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群岛“死尸赶海”之谜:真的有赶尸的吗?
【千问解读】
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恐怖情形:死囚被处死三天后,又被人从坟墓里扒了出来,巫师对死尸作法后,死尸竟会从棺材里爬起来,然后潜入深海去帮人们捕捞珍贵的虎皮斑纹扇贝。人死了为什么还能赶海?死者为什么单单去捕捉那种扇贝?美国大学生物学教授查理斯决定揭开这些谜团…… 所罗门群岛“死尸赶海”之谜 查理斯是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2010年7月,他听说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有一种“死尸赶海”的神秘现象,便打算去那里一探究竟。
所谓“死尸赶海”,说的是当地一个宗教教派——圣公会教规森严,经常处死犯规之人。
这些人被处死后,在巫师的作法下,竟然还能复活,下到深海帮人捕捞珍贵贝类。
2011年3月,查理斯来到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市。
在宾馆住下后,查理斯打听到,两天后会有死尸赶海。
第三天上午,查理斯来到死尸赶海现场。
这里是离首都霍尼亚拉市只有十几公里远的一个海滨。
沙滩上早就支起了一个“神台”,神台边坐着一位头上插着鸡毛、酋长模样的人,更多的是看热闹的人群,大部分是当地土著,也夹杂着一些看热闹的游客。
网络配图 不一会儿,几个大汉抬来一具棺材,棺材上还沾着不少泥土,好像刚从土里扒出来。
大汉把棺材放到神台上,用工具撬开棺材盖上的铁钉,然后跪在棺材前叩了几个头便走开了。
这时,不知从哪里走出一位巫师,他手持一只胆瓶,围着棺材一边口中,一边用一根树枝蘸着瓶中的水往棺材上洒。
转了几圈后,巫师开始盘腿坐在棺材的头部念起了咒语。
大约十几分钟后,恐怖的事情发生了:只听棺材里面发出嘎吱吱一阵怪响。
不一会儿,棺材的盖子开始慢慢移动,从棺材里面伸出一只人手,然后从里面探出一个人头,接着那人竟然从棺材里地爬了出来! 那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他目光呆滞,画着油彩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从棺材里爬出来后,就开始往海边走。
这时,那几位大汉又冲了出来,他们将一根早就备好的石条往那人身上一捆,又连忙拿过早已备好的大网兜套在那人的脖子上,再用绳子将网兜捆在他的胳膊上。
整个过程“死尸”都没有停下,当石条和网兜捆好时,他已走到了海边,什么也没说,径直走进海水里,很快消失不见了…… 大约半个小时后,海水忽然冒起了泡,不大一会儿,那人突然从海水中冒了出来,他的网兜变得沉甸甸的,石条已经没有了。
然而,就在他即将上岸时,突然瘫倒在海水里,一动不动。
这时,那几个大汉赶紧将那人抬出水面,把网兜取下后,将那人抬进棺材,钉上棺材盖。
死尸赶海过程基本上结束了,看得查理斯心惊肉跳。
他走上前仔细观察“死尸”捞上来的那种他从未见过的海贝,有三十来只,非常漂亮,酋长的脖子上就戴着用那种扇贝串起来的“项链”。
酋长告诉查理斯,这种海贝名叫虎皮斑贝,生活在五六十米深的海底,这么深的海底一般人根本无法潜下去,就是潜下去也别想活着上来,非常难打捞,所以历史上所罗门群岛曾以这种海贝作为货币。
现在,虽然当地人不再把这种海成货币了,但它仍是财富的象征,谁的脖子上戴的这种海贝多,就说明他越富有。
网络配图 几天后,当地一小伙儿因酒后往教堂墙上撒尿触犯教规被判死刑,查理斯连忙赶了过去。
没想到土著处死死囚的地方也是在那片海滩。
处决死囚的情形跟死尸赶海也差不多:几个大汉把死囚捆在“神台”上,然后巫师坐在他的头前念经作法替他“超度”。
按规矩,这种超度要从早晨一直做到日落。
在太阳快要落山时,由巫师亲自行刑,将当地一种毒蛙——箭蛙的毒素注射进死囚的体内。
由于这种蛙毒比眼镜蛇毒还要毒,毒素一旦被注入体内,囚犯便立即死去。
然后几个大汉按照巫师的指点扒光死尸的衣服,在他的脸上涂上油彩,身体上涂上一种紫色颜料,然后装进棺材抬走埋了。
查理斯悄悄地把巫师做超度和行刑的整个过程都录了像。
酋长告诉查理斯,三天后,死者的灵魂已经下了地狱,为了惩罚他,上帝会再派他回到人间帮人们捕捉一些深海贝赎罪。
查理斯不信这些,他把怀疑重点放在了那种蛙毒上:是不是蛙毒没有将死囚毒死?通过酋长的关系,查理斯搞到了一点蛙毒,同时还采集了一点当地人的血样和涂在死尸脸上的油彩、身上的颜料。
因为国内还有不少事等着他,他便回到了美国。
回到大学后,查理斯在一头猪的身上做起了实验,结果他只在生猪身上注射了给死囚注射的二分之一剂量的蛙毒,猪就一命呜呼了。
那头实验用猪100多斤重,这说明蛙毒的确厉害,毒死死囚应该没有问题。
那个死囚已经被处死了,怎么会再爬起来帮人捕捉深海贝呢?查理斯化验了当地人的血样,通过化验比对,他发现土著人血液中有一种名叫氧化碱的物质明显比其他地方的人多,而蛙毒是酸性物质,这说明当地人对这种蛙毒的抗毒能力明显比其他地方的人要强。
他这才想起,曾经在资料上看到,当地土著喜欢食用丛林中一种蛙类——林蛙,林蛙身上也含有一种蛙毒,但只要吃的不是太多,就不会中毒,时间一长,他们的身体对箭蛙蛙毒便产生了一种抗体。
查理斯还化验了涂在死尸脸上的油彩和身上的颜料,发现油彩中含有一种能够透过皮肤保护大脑组织的活性物质,而涂在死者身上的颜料主要是用一种名叫“闹阳花”的植物做成的,闹阳花中含有一种名叫氧化碱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强烈刺激动物神经,如果大象和水牛误吃了它,就会发狂,但它也可通过剌激神经来保护神经。
有实验证明,用这种物质保护动物神经,可以让被切断的神经存活一个星期以上,这种方法已被运用到人类的神经移植上。
查理斯还请语言学家帮自己翻译了巫师给死囚临终前念的是什么经。
没想到翻译出来后,巫师对死囚说的大部分话,竟然是告诉他如何才能“超度”,特别是巫师还指着自己脖子上戴的深海贝串起的项链,反复在死囚面前念叨:“……就是这种贝,只要你顺着海水潜下去,就能发现这样的贝,你只有帮人们捕捉一些这样的贝,才能赎罪,下辈子才能超度为人,捕捉得越多,你下辈子就会越富……” 查理斯忽然明白了:原来,蛙毒跟蛇毒差不多,是通过麻痹人的神经致人死亡的。
由于当地人喜欢吃林蛙,数百年来他们已经天生有了一定的对蛙毒的抗体,所以当巫师用蛙毒“处死”死囚时,虽然他们已经没有了心跳,但并没有真的死去,而是一种假死状态。
网络配图 三天后,他们的脑细胞因为有那种油彩的保护还有一定的活力,相当于深度睡眠。
而由于氧化碱的保护,虽然看起来他们行为僵硬,但神经并没有死,照样可以指挥肌肉,所以还能行动。
当巫师再次给他们作法时反复说怎样捕捉那种贝,唤醒了他们潜意识中的记忆,于是死者就像梦游一样,按照巫师的要求潜入深海去捕捉深海贝,为的是超度自己,直到在深海水的重压下彻底将他们的肺细胞压破,他们一上岸,就会立即呼吸衰竭而死。
这时候,他们的生命才算真正终结。
至此,“死尸赶海”的秘密被完全解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的刽子手听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吗?
一代奸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哪些好处?为什么董卓“挟天子”却被围殴?
《后汉书·袁绍传》:沮授说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
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
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挟”这个字眼威胁性太强,曹操谋士提的建议都比较柔和,如的“奉主上以从民望”、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不过二者的意思是一样,把攥在自己手里,既可以获得合法性,占据道义制高点,又可以合法地收买人心。
或许你会认为乱世之中拳头最大,扯这么多虚名没用,但名头这个东西,说没用确实没用,一个皇帝也差点被饿死;说有用确实有用,有了皇帝以后,曹操封官揍人都容易多了。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一个前提:天子还有号召力。
如果天子没有号召力的话,其实是个烫手山芋。
汉朝的灭亡其实是自上而下的结果,黄巾起义只起了催化效果,决定因素是地方豪强支持产生的军阀混战。
曹操起家的时候就是典型的豪强军阀,他跑回老家扯旗一喊,、夏带着人马来投,这就是曹操的第一桶金。
曹操是宦官之后,这个身份是比较受歧视的,跟袁绍四世三公的身份比起来,号召力要低很多,获取更多豪强支持也就成了难事。
所以荀彧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这个“民”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可不管汉朝死活,而是那一帮地方豪族。
手中握有天子后,曹操就能以政府的名义取得豪族的支持,如颍川、钟繇、、华歆、等等。
这些豪强的支持也成为曹操在初期巩固后方稳定,得以进行屯田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了天子这张大牌,曹操跟其他军阀的关系也大有回旋余地,既能以朝廷名义安抚距离远的、实力强的,如、韩遂都派了人质,以示服从。
也能以天子名义征讨距离近的、实力弱的,被打败后,这些军阀投降也没什么负担,毕竟是降汉,符合大义。
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投降时,首要理由就是“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甚至赤壁之战前劝投降时,用的也是曹操占据政治、军事双重优势。
其实曹操接到汉献帝后,受影响最大的是袁绍,在此之前他是军阀中最具号召力的(世家身份摆在那里),现在完全被曹操压制,汉献帝一封诏书下来,责问他“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他再咬牙切齿也只能上表谢罪。
曹操很快为自己的翘尾巴付出了代价,给袁绍太尉,袁绍不要,曹操吓得赶紧把自己的大将军让出去,生怕袁绍兴兵来攻。
因为此时的曹操根本不是袁绍的对手,刚脱离袁绍附庸呢,翻身装个十三就被教做人。
这就是挟天子有优势的第二个前提:要有足够的武力守住天子。
天子要在你手里才是你的优势,在别人手里就不是了。
汉末盯着天子的军阀其实不少,袁绍阵营就早有人提议抢天子,但袁绍觉得自己的号召力足够了,没这个必要。
而且他干过另立天子的事,跟汉献帝有过节,把人接来就是个麻烦。
后面袁绍被人下诏下烦了,又找借口想让汉献帝从许都搬到他的地盘去,曹操不傻,自然不让。
袁绍南下官渡之时,沮授还劝道:“今举兵南向,于义则违”,这就是没有天子的苦恼。
也是官渡之战时,“阴欲袭许,迎汉帝”,幸亏他被刺杀了,不然曹操还要应付一番。
当然,“挟天子以令诸侯”并不只有优点,只要第三个前提没搞好,优势瞬间被劣势,那就是跟天子的关系。
董卓手里也有天子,结果被群殴。
袁绍也是考虑到自己跟汉献帝的关系,接受“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的建议,不迎天子。
从曹操受到的待遇来看,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还算好的,曹操从没有真正威胁过汉献帝的生命安全,杀也是汉献帝先动的手。
至少在表面上,曹操给了汉献帝足够的尊重,这使得他没成为董卓,落下把柄给军阀围殴。
曹操跟董卓结局的差别,恐怕还是内政方面的,董卓残暴不仁、骄奢淫逸,曹操却兴修水利、提倡节俭,这些政策既可以为百姓带来有饭吃的好处,也可以大大增强曹操的实力,让曹操有足够武力守住天子、剪除群雄,把政治口号落到实处。
还有一个前提,是曹操没遇到的,那就是天子没有武力,如果天子身边跟着一支,迎天子搞不好把自己迎没了,所幸汉献帝身边没几个人,曹操直接捡回家就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