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建立清朝之后 清朝军队最大规模是多少
【千问解读】
的大军人数,所达到过的最大规模是多少?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一个国家的大军的人数多少,不是统治者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
一般来说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人口基数,二是国家财政收入,三是国家当时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
我们了解,大军的一般士兵由男性组成,虽然有木兰从军和挂帅的故事,真正上战场还是男子。
不但是男子,而且还必须要壮年男子,儿童和老年人是不能上战场的,那叫老的上不了马,小的拉不开弓。
强壮年男子的数量受人口基数限制,他不是工人做鞋子,想做哪个尺码的鞋,优先生产就可以了,取决于自然规律。
大军多少,还要跟国家的财政收入挂钩。
因为军人要发军饷,军人要吃喝拉撒、进行训练都需要产生费用。
有那么多大军,就要有相匹配的武器装备,也需要投入。
而且武器装备是会老化的,需要时常更新,同样需要投入。
所以说,没有经济实力,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无法养活那么多大军。
在农耕社会,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农业,农业收入多少不仅取决于土地多少,还取决于劳动力多少。
都去当兵了,没有当打之年的劳动力种地,生产力低下,百饱就解决不了,社会就会出现动荡。
所以大军的人数不是随意的,是要视情况而定。
而且一个国家如果长期处于和平时期,内部稳定,外部又有一个良好国际环境,大军规模就不需要那么大。
那么,清代时期有多少大军? 古代户籍制度不健全,明末清初没有人口普查,人口数量,不同学者有不同说法。
易中天认为明末人口六千余万 ,赵文林、谢淑君认为于1626年达到人口峰值,实际人口大约一亿人左右; 何炳棣认为1600年实际人口达1.5亿 。
因为没有精准的人口普查,历朝历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都是估计的。
直到清代快要灭亡的时候,才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
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定下时间表:1908年颁布调查户口章程;1909年调查人户总数;1911年调查各省人口数。
最后得以汇总的各地上报人口总计6269万户,人口3.4亿。
该数据被学者认为明显偏低,但已经是意义重大。
古代的兵民比例是多少呢? 洪武二十一年,全国户籍为1065万,人口为5990万。
大军情况如下: 卫所分为京营军(保卫京师),有48卫,约28万人。
地方卫所分为九边和沿海两大类:九边地区约170个卫,兵力超过百万。
沿海有54卫、99所、巡检司353处、烽堠997个,兵力约40余万。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正规军的兵力已经达到191万之多。
到了明末,国家局势动荡,财政陷入困境,明军连军饷都发不出去。
所以尽管内忧外患,却养不起大军。
时期,全国正规军的数量在145万左右。
那么,明代时期的兵民比例是多少? 统治时期,人口5900万,大军总兵力190万左右,大军人数占人口总数的3.%左右。
明末人口按照一亿、兵力145万,大军人数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
那么,清代时期全国大军总兵力是多少? 根据《大清五朝会典》的记载,清代年间,驻京和驻防八旗总兵力约15万人;全国共六十六镇,总兵力将近六十五万人。
总兵力为80万人。
时期,中国大军名目复杂,很难找到确切的统计,但总数应没有超过100万。
看到这个数据之后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清代时期大军总兵力太少了。
清代统治时期,全国人口增长很快。
公元1700年有1.5亿左右,1779年即达到了2.75万,突破2亿大关接近3亿,1794年就达到了3.13亿,1834年人口突破4亿大关。
而清代兵力,始终原地踏步,没有增长,士兵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只有0.25%,比例比明代低了6倍,总共规模也就是百万左右。
为什么清代兵力一直这么少? 清代是建立的,满族是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少。
明末时期,满族人口不过百万,大军在15万左右。
想要战胜人口是自己百倍,兵力是自己十多倍的政权,只有精兵。
在决定后金命运的中,明代投入的兵力是11万人,后金只有6万多人迎战。
明清之间的另一场关键战役中,明军投入兵力高达13万,清军投入的兵力少得可怜,只有5万人参战。
但是清军,明军兵败如山。
因为汉族是农耕民族,满族则是马背上的民族。
从开始,农耕民族就一直受欺负,战斗力不能相提并论。
满族人骑射技术超群,让农耕民族。
明末清军唯一忌惮的大军,就是,足以说明的素质,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清军入主中原,让他们自信心爆棚。
统治者认为,八旗兵可以。
既然15万清军,可以将150万明军打得满地找牙,丢盔卸甲;全国保持15万大军,完全可以维稳,让大清江山千秋万代,根本没有必要养那么多大军。
至于那些绿营兵,朝廷原本就没有抱太大希望,就是让他们扮演地方警察的角色,以汉制汉的。
因为满族是少数民族统治,也不敢养活一支规模庞大的汉族大军,担心他们犯上作乱,毁掉大清江山。
扩充八旗兵吧,满族人口不多。
发生在乾隆年间的大小金川之战,初期的时候清政府投入了3万兵力。
第二次金川之战,乾隆调兵遣将、大兵压境,兵力不过8万。
清缅战争双方杀得天昏地暗,清廷总兵力也不过13万人。
但其中一半是民夫、辅兵、后勤部队,真正准军事部队,仅7万人而已。
中俄,清军甚至只派了2500人。
人数是八旗兵4倍的绿营兵,战斗力非常差劲。
清军刚入关的时候,绿营兵打汉人杠杠的,一旦对外,就没有了本事。
在乾隆年间进行的关键战役中,很多是绿营兵被打得,乾隆迫不得已才派两广总督率领八旗兵上阵。
只是到了时期,绿营兵在和的率领下有了出彩表现。
起义的时候,无论是八旗兵还是绿营兵都风光不再,不得不靠地方团练湘军来力挽狂澜撑场子。
也正是从这时候起,清代所依赖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战斗力江河日下,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形同虚设。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个国家没有一支强大的大军,离它灭亡的日子还会远吗? 有人说清代晚期有近千万大军规模,这一点根本不现实,不是没有兵源(二战时德国8000万人口就动员了近千万大军,苏联一亿多人口也动员了1000多万人口)。
而是没有养活这支大军的军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