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戎马一生,他都攻下过哪些城池呢?
【千问解读】
在古代的时候,我国的边疆一直被匈奴等外族人所侵扰,而历代也都在打击匈奴一事上投入了不少的人力与财力,但是有这样一段历史,在抗击匈奴成功之后,匈奴十余年不敢再来犯,也算是保了这个朝代的安稳,而这个抗击匈奴的人就是。霍去病一生攻下过四座城池,但是历经几千年也都没有改名,这些城池都叫什么?有没有你们的家乡呢? 霍去病与的缘分 其实说起来霍去病和汉武帝还是有几分缘分的,霍去病是作为私生子出生的,所以他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很少管教过他。
但是他有个好亲戚,那就是。
卫青大家应该都知道,当时姐姐当上太妃之后他也是在朝廷做将军。
而且霍去病出生的时候,名字还是汉武帝给起的,当时汉武帝刚得卫子夫所以很是恩宠,经常会到卫子夫的府上,但那一天不巧在卫子夫的府上病倒。
这时出生不久的霍去病被他的母亲带到卫子夫府上,但由于年纪尚小,所以就一直哭。
神奇的是,汉武帝在听到霍去病的哭声之后,立马人就精神了,于是便给他赐名叫“去病”。
汉武帝看上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由于小的时候就经常会碰到来卫子夫府上玩耍的霍去病,所以汉武帝对他一直印象都不错,长大之后也就随卫青一起跟在汉武帝身边。
而汉武帝也对射猎非常感兴趣,本来一般都是由卫青陪同的,但这次卫青有事,便交由霍去病陪同汉武帝一起去射猎。
后来汉武帝想试试看霍去病的箭术,于是便让他来试试看,谁知霍去病在马上一箭就射中了在跑的猎物。
这下汉武帝很是高兴啊,因为当时国家正处在培养人才的阶段,为了能够有更多的能人将士可以投入到保卫边疆的战斗之中,他开始培养霍去病的军事才能。
汉武帝培养霍去病 为了培养霍去病,汉武帝亲自给他灌输自己的军事理念以及打仗的思路,但是霍去病觉得,毫无作用,还是需要亲自到战场上感受才是最直接的教学。
出于看看霍去病到底几斤几两的目的,汉武帝和卫青商量带他去一次战场。
于是在公元前123年,17岁的霍去病就被卫青带着一起上了战场。
本来就是想让霍去病感受一下战场的氛围,顺便见识一下市面,也没要求他杀敌。
但是霍去病是真的勇猛,带着800名士兵一路冲锋,直捣敌人大本营,最后成功斩获匈奴2000余人,还有不少皇室也被他斩杀。
霍去病升为 这一战直接给汉武帝看懵了,他没想到霍去病那么猛,第一次上战场就立下了如此战功。
见状,汉武帝也是放心霍去病一人带兵抗击匈奴,于是他立霍去病为骠骑大将军,独自带着军队打击一块的匈奴。
而霍去病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他歼灭敌军近4万,俘虏匈奴人近5万,这场战役让汉武帝彻底掌握了祁连山以及焉支山一脉,匈奴人损伤惨重。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一路屡战屡胜,和卫青一起把边疆治理的安全稳定,有一年霍去病出去征战匈奴,大胜归来之后,汉武帝为了奖赏霍去病的赫赫战功,便打算赐一栋房子给他。
但是霍去病拒绝了,并留下了这一句被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话也充分表现出了霍去病极高的觉悟,以及报国的决心。
霍去病死,汉武帝伤心欲绝 但是这样的少年英雄却英年早逝,在霍去病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汉武帝得知之后悲痛万分,为了表彰他对国家的贡献,便召集铁甲兵护送遗体,并葬于茂陵,最后加封为“景桓侯”。
功在千秋的四座城池 第一个是武威,这座城池在公元前121年被霍去病所攻占,坐落在河西走廊之上,当时改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向世人彰显大汉王朝的武功军威,“马踏飞燕”就是这个国家的一个著名标志。
第二个是张掖,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这句话,大致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地处匈奴与南羌的交界处,把这里占领之后,就是把匈奴孤立起来,就像是斩断了匈奴人的右臂一样,让他孤军无援,所以起名叫做张掖。
第三个是酒泉,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是有些有趣的。
当年霍去病征战有功,于是汉武帝便赐予霍去病一坛酒。
霍去病在攻占这座城池之后,便把酒拿出来让大家一起享用,但是那么多人,酒却只有一坛,这怎么分? 于是霍去病想到把酒倒在泉水之中,让大家一起饮用泉水,随着便取名为酒泉。
最后一个是敦煌,这个想必大家要相对熟悉一点,毕竟现在那边也是一个不错的旅游胜地,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孤漠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在古代的时候,敦煌被称作“三危”,这三危指的是敦煌的三危山,三危耸立,如摇摇欲坠,是三危的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
而在古代,敦字有大的意思,而煌有盛的意思,所以连在一起就有辉煌盛大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霍去病为什么敢当着汉武帝刘彻的面,射杀李广之子李敢?
汉武帝刘彻送来10车美食,霍去病为什么不吃?
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赏赐美食的场景,但这类场景通常分2种情况:一种是皇帝真心赏识功臣,想给点嘉奖;另一种完全相反,皇帝忌惮这个人才故意赐有问题的食物,目的要么是提醒臣子该自尽了,要么毒死臣子。
举几个例子,《书·申渐高传》就记载南唐皇帝考虑到大臣周本威望太高,把他叫来赐了一杯美酒。
不料周本发觉酒有问题,把酒分给李昪,让李昪陷入左右为难。
而末年的名臣,则在接受的空盒子赐食后选择自尽。
综上可知,皇帝作为的最高统治者,都可能是对臣子的考验,身为臣子必须小心翼翼,才能保住自身平安。
都说读史可以明智,这里我们再讲一个典型例子,名臣霍去病,曾经在战场上收到了汉武帝送来的10多车美食。
霍去病的履历,完全是一部天纵奇才的功臣史。
出生于外戚贵家,是皇后卫子夫与大将军的外甥,偏偏他没变成纨绔子弟,反而在战场上所向披靡,17岁远击匈奴,因功获封;19岁封,灭数万匈奴人,俘虏大批匈奴上层贵族。
横扫漠北、打通河西、,以绝对的实力在21岁那年与舅舅卫青并列为大司马,享受的俸禄与卫青一样,霍去病俨然炙手可热,成了汉武帝面前的红人。
但与此同时,关于他的批评也随之而来。
其中一条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提出来的。
司马迁在《》中指出霍去病身上有不少贵族子弟的毛病:“......不省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 意思是说,霍去病从小锦衣玉食,所以不能体会底下人的苦难,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人人羡慕的将军,却不像卫青那样懂得体恤士兵,汉武帝送来的10多车美食,他自己吃不完,却不肯拿出来分一点给士兵们,即使他们已经饿得面有菜色。
但事实上,文臣武将相轻在各个朝代都属于常见现象,如果司马迁站在霍去病的位置,恐怕也要好好考虑这美食到底能不能吃。
首先,霍去病打仗擅长突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作包围,为了激励军中士气,他主张从匈奴那里抢吃的。
史书记载,霍去病打起仗来是这样的:“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取食于敌不仅可以为汉军省下钱粮,还可以保证汉军能长远跋涉、深入匈奴腹地,既然如此,霍去病为什么非要把美食分给士兵们,松懈他们的意志呢? 其次,不少史学家认为,霍去病是故意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好让汉武帝对他放心。
卫青也曾经是汉武帝面前的红人,但随着卫家势力的拔高,汉武帝有意让霍去病与卫青形成一种对峙状态,来维持朝政平衡。
所以霍去病21岁之后成为朝中新贵,卫青的光芒就隐去很多了。
霍去病对于这样的安排不可能一无所知,那么,他极有可能是摸透了汉武帝的脉,给自己打造了一个只会打仗不会收买人心的将领形象。
假设一个将领深得士兵爱戴,皇帝必然要忌惮他。
卫青就属于这种,霍去病吸取教训,反其道而行之。
当时没人觉得霍去病考虑长远,但霍去病去世20多年后,却发生了一件大事,证实了他有多高明。
这件事就是著名的“”。
由于被诬陷以巫蛊之术谋害汉武帝,卫家这一脉几乎被团灭,而霍去病的弟弟,明明与卫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没在这场灾祸中受到任何波及。
不仅如此,本就是靠着霍去病提携才进宫当郎官的霍光,一路青云直上,辅佐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废帝、4代帝王,名列“”之一。
汉武帝厚待霍光,除了他自己性格谨慎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哥哥霍去病给汉武帝留下了绝佳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