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李密的《陈情表》竟是一篇救命的文章!
【千问解读】
《陈情表》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上面这篇文字,是汉末与西晋易代之际,一个蜀汉旧臣名叫李密的人写的,而且是写给当朝西的。
魏晋时期,臣子向皇帝陈述事情,被称为上表,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表以陈请”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李密上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晋武帝陈述他不能应诏,进京赴任的理由。
他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触怒统治者,引起统治者的猜疑和忌恨,所以,他采取了以情动人的叙述策略,尽量渲染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也直接表达了他对新君的效忠之情。
后人有好事者,遂称之为《陈情表》。
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他生于公元224年(魏文帝黄初五年),卒于公元287年(晋武帝太康八年),终年63岁。
《晋书》中有他的传,被列为“孝友第一”,算是当年的道德模范,十佳青年。
如今在他的出生地,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石崖上还刻着一个遒劲的“孝”字,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孝字,有“中华第一孝”之称。
山上的龙门寺内,则供着李密的牌位。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
公元263年,那一年他39岁,魏国发兵入川,把蜀国灭了。
次年,废了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晋武帝。
这个晋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出名的原因,主要是他在政治上的昏聩和生活上的荒淫。
西晋王朝的短命,和他的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史书上说他“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这固然有拍皇帝马屁之嫌,但也不排除其性格当中真有一点宽厚的品性。
史书上还具体描绘过他的形象,长得也是“发委地,手过膝”,与民间对的描述好有一比,这似乎成为二人性格上或有相近之处的一个证据。
但刘备既不荒淫,也不昏聩。
不过,晋武帝处在三国乱世的尾声,作为一国之君,把“稳定压倒一切”当作国策,也在常理之中。
所以,虽然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帝位,有他残酷的一面,但对于曹奂本人,以及蜀、吴的和,在生活待遇上也还能做到优厚有加。
刘禅能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甚至忘了亡国之痛。
总之,他在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向一个蜀汉旧臣发出盛情邀请,这里面固然有笼络人心,装点门面,稳定局势的现实政治考量,却也不排除他对李密才德的欣赏。
无奈,李密并不领情。
李密这个人,其实很不简单。
他的祖父李光,在蜀国曾做过朱提太守,是蜀国的老臣;他的老师谯周,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博学广识,曾是蜀国的一块招牌,经举荐,一直做到光禄大夫。
魏将邓艾率军直取蜀国,他曾上疏劝刘禅降魏,后以主降有功,被魏封为阳城亭侯。
谯周的学生,除了李密,还有撰写《》的陈寿。
谯周有“蜀中”之誉,他的门人则把李密比作七十二贤人里的子游和子夏。
这二位在孔子的学生中都是以文学著称的,我们据此猜想,李密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据史书记载,他博览五经,尤长于《春秋传》。
而且,他少年得志,出名很早,年轻时做过蜀国的尚书郎,就是为尚书掌管文书章奏的官,属于现在的“大秘”。
后来做到大将军主簿和太子洗马这样的官职,都是管理文书典籍,为领导办理事务。
他的同学陈寿对他的评价是“机警辩捷”四个字,可见他不仅聪明,而且能言善辩。
据说,他曾经出使东吴,他的辩才给东吴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像是再世。
实际上,这个人的德行和才干,早在邓艾将军平蜀之初,就已被曹魏政权注意到了,所以才有“闻其名,请为主簿”的说法。
不过,李密并不接受。
后来他在《陈情表》中也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公元267年(泰始三年)春,晋武帝直接下令,要他到京城洛阳来做官,郡、县两级都催他赶快上路。
这时,他才真正陷入了绝境。
一方面,君命不可违,何况他还是个“亡国贱俘”,其身份地位是如此“至微至陋”,能得到新君的恩宠,已经是天上掉馅饼了,又怎敢对皇帝说“不”呢?他或许听说过的故事,这位当代名医,厌倦了的专宠,借口妻子有病,跑回家中。
曹操“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他的这种态度终于把曹操激怒了,派人前去调查,如果他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小豆四十斛,并宽限他的假期,如果其妻没有生病,就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虽有为他说情,曹操还是把他杀了。
事实上,任何专制统治者都不能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做臣子的,永远只有服从,没有别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李密或许确实尚未做好去新朝为官的准备,或者他真有难言之隐,老奶奶需要他的照顾。
总之,他选择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隐情,诚惶诚恐地写了这个“表”,在他,怕也是。
李密的这个《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读者,他的阅读感受,将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身家性命。
所以,下笔之前,作者不能不对写什么和怎么写认真地思索一番。
关于“表”的写作,历来是有说法的,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讲到“表”,他引别人的说法,认为:“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
贴题目处,须字字精确。
且如进实录,不可移于日录。
若泛滥不切,可以移用,便不为工矣。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
” 李密写《陈情表》,破题就破得很巧妙。
他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叙述自己自幼年所遭遇的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尚在襁褓之中,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嫁他人。
只有祖母刘氏,看他,承担起抚养他的重担。
他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而家族的情况也不乐观,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由于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近亲,家中也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零零地立身于人世,只有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相随。
这时,祖母早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他每天要为祖母侍奉汤药,一刻也不能离开。
然而,如今的圣朝,政治清明,教化盛行,前有太守逵,察举他为孝廉,后有刺史荣,推荐他为秀才。
他都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理由,婉言谢绝了,没有应命前往。
这一次,陛下特意下达了诏书,任命他为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的恩典,授予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像他这样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真不是他肝脑涂地所能报答的。
他曾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表章,向上面陈述过,表示辞谢这个职位。
但现在诏书又下来了,言辞比前一次还要急切和严厉,甚至责备他故意拖延回避。
郡县两级官府都要他赶快动身,州官也登门催促,像星火一样急迫。
他虽然很想立刻奉诏前行,但是祖母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暂就自己的私情,又得不到长官的理解和允许。
他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他说,如今的圣朝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只要是老人,都受到了国家的怜悯和抚养,何况他的孤苦无依,更是不同寻常。
再说,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伪朝任职,已经做到尚书郎的职位,一心想着仕途通达,并不在乎什么名节。
如今,他已是亡国贱俘,极其渺小和鄙陋,却意外地得到破格提拔和优厚的恩泽,又怎敢徘徊观望,再有非分之想呢?只是因为,祖母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的地步。
没有祖母,他活不到今日;祖母没有他,也无法度过剩下的岁月。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而他的一点心愿,就是不能为了远行求官而放弃对祖母的侍奉。
他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他为皇帝尽忠的日子还很长呢,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
他表示,自己是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皇帝允许他为祖母。
最后他说,他的苦衷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都很了解,就是天地神明也都可以见证。
希望皇帝陛下怜悯他的诚心,遂了他的这一点点愿望,或许祖母还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那样的话,他活着就要为陛下尽忠,死后变鬼,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德。
他说他怀着一种像犬马在主人面前一样的恐惧之情,恭敬地上表奏闻陛下。
这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看来,李密的这一腔苦水,还真的发挥了作用。
据说,晋武帝看了他所上的表文,也颇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是真的相了李密的孝心,还是想在世人面前表现出一点统治者的仁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二者皆有吧。
但从他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确实要求他少杀人,甚至不杀人。
汉末大乱,天下争雄,杀了百余年,,血流成河,世道人心,都不希望再开杀戒,荼毒生灵。
就晋武帝的性情而言,他也不同于曹操或者。
曹操对华佗,还不是说杀就杀了,丝毫也不犹豫。
他杀,也因为孔融说话不中听。
孔融被杀后,尸体被抛弃在街市上,竟无人敢为他收葬。
老朋友脂习冒死前去收尸,被曹操逮捕,也几乎被杀。
还可以举出明成祖和的例子,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心腹谋臣之一,明成祖“”之后,方孝孺被俘,朱棣为了让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及老百能承认其“合法性”,想着要借助方孝孺的名声,请他为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哪知,方孝孺坚决不干,就是灭十族也不干。
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果然灭了他的十族。
朱棣的谋士恳请不要杀了方孝孺,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就绝了。
朱棣不听,坚决杀之。
无论如何,李密没有被晋武帝杀掉,不仅没杀,也没以其他方式治他的罪。
为了表彰他的“诚恳”,甚至同意了他先尽孝再尽忠的请求,还赐他奴婢二人,并请郡、县,即当地官府,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直到他的祖母去世。
在这里,晋武帝用的是赎买政策,以此方式,换取李密的政治表态。
“伪朝”一词,使李密于之间,不留痕迹地完成了自己的立场转换,从此告别了蜀汉小朝廷,归顺了司。
这是李密的聪明之处,也是晋武帝用杀人的办法求之不得的。
李密最终还是到朝中做了官的,祖母去世以后,服丧完毕,他就以太子洗马的身份到了洛阳,以后又出任温县县令,再迁汉中太守,但他并不感到称心如意,经常发牢骚,有一次,还在诗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怨天尤人,终于还是被人(据说是著名文人张华)打了小报告,总之,不久就被晋武帝罢免了官职,回到家乡养老去了。
但也有人说他为人“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势位”,一年后,李密死在家中,终年63岁。
历史上,李密之前,或李密之后,因为文章或言谈得罪统治者而惨遭杀害的文人,多了去了,李密竟能幸免于难,也算是个奇迹。
他应该庆幸,他遇到的不是曹操或明成祖,而是晋武帝。
但从他自身这方面说,文章写得漂亮,也的确帮了他很大的忙。
李密写过很多东西,都没能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有这篇《陈情表》和一首《赐钱东堂诏令赋诗》。
但仅就这一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就应该对他的政治智慧和写作才能。
他是研究《春秋左氏传》的专家,我们猜测,他对不仅不陌生,恐怕早已心领神会,得其真传了。
作《春秋序》,概括《春秋》的特点,认为是:“文见于此,起义在彼。
”后来的刘熙载,发挥他的看法,指出:“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意思都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把微言大义藏在委婉的叙事之中。
什么叫好文章?好文章就是写得委婉曲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话不直说,绕弯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隔山打老牛,敲山震虎,古典美学中的“含蓄”是也。
平常人们也说,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等等,都是对这种审美的认同。
李密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确实非常突出。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审美感受呢?它和我们这个民族受虐的历史,以及文人士子与统治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猜忌的微妙关系,是不是有些内在的联系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审美之余,应该再多一点思考。
很有可能的是,在我们的审美习惯中,已经积淀了无数人的血和泪,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文人士子历史性的悲剧。
指出这一点,也许很残酷,但这是事实,谁也逃避不了。
至少李密的“曲笔”,就是迫于某种情势,而不得不抛洒的“一把辛酸泪”。
如果他也像李后主那样,直抒胸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恐怕早就被晋武帝杀害了。
李密不是不想做官,但他不想马上做官,他在精神上、心理上,都还没有准备好。
为了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新主人的怨恨,乃至性命不保,他在《陈情表》中只能采取这种自轻自贱的叙事策略,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既要陈诉一些真情,也要说一些假话,而说假话的目的,正是为了让那位特殊的读者,相信自己的真情,真可谓。
李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真情和假话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陈情表》中,至少有两类话是假话,一类是所谓“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以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么说,无非是要引出下面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从而给晋武帝出个难题。
还有一类就是贬损自己,先说自己本来就是个官迷,“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再骂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其实是“故作此语”,目的就在于迷惑和麻痹晋武帝,是向统治者“示弱”的一种表白。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儒家所坚守的道德制高点,即文中反复强调的那个“孝”字。
孝是他立身之本,更是儒家道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介入政治权力的唯一手段,就是利用道统来约束皇权,而皇权也常常利用儒家的道统来维护其统治。
李密在此以“孝”为立论的基础,因为有事实做依据,无论他怎样表白,都不会过分,而只能使他身价倍增。
《古文观止》的选注者便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大词人的父亲李格非,也曾指出它的好处,就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事实上,古人在把“委婉曲折”作为审美标准而加以肯定的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刻意,不能矫情。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了曲笔”,却并不显得刻意为之,恰恰因为他所讲的是自己和祖母的真情故事。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伪饰”(《古文观止》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
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文章正宗》卷十)这些都是他们对李密这篇文章的价值判断,也是李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古代文学中,李密的《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常被人拿来并举,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读《出师表》不哭,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其人必不孝。
这么说,现在的人可能不信,因为和我们的经验对不上号,产生不了共鸣。
但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百事孝为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是不是真有立竿见影之功,能当场断其忠孝,我不敢说,但至少会有一点的感动吧。
它的第一读者晋武帝司马炎就被感动了,作为皇帝,他需要笼络人心,做一种政治清明的姿态;但作为人,如果他还没有丧尽天良,没有完全泯灭人性的话,他的心也许是会动一动的。
何况,李密并没有把话说绝,他只是调整了尽忠与尽孝的顺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也给足了皇帝老儿面子。
说它是“一把辛酸泪”也罢,说它是李密与晋武帝的双簧政治秀也罢,都只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就文法而言,《陈情表》也堪称名篇,是一篇锦绣文章。
《古文释义》的选注者余诚在对它的总评中曾指出:“屡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
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
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
”这也是我们的目的之一,我们细玩这篇文章,至少可以体会到三点好处: 其一,结构之妙,浑然天成。
作者从自家身世写起,先总后分,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总括其悲惨的命运,接着便详细铺述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所遭遇的父亲亡故、母亲改嫁的变故,以及靠着祖母抚养长大,而今祖母病卧在床,指望他来侍奉的尴尬处境。
随后叙写朝廷多次征召,而祖母病情愈重,不可稍离的情形,诉说报国恩与尽孝心无法兼顾,进退两难的苦衷。
接下来歌颂朝廷所标榜的“孝”道,进一步强调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实情况,提出自己必须先尽孝的理由,并且特别申明,自己绝无自夸清高,别有希冀的想法,从而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请求,表达了“先尽孝,再尽忠”的意愿。
这种文章结构方式,可以说是层层铺垫,逐渐渗透,针线绵密,曲尽其意,,叙事严谨,所谓委婉曲折,不过如此。
当然,文章如何写法,还是得根据读者对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李密的文章是写给晋武帝的,说的又是这样一件为难之事,他选择“曲折斡旋”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写作技巧的娴熟,真正做到了“殊不见斧凿痕”。
其二,在语言方面,《陈情表》最突出的特点是骈散结合。
骈是骈文,散是散文,也就是非韵文;而骈文又称四六文,是韵文的一种,讲究押韵,讲究对偶,柳宗原曾有“,锦心绣口”的说法,可见骈文是一种很漂亮的文体。
西汉末年的文风,已渐渐有了骈体的格局,到了魏晋,时人的文章则多半以似骈似散的形式出现。
李密也未能免俗,他的《陈情表》就用了很多四字骈句和对偶句。
四字骈句的特点是语势连贯、简洁凝练,其势如行云流水,紧凑而不拖沓,可以排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能形象、生动地直陈其事,或者准确、逼真地描摹其形象,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而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如果运用得当,语气则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也更具说服力。
比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等,都是非常好的对偶句,有人说是“语语痛心,读之使人酸鼻”。
这些骈体句式的使用,结合了或长或短的散文句式,便使得文章有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铿锵有力,浓郁抒情。
人们称赞魏晋人的文章,称其为“安雅和平,清谈娓娓,不矜不躁,态度自然,使得听的人可以肃然改容,穆然深思”。
当然,今天的读者学习写文章,不必按照骈体或古代散文的要求去做,但古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三,情理兼备,理出于情,发乎情,止乎理,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文心雕龙·章表》有“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之说,可见,表,作为一种文体,其功能主要是用来陈述情事的。
所以,《古文观止》的选注者称赞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但他不是为言情而言情,他要通过言情说出不能出仕做官的大道理。
李密所面对的是一个难题,一个天大的难题,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他选择以情感人,让读者同情自己,把道理寓于情感之中,言情即说理。
所以,他写《陈情表》,非得动脑筋把道理讲清楚不可。
他在陈述其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
接着他又称自己是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写到这里,文章又一转,强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就使道理讲得更加周全了,也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矛盾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得更加鲜明。
文章将诉情之语与说理之言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今天,我们作说理的文章,常常是从理到理,一篇道理讲到头,有时就会显得空洞而生硬,《陈情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它提醒我们,有时候,陈情就是说理。
(作者:解玺璋) 随机文章Yomi简介普通人为什么反感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富距离拉大)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汉江经过哪些城市,不完全统计为19个城市/你的家乡或许就在其中太阳系外无任何星星,地球看到的星星和星系全是假象(外星人监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
你知道有哪些广为流传的反义词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进步的反义词是什么及造句,欢迎大家分享 进步的反义词: 落后、后退、倒退、停顿、落伍 词语注音 jìn bù 英文翻译 (向前发展) advance; progress; improve; step foreward; move foreward 基本词意 (1) (动) 人或事向前发展;比原来好。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作谓语) (2) (形)适合时代要求;促进社会发展的。
进步思想。
(作定语)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进步造句: 1、参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长起来的;学习的进步是一点一滴聚起来的。
2、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眼睛是知悉现代进步与发展的专家。
眼睛看齐了世界的狂飙,自己也是不会落后的。
眼睛看齐了知识的飞越。
自己的头脑也不会是一片空白与虚无。
眼睛看齐了“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哲理,自己终究会成为一位令人眼亮的举足的人物。
4、音乐,是人类时代进步的象征,每个时代都有反映这个时代的音乐,音乐永远都是人们追宠的对象。
我也非常的喜欢听音乐,在不同的心情里挑选着不同的音乐。
5、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
6、做老师很辛苦。
但只要看到学生的进步,他们会忘掉辛苦,心里会由衷的高兴。
老师经常的鼓励同学:“努力点!坚持努力就会有收获。
”可谓是燕儿吐哺,高风亮节啊! 7、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
9、只要有梦,我就会不松懈的奋斗下去;只要有点滴进步,我就会更加的努力;只要我永不放弃,成功的希望就会一直陪伴着我。
1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明的象征;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唯一一把金钥匙;书,是横渡智慧神河的一叶扁舟;书,是攀登上科学之巅的一条山路;书,是至高无上的。
11、火对人们来说,是进步的象征。
有了火,人们不再茹毛饮血,从此懂得,火烧出来的食物更加美味,更加营养。
12、环境整洁优美,生活健康科学,社会文明进步。
13、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像力。
14、胜利不是战胜敌人,而是提高自己。
我们只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那就是成功。
拓展延伸 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2、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很大进步。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步就是退步。
4、这学期,小林在学习上有明显的进步。
5、希望你不断努力,祝你不断进步。
6、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敬仰的导师。
7、树立新风,破除陋习,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8、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9、表扬是鼓励进步的手段,不是目的。
10、开学以来,我们班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
11、看到同学们的进步,老师的心里非常愉快。
12、鲁迅先生一向关心和爱护进步青年。
13、开学以来,小林在学习上确实有很大进步。
14、这学期,小刚学习用功,进步很快。
15、一个人有缺点就不要怕别人指出,否则,永远也不会进步。
16、只有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不断进步。
17、学习的进步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
18、作为新教师,姐姐能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因而教学工作进步很快。
19、鲁迅先生是进步青年仰望的文学家。
20、对同学微小的进步,老师也给予肯定和鼓励。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1 1.长年累月:长年:整年;累月:很多个月。
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2.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4.千回万转: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5.车马填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同“车马盈门”。
6.卷帙浩繁: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
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7.道远日暮:暮:太阳落山。
道路很遥远,而且太阳西沉了。
比喻还有很多事要做,可时间不多了。
8.撑肠拄腹:比喻容受很多。
也形容肚子吃得非常饱。
9.惊群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同“惊师动众”。
10.桃李遍天下: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同“桃李满天下”。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2 1.千条万端:犹言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2.轩盖如云:轩:古时供官员乘坐的一种便车;盖:车盖。
旧时形容官员很多,也形容官员、士绅集会的盛况。
3.百孔千疮:比喻毛病很多,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
4.指不胜偻:形容数量很多,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偻:弯曲。
同“指不胜屈”。
5.诡变多端:诡变:狡诈多变;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6.诡计多端:诡计:狡诈的计谋;端:项目,点。
形容坏主意很多。
7.鸟集鳞萃:鳞:鱼;萃:聚集。
象鸟类或鱼类那样聚集在一起。
形容聚集得很多。
8.门庭如市: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门前像市场一样。
形容来的人很多。
9.千言万语:形容说得话很多。
10.口燥唇干:口腔和嘴唇都干了。
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11.千语万言:形容说得话很多。
同“千言万语”。
12.说千道万:道:说。
指各种各样的说法。
后用来形容话说的很多。
亦作“说一千道一万”。
13.口干舌焦: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同“口燥唇干”。
14.冠盖如云: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
形容官吏到的很多。
15.户限为穿:户限:门槛;为:被。
门槛都踩破了。
形容进出的人很多。
16.十亲九故: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17.座无虚席:虚:空。
座位没有空着的。
形容出席的人很多。
18.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19.难更仆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20.血流漂杵:杵:捣物的棒槌。
血流成河,舂米的木棰都漂了起来。
形容战死的人很多。
也泛指流血很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3 1.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千言万说:犹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3.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4.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5.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6. 更仆难终: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7. 挂一漏万:挂:钩取,这里指说到,提到;漏:遗漏。
形容说得不全,遗漏很多。
8.荆棘载途:满路都是荆棘。
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9.更仆难尽: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0.更难仆数: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同“更仆难数”。
11.血海深仇:血海:形容杀人流血很多。
形容仇恨极大、极深。
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
12.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13.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14.无所不通:通:通晓。
没有什么不通晓。
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15.血迹斑斑:形容留下的血迹很多。
16.人丁兴旺:形容子孙后代人很多。
17.千疮百孔: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8.千疮百痍:犹千疮百孔。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
19.灿若繁星:灿:灿烂。
繁:众多。
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
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20.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
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4 1、不可枚举:枚举:一一列举。
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多 2、不可胜计:胜:尽;计:计算。
不能全部计算完。
形容数量很多 3、不可胜举:无法一一列举。
形容数量、种类很多 4、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5、举不胜举:不胜:不尽。
列举也列举不完。
形容数量很多 6、论千论万:指成千上万,数量极多 7、满山遍野:布满山岭田野。
形容数量多或范围广 8、漫天遍野:满山遍野,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9、不可胜数:胜:尽;计:核算。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0、不可限量:限量:限定止境、数量。
形容前程远大。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不失圭撮:圭撮:容量词,六栗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形容数量准确。
13、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14、成千上万:形容数量很多。
15、粗制滥造:滥:过多,不加节制。
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16、多快好省:数量多,速度快,质量好,成本省。
17、供过于求: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18、海纳百川:纳:容纳,包容。
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
19、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20、旌旗蔽日: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
战旗遮住了日光。
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21、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22、太仓一粟:太仓:古代设在京城中的大谷仓。
大粮仓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极大的数量中一个非常小的数目。
23、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
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
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24、盈千累万:形容数量非常多。
25、遮天盖地: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
26、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27、不可胜算:胜:尽。
数量多得不可计算。
形容数量极多。
28、布天盖地:形容数量极多,散布面极广。
29、车载船装:形容数量很多。
30、成千论万:犹言成千成万。
形容数量极多。
31、斗量车载: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32、斗量筲计:用斗量,用筲计。
形容数量很多。
33、分毫不差: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差:差 34、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35、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
36、连天匝地:形容规模大,数量多。
37、漫地漫天:漫:满。
充满天地之间。
形容数量极多,到处皆是。
亦作“漫天漫地”。
38、三年五载: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
指多年。
39、山积波委: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
形容数量极多。
40、数不胜数:数:计算。
数都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41、无万大千:不可以千万计,极言数量之多。
42、云屯雾集:像云和雾那样聚集。
形容数量多而集中。
43、遮天蔽日:遮蔽天空和太阳。
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
44、舳舻相继:舳:船尾。
舻:船头。
指船首尾相接,数量很多。
亦作“舳舻相接”。
45、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46、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5 1.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
2.寥寥无几:寥:稀少,很少。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3.寥寥可数:寥:稀少;数:计数。
形容数量很少容易数得出来 4.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5.历历可数: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
6.不足齿数:足:值得。
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7.所剩无几:剩:余留下来的。
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8.铢两分寸:指极少的数量。
9.量小力微: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10.杯水粒粟:一杯水,一粒粟。
指极少量的饮食。
11.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12.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13.多许少与:答应人家的多,给予人家的少。
14.擘两分星: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
比喻准确清楚。
两,较小的重量单位; 15.分毫析厘:毫、厘:都是细小的单位名称;析:剖析。
分析一毫一厘。
形容分析细微。
16.分寸之末:比喻微少、细小。
17.积少成多: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小变多 18.聚少成多:聚:集合,会合。
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19.聚沙成塔:把细沙堆积成宝塔。
比喻积少成多 20.积小成大: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21.积微成着:微:细微;着:显着。
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着。
22.滴水成河:比喻积少成多。
23.有增无损:损:损害,减少。
仍在增加,不见减少。
指事物向着某个方面不断深化。
24.有增无已: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25.二一添作五: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
比喻双方平分。
26.三下五除二:-珠算口诀。
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27.一百二十行:犹三百六十行。
指各种行业。
28.板板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
比喻刻板不知变通。
29.十年九不遇: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30.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1.过五关斩六将: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32.二者必取其一: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33.七次量衣一次裁:比喻事先的调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34.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35.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36.绝无仅有:极其少有。
形容非常少有。
形容数目的成语有哪些6 1、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2、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3、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4、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5、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6、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7、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8、千丝万缕:千条... 展开 9、不计其数: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10、不可胜数:胜:尽。
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数量极多。
11、不胜枚举:胜:尽;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
形容数量很多。
12、成千累万:形容数量极多。
13、成千成万:形容数量极多。
14、千千万万:形容为数极多。
15、千仓万箱:形容因年成好,储存的粮食非常多。
16、千丝万缕: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7、万缕千丝:千条丝,万条线。
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
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18、千头万绪:绪:丝头。
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
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19、千端万绪: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0、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
21、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22、无穷无尽:穷:完。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3、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24、源源不绝: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
形容接连不断。
25、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26、不知凡几:凡:总共。
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27、应有尽有:该有的全都有。
形容很齐全。
28、多多益善:益:更加。
越多越好。
29、形形色色: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30、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31、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32、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3、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
形容很多。
34、更仆难数:原意是儒行很多,一下子说不完,一件一件说就需要很长时间,即使中间换了人也未必能说完。
后形容人或事物很多,数也数不过来。
35、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6、屡见不鲜:屡:多次;鲜:新鲜,新奇。
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7、指不胜屈:指:手指;屈:弯曲。
扳着指头数也数不过来。
形容为数很多。
38、泛滥成灾: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
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
39、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
形容雨大势急。
40、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41、万象森罗: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42、森罗万象:森:众多;罗:罗列;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
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
形容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
43、丰富多彩: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44、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
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45、汗牛充栋: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
形容藏书非常多。
46、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7、恒河沙数:恒河:南亚的大河。
象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
形容数量很多。
48、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
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4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
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50、车载斗量:载:装载。
用车载,用斗量。
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
51、洋洋大观:洋洋:盛大、众多的样子;大观:丰富多采的景象。
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52、绰绰有余:绰绰:宽裕的样子。
形容房屋或钱财非常宽裕,用不完。
53、绰有余裕:形容态度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后也指能力、财力足够而有剩馀。
54、史不绝书:书:指记载。
史书上不断有记载。
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55、实繁有徒:实:实在;繁:多;徒:徒众,群众。
实在有不少这样的人。
56、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
那样的人并不少。
57、大有人在:形容某一种人为数不少。
58、人手一册:人人拿着一本(书)。
多形容书的读者多。
59、翻来复去:翻:翻转。
形容做事多次重复 60、三番五次:番:遍数。
一再,多次。
61、三令五申:令:命令;申:表达,说明。
多次命令和告诫。
62、三推六问:推:推究;问:审问。
旧时指反复审训。
63、接二连三: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车载斗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