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官场解密:官员整修自己的衙门为什么这么难?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简介:提起《清明上河图》,人们通常会赞叹其画工精细,画中竟有1695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10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辆。

从这幅画卷上可以看

【千问解读】

提起《清明上河图》,人们通常会赞叹其画工精细,画中竟有1695人,各种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只,房屋楼阁100多栋,推车乘轿也有20多辆。

从这幅画卷上可以看出北宋时市井繁荣,商业昌盛的历史痕迹。

如果你仔细看,还会发现更多内涵。

比如画中的房屋,包括酒店、商店、茶坊、旅店、寺院、医馆、民宅,等等,最气派的建筑非“孙羊正店”莫属。

如果你想在这些建筑中找一栋官衙肯定得失望了。

印象中石狮子挡道、衙役把门的官府衙门在画中踪迹全无。

如果非要较真,也只能找到一处政府机关——税务所,但这个税务所看起来也很简朴,跟普通民居差不多,比起临街的酒楼商铺来,实在不起眼。

无独有偶,北宋文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开封城皇宫、御街、酒楼、茶馆、商铺、食肆、大相国寺、瓦舍勾栏的热闹景象。

唯独对开封府衙的描述一笔带过:“浚仪桥之西,即开封府”。

府衙在孟元老笔下,淹没在栉比鳞次的商民建筑中,毫不起眼。

为什么从历史笔记到写实主义的《清明上河图》,对开封府衙都没有触及?难道古代的官衙毫不起眼,不值一提吗?要知道,在当代中国,许多地方的政府大楼通常会成为当地一景。

这些历史作品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代的城市里,最富丽堂皇的建筑物肯定不是衙门,而是商用或民用的酒楼饭店、私家园林之类。

如果我们能穿越到的城市,会发现很难找到一座豪华的衙门,倒是破烂衙门随处可见,甚至有些州县的官衙居然成了危房。

问同僚:这房子如何住人? 要说古时候最宏伟的“官衙”,必然是皇宫。

但到了宋代,甚至连皇宫都显得寒酸。

汴京的皇宫,远不如汉唐长安宫城之恢宏,也不及之宽阔。

这是因为赵宋皇室对修建皇宫比较克制。

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楚王宫失火,下了决心要扩建皇宫,便叫殿前都指挥使刘延翰等人“经度之”,即编订建设规划、测绘图纸。

不久图纸画了出来,按规划要拆迁不少民居。

太宗叫官员去找拆迁征地范围内的居民征询意见,结果“居民多不欲徙”,大部分居民都不给面子。

宋太宗没有搞强拆的胆魄,只好下诏叫停了扩修宫城的计划(《宋会要辑稿》、《宋史·地理志》)。

于是北宋皇室居住的宫城,是历代统一王朝中格局最小的,站在开封的酒楼“丰乐楼”上,就可以俯视宫禁。

当然这种窘迫也是历史的特例,通常来说,其他皇朝任何建筑不许高过皇宫,面积不许大过皇宫。

否则就是僭越,就是大不敬之罪。

皇宫不可攀比,地方的官衙却是另一码事。

熙宁四年(1071),天下闻名的苏轼前往杭州上任,担任通判一职,这是相当于副市长的高官。

虽然任职人间天堂的杭州,但苏轼绝对不会喜欢上班,因为州衙的屋宇“例皆倾斜,日有覆压之惧”。

杭州曾是时期吴越国的都城,其时“官屋皆珍材巨木,号称雄丽”,但入宋之后“百余年间,官府既无力修换,又不忍拆为小屋,风雨腐坏,日就颓毁”。

苏轼就这样心情忐忑地在危墙之下,当了三年杭州通判,直到另迁他州,期间州衙一直未能修缮。

十几年后,即元祐四年(1089),苏轼升官了,这回朝廷让他当杭州一把手。

苏轼又心情忐忑地回来了,发现杭州官衙走时啥样,回来时依然啥样。

苏轼问同僚,这房子如何住人?同僚们说:每到雨天,我们都不敢在大堂上呆着。

这一年六月,官衙的危房终于出大事了,一处房屋倒塌,压伤了衙门内两名书吏;八月,州衙的鼓角楼也倒了,“压死鼓角匠一家四口,内有孕妇一人”。

自此之后,“不惟官吏家属,日负忧恐,至于吏卒往来,无不狼顾”。

官衙危房严重影响了官吏们的工作情绪,元祐四年九月,苏轼不得不上奏朝廷,请求拨款修缮衙门:“到任之日,见使宅楼庑,欹仄罅缝,但用小木横斜撑住,每过其下,栗然寒心,未尝敢安步徐行。

”苏轼文笔好,把危房写得栩栩如生。

但在宋朝想修官衙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地方官要修建衙门,就必须经中央政府审核、批准。

大中祥符二年(1009),朝廷已诏令地方“无得擅修廨舍”。

因为朝廷没这项预算。

苏轼自己也明白:“近年监司急于财用,尤讳修造,自十千(即十贯钱)以上,不许擅支。

” 苏轼是聪明人,他想了个好办法,请求朝廷拨给杭州二百道度牒解决经费问题。

在宋代,僧尼出家需要获官方颁发的度牒认证,而度牒是要收费的,官方常常通过出售度牒来弥补财政之不足。

苏轼一番计算,杭州官衙至少有二十七处需要大修,需要钱四万余贯,这可不是小数目,约合如今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要筹集四万贯钱,需要出售二百道度牒。

苏轼在奏章中威胁说:再不修,日后可就不是四万贯的事了。

苏轼还使出大招,向他的高级粉丝皇祈求:“伏望圣慈(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特出宸断,尽赐允从。

如蒙朝廷体访得不合如此修完,臣伏欺罔之罪。

”但纵然如此,朝廷也没有同意拨款,可能是因为预算数目太浩大了。

次年,杭州发生水灾,又次生饥荒。

苏轼再次向朝廷申请划拨二百道度牒。

按照苏轼的打算,这二百道度牒卖成钱,可以购得二万五千石大米,再减价粜米,可得钱一万五千贯,用这笔钱来修缮衙门,虽然无法彻底翻修,不过“修完紧要处,亦粗可足用”。

也亏是天下头号聪明人,才能想出如此的办法。

这一回,朝廷总算同意给政策,不过不是二百道,而是只有三十道。

出售三十道度牒所募集的资金,肯定是不足以修整官衙的。

之后杭州官衙怎么整修就无从记载了,估计这点钱只能草草修缮了事。

不过,苏轼在元祐五年主持修建的一处公共工程,则在青史上,那就是杭州的“苏堤”。

官不修衙的惯例延续到明清 为什么一处已经成为危房的官衙,让两任杭州的苏轼如此窘迫?他可不可以自作主张挪用公款,将官衙修得漂漂亮亮呢?如果他真那么做,等待他的将是弹劾丢官。

宋代之前,地方官还有自主修衙的权力,如的李听当邠宁节度使时,发现“邠州衙厅,相传不利葺修,以至隳环”,李听,“命葺之,卒无变异”。

但到了宋朝,如果地方官私自修建官衙,将受到弹劾、处分。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还是在杭州,知州薛映被人告发“在司擅增修廨宇”。

朝廷马上派遣御史调查,一查,果然如此,经大理寺议罪,薛知州被贬为“连州文学”——一个小地方的闲职。

嘉祐三年(1058),汝州知州李寿朋在春荒时节“令郡人献材木,修廨宇亭榭,重为劳扰”,也被御史弹劾,受到降职处分。

大宋朝廷对地方官府修衙之事控制很严,慢慢便形成了“官不修衙”的惯例。

应该说惯例从宋代为开端,一直延续至后来的明清时期。

万历年间,北京宛平县有个叫沈榜的知县,写了一部《宛署杂记》,据其中描述,宛平县虽然是京畿首县,但县衙却非常简陋:“廨仅一所,与民间比屋,曲直不齐,各佐领衙与市民联墙,声音可通。

吏大半无廨地,僦借民居。

顾不知创自何时,何所迁就,而因陋就简,粗备如此也”。

宛平县自迁都北京至万历年间,已设县接近两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居然一直未能将县衙修建得像样一点。

因为实在太粗陋了,跟“天下第一县”的身份极不相称,沈榜只好在万历十八年重修了衙门的大门,但想扩建,县财政却拿不出一两银子来。

中叶,成都的官署也是年久失修——“文官衙署向皆欹侧欲倾,破烂不堪”;“两县以下之各官署,或荒凉如僧庐,或朽蚀如陋室,虽列省会地面,而萧条僻陋之气,怆然满目”。

地方政府一来“无款培修”,二来官员也缺乏修缮的动力,皆因地方官一任三年,谁愿意做这种后人乘凉自己担坏名声的事? 当然也不能说宋朝之后,所有的官衙都不修缮。

修衙之事,还是见诸史志。

但总的来说,古代官员对修衙极不热心,即便是非要修衙,也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再三强调原来的官衙破败不堪,非修不可,则要申明在修建过程中并无扰民之事。

地方建设预算序列中,官衙永远排在后面 在旧时朝廷的工程立项与预算日程表中,修衙门通常被列为“不急之务”,远远排在其他公共工程的后面。

如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宋廷“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

过七年取旨”。

即暂停京城一切官廨的修建,七年后再说,因为政府要优先建设仓场(贮存粮食的仓库)、库务(国库)、店务(公租房)、课利舍屋(税所)等公共项目。

时汇编的《建筑大事年表》中统计出,明朝开国之后,洪武朝凡三十一年,各地新建和重修学校674所,而同一时期才修衙26所;到了宣德朝,官衙才大规模兴建,但也只是修了55所,而同期各地兴建或重修学校则有159所。

清代甚至规定,地方官想修建衙署,一概由官员自掏腰包,从他们的养廉银中分期扣款,这种情况下,哪个官员愿意吃饱撑的去修官衙? 因此非修不可的官衙所需资金,只能各显神通了。

有的地方官将自己的俸禄或财产拿出来,或者接受民间富民、士绅的个人捐助。

苏轼修衙,除了从僧人度牒中想办法,还捐出自己的“公使钱”五百贯。

公使钱,是宋朝财政拨给地方长官的特别经费,由地方长官自主支配,主要用于公务接待。

为什么古代王朝要严格限制修缮官衙呢?首先,传统社会的政府一直是“小政府”,财政规模非常有限,通常不设专门的修衙经费。

其次,旧时修衙,难免要劳民伤财,招募或征调民力。

宋代以降这种公共工程招来的民工都要雇佣付款。

官府资金紧张,很多时候会无钱支付,因拖欠工程款而闹点大事出来——这可不是官员们愿意看到的结果。

随机文章万叶集简介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真的有人拍到了小精灵,英国妈妈在现实中看到花仙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盘点:古时候历史上的那些“抠门”帝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古时候县衙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县衙是不能修缮的呢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古代县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建立之后,古代就进入了,从此之后,封建王朝一直持续到了。

不可否认的是,的功绩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更为重要的是,秦始皇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古一帝!能够媲美秦始皇的功绩,在历史上肯定是很罕见的。

大乱世之后的大一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能够媲美秦始皇的,但是秦始皇作为大一统的奠基人,功绩是无人能够超越的。

封建王朝出现在历史上之后,朝代就开始不断的更替了,秦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仅仅存在了15年。

可是秦朝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足足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在华夏文明中,朝代不断更替,同时也留下了很多名胜古迹,时至今日,长城仍然是人们能够见到的。

最早的长城出现在西周时期,其后历朝历代都对长城进行过修缮。

现如今人们看到的长城都是明清时期的。

值得一提的是,千百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部分人都没有见到过古代的县衙。

时至今日,县衙已经成为了历史上,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县衙是很常见的。

古代的时候,县衙就是主管一个地方行政事务的。

由此“县太爷”也成为了父母官。

现如今,各个地方留存下来的县衙已经不多了,仅存的县衙仅仅剩下几处了。

比如说内乡县衙,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城东大街。

这是明清时期的县衙,时至今日得以保存下来,这一点是非常不易的。

县衙无疑都是指县一级的行政单位,那么县衙在古代的时候就是官员的办公场所和封建王朝维持地方统治的核心区域。

一般情况下,县衙都是有官兵驻守的。

可是现如今,能够见到的都是庙宇、文昌阁之类的古建筑,真正意义上的古代县衙,现如今人们已经见不到了。

即使是有,也是后人仿建的。

古代的时候,出现了一句话:“官不修衙,客不修店”,这句话现如今的人们肯定是很难理解的。

前半句很好理解,就是住店的客人,肯定不会自己掏钱修店的。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县衙是不能够修缮的呢? 宋朝之前,地方官员修缮自己的县衙是很常见的,身为地方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官员修建自己的住所是很平常的,可是后来宋朝之后,问题就出现了,地方官员不能够修建县衙。

举个例子来说,的凤翔节度使李听,上任第一天就发现县衙破败不堪。

于是就下令“葺之,卒无变异”,可是在宋朝以及宋朝之后,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肯定是不行的。

修缮地方县衙,必须经过朝廷批准,时期,这个要求就更为严格了,宋神宗明确规定“诏京城内外除修造仓场、库务、店务、课利舍屋外,自宫殿、园苑以至百司廨舍、寺观等,并权停。

” 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套取朝廷的拨款。

在当时来说,即使是想要修缮自己的县衙,朝廷只给拨款七成,剩下的要自掏腰包。

时期,杭州知州薛映修官衙被人告发,结果官职就被降级了,一下子成为了连州文学。

此时的薛映修后悔不已。

宋朝灭亡之后,这样的规矩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认可。

时期,登基后,把明朝都城迁到了北京,可是在修建都城的过程中,明朝没有修建过五府及其他寺监。

即使是到了清朝的时,这种巨贪,但连和珅也很排斥修官衙。

清朝的《钦定工部则例》规定了地方衙门确需修理的,允许借钱修理,然后从俸禄中逐渐扣除。

同时,修建完成之后,对县衙的使用时间也是有规定的,就是必须保质15年,15年内塌了,由原承办官员赔修。

这样一来,即使是地方官员,也没人主张修建县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古时候官场解密:官员整修自己的衙门为什么这么难?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