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个乞丐为什么能当大汉奸吴三桂的女婿?
【千问解读】
明末清初,辽东总兵在大明岌岌可危的时候,竟向清军投降,死心塌地效命于大清,其卖主求荣的行径历来饱受世人诟病。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十七年(公元1644年),吴三桂大败,受封平西王。
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奉命镇守云南,期间发兵逼迫缅甸王交出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害永历帝,被清廷加封为平西亲王,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并称为“三藩”,成为独立一隅的云南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下诏撤藩,吴三桂恼羞成怒,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宣布反清复明,发动了“”。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占据衡州(今属湖南衡阳),自称,建立“大周帝国”,建都衡阳,改元“昭武”,在位五个多月后病逝,传位皇长孙。
吴世璠年幼,导致军心涣散,部众勉强维持了三年,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兵败后自杀,残部投降了清军,“三藩之乱”终于被清廷平定。
吴三桂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为世人所不齿,可是他活着的时候,却做过一件言而有信的事情。
《履园丛话》记载:“苏州王永康者,逆臣吴三桂婿也,初,三桂与永康父同为将校,曾许以女妻永康……” 苏州有个叫王永康的人,是吴三桂的女婿。
当初,吴三桂和王永康的父亲在一起同为将校的时候,吴三桂曾把女儿许配给好友之子王永康。
那个时候,王永康“尚在襁褓”,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
不久,王永康的父亲去世了,家里失去了顶梁柱,母亲养不起他,就把孩子寄养在邻居家,而后不知所终。
王永康渐渐长大,过着漂迫不定的生活,三十好几了,还没娶媳妇成家立业。
某一天,有个看相的人对王永康说:先生立马就会大富大贵! 王永康一脸苦笑,自己嘟囔着:看相的说我马上就要大富大贵,这是从何说起呢? 有个年岁很大的亲戚知道王永康小时候,吴三桂曾许诺把女儿嫁给他,于是就告诉了王永康。
此时的吴三桂受封平西王,声名显赫,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王永康回家一通神翻穷找,果真找到了吴三桂女儿生辰八字的“缔姻帖”,“始发奇想”,做起了富贵梦。
王永康没有盘缠,就一路乞讨,辗转来到云南的平西王府,把一封书信同“缔姻帖”一起奉上,请求吴三桂接见。
因为王永康别无他物,门人故意刁难,过了三天之后,书信和“缔姻帖”才传到平西王案前。
吴三桂本不想认下这个乞丐,却又担心传出去影响不好,部众会说自己言而无信,为了笼络人心,吴三桂“沉吟良久”后说:“有之!”——有这么回事儿! 吴三桂命人准备了一座公馆,授予王永康三品官,购置了家具及生活器物,选择良辰吉日,把女儿嫁给了穷小子王永康,其嫁妆异常丰厚。
婚礼结束后,吴三桂写信嘱托江苏官员,为女儿女婿买了三千亩良田,一座豪宅,就是如今苏州园林的“拙政园”,明初的女婿伪驸马潘元绍的故宅。
王永康在云南生活了几个月之后,就领着媳妇回到了家乡苏州,自始至终没和岳父见上一面,吴三桂至死不见女婿,不知出于何种考量? 王永康回到苏州,开始穷奢极欲,崽卖爷田不心疼,,和苏州城的权贵交往密切,常常是公卿府中的座上嘉宾。
王永康傻人有傻福,享尽了荣华富贵,死在了岳父的前边。
吴三桂及其兵败,王永康早死了,没有受到牵连,而其家人却遭了秧,家产被抄没充公。
时人感叹“真似邯郸一梦!”苏州城很多年长的人都知道王永康的这段轶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四川核工业学院和学校是一个_四川核工业工程学校是公立还是私立
学校校园四川核工业学院的校园占地宽阔,环境优美,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一应俱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学校历史四川核工业学院创建于2012年,至今已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核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专业四川核工业学院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核工程专业,涵盖核材料、核化学、核物理、辐射防护等领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研究空间。
学校师资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关怀,努力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子。
学校发展四川核工业学院秉承“团结、求实、创新、奋进”的校训,不断推进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提升,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的核工业学府。
解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他的形骸已经腐朽,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精神,依然光彩照人。
他并没有从人间消失,他依然与我们同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板桥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他出身寒儒,三岁丧母。
在他《七歌》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别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疫还相呼。
”读来依然让人倍感凄凉。
幸运的是,郑板桥遇到了诚实、勤劳、宽厚的乳母(板桥先祖母蔡太孺之侍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板桥在乳母费氏去世时写道:“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老于内。
每晨起,负燮(板桥)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
间有鱼飨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
其悼念费氏的《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
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
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可见板桥当时生活境况及对费氏深厚的感情。
板桥的父亲郑之本,是个廪生,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
板桥所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学教育,是秉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
板桥苦难的童年,坚定了他发愤图强的意志。
他24岁考取秀才,31岁始卖画扬州,历时10余载。
40岁中举人,44岁中进士,50岁获得县令官职。
任范县县令5年,潍县县令7年,总计12年县官生涯。
然后辞职还乡,重拾卖画行当。
这起伏跌宕的人生的旅途,显示了进取的执着与艰难。
板桥求学精神令人钦佩。
他,深研道理。
“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尽”,“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
”于画竹则是:“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其勤奋钻研的精神,是令人折服的。
郑板桥画像 “板桥非者,长游于古松、荒寺、平沙、远水、峭壁、墟墓之间”,除了故乡兴化、扬州以外,庐山、京都、金陵、杭州、齐鲁大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广交朋友。
社会贤达、文人墨客、僧人道人、,多有交往。
特别是与“扬州八怪”的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高凤翰等都有诗词唱和、书画切磋、密切交往。
他们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群体,继承传统,崇尚创新,立足现实,关切民生,形成了开一代新风、名震画坛、影响深远的“扬州画派”。
板桥是善的。
怀悲悯情怀,同情弱者,痛恨残暴。
他教育家人:“凡鱼飨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嘻跳跃。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怜悯之心,跃然纸上。
看看板桥初任范县县令给堂弟的信吧:“可怜我东门人,捕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女争吵,每一念及,真含泪欲落也。
汝持俸银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
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派虽远,亦是一脉,皆当有所分惠”,这是怎样一种菩萨心肠呢!板桥的善还表现在:他绝无害人之心,绝不落井下石;即使是在“为忌者所阻”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