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瓦剌没能趁机灭掉明朝的真相是什么?

“土木堡之变”之中,明朝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朝立国
【千问解读】
“土木堡之变”之中,明朝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朝立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危机,应对不好便有亡国之危。
同时,瓦剌太师也先的野心极大,在被俘喜宁的唆使下,的确产生了以送还为名,趁机南下、夺取京师的想法。
而也先之所以最终失败,其实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原因之一:明朝应对及时,局势迅速稳固 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城后,迅速引发了明廷的震动,为稳固局势,皇天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任命明英宗之弟郕王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等人甚至主张还都南京。
经过兵部侍郎等人的据理力争,经过皇的首肯,明廷最终决定固守北京。
于谦等人结合当时现状,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拥立新君,稳定局势。
八月二十九日,在文武百官的奏请和皇太后的首肯之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史称宗,遥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
如此一来,深陷敌营的明英宗,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利用价值,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瓦剌利用明英宗瓦解北部边防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朝廷内部得以迅速稳定。
2、调兵遣将,固守边防。
由于当时明朝北部守将多有私通外敌的情况,例如大同指挥李让,因此明廷改以名将担任京城、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地区守将,并对玩忽职守、贪生怕死者予以了严惩。
而且,这次调整首重能力,例如原大同副将因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本已被贬官下狱,但于谦还是将其重新起用,并被任命为京师总兵官。
3、征调援军,筹备物资。
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京营遭遇重大损失,于谦紧急抽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令其分守九城,使得京城兵力迅速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
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
同时,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装备,并将南京库存兵器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
4、整军备战,巩固京防。
京城百姓也被充分发动了起来,木土、瓦匠、石匠等被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先后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并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不断加强城防。
同时,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明廷迅速从“土木堡之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仅朝野局势稳定,而且军队士气大振,这为之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原因之二:瓦剌统治区域广阔,但也先实力极为有限 瓦剌主要生活于蒙古草原西部,在蒙元时期瓦剌贵族与的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碗”,因而权势极为显赫。
败退草原之后,由于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一战彻底被摧毁,瓦剌这才逐渐脱离黄金家族的控制。
蒙古分裂之后,瓦剌和常年争战不休,直到五次北伐,由于其中四次主要针对鞑靼,导致鞑靼元气大伤,这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
朱棣去世之后,由于仁宣年间明朝战略收缩,瓦剌趁机奉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开始向鞑靼不断用兵,最终一统蒙古草原。
不过,瓦剌虽然征服了蒙古草原,但却没有号令蒙古各部的声望和血统,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
为了解决血统问题,瓦剌又攻打并击败了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
因此,“土木堡之变”前后的瓦剌虽然极度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1、瓦剌与蒙古各部的矛盾。
瓦剌虽然通过武力征服和强行联姻的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统治蒙古各部的问题,但由于瓦剌崛起时间太短,再加上蒙古草原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方式,蒙古各部真心臣服瓦剌者,其实极为有限。
这便导致瓦剌虽然统治范围极广,但其实真正能够调用的力量极为有限。
事实上,就在也先被杀之后,瓦剌便丧失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2、瓦剌内部同样存在矛盾。
在瓦剌内部,脱脱不花虽然被奉为了可汗,但大权却全部操持于太师也先手中,这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极深。
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随着也先的战败,脱脱不花更是单独向明朝遣使进贡,与明廷议和,而此后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更是发生了一场火并,也先之后则是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然而也先也在随后的政变中被杀。
如上所述,此时的瓦剌虽然极为强大,但其实也先本人所能调用的力量其实极为有限,北京保卫战时他所率领的主力也不过三万人而已,面对明朝迅速集结的二十余万大军,也先就算想有所作为,也是极为困难。
原因之三:明朝统治较为稳定,也先难有可趁之机 明朝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但此时距离明朝立国才短短八十余年,距离朱棣五征蒙古更是仅仅过去了二十五年,此时的明朝不仅统治稳定,且人才储备、朝政运转、军队战力等方面仍然极有保证,具有极强的纠错能力。
此时的明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极为强大,虽然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八岁,但彼时由于内有太皇太后管教,外有、、“三杨”辅佐,初期仍然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直到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或隐退,宦官王振才开始崛起。
然而,从宦官王振的崛起,到“土木堡之变”的爆发,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还不足以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
尤其是在朝政仍然较为清明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时仍有保证,大明的统治仍然相对稳固。
综上所述,在瓦剌和大明实力本就不对等的情况下,大明统治又较为稳固,应对又较为及时,瓦剌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彻底瓦解、击溃大明,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丝机会。
事实上,北京保卫战后不久,瓦剌便由于自身内乱而迅速衰败,再也没能对明朝形成威胁。
不过,“土木堡之变”虽然没有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开国功勋集团和靖难功勋集团损失殆尽,导致文官崛起速度加快,而皇帝只能通过内廷宦官来对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朝政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渊是帝王为什么阻止不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最重要的真相是什么
因为这场政变,他被迫下台,当了太上皇。
但是,不得不说,李渊又对这场政变负有极大的责任。
正是因为他没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这一场惨剧的发生。
那么,李渊有那些没做好的地方呢? 一、没有巩固东宫太子的地位。
东宫太子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未来。
太子稳定,则朝廷稳定。
太子不确定,则朝中大臣必然为了将来自身的利益,在的诸皇子中选择依附,从而造成朝廷的动荡不安。
李渊其实已经确定了太子人选,就是。
但是,虽然确定了太子人选,却并没有巩固太子的地位。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看出,李渊至少三次对李世民说,想要传位给他。
因为这些史料都是经过后来李世民篡改的,所以我们并不确定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大。
不过,无风不起浪,肯定李渊表达过对李建成的不满,表达过想把皇位传位李世民的意思。
否则的话,李建成也不会那样着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渊如果不喜欢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为太子,那就应该趁早决定。
绝对不能一边选定李建成为太子,一边对李世民说,想把太子之位传给他。
这样做,不是人为地制造儿子们的矛盾吗? 二、没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权力。
如果李渊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来担当,不替换成别人。
那么,他就必须赶紧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皇权社会,是一个皇帝权力独大的社会。
凡是皇帝权力独大的,凡是皇帝实行独裁统治的,社会反而显得很安定。
若是权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动荡不安。
所以,一般皇帝在选定东宫太子后,都会限制其他皇子的权力,让其他皇子无论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渊在确定李建成为太子的时候,却并没有限制李世民的权力。
李世民的权力无比大。
一方面,他手握兵权。
军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调度。
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权。
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基本上都在他手里。
连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发现了这一点,无论如何,要把等文官以及等武官从李世民身边调开,李渊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
如果李渊觉得李世民的权力无法撼动,那么他就应该尽快换太子,把太子之位让李世民来当。
否则的话,越往后拖,危险越大。
三、没有处理临场事变的能力。
以上说的,是“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的一些预防事情。
当李世民准备制造事变,向李渊告状,说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渊的妃子们有荒唐事情的时候。
李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李世民设的一个局,目的是要引来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杀掉他们。
这是他不敏感的表现。
当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渊。
但是李渊对李世民告状的处理,就显得很不成熟,很荒唐。
他当时是准备在第二天,把一帮老臣叫到身边,同时把他的三个儿子也叫到身边,让他们当面对质。
李建成兄弟和李渊妃子有不正当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对质呢?这不是显得很可笑吗?也许,李渊本来的意思不是对质,而是想调解三个儿子的关系。
但是,明知道三个儿子已经势若水火,还怎么调解呢? 李渊完全没有把自己的角色转变过来,还是以一个父亲的角色来处理家庭琐事,不是以一个政治家的角色来处理国家大事。
这样做,怎么会不出问题呢? 总之,李渊因为政治水平低,事前没预案,事后没应对措施,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节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剧。
随机文章第7节 乱世奸雄阿尔塔薛西斯一世简介秦始皇的陵墓里有活人埋在里面陪葬吗?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揭秘月球背面为什么去不了,纳粹余孽欲求基地/外星人的采矿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田氏代齐后:姜氏家族的命运变迁
公元前386年,田和正式被周天子册封为齐侯,标志着田氏正式取代成为的新统治者。
然而,这一历史变革对姜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姜氏家族的衰落与田氏的崛起 姜氏家族作为齐国的原始统治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齐地,建立了齐国,开了姜氏家族的统治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姜氏家族的统治逐渐衰落,内部腐败严重,国力日衰。
与此同时,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崛起,通过政治手段、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了在齐国的影响力,最终实现了对姜氏家族的取代。
二、田氏代齐后的姜氏家族 田氏代齐后,姜氏家族的地位一落千丈。
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和地位,成为田氏统治下的臣民。
对于姜氏家族的成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一些姜氏贵族在田氏上台后遭到了清洗和迫害,他们或被杀害,或被流放,命运多舛。
而普通族人则失去了往日的尊贵和特权,生活陷入了困境。
三、姜氏家族的流亡与生存 在田氏代齐后,许多姜氏家族的成员选择了流亡。
他们离开了熟悉的齐国故土,远走他乡,寻求生存之道。
一些姜氏后裔流落到了其他国家,如、等,他们在那里继续繁衍生息,但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贵族阶层。
而另一些姜氏后裔则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尽管生活艰辛,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姜氏家族的忠诚和记忆。
四、姜氏家族的复兴与传承 尽管田氏代齐给姜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消失。
在历史的长河中,姜氏家族的后裔们始终在努力寻找复兴的机会。
他们通过联姻、等方式,逐渐重新融入社会,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同时,姜氏家族的文化和传统也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如今,姜姓依然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其家族成员遍布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