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有哪些权利和职能呢?为什么是寺庙呢?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阅读中,都可轻易见到。
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大理寺的历史及职能,认识仅停留于表面。
看过狄仁杰系
【千问解读】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阅读中,都可轻易见到。
尽管如此,却很少有人能说出大理寺的历史及职能,认识仅停留于表面。
看过狄仁杰系列的,想必大家都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大理寺!这个大理寺当然指的不是我们所说的,云南大理有个寺!这个寺也不是寺庙,里边肯定没有和尚。
这个大理寺,其实在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
那个时候,他被称之为廷尉。
廷尉:这个官称的级别可是不低,位列于的九卿。
而最有名的当属时期的廷尉。
被誉为酷吏,廉吏。
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什么案子到了这边就是终审了! “”也就成了一种官名,以后历代沿用。
大多数朝代都规定,大理寺判决的案件,须报审批。
明、清两代重大案件又实行了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会审的制度,俗称“三法司”断案。
决狱之权虽在刑部,如大理寺不同意,仍要上奏再行裁决。
刑部,很好理解,中国自归来就有的,定制度,初沿置都官,开皇三年(583)改称刑部,主官为尚书;次官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惟只设刑部,无大理寺。
太常寺 是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
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最初也是国家的官办机构。
但由于朝廷并不禁止百姓进白马寺内听高僧讲经,所以去寺庙拜佛求经的信众就越来越多。
慢慢的,“寺”这个字就成了僧侣们居住地方的代称,朝廷也渐渐将许多机构改了名。
当时朝廷将三公所在的地方称为“府”,九卿所在的地方称为“寺”。
而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大理”位列九卿,所以他们所在的府衙便被称为“大理寺”。
到了北齐时,“大理寺为官署名,大理寺卿为官名”被正式确立。
隋朝以后,历代王朝开始沿用。
其实,这里的“寺”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寺庙的“寺”,在古代可以理解为“廷”。
首先。
“寺”本身就是古代的官署名,只不过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因此它在历史上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
针对有人常把“大理寺”误认为僧人居住之地的情况,三十二年(公元1906)遂改为“大理院”,这一名称一直使用到北洋政府时期,才算最终消失。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在明代中期后,逐渐失势,执法权利则逐渐被另外两司瓜分,平日职能仅剩核阅案卷罢了。
清光绪二十四年,大理寺一度并入刑部,旋复旧。
清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大理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袍哥会是何时开始有的?最后如何覆灭
新中国成立之初,据初步调查,成都的袍哥“公口”(又称山头、堂口)数量就达到了1000多个,重庆也拥有300多个。
四川各乡镇袍哥组织发展很快,甚至形成了一个乡镇或者一个城市就有一个公口的局面。
如雅安县(后雅安撤县设市)的袍哥总人数达到了10084人;巴中平昌县境内袍哥组织盛行,仅响滩、福申、白衣等地入会的就有近2000人等。
再如,出生于绵阳安县的作家沙汀创作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便是以安县秀水一带的袍哥茶馆为原型而写的,成为反映四川茶馆文化的代表作品。
据考证,安县最早的袍哥会堂口为花荄乡的西昌公社,成立于1862年,最晚的是兴仁乡的成城公社,成立于1947年,全县20个乡镇先后建立18个堂口,加入袍哥的人数最多时达3万余人,建国前夕,还有袍哥1.8万余人。
到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袍哥人数越来越多,袍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在袍哥组织内部也逐渐形成了有高低级别之分的堂口,即仁、义、礼、智、信五个班辈。
其中,参加仁字堂的以士绅为多;义字堂以商人为主;礼字堂充盈着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堂多为农民、小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堂人大都来自“下九流”者,如卖唱、搓澡之流。
袍哥的参政 民国初期,四川的党、政、军、农、工、商各界都有人参加了袍哥组织,甚至有人曾公开表示“没有参加袍哥组织者就很难在四川社会上立足”。
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袍哥帮会势力开始广泛渗入到社团和政党阵营。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各地方上的炮哥组织首领有了扩张势力的野心,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实力。
然而面对国民党的禁令,袍哥组织的领导人物迫切希望通过政治上的“合法”化来对袍哥组织旧有形式进行改造,于是,参政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袍哥头目大多都开始着手准备,首先对袍哥会成员进行联合和集中,一些分散性的袍哥会抱团组成了更大范围的地区性的组织。
壮大后的袍哥团体打着“民主”招牌成功入围地方性政权和参议会,妄图参与国家政治权力的再分配。
由此,袍哥组织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途径跻身政坛,也就从秘密转为了公开,从非法转为了合法。
他们不仅穿上了民意代表的外衣,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和政治地位。
蒋介石曾经为了控制住四川地区,采用了联合军阀与袍哥组织的办法,让其联合治理四川的地方事务,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后遗症,袍哥力量超出了蒋介石的预期。
胜利后,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形势,各地帮会组织面对扑朔迷离的未来,欲给本组织的发展拓展更加广阔的空间。
而四川地区的最大帮会组织——袍哥会也在此次风潮中建立了两大政党。
两政党之一的“中华社会建设党”是四川袍哥首领冷开泰、邓叔才所组织建立的,总部设在成都,政党之下还设有“汉华社” “生活互助社”等被称之为外围组织的社团。
这个“中华社会建设党”号称以“阐扬民生主义”为党的宗旨,实际上与原来袍哥组织一样,“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重庆召开民主选举活动,由此引发的竞选闹剧一发不可收拾,更加刺激了袍哥参政的热情。
1945年秋,国民政府宣布取消“警保合一”制度,并正式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选举程序大概是:由民众普选区代表,再由区代表选举产生区长;由民众普选出参议员,再由参议员选举产生议长和制宪“国大代表”;由民众普选出行宪“国大代表”,然后立法委员和参议会选举监察委员。
1947年,国民党政府为装点门面,稳定政治局势,在各县炮制 “国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
在这种背景下,四川袍哥会竟然在四川地区演出了一幕幕明争暗斗的闹剧,垄断了选举。
袍哥总社舵把子(头目)胡开云是新津县参议会议长,在四川“防区制时代”当过成都警备司令,任过29军的旅长。
另一人蓝尧衢,新津人、省参议员,曾投靠过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等,以政客兼企业家身份活跃于成都,他是由国民党提名参加竞选的。
此次竞选名义上是普选,实际上都是由四川袍哥组织一手控制的,蓝尧衢凭借自己的财力在投票前夕进行拉票,最终当选。
还有一次在成都“国大代表”的选举大会上,曾因为袍哥强行介入选举,让时任四川省主席的邓锡侯差一点交不了差。
这一次,国民政府内部已暗中钦点四川的大军阀之一、当时指挥着几十万兵马的郑州绥靖主任孙震为“国大代表”。
岂料这时出身袍哥组织、人称“西霸天”的徐子昌硬要和孙震争夺“国大代表”这个名额。
徐子昌甚至无视成都市政当局多方的调解和疏通,仗恃拥有黑白两道的关系,天天开会请客,大拉选票。
不仅如此,他的党羽还为他的竞选筹集资金,扩大声势,誓要让徐子昌当选。
最后虽然孙震做出了让步,但是却无疑让国民党的民主选举制度的公正性受到更多诟病。
至于重庆地区,“国大代表”在基层选举阶段也由袍哥所垄断,参选者90%以上都是袍哥,大都是来自乡镇保长和有袍哥背景的工商界活跃分子。
目睹“国大代表”选举的种种黑幕,原本没有袍哥会背景的人也寻求袍哥组织的支持,以提高当选的可能性。
有些人甚至在临选之前加入袍哥会。
通过这次竞选活动,可以清晰的认识到,袍哥势力不仅进入了军队还通过各种途径参政。
他们已经认识到从政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袍哥的非正常手段能够得到施展,其实正是利用了国民党的默许,利用了国民党妄图拉拢袍哥势力扩充自己实力的欲望。
可是,袍哥组织显然并不那么容易被控制或利用。
与正规军队和组织相比,袍哥会的纪律性较差,内部管理也更为混乱,对政治秩序的干扰远大于贡献。
袍哥头目声名狼藉 以当时的四川省什邡县(后撤县设市)为例,当地的袍哥头目有宣意儒、马伯华、丁聘如和徐乐斋四人,他们并称为当地的“四霸”。
这帮“袍哥舵爷”大都身兼本地要职,做了的“地头蛇”。
在他们的下面又有一支俗称“豆芽子”的手下作帮凶横行乡里。
“四霸”主要通过公口与亲属联姻的方式逐步建立并扩大自己在袍哥江湖中的实力,成为地方帮派组织。
当年,什邡的县长在工作中都不得不备受袍哥的刁难;还有一任县长曾专程到去“袍哥舵爷”的家中拜访,拉拢关系;国民政府任命的最后一任什邡县县长刚到任就“拜袍哥码头”,寻求他们的支持。
这样的事在当时的四川地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任何一个外来上任的行政官员或者是客商,如果没有向袍哥“拜码头”,那么他们都可能面临举步维艰的处境,甚至有人为此丢掉性命。
什邡县的一个恶霸施泽,为打倒旧派袍哥势力,以“清乡副总指挥”的名义挫败“永兴帮”,并制造了1947年枪杀马帮贵和枪杀什邡县特委会情报组长两大案件。
国民党的特务组织最后竟也拿他无可奈何。
此外,袍哥会在经济方面的实力也让人不容小觑,用一次“大出丧”事件就可以来印证袍哥曾经的排场有多惊人。
1946年夏,成都袍哥协胜公口舵把子珊病故,现场设有灵堂,举办的流水宴席时间长达七天七夜,据称招待了上万人次。
来自军政各界的人士近三百人参加了送葬仪式。
祭幛、挽联、花圈、锣鼓,长达几十条街,身着的孝帕孝服,形成了白色的人流。
成都春熙路、东大街、总府街等闹市,竟出现万人送葬的场面,在送葬队伍中还有狮子龙灯,沿街码头设香案路祭。
据统计,丧葬费耗资40万大银元,耗费的人力还不计算在内,而这笔巨额消耗,都由成都市和周边县城的袍哥筹集。
国民党对袍哥的态度 面对如此张狂的袍哥势力,国民政府不仅姑息其存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袍哥组织打开了从政的大门。
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四川地区,政治局面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袍哥之手,要对这种“亦袍亦军”的人进行管理,其难度是的,国民党愈来愈发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后来袍哥的肆意妄为,已经祸及国民政府的统治。
1947年11月,面对地下帮会持续的肆意妄为,社会各界的反对声浪日渐高涨,再加上国民党内部派系争斗等因素,1948年8月国民党行政院发出训令称“各地帮会组织因其份子复杂,行为诸多不轨,各级地府自不得准其备案。
” 在四川,重庆市市长收到了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陈诚的来信。
来信直言“川中社会下层多为哥老所把持,,乱者四应,前途未可乐观,应设法制止,以遏乱荫。
”然而,国民党其实另有打算,他们表面上称要肃清政治军事队伍,实则是在遏制共产党力量深入到帮会之中,同时一并打击共产党在川西的扩张。
不过,国民政府也确实担心袍哥组织制造出更多的混乱,因此而制定了一系列秘密的政策规定,暗中禁止国民党党员及公职人员参加帮会,以确保国民党骨干人员与帮会组织划清界限。
不过,国民党的这些政策并没有在实质上打击和削弱袍哥会既有的实力,其暧昧不明的态度实际上纵容了袍哥会的存在。
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四川地区曾发布了一项秘密训令,一方面重申禁止国民党党员参加帮会,一方面又默认和允许军队中存在袍哥会成员。
国民党发布这样的命令,事实上是在拉拢帮会组织,某种程度上洗清其非法组织的名声。
这些“变通”的政策往往通过训令、“函电”等特殊形式秘密发布,因此只有其内部人士知道政策的变化,一般公职人员,甚至连地方行政官也不一定全部知情。
老百姓只看到了政府对于袍哥会的禁令一再发布和重申,却不知道其密令中的姑息政策。
于是,民众很困惑为何在政令明令禁止的情况下,袍哥实力还是无处不在,依旧严重地影响着日常生活。
国民党非但没有花精力去清除帮会势力,相反,还把一部分袍哥拉入军队、警察和特务。
自1948年3月起,国民党保密局特务罗国熙开始在重庆发展洪帮“五圣山”组织。
同年末,调任泸县行政督察专员的罗国熙又在沪县主持四川五圣山“开山立堂”大典。
袍哥会的结局 直到三大战役之后,国共力量对比发生了急剧性转变。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l月,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战略决战中基本被摧毁,剩下的兵力已无力抵挡人民解放军的南下,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的大局已定。
危机之中的国民党当局再度利用袍哥势力,策划推行流氓政治与共产党相抗衡,作垂死挣扎。
在国民党的暗中指使下,袍哥队伍展开了疯狂的反共特务活动。
他们自恃为“地头蛇”,又与群众穿戴无异,随时都可以对解放军发起袭击,解放军由此损失惨重。
袍哥会在当时犹如黑社会组织一样,到处烧杀作恶,到了的程度。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依旧没有从失败的现实中清醒过来,蒋介石纠集一切反动势力同中国共产党继续展开殊死搏斗,妄图扭转局面,进而阻止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步伐。
国民党在解放战争后期,寄希望于迁都重庆来达到与解放军继续抗争下去的目的。
蒋介石妄图利用川西袍哥的实力来对付共产党,国民党吸收大量袍哥成员加入武装反抗军,其中尤以五期“游击干部训练班”最甚,学员几乎全是袍哥会成员。
袍哥武装不仅仅在四川有,各地成立的反共军队中也渗入了相当数量的袍哥分子。
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西进川东,贺龙率领的第18兵团南下川北,两支大军以之势,攻城拔寨,席卷大西南。
1949年11月30日 ,重庆解放;12月21日,绵阳解放;12月27日成都解放;至1950年3月下旬和4月初,西昌战役胜利结束,四川及西康全境获得解放。
四川袍哥会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历史已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1950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发布罗瑞卿起草的《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由此掀起了全国镇压包括袍哥会在内的地下帮会的高潮。
袍哥帮会组织被取缔,重庆袍哥头目石孝先、成都大袍哥头目冷开泰、绵阳袍哥头目左汉章等被镇压,各地方的袍哥组织纷纷瓦解,袍哥会的百年历史走到尽头,就此覆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时期有多少个藩属国 他们分别是哪几个国家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着藩属国的传统,这应该是从时期就传下来的习俗,因为汉朝的人发现想要不难,汉军很强可以打下很多地盘,但问题是由于当地的百姓跟你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信仰与文化,所以你是没有办法让对方真正打自心底臣服的,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藩属国,这也是兵家上策,是兵不血刃的征服。
藩属国 藩属国是从名义上来说臣服于你的土地,并且每年也会按时纳贡,以自治的方式存在于你的领土版图之内,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国家都属于你领土的一部分,但又不需要花费你更大的精力去治理。
是一种很好的依存制度,后来各朝各代都沿用了汉朝的属国制度,大家都在周边地区用赫赫声威震慑了很多国家。
清朝本来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势力,由北方而来,后来清朝逐步吞并了,并且接纳了明朝的大多数属国。
不过对于这些藩属国来说,突然就从明朝势力变成了清朝势力,所以一开始大家还都是不服的,根本就不愿意接受,但清朝的解决办法也是非常的简单粗暴,如果你不承认的话,就直接派兵开打。
57个藩属国 清朝到底有多少个藩属国,这一点不怎么说的清楚,但按照一些史料记载,清朝最巅峰的时候藩属国一共拥有57个,那么这到底可不可能呢?大清帝国的巅峰时期,由于对外征战屡战屡胜,所以周边很多国家也是畏之如虎,最后纷纷决定臣服并且纳贡,这些国家包括了今天的越南、缅甸、朝鲜半岛等等。
总之只要是跟清朝边境线有接壤的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清朝的属国,然后在大海上,清朝也几次派兵攻打琉球,所以琉球也是清朝的属国之一。
不过50多个国家可不是小数目,所以就算如此,清朝的藩属国数量也不可能达到57个,这57个的说法到底是从何而来呢? 内藩属外藩 原来清朝在划分藩属国力时,是按照内外来区分的,其中琉球、朝鲜半岛等国家则被称为外藩,除了清朝中央直接统领的18个核心省份,国内的其他地区、民族也被挂上了藩属之名,这便属于内藩,毕竟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今天中国的民族一共拥有56个,内部的民族加上外部的那些臣服的国家,组成57个藩属也不是没有可能。
朝鲜半岛 在这里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独立政权,汉朝、等多个朝代都攻打过朝鲜半岛,但始终这里都跟中原地区有一定的文化隔阂,所以最后朝鲜地区除了吸纳了很多的中华汉文化之外,独立政权一直都没有变过,他们臣服于中原王朝属于藩属,但自治权大多数时候捏在手里。
然后明朝是朝鲜半岛特别喜欢的一个朝代,对明朝的臣服可以说的实际上是发自骨子里,甚至几乎都要成为明朝的一部分,如果当时发出一次民主投票,估计朝鲜半岛已经是属于大明王朝了。
明朝在朝鲜半岛的民心让人咋舌,以至于后来清朝打败明朝时,朝鲜半岛拒不接受清朝的宗主国身份,这才让派兵攻打。
但尽管朝鲜势力被打败了,他们暗地里依旧在谋划着反清复明的计划,有这么忠心一个藩属国,估计地下得知也得被感动哭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