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有没有赢家:卧薪尝胆背后的历史

《越绝书》说,“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概括了越国的主要事迹。
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越国
【千问解读】
《越绝书》说,“越伐疆吴,尊事周室,行霸琅邪,……率道诸侯,贵其始微,终能以霸”,概括了越国的主要事迹。
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越国。
在街闾巷陌,戏曲舞台上,还有另一个越国。
这个越国由美奂、诡谲、越王坚忍、吴王误国等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组成,留下了“卧薪尝胆”、“,十年教训”、“”等至今耳熟能详的。
这个越国非常精彩,有挥舞宝剑的“越女”,有伐木如山的“木客”,天生笼罩着一种江南的氤氲,遮住了越国的过往。
越国仿佛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春秋最后的夜空,又瞬间殒没,和另一个转瞬即逝的吴国交织在一起。
越国和吴国的羁绊很有规律,先是越国攻吴,接着吴国伐越。
先后“称霸”,又迅速消亡。
唯一的不同是,越王被困时,向吴王献出“、宝器”,这位早期文献中没有出现姓名的美女给后来“西施”的出现创造了文学空间,帮助越国伐吴成功,最终灭吴。
从人口到疆域覆盖了吴国的版图,就像西施和故事所隐喻的那样,最后在浙北、苏南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吴越。
当我们走出西施和夫差的温柔乡里,告别与伯嚭一忠一奸的戏曲脸谱,或者越王勾践只能共辱而不能同荣的道德训诫,不得不面对一个疑问:越国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没有“西施”的吴越之争 较晚出现的《越绝书》等著作共同塑造了“吴强越弱”的早期印象,借此衬托勾践隐忍复仇的“大逆转”剧情。
戏剧效果是好的,给后人的误导却也是巨大的。
吴国核心位于太湖平原的东侧,越国则据有钱塘江以南的绍兴-宁波平原,属于一衣带水的近邻。
吴、越之间的第一次联系,就是以一次争端开始的。
《吴越春秋如果解围,越国也能提供“带甲万人事君也”,供吴国驱策。
在文种开出的条件面前,夫差只好撤兵了——这里没有“西施”。
虽然文献都记“吴伐越”,可相比越国腹地,嘉兴“槜里”距离吴国都城姑苏还要更近一些;其次,经过两次战役,吴王却被砍死,而夫差即使降伏勾践,仍奈何他不得(早期文献完全不见后来勾践“求其[夫差]粪而尝之”的卑下)。
这到底是吴强,还是越弱?越王勾践接着开始了著名的“卧薪尝胆”、“十年生聚”。
《吴越春秋》说,勾践采用了文种提出的一些小伎俩:越国出现饥荒就问吴国借粟;越国度过饥荒,却把蒸熟无法发芽的种子还给吴国,吴国反而陷入饥饿。
此外,勾践从越国南部聘请了一位“越女”,教授“剑戟之术”,就是后世传闻的“越女剑”,还从楚国聘请了射弩高手,教授弩箭。
任凭南边的越国捣鬼,吴王夫差却不管不顾,反而充满耐心地开挖了沟通江、淮流域的“邗沟”,把伐齐作为首要任务。
几年后,吴王夫差终于为自己的放任受到了教训,《哀公十三年》载,勾践趁吴国伐齐、北会诸侯,北伐吴国获得大胜。
这时,夫差正在黄河北岸大张旗鼓举行“会盟”。
《左传》说夫差在与晋侯的盟誓顺序之争上落于下风,随后,发生了问宋国讨要粮食,却被宋国鄙视未果,悻悻而返。
这样的“盟主”恐怕也是闻所未闻的。
夫差返回后,没有追究乘机攻吴的越人,只是与越讲和。
这究竟是“盟主”的大度,还是吴国的无奈?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越王勾践世家》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夫差在被围之下自尽于姑苏,越国最终覆盖了吴国的疆域,吴越再也无法分开。
是谁教会“越女剑” 吴、越的命运交织在春秋最后的岁月里,既是吴、越的幸运,也是无奈。
实话说,一开始吴国稍强一些,毕竟吴国在楚国东进的头几十年里,还能独力抵抗西来之敌。
可吴地资源、人口不足的困境,让越国走上吴国的舞台——阖闾买刺客专诸杀吴王僚后,靠着与南部越国的联盟,最终数败楚国;同样的道理,当吴国要求越国频频出战时,“越不从伐楚”,并最终砍死阖闾的问题就出现了。
楚国的威胁从未消失,哪怕是伍子胥鞭尸楚平王之后。
这是夫差无奈于越,哪怕“杀父之仇”也一样赦免勾践的第一个原因——和“西施”没有一毛钱关系。
第二个原因,在阖闾伐越前,越常曾经抗辩过“吴不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可见越国曾与吴国结盟抗楚,彼此间还有“贡赐”关系:越人为吴出兵,吴国为越提供粮食。
文种去吴国要求“粟与财”不是勾践“卧薪尝胆”后的计策,而是吴、越结盟的基本前提。
从这里看,古人眼中的“贡赐”遮蔽了吴、越关系的本质,吴国表面赐予越国的“粟与财”,实际上是购买越国武力援助的花费。
然而,随着越国愈发抵触出兵,购买的“价格”也水涨船高,最终使吴国无力承受——故事里的吴国把粟给了越国,自己只能忍饥挨饿。
第三个原因,吴、越停战之后,勾践开始了“十年生聚”,据说因此超过了吴国的实力。
但是越国的“十年”并不长于吴国的“十年”。
理论上,在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被吴围困的勾践是无法超过胜楚攻齐的夫差的。
其实是越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其提供了伐吴的最终动力。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这是《越语》中对越国实际控制范围的描述。
不用说北面与吴接壤,三面被大海群山环抱,单表越国的西部“姑蔑”(秦代时设太末县,亦作大末),这是浙西腹地金华-衢州盆地,是浙西沟通江西的必经路口(衢州因沟通浙、皖、赣、闽而得名)。
换句话说,这里连着“干越人”生活过的鄱阳湖以东平原,不久之前干越在楚国的东进过程中,消失于赣东、皖南的群山。
《左传哀公十三年》提到,当越人伐吴的部队里,出现了来自衢州姑蔑人的旗帜后,吴国就再也没有抵挡住越国的攻势了。
而越国以南那位“越女剑”的传人和楚国的弩箭教师,更暗示了楚、越之间的深层联系——拥有剑戟、弓弩之术和人力资源的浙西(或更西部)人口,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浙东越国的战阵。
得到吴国的“粟与财”(为越国人口自然增长打下基础),获得从江西深入浙西“干越”的人员递补,这才是越国“十年生聚”的关键。
当越国愈强之际,吴国却因为失去外援而沦为强弩之末。
南有越,西有楚,东有海,吴国只剩一条向北突围的不归路。
吴国伐齐也好,开挖邗沟也罢,只是其对自身命运的认识。
夫差赐死伍子胥,只因率先把儿子安顿到了齐国。
然而吴王也难逃宿命,所谓“黄池会盟”,这表面上的“争霸”,只是吴国北亡的前兆,因为吴国的确是倾巢而出,作最后一搏。
这也是为什麽夫差始终对勾践的蠢蠢欲动听之任之,只靠“贷粟”换取短暂的喘息时间。
十年不到,他们就真的亡于南方的越国了。
最后的吴越 吴与越,最终融合到了一起。
伍子胥曾说:“我(吴)得其(越)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
”或许是因为吴、越本来就没有分别。
吴国都城苏州,古称“姑苏”,亦是“江苏”之“苏”所本。
“姑苏”读作“姑胥”(音“沟洫”),千百年来,无人通解其意。
然参考吴越方言构词,前有“姑蔑”写作“大末”,“勾吴”写作“大吴”,那麽“姑苏”在意译的时候,也应能写作“大苏”、“大胥”。
这个汉语中仅作记音的字符(xü),在今天的百越语中仍有使用,作地名的专有名词时,对应汉字一般写作“墟”或“圩”,意为“集市”(今天两广地区说“赶集”仍谓“赶墟”)。
那麽“姑苏”一词很可能就是古越语中的“大墟”,即大集镇、大市,引申为大城,也能和姑苏的实际地位相符。
可见吴越居民自古言语相通。
“”没有赢家。
为了抵抗西来的楚国,吴国先后通过盟越、伐越的方式,将南部的越人纳入自己的阵营。
当吴国尚未解决楚国的威胁时,狭小的空间和有限的生产,已经无法维持雇用、羁縻崛起中的越国的费用了。
另一方面,越国地区持续增长的人口,也使得勾践急需北迁到相对开阔的长江下游平原,这让吴国倍感压力。
防不胜防的吴国不得不仓促北遁,不惜一切代价开挖邗沟、北伐齐国,南边向越国采取。
这明明是不得已之举,却被中原国家视为“称霸”,对国祚不久的吴国倒是一种保留了几分尊严的反讽。
许多年后,越国也将走上和吴国的道路,越国最后的终点迁到了齐国南鄙,连云港附近的琅琊。
追迫越国并尽占昔日吴越故地的,就是吴、越背后的楚国,只是那时的楚国也狼狈地将都城搬到了江淮下游的寿郢。
值得一提的是,吴、越的北进给齐鲁大地送去了春秋时最后一波人口迁移浪潮,既改变了齐国的命运,也为的道德哲学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随机文章西汉武帝以后外戚主掌朝正的原因是什么?请问明朝是被谁所灭?李自成还是清朝?为什么有人相信ufo,美军曾建UFO研究基地/霍金曾预言UFO存在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美国下一代超音速武器,80亿美元研制6倍音速侦察机/领先他国20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三公九卿”的官职权利大吗?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就以今天而言正国级干部只有19人,我们平常在电视看到的最多的是我们今天的“七大金刚”。
在我们古代最先使用完整的官职系统也是在大一统之后——三公九卿制。
为什么要设置三公九卿制?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皇帝有多大权力?历史剧看多了,会让人觉得皇帝的权力是无边无际的。
对此,在下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一句:至少在以前,这种说法是错的。
而还有很多人对历史一知半解,总是觉得“枪杆子里出政权”——自己只要掌握了军权,就能为所欲为。
军权,不是你仅仅说“掌握”这两个字,就真的能握在手里的。
当皇帝,是一个很忙很累人的差事,既要处理政事,又要处理军事。
有些皇帝呢,自己还有些能见人和不能见人的小癖好。
所有的这些事情加起来,每天给你2400个小时都不够。
因此对于一个皇帝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花最少的时间,保证对国家的掌控。
而这,就必然要求分权,他得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做。
在这基础上也就产生了我们最早的分权制度——三公九卿制,同时也是较为完整的,对我国历代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三公九卿制呢?简单的说就是把权力分为几块,交给各个部门负责。
比如丞相负责行政权;太尉负责军事权;御史大夫负责检察权,并兼任副丞相。
三公之下的九卿,则负责一些具体的权力。
简单说完,发展到的三公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呢?我们找几个对比下说一下,比如最高掌权的除了皇帝就是大司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国家军委主席;往下排的就是司徒,相当于国家副主席;司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录尚书事等同于我们今天的总书记;枢密使等同于我们今天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在后续的朝代发展中,还有比较典型的制,三省换做今天是什么呢?三省中的尚书省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其中的尚书令等同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右仆射等同于常委副总理,左仆射等同于政治局委员副总理。
三省中的,中书令类同于今天的书记处常务书记;中暑侍郎同平章事可以说是今天的书记处书记+中办主任。
门下省中的侍中职务放在今天的话比较像中纪委书记这个职务,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的监察部长了。
当然还有清朝和明朝很多比较有意思的官职,都可以放在今天作为对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随机文章请问唐代的开国皇帝是哪一位?宋朝有那些州?乡?镇?世界战斗机速度排名,中国歼-20成功进入前三克莱因瓶为什么装不满,克莱因瓶只能存在于二维的平面画中神仙修炼层次境界,鬼仙/人仙/地仙/金仙/大罗金仙/圣人/天道圣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密国出现于何时?“小丑备物终必亡”的典故出自这里
至此,姞姓密须国转眼成了的姬姓密国。
密国在西周中期时灭亡过一次,具体是如何亡国的,《国语·周语》记载说:“恭王游於涇上,密康公从。
有三女奔之…… 康公不献,王灭密 。
”说得是密康公随同一同出游泾水,有三个绝色美女来投奔密康公,周共王也很喜欢这几个美女,密康公便将她们纳入自己宫中独自享用。
密康公的母亲说:“三头野兽成群,三个人以上成众,三个美貌女子就是粲(càn,美好之意),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女子为妃。
粲是美好的事物,现在把美好的事物都归之于你,你有何德行来承受?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像你这样的小人物?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日后必带来祸患。
”无奈密康公舍不得,终没听老母之劝。
后来,周共王果然找了个借口灭亡了密国,密康公被杀。
这就是“小丑备物终必亡”的典故,俗语说,知子莫如母,隗氏是非常了解儿子的,密康公就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才会对他发出这样的警示,隗氏也因此被写进了《列女传》。
西周密国经历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五朝。
周共王灭密国后,将密氏族人迁到今天河南新密市大隗镇一带,允许他们在此立国。
从甘肃到河南,密国经历了亡后重建,因而这个地方命名为“新密”,或许这就是“新密”的由来。
而之前的密国故地在西周覆灭进入东周后成了秦国的领地,后在时,将这块领地赐给了贤臣,现在有百里故城、密须国故城遗址、密康公墓和烂牛湾(密康公被杀之地)等遗址。
春秋密国最终的灭亡要从说起。
春秋密国虽然延续着西周密国的国祚,但显然春秋密国非常弱小,只能在春秋初期的东周舞台上扮演着一方小角色,被史书忽略。
随着的东迁,西部一纵跟周王室密切相连的诸侯国也一起东迁到洛阳附近,其中就有郑国。
郑国第二君将郑国迁到今天的新郑市一带,与密国、(见郐国篇)相邻。
密国和郐国都在郑国的西北部。
郑武公雄才大略,要在东都洛阳附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扩张计划。
据《国语-郑语》记载:“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
”郑国周边的小国星罗棋布,都是子男爵位,其中以东虢和郐国为最大。
史书记载郑国灭郐国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寄财物到郐国,使郐国放松警惕;将郑国公主嫁往郐国,当然也是为了消除郐国对郑国的军事防御,最后一举将郐国灭掉。
密国与郐国紧密相邻,很有可能,郑国在灭了郐国之后顺便将密国也吞并了。
密国被郑国灭亡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国人称为密氏,形成密姓,成为密姓的另外一支。
据说山东的高密,可能跟密国后裔东迁有关。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阉人乱政有多严重,竟敢诛杀天子?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空中屠夫德国FW-190战斗机,杀得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生产2000架)火星四十亿年前有文明,因冲突而爆发全球核战/环境巨变文明灭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