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啥仍未能“养廉”?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导读:北宋官员俸禄之优厚,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是的。

据《·职官志》的记载,宰相、枢密使一级的高官,每月俸钱三百千,春、冬服各绫二十匹、绢三十匹、绵百两,禄粟月一百石;地方州县官员,大县(万户以上)县令每月二十千,小县县令每月十二千,禄粟月五至三石。

正俸之外,还有各种补贴,如茶、酒、厨料、薪、蒿、炭、盐诸物以至喂马的草料及随身差役的衣粮、伙食费等,数量皆相当可观。

时外任官员不得携带家属,而家属的赡养费则由官府财政供应,月供米、面、羊等生活用品。

此外,还有“公用钱”(即招待费),如节度使兼使相公用钱可高达二万贯,而且上不封顶,“用尽续给,不限年月”。

公用钱之外,又有“职田”。

诸路职官,各有职田,两京、大藩府四十顷,次藩镇三十五顷,直至边远的小县,尚有七顷。

且“外官占田,多逾往制”,由佃户租种,官员坐享其成。

网络配图 北宋实行官员高俸制,目的在于养廉。

这在北宋及其有作为大臣们的心目中是十分明确的。

正如所说:“廪禄之制,宜从优异,庶几丰泰,责之廉隅。

”因此,北宋从至徽宗,都曾为百官养廉而不断增俸。

北宋少数官员也曾提出高俸养廉问题。

如在“庆历新政”施政纲领中就提出:“养贤之方,必先厚禄,禄厚然后可以责廉隅”,“使其衣食得足,……然后可以责其廉节,督其善政,有不法者,可废可诛。

”在熙宁变法期间,不仅增了官俸,而且发了“吏禄”。

官与吏习惯上通称官吏,但在,官与吏职能尊卑有严格区别。

官由朝廷除授,籍在仕版,考核升迁管理之权在朝廷,且按朝廷规定的禄格领取俸禄;吏则或出于召募,或应于差役,是各级官府及其下属部门的各类办事、管理人员,无俸禄,靠克扣、受贿和侵渔百姓为生。

《宋史》对恶吏、赃吏,尤其是狱吏、仓吏、府吏等贪赃掊克乃至致死人命等恶行多有揭。

如熙宁三年八月,神宗发现仓吏侵克欺盗军粮严重,因而下令创立“仓法”,或称“重禄法”,本着“增禄不厚,不可责其廉谨”的指导思想,首先给仓吏以厚禄,岁额一万八千九百贯。

但同时又立法对赃贿者施以重罚:给禄之后,如再侵克受贿,“计赃钱不满一百徒一年,每一百钱加一等;一千流二千里,每一千加一等,罪止流三千里。

……徒罪皆配五百里外牢城,流罪皆配千里外,满十千即受赃为首者配沙门岛。

”此后,“仓法”逐步推及内外吏,至熙宁六年正月,吏禄总额已达十七万一千五百余贯。

王安石曾向神宗表白:“吏胥禄廪薄,势不得不求于民,非重法莫禁,以薄廪申重法,则法有时而屈。

今取于民鲜,而吏知自重,此臣等推行之本意也。

”“本意”如此善良,而实施的效果自然是使官吏们的腰包不断鼓起来,但就“廉隅”而言,却不似决策者主观想象的那样乐观。

“仓法”刚刚实施时,吏畏重法,且有厚禄,贪赃恶迹稍有收敛。

《续长编》在记载上述“仓法”的那段文字之后,有一条小注说:“由是岁减运粮卒坐法者五百余人,奸盗以故不得纵。

后推及内外吏,吏始重仍法。

”可惜这种情况太少了,而且转瞬即逝。

网络配图 正如《宋史纪事本末·》所说,“然良吏实寡,赇取如故。

”更严重的是吏对“厚禄”并不满足,连王安石也承认:“今吏之禄可谓厚矣,然未及昔日取民所得之半也。

”又据《宋史·孙永传》载:“(神宗)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

神宗又问(永):‘此法既下,吏尚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

’”另一方面,吏给厚禄之后,导致吏人数猛增。

《宋史·传》载:元丰后,吏额比旧时增加数倍,哲宗命苏辙“量事裁减”。

吏人白中孚解释了吏额猛增的原因:“昔无重法、重禄,吏通赇赂,则不欲人多以分所得。

今行重法,给重禄,赇赂比旧为少,则不忌人多而幸于事少。

” 这就是“事不加旧而用吏至数倍”的奥秘所在。

岂止是吏,高俸政策也同样促使官员人数及财政开支激增。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宋冗官冗费》云:“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仅以“三班员”(供奉官、左右班殿直)而言,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初仅三百人,真宗天禧间已达四千二百余人,而神宗时则多至一万一千余人。

由于官吏队伍不断膨胀,国家财政负担也就日益加重。

元祐三年(1088年),户部尚书等向哲宗奏报:“今者文武百官、宗室之蕃,一倍皇祐,四倍景德……而两税、征商、榷酒、山泽之利,比旧无以大过也”,结果就是“大抵一岁天下所收钱谷、金银、币帛等物,未足以支一岁之出”。

至徽宗大观三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国库耗竭,以至官俸有之虞。

正如御史中丞张克公抗言:“今官较之元丰已多十倍,国用安得不乏!” 在国家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官吏俸禄,提高其物质生活,是必要的,是好事,但如果把它作为防贪养廉的手段,认为“禄厚则人知自重”,“高俸以养廉”,这便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

网络配图 事实证明,北宋的高俸制并没有“养”出官吏们的廉。

其实,官吏的廉与贪,主要是由其不同的精神品质、人格追求决定的,而不是由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在同等俸禄的情况下,往往是廉者自廉,贪者自贪。

廉者是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贪者则是利用职权,见利忘义,弃廉耻而苟得,,志在必贪。

最显著的事例是在“公用钱”和“职田”上。

此制目的本在养廉,对此,廉者尽归公有,贪者则“私以自奉,去则尽入其余”其泾渭竟是如此分明!质言之,以高俸养廉只能是一种善良的、主观的愿望,而把现实中人性的复杂性看得太简单了,乃至误认为廉与贪是俸禄的多寡“养”成的。

禄厚,终有止境,而贪官赃吏的欲壑则是无底黑洞,决不是任何厚禄所能填满的;且贪官赃吏既无人格,何来“自重”!对于本来就没有的品质,岂是厚禄所能“养”出来的? 以《宋史》而论,如果以熙宁为界,把北宋划分为前后期的话,便会清楚地看到,后期贪官赃吏大大多于前期,在俸禄成倍往上翻的同时,贪官赃累巨万者亦随之增多,至北宋晚期竟出现了以等“六贼”为代表的贪官集团,使北宋贪贿肆虐之风达到巅峰,北宋的政治腐败也同时达到了极点,终于导致北宋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官员上班迟到了要受到哪些处罚措施呢?

现代社会,拥挤的上班人潮在公交车、地铁站,咬着鸡蛋饼、茶叶蛋,生怕迟到扣工资,影响前途。

别以为这上班打卡制度是今天才有的,也别以为你们有多辛苦,看看古代官员们是怎么签到的吧!网络配图我们现在常说“上班点个卯”,这是有由来的,基本就是官员们上朝的时间,这卯时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早晨五至七点,这大概就是上班的时间。

特别的大都比较勤奋,更是严格执行,搞得皇帝累,大臣更累。

皇帝好歹住在上班地点旁边,可是有的家住的远的担心迟到甚至要半夜爬起来。

就五点那会,夏天还好,这冬天天亮晚,真是顶着繁星上班去了。

曾发生一起冬天高官误跌御河溺死的事:一名住得离宫较远的官员可能起晚了一点,因怕“朝会”迟到,一路小跑,当天早上因雨雪路滑,慌乱中没辨清方向,竟失足御河,命丧九泉。

这要现在上班迟到也就是扣点工资,大不了再被老板训一顿,可那些苦命大臣面对的是当朝皇帝,古代官员以“清、慎、勤”为原则,“勤”的起码要求,便是按时上班下班。

迟到早退,缺勤就是“庸懒散”的行为,历朝惩治甚为严苛,处罚措施:网络配图时,“文武官朝参,无故不到者,夺一季禄”(《唐会要》卷二四)。

到肃宗时,“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

再到文宗时,“文武常参官,朝参不到,据料钱多少每贯罚二十五文”。

这倒是和现在扣工资类似。

唐律还规定:“旷工满35天判处有期徒刑1年。

倘是军事重镇或边境地区工作的官员,还要罪加一等”。

明朝规定缺勤1天处笞20小板,每再满3天加一等,满20天处杖打100大板。

想来刚才那位官员是怕被打屁股而丢了性命了。

清时,一个叫钱在上的翰林给皇孙当老师,只因连日缺勤,便奉旨革职留任。

网络配图不过这早朝不早朝,还不是皇帝说了算,皇帝那么多妃子,晚上那么忙,难免自己也“慵懒 一下,最著名的是皇帝23年没有上朝,那官员们估计也顺便奉旨”慵懒“了。

国家大事多,晨会开的时间自然挺长,得上午才九点“散朝”,这要是在家肚子里不垫点底,站这么久实饿得慌吧。

散朝后各官员在宫门外可以吃皇帝恩赐的“早点”后,就各自干日常工作去了、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

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

这样算下来也差不多是8小时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历史上为什么蜀国官员竟然庆幸诸葛亮之死?

蜀汉丞相在民间的评价之高,可谓古今罕有,堪称“千古一相”。

他的去世对于蜀国的震动是的,就是因为他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他死后谁来当接班人都成了担心的问题,刘禅曾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去当面询问诸葛亮,他死后谁可以承担重任?诸葛亮说。

李福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

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有再回答。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蜀汉公认的擎天之柱,在当时的朝堂之上,却有大臣对其公然给予截然相反的评价。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不信,诸葛亮死后,蜀汉大臣李邈等人竟上书,匪夷所思地说道:“亮身仗强兵,狼倾虎视,亮之早死,使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意思是如果诸葛亮手握重兵,胸怀野心,幸亏他死了,不然早晚会。

刘禅听到这番言论,立刻将李邈等人下狱处死。

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刘禅对诸葛亮极为尊敬,但是诸葛亮死后,刘禅就废除了丞相制,设尚书令和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政务;又设大司马,主管政务,兼管军事,相当于把的丞相,令两人分掌权力,互相制约。

到了公元246年,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死了,按照诸葛亮以前的安排,应该是费祎接任,但刘禅却没有再按照诸葛亮的遗嘱行事,亲自接管军政大权直至亡国。

而且,诸葛亮死后,蜀汉各地曾上书,请立诸葛亮庙,但刘禅认为这违背礼制,没有同意,于是百姓在四时的节日于道路上私祭诸葛亮。

直至景耀六年(26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29年后,在习隆、向充的建议下,刘禅才在距成都千里之外的沔阳为诸葛亮立庙。

那么,在小说演义中视诸葛亮为父的刘禅,为什么显得如此口是心非呢?其实,从真实的历史中不难理解这个问题。

当年,刘备对诸葛亮托孤时曾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虽然不敢真的“自取”,但在诸葛亮,其实他才是蜀国真正的执政者,而刘禅不过是一位象征性的国家元首。

从诸葛亮的千古名篇《出师表》中可以看出,通篇一大半都是在教育刘禅怎么当的。

《志》作者陈寿认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

”意思是说内政治理是他的长项,但打仗用兵其实并不是。

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偏要亲自领兵连年征战,而不能把军权交给更加具有才能的蜀汉将领,比如,每次随时,都有新创见,但都被诸葛亮否决。

因此,蜀汉也好、刘禅也好,都一直生活在诸葛亮巨大的身影之下。

这也就是为什么诸葛亮死后,刘禅迅速采取措施,淡化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

而蜀汉大臣李邈等人上书,也是出于这种心态。

当然,刘禅不可能公开否定诸葛亮,所以他定然还是要将李邈等人治罪。

但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什么又那么受到普通百姓的热爱呢?陈寿曾评价过这样一句话:“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虽然连年用兵,加重了蜀汉的负担,但他的为官清廉有目共睹,直到去世之时,他家中只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像这样的宰相,又怎能不令百戴呢? 随机文章两晋十六国风云录:西晋刘琨(西晋)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揭秘中国击落ufo外星人事件,飞碟被战斗机击落(美国军方吓尿)战斗机最快飞行速度3马赫,广州到北京仅需36分钟中国第一块区块链牌照发给谁,区块链上市公司排名(耳熟能详)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北宋官员高薪历代罕有:为啥仍未能“养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