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小国经常给明朝送狮子,背后真相是什么?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3-04 点击数:
简介:在古代历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曾经占据历史舞台数千年——朝贡。

所谓朝贡,就是中原王朝实力强大之时,周边小国为了增进双方友好关系,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使者前来

【千问解读】

在古代历史上,有一种独特的外交方式,曾经占据历史舞台数千年——朝贡。

所谓朝贡,就是中原王朝实力强大之时,周边小国为了增进双方友好关系,定期或者不定期派遣使者前来朝拜中原王朝。

为了表达诚意,使者们通常会携带大量礼品,作为贡品献给皇帝。

而中原皇帝通常会册封对方封号、赐予金印,和一定数量的财物赏赐,作为回报。

朝贡在时期就已成为一种很常见的外交途径。

《志》记载,“自虞迄周,西戎有白环之献,有肃慎之贡”。

《尚书》记载,周武王灭掉后,威震天下四夷宾服,一向骜不驯的西戎国也特地献给周武王一条獒犬,以示臣服。

朝贡的礼品,大多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特产,奇珍异宝,珍禽异兽,皆可以充当。

正常情况下,外国使者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带着礼品朝拜皇帝,可谓诚意满满,因此无论礼品的实际价值如何、无论皇帝个人好恶如何,礼品是必须要照单全收的,如果拒收,会让进献贡品的小国受到侮辱,进而影响双方关系。

但在弘治年间,在位时,曾经发生过一件反常之事:西域小国撒马尔罕千里迢迢,给明朝带来一头狮子作为贡品。

但却死活不肯要,最终拒绝了这件礼物。

明宪宗为什么要拒绝外国的狮子?狮子对于来说,并不陌生。

中原本土虽然不产狮子,但是狮子作为贡品来到中原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记载,章和元年,的在位期间,东汉国力强盛,西域各国纷纷来朝拜,“月氏国献狮子”,这是正载中狮子第一次作为贡品来到中原。

此后,活狮子就成为历代王朝一种重要的贡品之一。

时期,随着西域和北方游牧部族涌入中原,进贡狮子也进入一个高峰期。

粟特国向进献了一头狮子,也向南朝梁进献过狮子,北魏也收到过安页盾国进献的狮子。

唐朝时期国力鼎盛,威加四海,西域各国纷纷前来朝贡。

贞观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收到了康国进献的狮子,他非常高兴,让大学者虞世南作赋纪念。

万岁通天元年,当政时期,收到了大食国进献的狮子。

开元年间,收到过波斯国送来的狮子。

由于狮子体型庞大,形象威猛,有兽中之王的美称,且还是佛经故事中的“瑞兽”,因此一直深受中原皇帝们的喜爱。

明朝早中期,综合实力强大,下西洋等一系列外事活动,使得明朝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狮子也屡屡作为贡品来到明朝。

不过,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耐人寻味。

在位时,哈烈国送来一头狮子,朱棣非常高兴,不仅给予使者优厚赏赐,还让大臣们写诗作文以示庆贺。

但随着来到明朝的狮子越来越多,明朝皇帝对狮子的态度却发生逆转。

弘治二年,西域小国撒马尔罕使臣带着一头狮子,来到了嘉峪关。

明孝宗接到禀报后,下旨让明朝守军“阻其使臣,尽却所贡”,拒绝接受,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撒马尔罕使者只得怏怏而去,成为明朝外交史上有名的“却贡狮”事件。

几年后撒马尔罕使者又转走海路,从东南沿海登岸,再次被明孝宗拒绝。

明孝宗拒绝是有原因的。

当年的朱棣,为了彰显大明盛世气象,吸引更多的国家前来进贡臣服,把“厚往薄来”定为接待外国使臣的基本原则。

外国使者只要进入明朝境内,吃住行全免费,还可以获得极为丰厚的赏赐。

狮子被视为外国贡品中的高端货色,明朝给予贡狮使者的回报更是十分丰厚。

帖木儿汗国学者契达伊的《中国纪行》记载,帖木儿王朝献给明朝一头狮子,获得了明朝赏赐的30大箱器物,包括绸缎、布匹、铠甲、铁器、瓷器等100多种商品,运回国内后大赚了一笔。

狮子在明朝是物以稀为贵,但在西域各国根本不是什么稀罕动物,通过极低的代价就能从西亚、非洲等地弄到,作为贡品运到明朝,就能轻轻松松发一笔横财,而且还是吃住行一条龙免费服务,简直是一本万利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商机”。

很多西域小国都看准了这一点,抢着向明朝进贡狮子。

连与明朝素无瓜葛的鲁密国(即帝国),都千里万里向明朝进贡狮子。

西域国家撒马尔罕更是此中老手,成化、弘治年间,数这个国家向明朝送来的狮子多,隔三差五就送来一头。

撒马尔罕人尝到了甜头,一发不可收拾。

成化年间,撒马尔罕使者怕六湾前来进贡狮子,此人贪得无厌,对如此丰厚的赏赐依然不满足,公然和明朝皇帝讨价还价,声称狮子是高价从瓦剌国换来的,“值银二万”,运送狮子路上“远走七年,多受辛苦”,运费就花了三千两银子,因此要求明朝在赏赐之外把这些费用全部报销。

当时是明宪宗在位,他最初死要面子,先后数次调高赏赐价码,撒马尔罕使者却不依不饶,吃定明朝,赖在明朝不走,反正是白吃白住不花钱,最后明宪宗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强行把撒马尔罕使者赶走。

外国使者的反常表现,引起了明朝人的警觉。

大臣之中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了解,逐渐知道了内情,敢情狮子在西域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珍禽异兽,“殊不知此乃西方山林之常物,亦如中原虎豹之类耳”,被西域诸国用来钻了明朝的空子,当成生意来做,大发横财。

明朝对献上狮子的使者予以丰厚赏赐,且同时还把他们当成贵宾盛情款待,“日费多端,难以数计”。

狮子来到明朝,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财物力饲养,“狮子等兽,日用羊二只饲餋,以十年计之计,用羊七千二百只”,同时还“拨校尉五十名看守狮子房”,“此皆无益之费所当省者”。

因此大臣们纷纷上书朝廷,要求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狮子。

明孝宗知道内情后,大怒不已,大明朝诚意满满款待外国使者,却被人当成人傻钱多的冤大头,所以才会下旨拒绝接受外国进贡的狮子,这种荒唐的局面才被遏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战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回事?有关于此战的评价是什么样的

击败蔑儿乞 大约在金及初期,在蒙古诸部战争中,蒙古乞贵族组成了贵族联盟。

合不勒汗被乞颜氏贵族推举为第一位汗,“统辖丁全部蒙古”。

合不勒汗及其继任者俺巴孩汗、忽图剌汗,都曾与东面的塔塔儿部、北面的篾儿乞部以及金朝进行过多年的战争。

蒙古乞颜氏的孛儿只斤氏贵族首领,被塔塔儿人后来的首领札邻不合用毒药害死,其子在克烈部首领王汗(罕)(《》作“汪罕”,名“脱里”)和札答阑部(亦作“扎答兰氏”)首领札木合的援助下,打败了前来袭击的篾儿乞人,夺回了众多部众,力量逐渐壮大。

之战 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铁木真28岁,被乞颜氏贵族推举首领。

铁木真从属民及奴仆中选拔自己的亲信组成“那可儿”(蒙古语,即护卫军),这支以“那可儿”为核心的队伍,成为铁木真统一蒙古高原军事力量的基础。

因为札木合的部下偷了铁木真的马,铁木真手下便杀死了那几个盗马贼,于是札木合认为,铁木真是想背叛自己这个安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求同年同日死的朋友)于是他联合泰赤乌等部,合兵3万人,以札木合部人劫掠铁木真马群被射死为导火线,向铁木真发起进攻。

铁木真将自己的部众3万人组成十三队,应战于答兰版朱思(亦译作巴泐渚纳,今克鲁伦河上游支流臣赫尔河附近)之野。

铁木真战败(一说铁木真“破走之”),为保存实力退至斡难河的哲列捏山峡(今蒙古鄂嫩河上游一带),扼险而守。

此战史称“十三翼之战”。

札木合虽然取得胜利,但其所属部落首领益恶札木合横暴,而铁木真对部众多施仁义,关怀笼络,故归心于铁木真。

于是、畏答儿、晃豁坛、速勒都思(赤剌温)等族人纷纷来附。

此后,铁木真力量进一步壮大。

宋庆元二年(金承安元年,1196年),从属于金王朝的塔塔儿部叛金,金遣丞相完颜襄率军征讨。

铁木真联合克烈部王汗,以“为父亲报仇”的名义,率军在斡里匝河(亦称斡里扎河,浯勒札河,即今蒙古乌勒吉河)上游击溃了塔塔儿部,使塔塔儿部从此一蹶不振。

战后,金王朝授铁木真糺军统领之职(扎吾提狐狸),使他可以用金王朝属官名义号令蒙古部众。

宋庆元六年,铁木真与王汗会于萨里川(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大败泰赤乌与蔑儿乞联军,首领塔里忽台等被杀,沆忽阿忽等遁入巴儿忽真隘。

宋嘉泰元年(1201年),铁木真又在呼伦贝尔海剌尔河支流帖尼河之野(亦称帖尼火鲁罕,即今海拉尔河支流莫尔根勒河),击败以札木合为首的塔塔儿、弘吉剌、合答斤等十一部联军,史称“帖尼河之战”。

宋嘉泰二年,铁木真与王汗联军又在阔亦田(亦称阙奕坛,今呼伦贝尔哈拉哈河上源一带)最终击败了札木合同乃蛮、泰赤乌、塔塔儿、蔑儿乞等联军,取得了阔亦田之战的胜利。

接着招降了呼伦贝尔一带的弘吉剌等部。

至此,西起斡难河上流,东至大兴安岭以西的蒙古高原,都被铁木真控制了。

从此,铁木真在争夺汗权之战中,他的领袖地位已成定局,少数不服从他的人如札木合,不能立足,只好带着少数部属,离开驻牧地,往依王汗。

此后,统一蒙古各部之战,进入第二阶段。

其主要之战有:宋嘉泰三年的合兰真沙陀、折折运都山之战,宋嘉泰四年的纳忽山、不黑都儿麻之战,最后平定蒙古高原,统一蒙古各部,成吉思汗最终成为全蒙古的可汗。

兼并克烈部 在第一阶段中,札木合势力的衰败,铁木真汗权地位的巩固,在蒙古草原上形成了蒙古部的铁木真汗、克烈部的王汗、乃蛮部的太阳汗之间三足鼎立的局面。

克烈部首领王汗在札木合的挑拨下,与铁木真的矛盾日益加深。

三年,王汗率大军与铁木真战于合兰真(今流入贝尔池之哈驻哈河),铁木真因寡不敌众而败,部落由好几万人被打败至4600人。

但败而不馁,不久,又重整军马,乘敌不备突袭包围王汗的窝鲁朵城(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哈尔和林之北)营地。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终于攻灭了强大的克烈部。

统一塔塔儿 接着,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

次年,大会于帖蔑延客额儿(今土喇河上游,肯特山之西)商议伐乃蛮。

王汗的覆灭,使太阳罕震恐;他急忙纠集被铁木真击溃的札木合残部及泰赤乌、蔑儿乞等部残余势力,共同进攻铁木真。

四年春,铁木真率大军西进,太阳罕亦领兵东进,两军决战于蒙古中部的杭海岭(今杭爱山)察乞儿马兀惕,太阳罕战死,乃蛮联军大败。

铁木真攻灭乃蛮部,乘胜追击太阳罕子屈出律、札木合、蔑儿乞。

残余的蒙古部贵族的势力和蔑儿乞三部之余众,相继被征服。

一直与铁木真为敌的札木合,被随从缚送铁木真,被铁木真赐以自尽;漠南汪古部首领遣使献降,斡亦剌部首领忽都合也向铁木真投降。

开禧二年(1206年)春,又越阿勒台山(今阿尔泰山),进入乃蛮北部兀鲁黑塔黑地区(今蒙古科’布多,巴彦乌列益等省)。

其汗不欲鲁汗正猎于豁黑兀孙河(即索果克河)上,不意兵至,被擒,乃蛮北部亦亡。

屈出律便归附西辽,挑起西辽与花剌子模的冲突。

至此,铁木真完成了中国蒙古草原的统一。

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官长大会,建立了蒙古汗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强盛伟大的君主)。

评价 成吉思汗其本人及其子孙的军事征服活动,克服了当时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人为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东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弭平了中国大陆自以后形成的数个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最终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

攻金灭夏,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

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另一方面,他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另外13世纪主要封建国家社会危机深重,为成吉思汗实行大规模军事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战,在战争中充分显示了成吉思汗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他在战略上藐视一切敌人,注重分清敌友,近交远攻,力避树敌过多;并重视掌握敌情,以作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强调集中优势兵力,分割包围敌人,达到各个歼灭;在战术上机动灵活,惯于实施远程奇袭,速战速决,或者佯退诱歼,在运动战中歼灭敌军;这一时期创建的“鱼鳞战术”,成为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遗产。

成吉思汗的卓越军事才能,还表现在蒙古各部统一战争中的军事组织能力,统御天才,知人善任,恩威并济。

随机文章司马懿没算到晋朝是史上最糟曾孙竟是个白痴皇帝?欧洲和现代科技技术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咖啡店幻觉使你的眼睛欺骗你,盘点能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美女效应是什么意思,美女成为各行各业手中的利器(单生狗跪舔)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能突破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徐灿《永遇乐·病中》:读此词,难免会想起宋代词人李清照

徐灿(约1618-1698),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号深明,又号紫言(竹字头)。

江县(今苏州市西南)人。

明末清初女词人、诗人、书画家,为“蕉园五子”之一。

光禄丞徐子懋女,弘文院海宁陈之遴继妻。

从夫宦游,封一品夫人。

工诗,尤长于词学。

她的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兴亡之感。

又善属文、精书画、所画仕女设色淡雅、笔法古秀、工净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画水墨观音、间作花草。

著有《拙政园诗馀》三卷,诗集《拙政园诗集》二卷,凡诗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

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徐灿的《永遇乐·病中》,一起来看看吧! 永遇乐·病中 徐灿〔清代〕 翠帐春寒,玉炉香细,病怀如许。

永昼恹恹,黄昏悄悄,金博添愁炷。

薄幸杨花,多情燕子,时向琐窗细语。

怨东风、一夕无端,狼藉几番红雨。

曲曲阑干,沉沉帘幕,嫩草王孙归路。

短梦飞云,冷香侵佩,别有伤心处。

半暖微寒,欲晴还雨,消得许多愁否。

春来也、愁随春长,肯放春归去。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

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

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

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

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

恹恹,《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

”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

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

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

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

红雨,喻落花。

《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

”《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

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

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

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

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

“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招隐之说,向有二解。

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

今取后者。

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

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

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

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

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

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

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

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

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

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

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

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

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杰出的女词人。

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

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

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

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

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

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此小国经常给明朝送狮子,背后真相是什么?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