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剪辫子之风是何时开始的 剪辫子的人就不怕被杀吗
【千问解读】
很多人都不了解剪辫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在清军入关建立中原政权伊始,就对占领地人们推行了剃发留辫政策,即除了用于编辫子的头顶和后部毛发外,前顶及周边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
这种政策之血腥,可谓,真真到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地步。
清政府就是以这种血腥的“留辫运动”树立了自己绝对的统治权威。
因之,留不留辫子,在有清一代,始终是个重大政治问题,执法甚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剪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
随之,剪辫子运动席卷全国,革命军政府专门成立宣讲团与“剪辫队”,见了男人的辫子就剪,以期结束一个旧时代,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主题,那就是剪辫子之风始于何时? 事实是,剪辫子之风,并不是在建立以后才开始的。
晚清时期,剪辫子之风就已经刮起。
1840年,西方列强,尤其以英帝国为首的侵略者,用坚船利炮开道,发起了对清朝的鸦片战争,从此,渐次打开了清朝的国门,清廷也被迫开始了对外开放的。
到了晚清,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对外贸易、科技、文化等的交流日益增多。
尽管清朝的主流意识是把外邦当夷敌看待,以上对下,以尊对卑,甚至把外交部称之为“理藩院”,以此鄙视洋人,但还是有许多进步人士甚至王公大臣提出剪辫子的要求。
有识之士或叫进步人士提出剪辫的要求不足为奇,革命派以剪辫子之行动用来反清更不足为奇。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那些满清亲贵为何也有了剪掉辫子,“背叛祖宗”的想法和行为了呢?难道他们就不怕政治不正确,,触犯大清律例,惹来杀身之祸吗? 然而,让人心知肚明的是,那个时候,晚清国门已洞开,洋人已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国人也开始走了出去,那根辫子在中国人脑后拖了两百余年,此时,不仅太累赘,太扎眼,也太落伍了。
毕竟,晚清与清朝建立之初,国情已发生巨大变化,诚所谓也。
1872年,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带往美国留学的幼童,脑后就都拖着辫子。
这些头上编着辫子的小男儿到美国后,美国小孩常常跟在他们后面喊“中国女孩子”,甚至指着辫子侮其为“猪尾巴”。
逐渐地,“祖宗之法不可变”一说,已被洋人破坏得。
再说,能长期垂帘听政,不肯还政于皇上,不也是对祖宗之法的一大破坏吗? 如此看来,剃发留辫的祖宗之法是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了。
1898年,康有为给上了一道《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呼吁率先剪辫断发,改换服装,给国民做个榜样。
他对男人留辫子诘道:“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
康有为还把去辫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他痛陈道,“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 1900年,章太炎在上海当众剪掉辫子,引起轰动。
20世纪初,伴随着革命党人反清革命高涨的到来,很多青年厌恶地把辫子称为“烦恼丝”。
1902年以后,中国大规模地往日本派送留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到了日本就剪掉了辫子。
不仅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也出现了剪辫子的风潮。
1905年,清末重臣爱新觉罗·载泽、司法部长戴鸿慈到西方考察宪政,40多个随员中剪辫子的占了一半。
年轻贵族,子弟中,不少人在革命前就剪掉了辫子。
更让人感叹的是,1908年慈禧出殡的时候,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拍下当时的照片,骑在马上的新军士兵,也都剪了辫子,脑后光秃秃的。
也是在1905年,蔡元培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时,学生基本都剪去了辫子。
时代在变,形势比人强。
此时的清朝最高统治者,对剪辫子风潮,只得睁只眼闭只眼,不置可否,再也没有了入关时,那种“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杀戮蛮勇了。
1911年10月10日,凡是参加武昌起义的所有将士和民众都剪掉了辫子。
见大清大势已去,一些清朝的官僚政客也开始借剪辫跟上形势。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的那天晚上,袁世凯也剪掉了辫子,由此,成为了“革命同志”。
当然,清朝灭亡后,随着剪辫风潮的退去,留不留辫子,留什么发型,基本上与政治无甚关系了,尽而渐渐还原为民众自由选择的风俗习惯了。
无疑,这是辛亥革命后,历史的一大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