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场解密:官员整修自己的衙门为什么这么难?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提起《清明上河图》,人们通常会赞叹其画工精细,画中竟有1695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10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辆。

从这幅画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时市井繁荣,商业昌盛的历史痕迹。

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更多内涵。

比如画中的房屋,包括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医馆、民宅,等等,最气派的建筑非“孙羊正店”莫属。

如果你想在这些建筑中找一栋官衙肯定得失望了。

印象中石狮子挡道、衙役把门的官府衙门在画中踪迹全无。

如果非要较真,也只能找到一处政府机关——税务所,但这个税务所看起来也很简朴,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临街的酒楼商铺来,实在不起眼。

无独有偶,北宋文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开封城皇宫、御街、酒楼、茶馆、商铺、食肆、大相国寺、瓦舍勾栏的热闹景象。

唯独对开封府衙的描述一笔带过:“浚仪桥之西,即开封府”。

府衙在孟元老笔下,淹没在栉比鳞次的商民建筑中,毫不起眼。

为什么从历史笔记到写实主义的《清明上河图》,对开封府衙都没有触及?难道古代的官衙毫不起眼,不值一提吗?要知道,在当代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大楼通常会成为当地一景。

这些历史作品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代的城市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肯定不是衙门,而是商用或民用的酒楼饭店、私家园林之类。

如果我们能穿越到的城市,会发现很难找到一座豪华的衙门,倒是破烂衙门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州县的官衙居然成了危房。

问同僚:这房子如何住人? 要说古时候最宏伟的“官衙”,必然是皇宫。

但到了宋代,甚至连皇宫都显得寒酸。

汴京的皇宫,远不如汉唐长安宫城之恢宏,也不及之宽阔。

这是因为赵宋皇室对修建皇宫比较克制。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楚王宫失火,下了决心要扩建皇宫,便叫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编订建设规划、测绘图纸。

不久图纸画了出来,按规划要拆迁不少民居。

太宗叫官员去找拆迁征地范围内的居民征询意见,结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给面子。

宋太宗没有搞强拆的胆魄,只好下诏叫停了扩修宫城的计划(《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

于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宫城,是历代统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开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宫禁。

当然这种窘迫也是历史的特例,通常来说,其他皇朝任何建筑不许高过皇宫,面积不许大过皇宫。

否则就是僭越,就是大不敬之罪。

皇宫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却是另一码事。

熙宁四年(1071),天下闻名的苏轼前往杭州上任,担任通判一职,这是相当于副市长的高官。

虽然任职人间天堂的杭州,但苏轼绝对不会喜欢上班,因为州衙的屋宇“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

杭州曾是时期吴越国的都城,其时“官屋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间,官府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

苏轼就这样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迁他州,期间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十几年后,即元祐四年(1089),苏轼升官了,这回朝廷让他当杭州一把手。

苏轼又心情忐忑地回来了,发现杭州官衙走时啥样,回来时依然啥样。

苏轼问同僚,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们说:每到雨天,我们都不敢在大堂上呆着。

这一年六月,官衙的危房终于出大事了,一处房屋倒塌,压伤了衙门内两名书吏;八月,州衙的鼓角楼也倒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内有孕妇一人”。

自此之后,“不惟官吏家属,日负忧恐,至于吏卒往来,无不狼顾”。

官衙危房严重影响了官吏们的工作情绪,元祐四年九月,苏轼不得不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修缮衙门:“到任之日,见使宅楼庑,欹仄罅缝,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

”苏轼文笔好,把危房写得栩栩如生。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地方官要修建衙门,就必须经中央政府审核、批准。

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已诏令地方“无得擅修廨舍”。

因为朝廷没这项预算。

苏轼自己也明白:“近年监司急于财用,尤讳修造,自十千(即十贯钱)以上,不许擅支。

” 苏轼是聪明人,他想了个好办法,请求朝廷拨给杭州二百道度牒解决经费问题。

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获官方颁发的度牒认证,而度牒是要收费的,官方常常通过出售度牒来弥补财政之不足。

苏轼一番计算,杭州官衙至少有二十七处需要大修,需要钱四万余贯,这可不是小数目,约合如今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要筹集四万贯钱,需要出售二百道度牒。

苏轼在奏章中威胁说: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四万贯的事了。

苏轼还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级粉丝皇祈求:“伏望圣慈(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特出宸断,尽赐允从。

如蒙朝廷体访得不合如此修完,臣伏欺罔之罪。

”但纵然如此,朝廷也没有同意拨款,可能是因为预算数目太浩大了。

次年,杭州发生水灾,又次生饥荒。

苏轼再次向朝廷申请划拨二百道度牒。

按照苏轼的打算,这二百道度牒卖成钱,可以购得二万五千石大米,再减价粜米,可得钱一万五千贯,用这笔钱来修缮衙门,虽然无法彻底翻修,不过“修完紧要处,亦粗可足用”。

也亏是天下头号聪明人,才能想出如此的办法。

这一回,朝廷总算同意给政策,不过不是二百道,而是只有三十道。

出售三十道度牒所募集的资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

之后杭州官衙怎么整修就无从记载了,估计这点钱只能草草修缮了事。

不过,苏轼在元祐五年主持修建的一处公共工程,则在青史上,那就是杭州的“苏堤”。

官不修衙的惯例延续到明清 为什么一处已经成为危房的官衙,让两任杭州的苏轼如此窘迫?他可不可以自作主张挪用公款,将官衙修得漂漂亮亮呢?如果他真那么做,等待他的将是弹劾丢官。

宋代之前,地方官还有自主修衙的权力,如的李听当邠宁节度使时,发现“邠州衙厅,相传不利葺修,以至隳环”,李听,“命葺之,卒无变异”。

但到了宋朝,如果地方官私自修建官衙,将受到弹劾、处分。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还是在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

朝廷马上派遣御史调查,一查,果然如此,经大理寺议罪,薛知州被贬为“连州文学”——一个小地方的闲职。

嘉祐三年(1058),汝州知州李寿朋在春荒时节“令郡人献材木,修廨宇亭榭,重为劳扰”,也被御史弹劾,受到降职处分。

大宋朝廷对地方官府修衙之事控制很严,慢慢便形成了“官不修衙”的惯例。

应该说惯例从宋代为开端,一直延续至后来的明清时期。

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有个叫沈榜的知县,写了一部《宛署杂记》,据其中描述,宛平县虽然是京畿首县,但县衙却非常简陋:“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联墙,声音可通。

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

顾不知创自何时,何所迁就,而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

宛平县自迁都北京至万历年间,已设县接近两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居然一直未能将县衙修建得像样一点。

因为实在太粗陋了,跟“天下第一县”的身份极不相称,沈榜只好在万历十八年重修了衙门的大门,但想扩建,县财政却拿不出一两银子来。

中叶,成都的官署也是年久失修——“文官衙署向皆欹侧欲倾,破烂不堪”;“两县以下之各官署,或荒凉如僧庐,或朽蚀如陋室,虽列省会地面,而萧条僻陋之气,怆然满目”。

地方政府一来“无款培修”,二来官员也缺乏修缮的动力,皆因地方官一任三年,谁愿意做这种后人乘凉自己担坏名声的事? 当然也不能说宋朝之后,所有的官衙都不修缮。

修衙之事,还是见诸史志。

但总的来说,古代官员对修衙极不热心,即便是非要修衙,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再三强调原来的官衙破败不堪,非修不可,则要申明在修建过程中并无扰民之事。

地方建设预算序列中,官衙永远排在后面 在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门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远远排在其他公共工程的后面。

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宋廷“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

过七年取旨”。

即暂停京城一切官廨的修建,七年后再说,因为政府要优先建设仓场(贮存粮食的仓库)、库务(国库)、店务(公租房)、课利舍屋(税所)等公共项目。

时汇编的《建筑大事年表》中统计出,明朝开国之后,洪武朝凡三十一年,各地新建和重修学校674所,而同一时期才修衙26所;到了宣德朝,官衙才大规模兴建,但也只是修了55所,而同期各地兴建或重修学校则有159所。

清代甚至规定,地方官想修建衙署,一概由官员自掏腰包,从他们的养廉银中分期扣款,这种情况下,哪个官员愿意吃饱撑的去修官衙? 因此非修不可的官衙所需资金,只能各显神通了。

有的地方官将自己的俸禄或财产拿出来,或者接受民间富民、士绅的个人捐助。

苏轼修衙,除了从僧人度牒中想办法,还捐出自己的“公使钱”五百贯。

公使钱,是宋朝财政拨给地方长官的特别经费,由地方长官自主支配,主要用于公务接待。

为什么古代王朝要严格限制修缮官衙呢?首先,传统社会的政府一直是“小政府”,财政规模非常有限,通常不设专门的修衙经费。

其次,旧时修衙,难免要劳民伤财,招募或征调民力。

宋代以降这种公共工程招来的民工都要雇佣付款。

官府资金紧张,很多时候会无钱支付,因拖欠工程款而闹点大事出来——这可不是官员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随机文章万叶集简介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娶妾其实是对王公贵族的一种福利。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古时候官场解密:官员整修自己的衙门为什么这么难?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