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不把刘备囚禁到死 奸雄大意了还是刘备心机婊
【千问解读】
被杀后,与一同回到了许都。当然,刘备的本意是拒绝的,因为他知道,一旦进了许都,身家性命便从此不由己。
可他拒绝不了。
刘备虽身在许都,但却一直在等待机会,一个可以逃出去的时机。
他没有想到,这个机会来的如此之快。
1.美妙的时机 《演义》第二十一回记载,吕布被杀后,刘备随同曹操回到了许都。
不久,就发生了煮酒论英雄之事。
而在煮酒论英雄的第二天,感觉不够尽兴的曹操又再次请刘备一道喝酒。
喝着喝着,突然进来一个人前来汇报军情。
网络配图 原来,刚刚攻破了劲敌,声势一时无二。
与此同时,南边的称帝后骄奢过度、不体恤民心,导致众叛亲离。
自知大势已去的袁术便打算往北投奔袁绍。
如果袁术北归袁绍,情形自然会对曹操有所不利,这是曹操不愿看到的。
刘备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主动请缨前往阻拦袁术: “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也。
” 曹操一听,正和自己心意,便当场允诺了刘备的请求。
第二天,刘备便和朱灵、路昭两人一同出军徐州以阻击袁术。
这一下,刘备终于龙归大海。
第二十一回所记载的这件事于史有征,虽然细节是虚构的。
对于曹操让刘备率军阻拦袁术一事,《·武帝纪》记载如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
” 下邳即徐州的治所,即州政府办公所在地。
“要”通“邀”,在这里表示拦截、阻拦之意。
术指袁术,公即对曹操的尊称。
所以,简单翻译下便是:袁术想要从下邳往北走,曹操派遣刘备和朱灵前去阻拦。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这件事也记录在《三国志·刘备传》中,内容与《武帝纪》所说的大体一致。
唯一的区别是,在《刘备传》里,曹操一共派了两个人跟随刘备,一个是朱灵,还有一个是路招。
问题于是来了。
在被吕布二次打败后,刘备投降了曹操。
曹操的谋士一眼看出刘备不是甘居人下之人,所以立劝曹操除掉他。
然而曹操以“杀一人而失天下英雄”的缘故没有听从。
在当时的情形下,不杀刘备是曹操所做的英明决策,但他明知道刘备是个有野心的枭雄,为什么敢派他去阻拦袁术呢,这不是明摆着给对方龙归大海的机会吗? 2.曹操犯二? 通常的说法是,曹操犯了糊涂。
他在没有与谋士、程昱等人商量的情况下,独自做出了派遣刘备出征的决定。
事后,郭嘉、程昱听闻此事,赶紧来劝曹操:刘备不能放。
曹操此时才恍然大悟,于是赶紧派人去追,但是“追之不及”(《武帝纪》)。
显然,为时已晚。
网络配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不犯错呢?曹操也是人,犯错也情有可原嘛,这样看来,整件事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没毛病。
然而,未必。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件事情。
先是,袁术在扬州混不下去了,于是想要北上投奔袁绍。
但如此一来,袁绍的势力会变得更雄厚,这是曹操所不愿见到的。
因此,曹操派了刘备和自己的亲信朱灵、路招两员将领前去徐州进行阻击。
刘备大军顺利到达徐州等待袁术的到来,然而不成想,袁术还未走到下邳便病死了,如此一来,任务算是自动完成了。
刘备便下令让朱灵、路招回军许都,他自己则趁机杀掉徐州刺史车胄。
就这样,徐州重新回到了刘备的怀抱,刘备也因此正式与曹操公开决裂。
仔细阅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一大疑点: 阻击袁术是一件大事,曹操为此还特意派出了两员大将,这样的事件曹操真的会不跟重要的谋士商量便擅自做主? 史书上只记载了郭嘉、程昱反对此事,然而,我们知道,曹操最重要的谋士还有与两人,他们的态度如何史书上却只字不提,这其中有没有猫腻呢? 一个合理的猜测是,虽然郭嘉、程昱反对刘备出征,但荀彧或荀攸却持赞成态度,权衡利弊之下,曹操最终听从了后一方的建议。
那么,曹操是基于什么考量而放任刘备出征袁术呢?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3.曹操的算盘 曹操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地响。
在他看来,选择刘备有三大好处: 第一,在名义上,曹操和袁术仍是盟友,双方没有正式决裂。
一旦自己亲自出征或派手下亲信阻击袁术,很可能会激化与袁绍的矛盾。
如此一来,双方的决战很可能会被大大提前,但此时的曹操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所以他尽量避免这样做。
选择刘备则没有这样的担忧。
因为刘备曾经是徐州牧,现在是豫州牧,名义上也是一方诸侯,并不属于曹操的亲信部下。
出了事,中间有缓和的余地。
第二,刘备与袁术有仇。
死后,刘备领徐州牧。
不久后,袁术便起兵攻打徐州,而正因为这件事,刘备才失掉了徐州。
因此,两人早有仇隙,让刘备去攻打袁术正是让他去的。
于情于理,刘备都不会放过袁术。
第三,袁术此行是去投靠袁绍的,让刘备去阻击袁术,无论成败,刘备都会得罪袁绍。
网络配图 加之刘备与公孙瓒是同学,两人曾经过从甚密,而公孙瓒与袁绍是死敌,所以刘备与袁绍本来就有怀疑的底子。
这样一来,刘备即便想要脱离曹操,他也不能投奔袁绍,进而很难找到合适的容身之所。
到最后,刘备就只能乖乖地待在曹营为自己所用。
可见,对于刘备的出征,曹操是颇费心思的。
当然,不止如此。
在实际操作层面,曹操还专门派遣了朱灵、路招两员大将。
再者,此次出征的士兵都是曹操阵营的部队,刘备没有群众基础。
这样一来,刘备即便有野心,他又能翻出什么浪花呢? 然而,曹操还是失策了。
他严重低估了刘备的野心与胆量。
事在人为,能为人所不能为的正是英雄。
刘备就是这样的英雄,或者枭雄。
曹操没有料到,刘备这样一个在军事上屡遭失败的人,竟然有勇气在自己眼皮底下举兵叛乱,而且还是那个去年刚被自己攻破的徐州。
虽然口头上称呼刘备是个英雄,但从心底里,他对自己的手下败将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正是这一失误,造成了在与袁绍备战的关键时刻后院失火。
徐州被刘备所夺,紧接着,许多郡县纷纷叛曹归备。
一时间,曹操处在了多面受敌的危险境地。
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一代奸雄曹操评价颇高的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哪位?
解密:孙权为什么会在赤壁胜利后反而投降一代奸雄曹操?
但是,孙权在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了曹操,获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那时的孙权,是何等的豪壮!可是,孙权在后又夺取了荆州的江北南郡,建安二十年又从手中夺回了江南三郡;同年,孙权在濡须又没让曹操占到便宜。
就是在这样一种各方面都有利的形势下,孙权在建安二十二年向曹操投降了!而这一年,东吴并没有其他大的战事。
孙权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向曹操投降呢? 孙权当时所处的形势 当时孙权的东吴政权,占有了江南和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也是当时的中国除了曹操以外的一支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同样,孙权也成为曹操最主要的攻击目标。
赤壁大战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结束,此后,曹操和孙权都有哪些交战呢? 建安十四年春天,曹军来到谯县,制造快船,操练水军。
秋天从涡水进入淮河,渡过肥水,屯兵合肥。
建安十七年冬天曹操征伐孙权,第二年春天进军濡须口。
曹操攻破了孙权的江西大营,擒获了孙权属下的都督公孙阳,然后撤兵回去。
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率兵征讨孙权,双方没有发生较大战事。
建安二十年八月,孙权率军十万包围了合肥。
当时,守卫合肥的曹魏主将是,整个合肥城只有区区七千多人,然而,就是这个张辽,却将孙权打败,还差一点儿活捉了孙权。
建安二十一年冬天,曹操率军来到居巢。
第二年春天对孙权的濡须口发起了猛攻,孙权败退而走。
曹操这时候在其他方面有什么大战呢? 建安十六年(公元206)七月曹操亲征关中的、韩遂,年底平定。
建安二十年三月进攻汉中的张鲁,十一月张鲁投降。
可以看出,从曹操这这方面来说,他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在孙权。
另外再看看刘备和孙权的战事。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孙权以刘备已经得到益州为由,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因为在赤壁大战时,刘备以自己土地太小为理由,要求孙权借给他荆州的南郡。
刘备推脱不还,说等到得了凉州,再把荆州还给他。
孙权非常生气,派遣夺取了长沙、桂阳和零陵三个郡。
刘备也攻下了原属孙权控制的公安。
由于曹操占领了汉中,随时都有可能进攻成都,刘备提出来和孙权讲和,于是,两家将荆州分属,江夏、长沙、桂阳归东吴;南郡、零陵、武陵归刘备。
在此期间,刘备和曹操只在汉中有战事,曹操留在汉中的大将是、,刘备的大将是。
到建安二十三年刘备进攻汉中,第二年收复。
这是在孙权投降曹操以后的事情。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孙权的战事最多,形势最为严峻,他不仅战线长,而且要面临着两大敌人的威胁,而这种威胁还都是致命的。
刘备不是已经和他讲和了吗?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还是他的威胁吗? 荆州是东吴的命脉,刘备对于东吴的潜在威胁更加严重 刘备于公元十九年攻进成都,投降。
刘璋这个人没有多大的能耐,但由于在他执掌益州期间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所以这益州还算富庶。
再加上益州各郡大部分都是投降的,刘备得到整个益州,并没有太大消耗,所以,益州的获得,是让刘备得到了一个大大的便宜。
有了益州的刘备,再加上荆州的江北部分,可以说,刘备已经成了气候。
这也是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吧。
孙、刘虽然讲和,但对于孙权来说,西属的荆州却是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随时都有可能把他勒死。
孙权的战线分为东西两线,东线战事主要围绕在居巢,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巢湖地区。
这一地区对于曹操很重要,孙权由此北上,可以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这要比刘备得到一个汉中要严重的多。
对于东吴来说要轻于曹操,因为这儿长江水面宽阔,曹操要想过江,恐怕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才行。
当然了,土地是越大越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丢了这一地区,也不是孙权所愿,只不过,孙权更大的忧患在于西线。
西线就是荆州。
刘备西征入川,留下守卫荆州。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家发生了战事,虽然达成了和解协议,土地也都有了归属,但由于这是三家的一个纠结之地,就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
荆州地区对于孙权来说就像是自己的脖颈,无论是刘备还是曹操,只要倒出手来,打出来就能卡住他的命脉。
假如从荆州地区攻击东吴,顺流而下,孙权将彻底失去优势,陷于十分被动的境地。
两相比较,西线要比东线更为重要。
荆州的关羽并不是刘备一般的将领,他是一个有战事决断权的将军。
还在徐州时,刘备就留下过关羽独立守备小沛;曹操攻打荆州时,关羽独立率领过水军,刘备能够渡过沔水暂时脱离危险,也幸亏得到关羽的接应。
纵观刘备集团,除了刘备也只有关羽能够独立带兵。
所以说,东吴会不会受到来自西线的攻击,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刘备,更多的还要看关羽。
正因为如此,孙权必须在两线都准备应战。
后来孙权曾经想结好关羽,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求婚,也是这种担心的一种表露。
这虽然是后话,也充分说明了荆州对于孙权的重要性。
东线应付曹操,西线还得重点防备关羽,凭东吴的力量,恐怕还真有点儿疲于应付。
假如这时候能够把战事停下来,孙权一方面能够得到喘息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专务西线,换句话说,在东线罢战就是为了专心西线防务,得机会进攻夺回荆州,这恐怕就是孙权投降曹操的本意吧。
孙权投降,用当时人的话说,不过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出于真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那曹操为什么会同意呢?就当是的情况来说,刘备准备着要和曹操夺取汉中,关羽在荆州随时可以进攻襄樊,孙权又时时惦记着合肥,这东西来回的跑,也有点儿疲于奔命的意味。
虽然说曹操是家大业大,但在外的将军手里有兵,曹操是不能长期让他们“独立自主”的,这样他一个人就得来回跑。
也许,孙权看明白了这一点,知道有这种和解的可能,所以才提出来和曹操和解。
顺便说一句,这种投降,其实际意义就是一种和解。
孙权投降,为他日后偷袭荆州获得了成功,因为他攻打关羽是“请示”过曹操,打着是为朝廷出力的旗号进行的。
或者说,曹操所以放任他孙权攻打荆州获利,就是因为有了建安二十二年投降的这个基础。
偷袭荆州得手给孙权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这让东吴的力量更加强大,政权更加稳固,但作为一个日后的来说,总感觉这气节方面非常有问题。
这不由的让人想起了周瑜,假如周瑜在,他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来应付这种局面呢?! 随机文章悲催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惨遭鱼雷偷袭沉没(死323人)揭秘苏联为什么没有登月,连续四次试射N1火箭均遭失败(前功尽弃)淫欲魔王阿斯莫德,诱骗俊美人类关至第二层地狱(至上四柱之一)神仙千里眼顺风耳来历,历史著名人物被后人崇拜演化成神仙物质十二态的名称和特性,爱因斯坦预言预言物质新形态被证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