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果断归隐,他是如何知道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的?
【千问解读】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前473年,成功将消灭了。这部成功史,其实充满着血泪,越国无数将士的血泪,无数百姓的血泪,更有那些被送到吴国当礼品的女性的血泪。
无论如何,“成者王侯,败者寇”,隐忍二十余年,、发奋图强,拿到了最终的成功奖励,越王勾践也成为新的霸主。
这份沉甸甸的成功,离不开他背后两位谋士的功劳,他们便是范蠡与文种。
越国成功翻盘后,越王勾践大封功臣,灯火辉煌的大殿里,越国君臣觥筹交错,纵情欢歌,长年累月堆积在胸的块垒,一朝卸下,岂不快哉!有些大臣都显出醉态,越王勾践仍频频举杯,一一详述诸位大臣的功劳,并许下将择吉日正式封赏的承诺,更表示要与众人同富贵,共天下,遗泽后代,永世不绝。
“永世不绝,共享富贵”,这不就是众人誓死追随勾践的动力吗? 范蠡同所有功臣一样,举杯向国君敬酒,满怀期待地憧憬着即将到来的美好生活。
然而,目光敏锐的他,向上望去,却从高高在上的越王勾践阴鸷的笑脸上看出了一丝杀气。
自从二十三年前,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范蠡就作为越国的全权代表,常驻吴国,他一方面将越国的贡献或公开或暗中地送给吴王,送给伯嚭等重臣,一方面他要将吴国的动向传回越国,以供君臣研究下一步战略部署。
从三十多岁,到年逾五旬,范蠡在数十年的宦海沉浮中,对人性有了更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君王,尤其是有为之君,常常将臣子当作棋子罢了。
用你时,他们可以,虔诚恭敬,不用你时,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将臣子抛弃。
越有能力的臣子越危险。
有些君主真的是可以同患难,不可以同富贵。
范蠡在过去二十余年里,早已把勾践的性格摸得:他为人自私而狠毒,,脸上阳光灿烂,内心阴暗冰冷,二十余年的的生活,让这位越王性格中凭添了敏感与猜忌。
他可以卧薪尝胆,隐忍蓄势,奋发有为,他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的心里只有权与利,任何人都不能让他的权利受到威胁。
身为重臣,国难之时为良弓,霸业既成,则沦为鱼肉。
“眼前宝座上的这位君王,真能让我们同享荣华富贵吗?”范蠡仿佛看到勾践手中的那把剑已然举起,正待落下,他禁不住冷汗直冒。
在一个雾霭沉沉的早上,范蠡携带家眷,不辞而别,悄然离开了越国。
他辗转来到,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
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
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政相国,仅仅过了三年,范蠡再次辞官,携家迁徙至陶(今菏泽定陶区)。
这是个居于“天下之中”(陶地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的最佳经商之地。
而范蠡擅长在经营当中,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然、待机而动,财富很快如滚雪球一般,再次飞速增加,遂自号。
有人说范蠡离开越国时,带走了。
“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哪个男人不想拥有?可究竟有无这回事儿,诸如《》这种正史典籍中并没有记载,我们姑且希望当年范蠡真的是与西施泛舟而去吧。
当年范蠡离开越国,不久之后,他曾经给文种去过信札,以老友的身份劝说文种也离开越国,文种却对勾践的承诺。
人各有志,范蠡也不便再说什么,从此便一心一意地经营生意,打造属于自己家族的商业帝国。
人在江湖,少了权势,便少了羁绊束缚,增加了洒脱快意。
公元前448年,范蠡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范蠡知道勾践“只可共患难,不能共享乐”,最后功成身退
一代奸雄曹操性格果断 为什么在杀三姓家奴吕布的事情上却问了刘备
197年(建安二年),当时已经吞并了河朔,控制了冀、青、并三州,如日中天。
在宛城被打败,袁绍在写给曹操的书信中态度骄慢。
对此,曹操大怒,担忧袁绍的强大会兼并自己,想要兴师讨伐又觉得力量不敌,于是和二人为曹操分析袁、曹双方的十胜十败(荀彧版本为“四胜四败”),同时力劝曹操应先乘袁绍进攻的机会消灭吕布,以免一旦与袁绍开战后,吕布与袁绍联手夹攻曹操。
曹操于是做好了攻打吕布的准备。
下邳一战过后,吕布沦为了阶下囚。
事已至此,虽不甘心,但又舍不得一颗大好头颅,只能低下头向曹老板服软。
按理说曹操的性格十分果决,为何此次事件他请示了德的建议?而刘玄德的一句话,为何有如此杀伤力,竟决定了吕奉先的生死,这其中,又有什么秘辛呢? 且让时间倒退回公元198年。
吕布麾下的两大名将张辽和高顺对一通穷追猛打,将他赶出了根据地小沛。
命运让刘备与曹操在梁国汇合,双方进行了一番亲切且友好的会晤。
曹军东行的目的正是吕布,因为不久以前吕布刚刚击败了曹老板手下的大将。
对于曹操来说,此时的吕布无疑是“腋肘之患”。
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盘踞在自己胳肢窝下的这股势力,在与袁绍对决时吕奉先必会成为大患。
从时间上来看,袁绍刚刚解决了公孙瓒的势力,可以说袁军南下只是时间问题。
曹军的当务之急,就是在袁军南下之前,解决掉盘踞在徐州的吕布。
作为后来人的我们自然知道历史发展的进程,至此,吕奉先这位在汉末时代纵横了十几年的莽夫,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刘玄德找上曹老板后,亦自告奋勇地加入到讨伐吕布的队伍中。
以当时曹操的实力来看,刘大耳手下那仨瓜俩枣不值一提,但是,刘备在徐州积累的声望却不容忽视。
如果,能将其收入麾下,肯定对徐州的战后平稳大有帮助。
要知道,此前曹老板曾在徐州制造了屠杀事件,想要平息民愤唯有请刘备这种的家伙摆平。
就这样,各怀心思的两名枭雄走到一起,朝着吕布的老巢进军。
随后发生的战事(下邳之战)想必大家比较熟悉,所以,就省略不提了。
被人捆成了粽子,“”的侯成等人也临阵倒戈,吕布的心都凉透了。
正所谓“”,吕布见自己没戏唱了,索性当了一把“俊杰”,打开城门迎接曹军入城。
值此之际,摆在曹老板面前的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如何处置吕奉先? 如果,单站在曹老板和吕奉先的立场上来看,这根本不算问题。
毕竟,曹老板爱才,这是人尽皆知的。
在这个世道里,还有比吕奉先更强的将才吗?吕奉先惧死,这也是有目共睹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此前和义父翻脸先下手为强了。
吕奉先与曹老板相视一笑,像走过场一样说了一番话:“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
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最让老板揪心的,估计就是我吕奉先了。
今天我决定归顺于你,从今往后谁再让你揪心,我吕奉先就先揪他的脑袋。
只要给小人一支,还愁这天下平定不了? 吕布觉得,这番话绝对能让曹操顺理成章地接纳自己。
或许在这时,吕布已经考虑认曹作父,将自己改名为“曹布、曹奉先”了。
起初,曹老板根本没有丝毫忧虑,在他身边打工的都是别人的员工,“唯才是举”也是他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他虽然对吕布卑劣的人品心知肚明,又希望此人能为自己的基业立下。
在曹老板眼里,谄媚的吕奉先就是一头被驯化的老虎,只是他有些拿捏不准这头老虎将来会不会翻脸咬人。
但在刘玄德眼里,吕奉先的形象就比较纯粹了——将死之人。
或许他早该死了,或许刘备还觉得他的死期来临得有些晚。
三个足以影响汉末历史发展的男人在相互观察着,他们各怀鬼胎,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出路考虑。
吕奉先见曹老板一筹莫展,不知他在想些什么。
为了增加自己活下来的几率,吕奉先开始求助于刘大耳:“大耳兄,还记得吗?你欠我一次。
” 刘玄德行事一向保守低调,尤其如今寄人篱下,在曹老板手下他不敢表现得太出格。
如今,吕布的求助,直接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
此时的刘备,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
为什么会上升到立场的高度呢? 因为不论是救吕还是杀吕,都会得罪一方。
活在汉末的枭雄,都有的本事,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已能让人察觉出自己的政治动向。
自己接下来要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曹操揣摩出端倪。
以吕布的情商,根本没想到向刘备求助,就像将他架在火上烤一样。
原本在场三人中仅吕布一人命悬一线,如今刘备也成了秋后的蚂蚱。
刘备是个聪明人,他怎会因为救吕奉先一条命而搭上了自己的命呢?与其得罪曹老板,不如得罪一个将死之人。
所以,刘备只说了一句话,给吕奉先判了死刑:“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
”吕布啊吕布,你的两位义父,丁原和董卓,如今他们还好吗?就是这样一句话,坚定了曹老板杀吕布而后快的决心。
其实,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审量这件事,你便会发现刘备的完全在情理之中。
首先,人不同于低级动物,人是非常记仇的。
予别人多大的恩惠,人家也未必记得,但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仇隙,没准人家会记一辈子。
更何况,吕布给予刘备的是无尽的痛苦,和一丁点小恩小惠。
吕奉先是如何对待那些恩人的呢? 答案都写在史料中,刘备亦是一名受害者。
刘备用了十年时光,付出了半生精力,这才跻身诸侯的行列,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
然而,吕奉先一夜之间夺取了徐州,使刘备这么多年的。
刘玄德事业中最艰难的时光,便是吕布所赋予的。
直到下邳之战结束后,刘玄德的处境仍没有任何好转。
其实,早在徐州被打下的那一天,刘备便无时不刻地想要摘吕布的脑袋,只是时机未到罢了。
其次,对未来的一切规划,都是建立在现有筹码的基础上的。
关于明天,刘备画了不少大饼,但是他也明白这些大饼都需要基础。
将来吕奉先会如何?他会被刘备设计除掉曹操吗?这事刘备压根都没想过。
他所想到的,就是让自己的处境更安全。
今天的刘备,寄居于曹操的屋檐下,如果他还有机会完成关于未来的计划,必须要获得曹操的信任。
或许,刘、吕二人之间也会上演这一经典桥段。
吕奉先:“我重要吗?”刘备:“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其实,人生在世,总逃不出利益这个圈子。
见利忘义的吕奉先,居利思义的刘玄德,他们同样活在利益圈中。
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今天我们能为了利益勾肩搭背,明天我就能为利益把刀子捅进你的后心窝,这便是乱世。
古往今来,多少人批评刘大耳此举虚伪至极。
但是,孔子有云:“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哪怕是站在圣人的角度来看,刘玄德的做法也没有任何问题。
吕布做梦都没想到,求生的希望竟被冷面无情的刘大耳打破。
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吕布失望到了极限,所以临死之前的他变得无比愤怒。
哪怕是在被勒断气之前,他肺里仅存的空气也都用在了骂街上。
不论吕布骂了什么,想来从他嘴里吐出的那些脏字和他英武帅气的外表都是不搭调的。
在白门楼这一折中,笔者最喜欢的人物,就是与吕布反差最大的陈宫。
曹老板竭尽所能地挽留,然而,陈公台却已对曹老板,只求死在他手里。
为了拯救这位昔日老友,曹操甚至不惜当了一把小人——拿陈公台的父母作要挟。
然而,陈宫却在这时展现了超乎寻常的智商和情商:“我听说以孝治天下者不绝人之亲,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
”就这么一句话甩出来,让曹操自己看着办。
表面上看,陈宫选择了听之任之。
实际上,他心知肚明,曹操不会做选择,再缺心眼的统治者也明白“孝治仁施”的重要性。
毕竟,这个价值观贯穿了大半个,哪怕是曹操这样的政治家也不敢当着所有人的面与这四个字唱反调。
这起事件中,收获最大的莫过于曹老板。
战神吕布已死,徐州也成了自己的地盘,张辽等名将也归入曹军阵营。
相比之下,刘备无疑亏大了。
曹操非但没有将徐州划给他,甚至,一语不发地兼并了小沛。
在返回许都的过程中,曹操叫住刘备,说道:“玄德,跟我一块去许都吧。
”当时的刘备,已无任何选择。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跟随曹操去许都然后像笼中鸟一样被软禁起来。
还好,刘备没有死。
相比于被勒死在白门楼上的吕奉先,相比于被砍掉脑袋的陈公台,刘备仍活着。
因为,只要活着,就有资本期待未知的明天。
参考资料: 【《演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