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明代科举:其中已有“同等学力”者被称“儒士”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
【千问解读】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士为一途,举人、贡生、儒士等又是一途,吏员也为一途,这叫“三途并用”。
但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却有问题,那就是科举未必“必由”学校。
有资格参加明代科举第一层级“科试”的有两种人,一是在府、州、县各级官学读书的“生员”,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指的是他们;二是儒士,他们“未必”由学校,大略相当于“同等学力”者。
第二段话是:“当大比之年,间收一二异敏、三场并通者,俾与诸生一体入场,谓之充场儒士。
”这句话反映了“三场并通”的儒士可以和生员一并参加乡试的事实,问题出在“间收一二异敏”。
由于这两段话,加上学校的生员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流”,所以造成了后来人们对于以“同等学力”参加科举的“儒士”的不重视,甚至忽略不计,这就不免以偏概全。
首先如上所说,由于“充场儒士”的事实存在,使得明代的科举“必由学校”之说并不全面。
其次,明朝的“充场儒士”并非像《明史》所说的那样在人数和影响上微不足道。
郭培贵教授根据《福建通志》对明代福建举人身份的记载,统计出福建的举人有265位是“儒士”的身份。
如果按照方志远教授关于乡试举人大约30取1的推测,仅福建一省,取得“同等学力”参加乡试的“充场儒士”应该有七八千人次。
明朝江西泰和籍大学士陈循在给景泰的奏疏中说:江西每当“大比之年”,除学校出身的“生员”之外,“同等学力”的儒士参加乡试者,“往往一县至有二三百人”(《实录》卷268),而不是《明史》所说的仅“一二异敏”。
当时的江西有七十多个县,泰和为科举大县,其他县以十分之一计算,全省每次参加乡试的儒士可达七八百人,这是通过了三场“科考”取得“同等学力”的“充场儒士”,未通过科考的儒士数量更加巨大。
那么,“充场儒士”的“同等学力”是怎么取得的?这里须有两个条件,第一,要被当地知识界特别是官府认定是“儒士”,即有学问。
这个条件是“软指标”,人情的因素比较多。
第二,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科考”,这个条件是“硬指标”。
明朝“科考”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参加科举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设置并完备的。
开始由各官学所在的府、州、县主官负责,听命于各省的巡按御史;到了正统元年,在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称“提学宪臣”,简称“提学”;到弘治十八年,规定立“三等簿”考核学生,标志着“科考”的正式定型。
“科考”的具体做法是:各省提学在三年的任期内,要在全省的官学生员中进行两次“统考”,第一次叫“岁考”,第二次就叫“科考”。
只有在“岁考”中取得一二等(共六等)的生员,才可以参加“科考”。
只有在“科考”中获得第一二等(总共也是六等)的生员,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
“儒士”们要获得乡试的资格即“同等学力”,不需要参加“岁考”,但必须参加“科考”。
考什么?《明史·选举志》说是“三场并通”。
哪“三场”?没有说。
但根据乡试、会试的情况可以推测科考的情况。
明代的乡试、会试都分三场进行考试。
第一场考的是:一、“四书义”,有三道题,每题答二百字以上。
二、“经义”,有四道题,每题答三百字以上;如果来不及全答,可省去一题。
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对及各家注疏,特别是朱熹注释的熟悉程度,有标准答案,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客观题”或“基础知识”的考试。
第二场考的是:一、论一题,答案要三百字以上。
二、判语,也就是批示,共五条。
三、代拟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
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的从政能力。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时务策,共五道题,可选三题作答。
这场考的是考生对于时务和国家政策的见解。
“科考”所考的,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内容。
这三场考试都合格的儒士,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可以以“充场儒士”,也就是和通过科考的生员们的“同等学力”,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在当时,由于重视“在校”的资格,对于“同等学力”是有歧视的。
陈循在说到江西“大比之年”每县的“儒士”往往有一二百人时指出:一些学校出身的官员对“儒士”有成见,甚至“恶之如粪土”。
陈循自己也出身于学校,而且是以状元的身份进入仕途的,但他引用《尚书》的话,“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又引用《》的话,“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认为无论来自学校还是以“儒士”的身份充场,皆“盛世之事”,不得以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的儒士。
陈循特别指出,以自己的原籍江西泰和县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大学士杨士奇就是儒士出身,始任庐陵县学训导,由吏部试用,后为一代名臣。
而永乐十九年廷试第一的状元曾鹤龄,则是以儒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
陈循举的这两个例子,杨士奇是以“儒士”选官(关于这类“儒士”,笔者当另文讨论),而不是“科举”儒士。
曾鹤龄则是典型的“科举”儒士,先在永乐三年江西乡试中中举,后在永乐十九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经廷试而为状元。
(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7《故翰林侍讲学士奉训大夫曾君墓碑铭》) 而在明朝,以“儒士”身份通过科举高中会元、状元,为非学校出身的“同等学力”者增光的并非只是一个曾鹤龄。
成化十七年,浙江余姚儒士王华廷参加科考并高中状元,后来官居南京吏部尚书(徐咸《西园杂记》),而且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儿子,号阳明,被称为明代气节、学术、事功第一人。
正德六年,江西安福儒士邹守益会试第一、廷试第三,后来师从,被黄宗羲称为“江右王门”第一人,后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这位出身“同等学力”的儒士掌管了明朝最高学府。
广东南海县一直以本县在明代出了四位“会元”而自豪。
这四位会元分别是伦文叙、伦以训父子,梁储、霍韬。
其中,伦文叙和霍韬二人是以儒士的身份通过科举为会元的。
《广东通志》惊呼:“伦文叙、霍韬以儒士入科中式,未尝一日为诸生,是尤为异!”伦文叙不仅是会试的会元,还是廷试的状元;霍韬则官至礼部尚书,为嘉靖时期的名臣。
当然,以“充场儒士”的身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并且建立卓越功勋的,还得推谭纶。
谭纶是江西宜黄人,字子理。
沈箕仲《谭司马公行状》言其:“生而沉雄,多大略,于书无所不窥。
然时喜道家言,而志闲闲而气阗阗。
嘉靖癸卯以儒士举于乡,登甲辰进士。
”虽然是“儒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以军功和韬略著名,屡建奇功。
他先后担任福建巡抚、两广总督,率领、、三大总兵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继为蓟辽保定总督,与戚继光练兵蓟镇,防御北方蒙古诸部,时称“谭戚”。
不过,到了晚明,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官场的科举考试却更加讲究“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致使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的路子变得更加狭窄,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明朝走向封闭、式微和败亡的命运。
随机文章丹东犯了通敌叛国罪吗?河南周口清朝干尸,一夜间疑似还魂自己消失英国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武器配置,可瞬间摧毁任何航母俄罗斯布拉瓦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公里覆盖美国所有城市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万密斋:我国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与李时珍齐名的著名医学家
原名万全,号密斋。
生于罗田(今属湖北)大河岸,是我国嘉靖至年间与齐名的著名医学家,被国家中医管理局评定为明清时期30位著名的医学家之一。
他治学严谨,医德高尚,行医五十多年,以儿科、妇科、痘诊科享有盛誉,在养生保健理论和实践方面,誉满鄂、豫、皖、赣,名噪明隆庆万历年间,后被嘉封为“医圣”。
所著《万密斋医学全书》对临床医学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子目有《儿科》、《妇科发挥》等10多种,108卷。
其专著《养生四要》对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优生优育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的“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不仅要比提倡的“心理平衡、营养均衡、适当运动、戒烟限酒”的养生理念早几百年,而且内涵更全面、更先进、更科学,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其家世医,祖父兰窗公,号杏坡,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以幼科闻名乡里,惜早卒。
父万筐,号菊轩,继承祖志仍为小儿医,成化六十年(1480)因兵荒客于罗田,后娶妻生子,遂定居于罗田,以其术大行于世,远近闻名,人称万氏小儿科。
万密斋原是个廪生,科场不得志后,就决心学医。
由于他家世代以“医药济世”,医学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再加上本人刻苦钻研,勤于总结临床经验,因而他的医学造诣很深,尤精于切脉、望色,一些疑难病经他诊断,便能明确辩证。
特别是对儿科、妇科、内科杂病有精深的研究。
在儿科方面,他在家传的十三方基础上归纳出小儿三种病因,提出不滥吃药,以预防为主的方针,颇有创见。
在妇科方面,他阐明妇女生理、病理特点,指出以培补气血、调解脾胃的见解,这在中医妇科史上有深刻的影响。
他发明的“万氏牛清心丸”,至今仍是治小儿急惊风的良药。
万密斋治病,除承继家学外,更以《内》《难》为本,精研《脉经》《本草》,博彩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家之说,兼通内、妇、儿科及养生之学,医术日精,噪闻于隆庆万历年间。
行医足迹遍及、罗田、蕲水、营山、麻城、黄冈,远至武昌、郧阳等地,活人甚众。
万氏不仅医术精湛,医德亦十分高尚。
他痛斥庸医误人,反对巫医惑乱,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子如己之子”,治病不记嫌隙宿怨,不论贫富贵贱,同情劳苦,施医赠药,深受民众爱戴。
县、府、布政使司乃至巡抚,各级地方官亦常邀请他治病,曾两获知县和布政使赠予的“儒医”匾额。
临证之余,勤于著述,今所传世的著作大部分是他晚年完成的。
万全虽然于早年弃举从医,但对儒学的崇奉并未稍减。
他多次开办学馆,教授生徒,至老不辍。
他还撰著了许多儒学著作,自称“自经书子史律历,以逮百家,各有著述”。
惜其儒学著作均不见传。
万全家学渊源,很早就以理论结合实际的钻研《内》《难》经典,博极各家之说,具有深厚的儒学功底是促成他取得医学成就的重要条件。
随机文章“鞭长莫及”的历史典故是什么?“鞭长莫及”本来是什么意思?最高维空间是什么,或是无数三维空间的合集(无依据)谷歌和苹果哪个厉害,谷歌市盈率是苹果1.8倍(未来或更强)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为什么不去水星探索,公转速度和超强太阳风成为阻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
据《》记载,当时的礼部尚书张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为礼部尚书的。
而张升一直在礼部为官,直至掌权。
依据惯例,一个部门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尚书,所以吴宽的礼部尚书一职大概是南京礼部尚书。
引《明孝宗实录》原文可以看的比较清晰: 以纂修《大明会典》成,敕吏部加总裁官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刘健为少师兼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为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副总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吴宽礼部尚书仍兼学士掌詹事府事,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阯为本部左侍郎加俸二级。
健等及宽俱上疏辞,不允。
对照上文可见,谢迁与吴宽均为礼部尚书,可见均为加衔。
同样,《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七:总制陕西军务户部尚书秦鋐奏宁夏镇守张僴报虏中走回军余……此户部尚书也应是加衔。
《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九十八:礼部尚书张并(此“并”应为“升”字之误)等具疏:弘治十四年以来南京及天下星变地震,摇动泰山……仍请两京及各处巡抚等官洗心涤虑,同加修省。
从之。
这应该才是真正管礼部实事的真正礼部尚书。
对照以上两处便可发现,在同一时间,出现了至少三个礼部尚书,肯定是有加衔和实职之分。
至于在史传中写吴宽进礼部尚书之类,很正常。
不论是用“进”、“升”、“加”应该都没有问题,毕竟礼部尚书一衔乃吴宽所获得的最高品级,所以在记载其人时,叙其最高品级也无可厚非,且合乎常理。
尽管仅仅为加衔,而非实授。
随机文章杰里科3弹道导弹简析,射程5000公里可打击中东所有国家出丑效应是什么意思,完美无瑕的人不受人喜欢(优缺明显惹人爱)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汶川地震是龙脉在移动,四川龙脉诞生出真龙致大地裂开(中华腾飞)进击的巨人世界的真相,大地恶魔赐予的巨人之力/巨人分裂成两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