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难出明君了吗?
【千问解读】
“”之后再难出明君了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我们在看唐朝的历史的时候,有一件事会觉得非常奇怪。
在之前,唐朝的一个个都是叱咤风云的,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可以说耳熟能详。
比如说、、李隆基这样的皇帝。
就算是、这样一些没什么出息的皇帝,我们对他们的事迹也非常清楚。
但是,“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感觉唐朝的皇帝突然就发生了“基因突变”一样,不但从此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个能和李世民、武则天、相提并论的皇帝。
就算是赶得上、的皇帝,似乎也很少。
而且,这些皇帝,我们对他们的事情,基本上都不清楚。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后期的皇帝,一下就被吓傻了吗? 还别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安史之乱”,极大地改变了后世的皇帝。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起来,李隆基之前的,一直都没有安定过。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是通过正常的方式,理所当然地当皇帝的。
我们不妨来清理一下。
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政变”,杀掉哥哥和弟弟李元吉,接着又逼老爹李渊退位,他才上位当皇帝的。
李治其实也不该当皇帝,是因为和争斗,再加上的极力运作,李治才渔翁得利当皇帝的。
武则天更不用说了,她只是一个皇后(甚至原本她连皇后都不是),最后却成了皇帝,而且是从古至今极少有的女皇帝。
李显和李旦,就算是他们被确立了太子之位后,也是两度被废。
李隆基也是通过政变,最终才上台的。
不过,虽然说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帝,一直争斗不休。
但是我们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争斗,都是唐朝皇室内部的争斗。
皇室外面的大臣,或者其他势力集团,都很难插手。
就算想插手,也会很快就失败。
比如,武则天晚年的时候,张柬之等五个大臣,就积极介入政权,拥戴李显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
而张柬之等五个大臣,也因此被封“王”。
不过,这五个大臣,却并没有因此走进唐朝皇室内部,他们依然无法掌控唐朝政权,甚至很难影响唐朝政权,最终五位大臣都被清理出去,纷纷失势。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李隆基之前的唐朝皇室内部争斗不休,但是,这个家族其实一直牢牢地掌控着整个朝廷,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能力。
外部的势力,想要介入皇室显然是完全达不到的。
但是,“安史之乱”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了,而且并没有造成国家的分裂。
但是,这时候显然一切都不同了。
很多势力都介入到皇室内部。
比如,他就开始大量干涉朝廷。
皇后,也成为一个影响朝廷的重要力量。
地方上那些曾经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做过贡献的节度使,也可以不再听从朝廷的指挥。
这一种局面,显然与“安史之乱”之前是截然不同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安史之乱”之前,唐朝皇室严格地控制着整个国家。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皇室就变得这么弱,无论是太监,还是后宫,还是地方上的节度使,都敢随便操控朝廷了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性格太过柔弱,他不够强悍,不能对朝廷形成威慑力,因此其他势力自然就介入进来了。
固然,唐肃宗确实很柔弱,他在当太子的时候,就多次被他的父亲揉来捏去,为此还被迫离了两次婚。
“安史之乱”爆发后,包括李辅国、娣、陈玄礼等人在内,都极力推举他站出来,替代唐玄宗当皇帝,领导天下平乱。
但是,他却一直没有那样的胆量。
直到跑到了差不多相当于边关的灵武,才在众人的强推下,上位当了皇帝。
不过,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唐肃宗身上,显然是武断和不负责任的。
因为如果说只是因为唐肃宗懦弱,没能力控制朝廷的话,后来还有不少皇帝不懦弱了,应该就能控制朝廷了呀。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还有,李隆基之前的李显、李旦等皇帝,也是比较懦弱的,为何外部势力却很难影响朝廷呢? 所以说,根本原因并不在唐肃宗身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当然很多。
但是关键一点,“安史之乱”让唐朝皇室的公信力大为降低。
公信力不是权力尺度,是一种道德尺度,看起来作用不大。
其实不然,在礼治社会的古代,这个作用其实是相当大的。
公信力降低,自然就造成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降低。
在王朝社会中,如果没有了中央集权,各种势力不再拱卫皇权,自然就会造成。
而这时候,皇帝想要加强这种集权,他自身又没有什么资源,他当然就是无能为力的。
无能为力的皇帝,谁又能记得他们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帝王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也成为了今日影视剧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络配图 在很多清朝戏剧中,叙述的故事影射曲解了历史的史实,而使观众误解了真相。
很多人都认为的龙袍必定会有龙,既然是黄袍加身,那也必定就是明黄色的,除了睡觉之外,什么时候都要穿着龙袍,以示自己的天命之身。
其实,皇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穿着一身明黄色的龙袍,龙袍也并不是什么场合都适合穿的。
在清宫内,每逢有喜庆节日的时候,皇帝便要身穿龙袍,参加这些宴会场合。
而当皇帝视察灾情,体察民生疾苦或者出巡打猎的时候,按照服制,要穿行服。
在皇帝所参加的一些隆重场合,比如祭祀典礼、大婚典礼、万寿圣节、殿廷朝会、重大军礼、接见国外来宾使节、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等的时候,皇帝虽然所穿的袍子上也有龙,但并不是龙袍,而是朝袍,或者说穿的是朝服。
网络配图 朝服是皇帝所穿的主要礼服。
那它和龙袍有什么区别呢?龙袍和朝服的区别在于龙袍没有披领而朝袍有披领,披领就像是披肩一样的大领子;龙袍为衣裳相连的四开裙袍,而朝服则是上衣和下裳并不相连的裙式袍子。
在皇帝衣服的设计上,清朝的统治者融合了,满汉两族的特点。
帝王所穿的是传统的长袍宽袖的礼服,而的皇帝朝服保留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披领和马蹄袖,而上衣下裳也是我国服饰的普遍特点。
根据《大清会典》所记载,皇帝所穿的朝服,根据所参加的场合不同,朝服的颜色也是不一样。
朝服分为了明黄、蓝、红、月白的四种颜色。
皇帝会根据自己的活动安排和时间来选择不同样式和颜色的朝服,比如皇帝在朝会的时候就会身穿明黄色的朝服;在天坛祭天祈雨要身穿蓝色的朝服;在日坛朝日的时候要身穿红色的朝服;在乐坛夕月的时候又要身穿白色的朝服。
网络配图 如此可见,我们普通百姓的各种衣服穿戴,到了皇室那里就有了更加严格的制度和政治意义,就连身为的皇帝本人也要严格执行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妇人之仁”的出处是什么?韩信到底在说谁“妇人之仁”?
当秦末乱世愈演愈烈的时候,出山了。
他最先投奔,被任命为郎中。
对于韩信这样一个无资历、无背景、无名望的“三无人员”而言,能够获得郎中的职位已经算是不错了。
可韩信对此不满意,找机会逃离了项羽的军营,来到身边。
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在韩信拜将之后,刘邦问韩信,项羽有什么缺点,韩信很不客气地说:“项羽对人和气友善,别人生病时,他会流着眼泪为病人送上饭食。
但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把印绶拿在手里磨过来磨过去,把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家。
这就叫妇人之仁。
”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很多人说项羽“妇人之仁”,出处就在于韩信的这段话。
由于先入为主,大家认为项羽“妇人之仁”,进而便衍生出一大段推论:如果项羽一些,就可以夺得天下,绝不会被刘邦捡便宜。
无独有偶,同样是从项羽军营叛逃的,对项羽的评价和韩信几乎如出一辙。
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
” 事实真是如此吗?显然不是。
我认为这两段内容与项羽的“妇人之仁”毫不沾边,韩信说了半天,等于无的放矢。
如果仅通过韩信这段话来分析,我们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人与人相处的时候只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项羽模式”,那就是在小细节方面做得,比如说待人和气友善,当别人遇到小困难的时候,表现得非常贴心。
但在遇到大难题的时候,项羽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第二种模式是“刘邦模式”,那就是从不关心小细节,想喝酒就喝酒,想骂人就骂人,抽空还往儒生帽子里小个便。
但当遇到大难题的时候,刘邦的表现往往令人失望。
可事实上,如果有人认为“项羽模式”是失败模式,而“刘邦模式”是成功模式,并决定跟着刘邦学,他的公司一定会被别人吞并,因为他只看到了表象。
我们可以看看项羽论功行赏的细节,把一个刻好的印绶磨得棱角都没了还舍不得给人,从表象来看,这不是神经病吗? 项羽能身兼所有职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既然不可能,项羽为什么不愿意把印绶给别人呢? 从表面上看,项羽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而幼稚。
可实际上,项羽遇到的难题,都是大多数人也会遇到的难题。
他舍不得把印绶给别人,实在是太正常了。
对此,我拿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的事来分析一下。
刘邦刻好了大将军印,就给了韩信。
韩信自然会觉得,刘邦太够意思了。
事实上,谁处于韩信的位置,当时也会感动得。
因为这就叫“知遇之恩”。
可问题是,从其他人的角度来看呢? 说到伤疤,韩信有、、、和郦商多吗?没有!因为这些人都是勇冠三军的宿将,更是时刻冲锋在第一线的勇士。
说到战功,韩信能与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相比吗?不行!因为这些人陪着刘邦一路过关斩将,让刘邦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枭雄之一。
说到亲近,韩信比曹参、樊哙、灌婴、周勃和郦商更亲近刘邦吗?不能!因为韩信刚投奔刘邦没多久,之前还闹出过“月下追韩信”的闹剧。
伤疤比不了,战功比不了,亲近比不了,就算是才能,韩信真能比得了这些人吗?至少从韩信拜将的时候来看,肯定也是比不了的。
上述诸将都有实打实的资历,韩信有什么?一张嘴而已。
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上述诸将的反应是什么?自然是不服气。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如果有人敢学刘邦这么玩,那他的结局大概率就是:心腹将领纷纷离心离德,韩信一个不高兴就能造他的反。
再回过头来看项羽,他为什么不敢轻易封官呢?不就是担心发生这种事情吗? 如果老天爷突然显灵,拍着胸脯对项羽说:“你该怎么封官就怎么封官,我保证没人会背叛你!”你说项羽会怎么办?他自然会以最快的速度把官位封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刘邦把大将军印给了韩信以后,心腹将领不但没有离心离德,韩信更是不敢造反,这是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在进行利益分配的时候最能体现手腕高低。
从表面上看,项羽缺乏刘邦的魄力,但我们绝不能说项羽做事幼稚,因为项羽的顾虑太多,而刘邦的顾虑相对较少。
同样是党派,执政党的顾虑明显多于在野党。
在野党可以大嘴一咧随意封官许愿,而执政党显然没有这种条件。
当时的项羽是天下最强诸侯,他的目标就是平定天下。
在这种背景下,项羽根本不敢大肆破格提拔一些可能有用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项羽已经是天下最强诸侯,他身边的班底基本已经成型,类似于陈平和韩信这样的人想更进一步,显然不太可能。
而刘邦则不同,他被项羽发配到汉中当汉王,又在关中弄出三个秦王牢牢看住他,刘邦急需破局手段,以及能为他破局的人才。
换言之,此时的刘邦不得不赌一把,这才是陈平和韩信能在刘邦手下被重用的主要原因。
我不能说这和刘邦、项羽的性格无关,但与客观环境相比,性格显然是次要因素。
就算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却也不代表他信任韩信。
韩信军中的主要将领是曹参、灌婴、樊哙和,他们基本都是刘邦的亲信。
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史书记载有名的韩信手下将领大概有十七位,无一例外全都与韩信没有直接关系。
刘邦先后两次进入韩信军营并收走将印,就是很明显的例子。
在灭掉三秦之后,韩信的军队主要由秦人构成,但这支大军后来到了灌婴手上。
韩信新招募的军队主要由赵人组成,而(刘邦亲信)在的威望甚至比赵王歇和都高,韩信更是无法相比。
只要明白这些原因,自然能得出结论:刘邦局势恶劣,自然比项羽更愿意赌一把,这才有了受重用的韩信。
但刘邦对于韩信,同样是既用又防。
虽然刘邦一直防着韩信,却也依然出现了“假齐王事件”,刘邦当时的心情应该是愤怒且复杂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韩信和陈平的发言,就有些耐人深省了:项羽在分配利益的时候一向小气,希望汉王不要学习他。
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让刘邦继续发扬风格,天下未定时不要玩“权术制衡”那一套,天下大定时不要玩“狡兔死走狗烹”那一套。
这可能吗? 在汉帝国建立之后,同样的说辞也从老资格功臣的嘴里说了出来:“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陛下慷慨,愿意分给大家,而项羽只知道独吞。
” 陛下使人,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
这真是在肯定刘邦的大方吗?你品,你细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