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延之死真相诸葛亮设计诛杀魏延确有其事?
【千问解读】
解读熟悉的朋友应该都了解这个人,在《》魏延因为勇武被重用,因为脑后长有反骨被诸葛亮设计诛杀,换句话说魏延就是蜀汉集团内部最大的反派。而事实上,魏延是死的最冤的人,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学者产生共鸣,这些学者一致认为魏延没有反叛之心,《三国演义》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但在魏延的死亡过程上,却是。
那么魏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死亡过程?他的死亡真是诸葛亮设计的吗?提到魏延不得不说他的子午谷奇谋,这个计划如果实施,能不能成功?网络配图 一、后事安排 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诸葛亮在病逝前,安排统领大军返回蜀境,命魏延、断后,并说魏延如果不听从安排,则蜀军主力立即开拔。
果不如其然,魏延听闻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认为北伐事业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人而中断,他愿意率领军队继续作战,并强调说他不愿居于杨仪之下。
把魏延的意思表述给杨仪,杨仪知道后,率领大军随即开拔。
按史书记载杨仪出身荆州襄阳,并且做事干脆利落,许多事情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
诸葛亮对后事安排的心思是,不要求领军者有帅才,要求领军者能够把大军顺利带回蜀汉。
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后事安排并没有设计陷害魏延,诸葛亮的想法是保护大军周全。
明显大军在魏延的手里,就不符合诸葛亮的宗旨;大军被杨仪带领,会让大军撤退时井然有序不致慌乱。
魏延当时态度是“诸葛亮死了我是老大,你们得听我的,军权必须由我来掌握,我们要北伐,北伐,北伐!” 二、魏延之死 魏延知道杨仪撤退的消息后,不顾大军背后的安危,抢在杨仪前面烧毁栈道。
魏延、杨仪两人互相上表说对方谋反,、力保杨仪不会谋反。
而杨仪命王平挑战魏延,王平将魏延的军队骂散,使得魏延亡命汉中。
杨仪又派追上魏延将其斩杀,马岱把魏延的头颅交给了杨仪,杨仪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骂道“你不是厉害吗?你再厉害看看!”可笑的是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对的头颅也说了类似的话,即“云长公,乎?”网络配图 深夜按,《》记载,魏延的想法是想杀死杨仪,而不是去投降曹魏,他很可能成为诸葛亮的军事接班人,魏延怎么会反叛呢?陈寿对魏延的评价是很公正的,算是给魏延平反了。
我们不妨仔细想想,魏延真的是想杀死杨仪吗?答案是这样的,但魏延更多的想法是贪恋杨仪手里的军权,他把杨仪杀死,才会比杨仪高出一头,才会有机会独领军队进行作战。
但魏延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他的是非常极端的。
即使他没有反叛的打算,但他烧毁栈道的行径已经把他送上了不归路,因为修复栈道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正是因为魏延这种行径,董允、蒋琬才会怀疑魏延谋反。
魏延这时真是有口难辩,说到底魏延没有政治头脑,害死魏延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三、子午奇谋 子午谷奇谋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记载,魏延向诸葛亮请命,给予他一万精兵,两人走不同道路会师于潼关,如故事。
《魏略》记载更加清楚,魏延认为长安夏侯楙胆怯,他率领五千精兵由子午谷进兵,直抵长安城下,夏侯楙会不战逃命,那么长安就会唾手可得。
但这两个记载中,魏延的建议都被否决了,使得魏延认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网络配图 深夜按,《三国志》记载中,、邓芝已经作为一支疑兵来吸引敌军主力,而陈寿没有说明魏延要走崎岖山路,那么诸葛亮、魏延就没必要分兵,如果分兵,很容易被敌军各个击破。
但在《魏略》中,则写明了魏延想走崎岖山路,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按照《魏略》的说法,魏延是能攻下长安的。
原因一,《魏略》是魏人撰写,魏人对魏国当时的情形很了解,他认为魏国当时西北防守薄弱,容易被魏延搅个天翻地覆;原因二,用的观点来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脱离魏国的管控,而诸葛亮以后的两次大规模北伐,就没有这样的战果了,说明魏国加强西北的防守了,也就是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原因三,魏延从公元219年到公元227年的八年时间里,一直驻守在汉中,作为临近敌军的地方司令,他会时刻调查留意关中的动态,他能说出那番话,说明了魏延掌握了足够的资料,他对魏国有了足够的了解。
认为魏延不会成功的,无非就是说道路崎岖,万一被敌人堵截就会。
但前提必须是有敌军,关键是当时没有魏军注意子午谷的动态。
魏国邓艾对蜀国的心理把握的就很准确,所以他才会敢冒风险偷渡阴平,最终灭亡蜀汉。
魏延的才能非常突出,相应他的性格也非常突出。
他的性格既给了他发展的机遇,也使他最终身败名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评价颇高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哪位?
春秋时期,此国被楚、秦、巴三国所灭
彼时,楚国和的百年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不过,在春秋初期,在楚国的旁边,却存在一个可以威胁到楚国的大国——。
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庸,古国名,出自帝颛顼,据载曾随同周武王灭商,为牧誓八国之一。
民间有“东方斯巴达”之称。
春秋时,是巴、秦、楚间地位较高实力较大的国家。
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
在春秋初期,庸国曾经派遣大军进攻楚国,本想消灭楚国,没想到却被三国联合消灭。
一 首先,在周朝这一历史阶段,庸国曾经盛极一时,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括地志》载:“方城山,庸之都城。
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曰方城。
”由此,对于庸国来说,其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
除了自身实力不俗,因为曾经帮助周武王消灭,所以庸国君主的爵位还是伯爵,地位子爵的楚国之上。
而对于楚国来说,正是因为爵位较低,所以才擅自称王。
由此,在春秋时期,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的庸国,成为楚国的劲敌。
二 和庸国相对应的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其核心区域也在今湖北省一袋。
所以,庸国和楚国之间的冲突和较量,自然是在所难免了。
不过,在周朝时期,庸国却能够长期称雄于楚国、、秦国这三个大国之间,而且曾连续多次击败过楚国的入侵,甚至还因为过于强盛,因此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
《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严重的饥荒,西戎从西南方向杀来,到达东南部的阜山,除了西戎,对于楚国旁边的庸国,也趁机发难,率领大军进攻楚国,甚至想要借此机会来消灭楚国。
三 在此背景下,面对庸国等诸侯国的大军,楚国在位的君主一度想要迁都,以此来暂避锋芒。
不过,在大臣的建议下,楚庄王还是放弃了迁都的打算。
对此,楚国一方面派出大军来抵抗庸国的进攻,另一方面,庄王火速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
在地理位置上,秦国和巴国也和庸国相邻,而且处在庸国的身后。
在楚庄王的提议下,秦国和巴国决定派出大军攻击庸国的背后。
在“”的原理下,庸国从楚国撤回了大军,而楚国大军则紧随其后,和秦国、巴国一起包围了庸国的都城。
四 最后,楚庄王自率少量兵力扼制临品,命子越、子贝二大夫各率一部分别自大溪、仞(均在今十堰东南)向庸都进发,而攻之,大败庸军。
由此,对于楚国、巴国、秦国这三国的大军,因为兵力上的优势,从而攻破了庸国的都城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一带)。
对于楚国君主楚庄王,因为消灭庸国,可谓实现了“一鸣惊人”的壮志。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楚国攻灭在江、汉流域的劲敌——庸国,消除了北进争霸的后顾之忧。
巩固了其在江汉流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其争霸中原创造了必要条件。
至此之后,楚国得以全力和晋国争霸中原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