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狄仁杰如何说服武则天没传位武承嗣?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以阴谋手段夺得天下,当了十多年之后,碰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继承人的问题。

早先,武则天并不想议论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教训够多了,弟弟逼兄长让位,儿子杀父皇自立,为了政权、利益,骨肉相残,全无一点人情味可讲,武则天对此心有余悸。

可是,到了晚年,身弱体衰之后,这个她本不想考虑的问题,是非考虑不可了。

网络配图 按武则天的意思,她是想立自己的娘家侄儿或为继承人,但这两人都不争气。

武承嗣没有头脑,缺乏机智,缺少教养,只是一个乱撞乱碰的头脑简单的武夫。

而武三思呢?虽然比较起武承嗣来是有心计,但由于自幼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对国家治理、历史鉴戒等事情。

又加上他给武则天的情夫和尚当了多年随从,跟着这老淫棍学了不少坏毛病,在长安时搞得名声极臭。

那怎么办呢?要不就立自己和高宗生的儿子或?但这两个小畜牲在高宗去世后相继被武后扶上过皇位,但他们一上台后都图谋从自己手中夺回大权,建立“天下”,看来是儿子大了向父不向母啊!如果再把皇位让给他们俩,说不定他们又会像自己算账,分什么“李氏天下”和“天下”的。

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立武氏子孙好些,虽然他们才学能力差些,但总不致会为“李氏天下复辟”的。

狄仁杰是何等人物!他见武则天近来无故沉思,就知道她在为何事挠头,而自己对这一问题如何应对,狄仁杰早已思谋好了。

听见武则天问,狄仁杰装作还在沉浸在棋局上,随口答:“当然是李显兄弟们了。

”狄仁杰摸透了武则天的脾胃,她喜欢听人猝不及防时的应答。

网络配图 武则天闻听狄仁杰说出这话来,大出所料,她原以为狄仁杰会顺从,拥立武氏子孙的。

于是忙问:“为什么?”狄仁杰这时才从棋盘上抬起头来,地说:“立后嗣,一是为国家有人承大统,二是为先帝宗庙有人祭祀,您想,武氏兄弟立宗庙,是祭祀他的祖先、祖父母、父母,怎能祭祀他的姑母呢?”是呀!武则天突然一惊,这个连不识字的村妇都明白的道理,怎么以饱读史书而自负的自己从没想到呢?看来自己原先的想法得重新考虑了。

狄仁杰见武则天陷入沉思,知道是点中她的要害,又猛击一记:“陛下想想,是自己的侄儿亲呢?还是自己的儿子亲呢?儿子身上流的,总归是母亲的血呀!母子亲情,是任何别的感情也代替不了的。

春秋时,郑庄公母亲帮小儿子夺君位,惹得郑庄公把她囚禁起来,但没多久,母子又和好如初了,亲情难间呀!”网络配图 这些话,使武则天又沉思了半响,看来自己非要选择是做皇后、还是拱手把江山让与的时候了,最后,她还是下了决心做个皇帝母亲,免得死后没人祭祀,成为饿鬼,在地狱中受苦。

于是,她把被自己废为卢陵王已十四年没见面的儿子李显召回京师,立为太子。

后来,李显又重新做了皇帝,他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武则天为什么不杀狄仁杰?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狄仁杰担任的“黜陟使”,是个什么官职?

担任的“黜陟使”,是个什么官职?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黜置使”正确的说法是“黜陟使”,是中央对地方进行吏治监察的代表。

唐代的黜陟使制度,是一项监察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决定对官员升迁或贬黜的依据。

一、黜陟使的职责 “黜”的意思是贬黜、降低,“陟”是指提拔、升迁。

黜陟使是对地方官员的工作进行考察,对其任内政绩进行考察和上报,并提出推荐或贬黜的建议,让朝廷了解官员任内的工作成绩,可以根据工作成效进行职务升迁或贬黜的长官。

据《新唐书》载,黜陟使的工作职责是“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

巡省天下诸州,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既要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又要“巡察、安抚天下各州”,对全国各地地方统治加以安抚。

时,全国分为十六道。

贞观八年正月,唐太宗颁布《遣使巡行天下诏》,派遣十六位黜陟使到各道监察官吏的政绩。

要求他们“延问疾苦,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州”,表扬奖励孝子节妇、赈济鳏夫寡妇、推荐有才之人。

黜陟使最开始是个临时职务,后来朝着“常设化、固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唐朝州府数量众多,地方官吏更是,如果不胜任者在任上胡作非为,会影响中央政府的统治。

唐代们知道“傥有政失其宜,即万人受弊”,所以黜陟使要观察当地民生情况、查察地方官吏断案的档案、检查官吏的日常开支是否超过标准,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从当地的户口增减、垦田赢缩、赋役的薄厚、囚犯的多少、奸盗的有无、选举的众寡等八个方面来看吏治廉洁情况;弄清当年庄稼的收成,摸清楚当地百姓收入作为收取赋税的依据;考察官员在救疾、赈灾等方面的作为;几乎是从全方位考察、监督地方官吏,所以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起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有唐一代,黜陟使名称虽有改动,比如称过巡察使、采访处置使等,但职能都没有变。

后,唐朝地方行政体制有所调整,由州县两级变为道州县三级,地方上的观察使多由藩镇节度使兼任,负责所管辖地区的政务和行政监察。

中央派出的黜陟使和藩镇节度使兼任的观察使对地方的监察是并列的,直到之后,统一为观察使,由观察使行使行政监察职能。

二、黜陟使的任务 唐朝廷对黜陟使的选任,一般在朝廷担任五品以上的官员,能做到“抗词直笔,不惮权豪,仁恕为怀”的,才能担任黜陟使。

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很注重任用黜陟使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和管理。

开元二十年(733),玄宗颁布《遣使黜陟诸道敕》,规定了黜陟使监察官吏的标准,规定黜陟使可以对“贪冒赃私,及犯名教,或衰老疾病,或无政理者”立即停职并上报;那些“为政尤异者”,则大力表彰和宣传。

中央政府根据黜陟使上报情况考察之后对官吏进行奖惩,六品已下的官吏不必廷议,按照黜陟使的上报执行。

五品以上的,中央政府再专门派人再次考察。

黜陟使如果徇私舞弊,不仅要根据法令定罪,还会被通报天下,以示警诫。

可见黜陟使对自己对官吏的考察情况和举荐行为也要承担其后果,如果考察到其所举荐的官吏政绩不属实,那么黜陟使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三、黜陟使的作用 黜陟使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官吏的考察,将其吏治情况上奏,使上级主管人事任命的官吏能知道州县地方官吏的表现,以便对其进行升迁或贬黜。

这个制度促进了优秀人才的选拔,对官吏的监督、政绩的取得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宗神龙年间,黜陟使路敬潜发现青州刺史尹思贞劝课农桑,治理有方,便上表推荐,尹思贞后来果然成为中宗时的名臣。

开元年间,治理有方,黜陟使上奏政绩,元德秀也因此升官。

时期,为河南道黜陟使,当时狄仁杰被人诬告,阎立本了解真相后,认为狄仁杰是清白的,并且是一名杰出的人才,向则天推荐,并授命仁杰任并州都督法曹,后来狄仁杰也成为大唐。

所以在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中,狄仁杰对阎立本充满了感激之情,将他称作老师。

狄仁杰自己也曾担任过陇右道黜陟使。

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盖嘉运依托权势,行为非法,并且想将别人的功劳占为己有。

狄仁杰不畏权势,上奏弹劾,盖嘉运被降职为太守。

狄仁杰在这方面很好的继承了老师阎立本的衣钵。

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各种赋税名目繁杂,这时的黜陟使按照人丁、财产等具体情况来制定税额,并负责检查税法的实施情况,对唐朝的财政起了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黜陟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吏治进行监督,对地方上优秀人才进行选拔、能代表中央安抚百姓,都些都有利于唐代地方的稳定和统治,所以黜陟使制度是唐代一种成功的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揭密:狄仁杰如何说服武则天没传位武承嗣?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