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曹丕和司马炎都靠禅让上位谁更没底线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简介:传统社会,帝王的权力最大。

登上帝王之路,最常用的办法是直接用武力夺取。

出游,看到那种排场,羡慕不已,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则说:“彼可取而代之”。

两位大丈夫

【千问解读】

传统社会,帝王的权力最大。

登上帝王之路,最常用的办法是直接用武力夺取。

出游,看到那种排场,羡慕不已,说:“大丈夫生当如此”。

则说:“彼可取而代之”。

两位大丈夫在秦末大动乱中揭竿而起,推翻暴秦以后又打了三年,最高刘邦获胜,成了的开国。

“一根杆棒打四百座军州都”,靠的也是武力。

孙悟空大闹天宫,叫嚣:“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终因武力不济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毛主席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确实把握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

武力夺取之外,另有一种办法叫禅让。

禅让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据说,中国时期实行禅让制度。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把舜留在身边参与管理。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又举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为继承人,最后族人拥戴禹之子为王。

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史书记载,禅让制只是到禹之子启就终止了,他建立了。

关于禅让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之中,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就曾经在《说疑》中说:“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竹书纪年》也记载:“尧德衰,为舜所囚。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比如,篡汉,用的就是禅让的办法。

里的和都是手握重权并且登上地位的权臣,他们走的也是禅让之路。

曹丕和司马炎能够顺利上位,与他们的父亲有关。

“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大事小事说了算,但从没想在做皇帝。

曹操学的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服从老东家的领导,表面上够低调。

上表称臣,劝说曹操称帝。

曹操对手下说:“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火上烤”。

当时,地方上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实力派,谁先跳出来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抢到了玉玺,贸然称帝,结果死得很难看。

曹操自己不称帝,对其他人也是个威慑。

所以,曹操说:“这天下要不是我,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称帝,有多少人称王。

” 的情况与曹操类似,都只要实权,不要虚名,活着的时候积累实力,保持忠于皇室的好名声,把夺权称帝的事情留给儿孙去做。

曹操死后,曹丕按照既定计划夺取汉室的江山。

一班文人和名士首先跳出来造舆论。

华歆上奏说,魏王的品德和功绩超过了历史上的圣王,早就有资格做皇帝。

汉献帝应该顺应历史大趋势和民心民意,把帝位禅让给曹丕,自己躲起来享享清福。

汉献帝当然也要挣扎几下,表示祖宗开创基业不易,劝百官不要逼他做亡国之君。

接着,华歆又找人上奏说,自从曹丕接任魏王以来,麒麟、凤凰、黄龙等纷纷出现,天降甘露,各种珍稀植物也不断出现,这些都是老天爷改朝换代的暗示。

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许芝则上奏说汉的气数已尽,接下来取而代之的是魏,并且引用谶纬之说来证明。

谶纬是古代关于历史演变的神秘预言。

历史上的《春秋演孔图》、《推背图》、《烧饼歌》、《马前课》都非常著名。

许芝说的谶纬是:“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

”这段字谜隐含魏取代汉建都的意思。

汉献帝以谶纬属于虚妄之言不予采纳,与华歆齐名的则上奏说,任何朝代和国家都有盛衰兴亡,汉朝坚持了四百年,现在已经差不多,再不退位会倒大霉。

文人讲道理,尽管有时候讲的是歪理,毕竟还是理。

曹洪、曹休等人干脆带着武器和人马到皇宫里去抢夺玉玺,逼迫汉献帝让位,直至把保管玉玺的官员祖弼杀死。

汉献帝被逼无奈,只得发布诏书,宣布让位给魏王曹丕。

曹丕求之不得,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建议再推辞一下,免得天下人。

曹丕觉得有道理,上表又谦虚了一下,说自己还不够格,请求寻找更合适的人。

曹丕不说汉献帝不该退位,只说自己不够格,明显要终结汉朝的统治。

这一招,搞得汉献帝不知所措。

一直在前台操作的华歆跳出来说,禅让这种事终归不是一次就能成的,要汉献帝再发一道让位诏书。

眼看帝位伸手可得,曹丕又考虑到舆论和后人评价的问题,皇帝要当,但不能留下坏名声。

谋士献计,先把玉玺退还给汉献帝,让华歆督促造一个受禅台,而后举行一个隆重的禅让仪式。

经过如此曲折的过程,处心积虑要做皇帝的曹丕终于如愿以偿。

登上帝位的曹丕说了一句话:“舜和禹禅让的事情,我终于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

” 曹丕篡夺,司马懿是主要谋臣之一。

后来司马炎从魏主手里夺权如出一撤,只不过更加直接而已。

司马炎直接跟曹奂说:“你老兄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国,干脆把天下让给我得了。

”没几天,、裴秀等人就造好了受禅台,曹奂按照汉献帝的老办法,把帝位让给了司马炎。

三国中的禅让,从汉献帝和魏主曹奂的角度来看,表面上是让,实际上是不得不让。

从曹丕和司马炎的角度来看,要做皇帝,又故作低调,恰如民间所说:“既要做婊子,又要立贞洁牌坊”,这正说明了传统政治文化的虚伪性。

“”,阴谋权术往往以仁义道德的面目出现。

随机文章宋朝历史上获评价最高的皇帝是如何拒吹枕边风?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宇宙中黑洞是否真的存在,黑洞被证实真实存在/最恐怖星体神仙为什么不能结婚,仙界资源有限/神仙结婚生子会让仙界被挤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麴义是三国的一员猛将,为什么却非常大没有名气呢?

说起名不符实的武将,那可太多了,有的人名气大得很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有的人几乎名不见经传,却是武力值爆表的猛将。

麴义虽名不见经传,但却有值得骄傲的成就,然而关于他的史料毕竟太少,因此本文只好在界桥之战前的形势上大费笔墨。

麴义:足下比颜良、文丑若何? 在汉末三国,大小军阀相互混战是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点,一股势力的壮大常常伴随另一股势力的覆灭。

前,就是通过兼并其他势力逐渐成为实力最为雄厚的割据军阀,其中一个最为强劲的对手就是占据幽州的。

袁绍最初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他显赫的身世和一帮谋臣猛将的辅佐。

首先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曾叔祖父袁敞、祖父袁汤及生父袁逢、叔父袁隗四代人都担任过的“三公”之职。

古人将提拔自己的人看做老师,时代的考生又会拜中举时的主考官为师,没有设立丞相,“三公”的权力仅限于推举、劝谏,而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大臣,推举的人之多已经达到了“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地步。

“四世三公”的家世让很多士人都依附于袁绍,也让他的仕途走了很多捷径。

例如“军无斗粮”的他能够从“带甲百万”的韩馥手中轻而易举的夺取富饶的冀州作为最初的根据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馥认为自己是袁氏的门生,且才能不如袁绍而“主动”让贤。

再者袁绍手下聚集了一大批智谋之士,这些人很多都是慕名由韩馥那里转投到他的帐下的。

例如在刚刚归顺袁绍后就为他量身定制了图取天下的方针,足以与的“”媲美:第一步是稳定冀州;第二步是剿灭公孙瓒、据四州之地;第三步“挟天子以令诸侯”,最早也是由沮授向袁绍提出的。

从后来我们知道,袁绍完成了前两步,但最终因为不肯主动迎接而错失良机,后来意图夺回天子与在官渡大战失利后不久病死,未能完成霸业。

纵观袁绍一生,最为辉煌的莫过于在第二步时兼并公孙瓒了。

袁绍与公孙瓒的过节主要有两次: 一是在诸侯讨伐的时候,派遣在阳城抵御董卓的军队,作为盟主的袁绍却从中作梗派遣部下周昂攻取孙坚所领的豫州,袁术派公孙瓒的堂弟协助孙坚抵抗周昂未能取胜,公孙越却被流箭射中而死,公孙瓒为此迁怒袁绍。

袁绍为了赔罪把自己渤海太守的印绶让给了公孙瓒另外一个堂弟公孙范,公孙范到渤海后立马与公孙瓒联合进攻袁绍; 二是袁绍失去渤海后打算夺取冀州,因担心实力不够就听从谋士的建议邀公孙瓒袭取冀州,可最后在公孙瓒的胁迫下韩馥却选择投降袁绍,整个过程袁绍不费,公孙瓒因此不满。

裴注版《袁绍传》及《公孙瓒传》记载,公孙瓒在公孙范的协助下大破青州、徐州一带的黄巾余党,然后屯兵于广宗(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连冀州下辖的郡县官员都望风而降,袁绍担心公孙瓒的实力膨胀对自己不利,就亲自率军征讨公孙瓒,双方在离界桥南二十里的地方开战,这场战斗就被称为“界桥之战”。

首先在兵力上袁绍就远远弱于公孙瓒。

在战斗开始时,公孙瓒将三万步兵布成方阵,左右各辅以五千,又调动了白马义从作为中坚部队,这是当时战斗力极强的部队。

公孙瓒在割据幽州后常常与北边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并多次大捷,因为他骑的是一匹白马,胡人就相互告诫要避开一位骑白马的将军,公孙瓒知道后就挑选了几千名健将让他们也骑着白马,作为自己的护卫队,因此被称为“白马义从”,而袁绍这边却只有数万步兵。

一般而言,骑兵的战斗力要强于步兵,公孙瓒出动的又是王牌部队,况且兵员数量也远远大于袁绍,可见从实力对比上袁绍根本没有赢的希望,然而界桥之战最终还是以袁绍的完胜告终的,这其中多亏了一位在历史上不太出名的猛将——麴义扭转了战局。

麴义,生卒年不详,是东汉末年军阀袁绍部下的将领 麴义不论是在《》还是在《》中都着墨不多,因此同高顺一样名不见经传。

根据王璨《汉末英雄记》的记载,麴义长期生活在凉州,熟悉羌人的战法,训练出来的士兵都很善战。

他原为韩馥部将,后来反叛韩馥,韩馥率军攻打他反被他击败,当时袁绍与韩馥就与麴义勾结起来,麴义自此成为袁绍部将。

面对敌众我寡的局势,袁绍并没有畏惧,他命麴义率领八百人为先锋,后面紧接着一千名弓箭手。

公孙瓒起先将白马义从分为左右两队,两边的弓箭手相互照应,声势非常浩大,史书对此描写的很夸张,“旌旗铠甲,光照天地”,但当他看到对手的兵力很少后就放弃了原来的阵法,直接率骑军冲杀过去了。

麴义看到的公孙瓒也并没有慌张,展现出了大将临危不乱的气概。

他命士卒隐藏在盾牌后面不动,等公孙瓒率军杀到时,麴义军同时张开弓箭射击,又扬起灰尘大声喊叫,公孙瓒军大乱,麴义军趁机发挥了步兵短距离厮杀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公孙瓒的白马义从几乎丧失殆尽,大将严纲也被麴义临阵斩杀。

公孙瓒精锐尽失,其他步骑兵也大多溃散,麴义又追至界桥再次击败公孙瓒,然后直逼公孙瓒的大营,留下守营的士卒也被麴义击散。

此时的袁绍看到公孙瓒兵败一时冒进只带了十余名弓箭手和几百个持大戟的护卫迎了上来,却被公孙瓒的二千多名骑兵团团围住,并不间断地向袁绍放箭,袁绍也令弓箭手胡乱放箭,公孙瓒部将不知道被围的是袁绍又刚吃过败仗,就渐渐散去了,后来麴义率军赶来,袁绍之围才被完全解开。

界桥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麴义展现出了一位名将的风采,以单纯的步兵打败了步骑兵混合的方阵,当然这样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绝无仅有的,单单汉末三国就有三例。

除此之外,还有名将“”,以八百勇士击败的十万大军;东吴名将曾率百人偷袭四十万大军的曹营,后来被《三国演义》加工成“百骑截魏营”的故事。

另外西汉时的在平定“”时率领壮士十人夜劫吴营也堪与此媲美,最后十人中只有一人生还,吴王刘濞看十个汉军战斗力就这么强竟然连夜逃跑,吴军不见吴王,自乱阵脚,为汉所败,楚王刘戊自杀。

然而相比张辽、甘宁的享有盛名,麴义却显得默默无名,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他只一个回合就丧命于之手,此后本应属于麴义的功劳也被作者归到袁绍另外两位大将——颜良、文丑名下。

在演义的描写中,斩颜良、诛文丑后与人交战总要先问一句“足下比颜良、文丑如何”,而同样在袁绍帐下,论勇麴义毫不逊色,论谋则远胜颜良、文丑。

史书记载后来麴义因居功自傲被袁绍处死,而其中原由现在也无法得知,一代“名将”就此黯淡在历史长河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宋英宗赵曙这三人竟然不愿意当帝王?

有人篡权也要当,也有人被推上龙椅却不愿意坐,真是什么样的奇葩都有啊。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不愿意当皇帝的都有谁吧! 英宗赵曙是宋朝第五帝,是宋仁宗弟弟濮王的儿子。

仁宗久未得子,后得二子又相继夭折,赵曙因此两次被立为皇储,又两次被废储,对皇权的残酷性多少有些了解。

仁宗病逝后遗命赵曙登基。

已被闲置16年的赵曙生怕成为皇位更替斗争的牺牲品,遂称病坚辞。

大臣们只好用担架将赵曙抬出,将其推坐龙椅之上,跪拜山呼万岁,才完成登基大典。

赵桓 钦宗赵桓是宋朝第九帝,徽宗长子。

金军南下河北沦丧后,徽宗为避免成为“亡国之君”,赶紧下诏令赵桓嗣位。

赵桓深知自己的角色,不肯从命。

后徽宗设计假命赵桓前往探病,等他到来时让宦官给他穿戴龙袍,赵桓拼命挣扎以致昏厥。

赵桓继位两年后,金军攻陷汴京,父子二人皆被俘虏,死在异域。

宁宗赵扩是宋朝第十三帝,光宗次子。

光宗父亲病逝时,光宗拒绝亲自主持丧礼,因带头不孝被群臣废弃,众人决定拥立赵扩登基。

然而赵扩唯恐步其父不孝后尘,为天下唾骂,极力推辞,最后被太皇逼着登基,。

在皇位至高权力的诱惑中,这些皇帝还能保持理智,实属不易,比起那些杀兄弑父的屠夫来说,胜过太多了。

随机文章『金屋藏娇』的典故?如果有一天火星撞地球,两者都将毁灭(可能性为0)达芬奇在历史上消失2年,穿越到未来/传说达芬奇是外星人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揭秘小孩怎么投胎选父母的,你家宝宝是来讨债的还是报恩的呢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三国中曹丕和司马炎都靠禅让上位谁更没底线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