此时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君士坦丁大帝需要借助宗教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让下层民众对罗马皇帝。

李锡尼:东部奥古斯都的联盟者 李锡尼是罗马帝国东部的奥古斯都,他当时军事力量强大,拥有巴尔干半岛和伊利里亚等地。

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君士坦丁大帝为了联盟李锡尼,共同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矛盾,决定与他达成共识。

而基督教问题成为了他们合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敕令颁布:历史性的转折时刻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锡尼在意大利的米兰会晤。

在这次会晤中,双方达成共识,并联名签署了“米兰敕令”。

这一敕令的主要内容包括:宣布罗马帝国境内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承认基督徒同其他异教徒一样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权;无条件归还给基督徒集会的场所;归还基督徒和教会的财产。

米兰敕令的颁布标志着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它不再将基督教视为非法宗教,而是转而承认其合法地位。

这一变化使得基督教从被迫害的“地下宗教”转变为被承认的宗教,基督教的地位在罗马一夜逆袭。

影响深远:开基督教发展新纪元 米兰敕令的颁布对基督教和罗马帝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基督教而言,它获得了合法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壮大。

教会财产得以归还,教会神职人员能够豁免赋税和徭役,信奉基督教还成了晋升国家高级职位的一条捷径。

君士坦丁大帝本人还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圣墓教堂等,进一步推动了基督教的传播。

在罗马帝国方面,基督教逐渐成为国家政权的精神支柱。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恢复了罗马帝国的统一,并成为罗马帝国的独裁统治者。

经君士坦丁之后,基督教的地位已不可动摇,开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惟我独尊的时代。

公元380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正式公布敕令,宣布基督教为帝国的国教,同时“取缔一切异教迷信活动”,基督教发展成罗马——地中海的正统宗教。

米兰敕令的颁布者是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李锡尼。

他们的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基督教的命运,也对罗马帝国乃至整个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米兰敕令成为了基督教历史上的转折点,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从镇压和宽容相结合的政策转为保护和利用的政策,开启了基督教与帝国政权合流的新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诺亚方舟之谜:世纪大洪水竟真实存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