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病已登基时无权无势 刘病已是如何坐稳皇位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0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的皇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废了让囚徒刘病已当,刘病已是如何坐稳皇位的? 中兴之主刘病已无疑算得上是西汉最成功的皇帝之一。

混迹民间的他十七岁登基,身后无权无势,朝中有权臣霍光强势无比,刚废了一个皇帝刘贺,把他扶起来。

虽然当了皇帝,霍光的强势让刘病已一直处于非常危险的政治环境中,霍光虽然尊他为帝却大权在握,处处压制着刘病已的皇权,此时的刘病已这个皇帝随时都可能像刘贺一样被霍光废了。

但是刘病已不但坐稳了皇位,还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出色的政治手段,战胜了霍光及家族,使得权力得到了顺利的交接,而且后来他还开创了一代盛世,把的经济文化推向了最高峰。

那么,刘病已是如何一步一步坐稳皇位的呢? 隐忍蓄势,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从汉昭帝时代起至刘病已即位登基期间,朝政权柄几乎全部掌握在了霍光的手里,而且霍氏家族多人在朝中身居要职。

霍光的儿子霍禹以及霍光哥哥的霍云都是中郎将; 霍云的弟弟霍山任奉车都尉、侍中,掌握胡、越兵权; 霍光的两个女婿分别是长乐、的卫尉,掌管整个皇宫的警卫; 霍光兄弟的女婿及外孙都有资格参加朝会,担当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的官职,霍氏亲族已经扎根于西汉朝堂了。

这使得刘病已登基之后明显感觉到了朝廷内部来自霍光集团的政治压力,聪明的刘病已明白仅凭皇帝之称不能与霍光相抗衡,只有保持最大的克制,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寻求有利时机,才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最高统治权。

所以即位之初,把持朝政多年的霍光首次表示要还政于君时,刘病已立马回绝了,他明确表示自己非常信任霍光,赏识霍光的才能。

请求霍光继续主持朝政,并当众宣布,,先报请霍光,然后再奏知他本人,事后他还专门下诏褒奖霍光的援立之功,益封七千户。

刘病已的这一招非常聪明,成功的消除了霍光对他的猜忌和提防,缓和朝廷内部潜伏的政治危机,以及他和霍光在朝政权力上的矛盾,使他和霍光达成了政治默契。

韬光养晦,但不 在稳住了霍光之后,刘病已开始了一段韬光养晦的时光,但是在这段时间了,刘病已在和霍光的政治博弈中,走了几步重要的好棋。

首先,是为立庙 刘病已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的曾祖父武帝的诏书,并强调了武帝的功勋,并不顾朝臣的反对,坚持要为武帝立庙,并要在天下人面前祭拜武帝。

这确实是刘病已的一步好棋,根据古代的传统,立庙是“正统”嫡系子孙的责任,主祭是宗子才能行使的权力,历朝历代皇帝驾崩都是由正统的太子或官方嫡脉为皇帝主丧。

汉武帝去世时汉昭帝刘弗陵还很小,没有为武帝发丧,而刘病已是废太子一脉的,按理他这一脉是无权为武帝发丧的。

但是刘病已坚持为武帝立庙,并用这样的方式向所有人标榜了自己的正统嫡系的身份,自己与以庶出少子身份即位的刘弗陵身份不同,自己才是继承汉武帝事业和遗志的正统,所以自己的继位是天经地义并且完全合法,具有不容置疑的正当性,并借以提高自己的个人威信。

经过为武帝立庙确定自己的正统性、合法性之后,刘病已确立了自己在皇统上的权威性,提高了自己在宗室的地位,随后他又不断宗室,获得了宗族的认可和支持,这也使他日后在与霍光权力角逐,霍光无法再轻易的对刘病已行废立之事,所以刘病已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主动权。

其次,针对霍光一族党派的情况,刘病已试图通过拉拢霍光的亲信,从内部瓦解霍光集团。

车骑将军是霍光的副手,刘病已以张安世的兄长张贺对自己有抚育之恩的关系为借口,不断对张安世施以恩典,拉拢张安世父子,将张安世的三个儿任命为中郎将,慢慢的张安世和刘病已关系密切,君臣之谊渐渐深厚。

发展势力,培养亲信,首次对抗霍光 相比于刘贺,刘病已深深领教过霍光的可怕以及霍氏一族的强大。

史书曾记载,霍光站在刘病已身后总是让刘病已感觉“如芒在背”,所以刘病已为保护自己的安全,开始着力发展自己的外戚势力,培养忠诚于自己、属于自己的力量。

首先就是立自己的元配为皇后,这样刘病已就通过许平君控制后宫,并可以使成为朝廷新贵的外戚家族,以此来抗衡霍氏亲族。

但是,敏锐的霍光意识到刘病已立许平君为后,使在企图摆脱他的掌控,制衡自己和家族的权力,所以霍光反对立许平君为后,有意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

在这次立后风波的博弈中,刘病已感受到了来自霍光的强大压力,但是已经站稳脚跟的刘病已这次没有向以往一样妥协退让,而是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巧妙的避开与霍光的正面交锋,以下诏书命朝臣寻找丢失古剑的方式,向朝臣表达自己想立许平君为后的意愿。

朝中一些非霍氏成员的老辣臣子立即嗅到了机会,纷纷上奏支持刘病已立许为后,最终刘病已赢得了众多朝臣的支持,成功立许平君为皇后,故剑情深的典故由此而来。

但是由于霍光始终反对,许平君的父亲没能封侯,只被封了个“昌成君”。

即位登基之后,刘病已一直对霍光言听计从,这是刘病已第一次在朝堂上违抗霍光的意愿,得罪霍光,从是这次事件,朝中群臣开始注意到了刘病已要将皇权从霍光手中交接回来的态势,开始纷纷倒向刘病已,立后事件的针锋相对使二人之间保持已久的政治默契被打破,从此刘病已拉开了自己与霍光以及霍氏集团权力斗争的序幕。

霍氏家族的报复,刘病已忍辱负重 经过立后事件,霍光感觉到了刘病已有了想将权力从自己手中夺回的想法,同时他也对刘病已反对自己感到愤怒,于是不准备坐以待毙的霍光开始了他组合拳般的报复。

首先霍光以退为进,让主政未央宫的上官皇还权刘病已,归居长乐宫,而后霍光在长乐宫设置屯卫,让自己的女婿邓广汉担任长乐卫尉,将宗室皇族的象征人物控制在自己手里,这就相当于告诉刘病已,我霍光随时可以皇太后的名义将你这个皇帝废掉。

而刘病已要求为他父祖议谥时,在霍光及亲信的干涉下,只将刘病已的父亲史皇孙刘进从事件中剥离出来,恢复了名誉,但对刘病已的爷爷废太子刘据却依旧没有正名,霍光以此达到反制刘病已的目的。

而在刘病已命令官员寻找自己生母家属下落时,也在霍光的阻挠下毫无进展,而且霍家亲族成员更是通过旁敲侧击来提醒甚至威胁刘病已不得逆抗霍家。

这还不算结束,紧接着就是霍氏家族最恨的报复,霍光的老婆得知即将临产的许平君生病了,召女医淳于衍入宫为其治疗,而淳于衍与霍家关系亲密,在霍氏家族的指使下,淳于衍待许皇后生产后服侍许皇后吃下毒药,许皇后遂被毒害而死。

元配许平君的死让刘病已非常悲伤,刘病已非常后悔,认为是自己的冲动导致许平君成为了自己和霍光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刘病已也体会到了霍光的老辣和可怕,为了保全自己,斗倒霍氏亲族,为元配报仇,刘病已决定忍辱负重,不追究霍家毒死自己爱妻,弑杀皇后的罪责,并答应立霍成君为皇后,避开霍氏的锋芒。

就这样刘病已一忍就是好几年,一直熬到了霍光去世。

霍光去世,刘病已夺权,清除霍氏家族 霍光去世后,刘病已认为时机已到,开始自己亲理朝政。

霍光一死,刘病已就重用、邴吉等亲信,逐渐把权力收归己手,囚禁了皇后霍成君,随后又采取行动,解除了霍光两女婿长乐宫、未央宫卫尉的职务,从霍家手上夺回了的兵权。

又把霍光的外甥女婿和孙女婿调离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并收回官印,让自己的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之后,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剥夺了他掌握大军的实权。

刘病已还下令吏民上书,不必经过尚书,直接呈皇帝审阅,群臣百官进见皇上可以独自往来,把霍山、霍云领尚书事的职务架空起来。

通过这一系列步骤,霍家掌握的实权被剥夺殆尽,权力逐渐集中在刘病已的手中。

在刘病已一系列的打压报复下,霍氏家族终于忍不住要密谋造反,刘病已提前得知后,安排对策,最后成功平定了霍家的叛乱并诛杀霍氏全族。

至此,刘病已经过自己多年的忍辱负重和韬光养晦积攒实力,而后凭借出色的政治智慧以雷霆般的手段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实力,为深爱的元配报了仇,也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国家和权力,而霍氏一族因谋反罪名被灭族,一代的后裔,名满天下的豪门家族从此不存于世、灰飞烟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2篇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2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1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   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134年(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公元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请求未被采纳。

次年春,岳飞在鄂州驻屯时,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2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朝代:宋代  作者:岳飞  原文: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这四句形容北宋汴京宫室壮丽,富庶繁华。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⑷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黄河、洛水。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赏析: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阳、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

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襄、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于是岳飞只得率部回到鄂州。

岳飞凭借襄邓大捷以仅三十二岁年龄被封为侯(武昌郡开国侯),但他并非功名利禄之徒,他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大业。

因此他仍不断上奏,要求选派精兵直捣中原,收复失地,以免坐失良机。

在鄂州,岳飞到黄鹤楼登高,北望中原,写下了这样一首抒情感怀词。

  这首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造成假山,假山周围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致巧妙(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奇花珍竹异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由“到而今”三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接二句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爱国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由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特点。

解析末代帝王溥仪:为什么能够三次登上皇位?

中国自从公元前221年称,到公元1912年即宣统三年大清王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的两千三百一十二年中,有四百九十二人做了皇帝。

纵观这两千多年来实行帝制的历史,这些皇帝大都一生仅坐了一次皇帝大位,而唯独末代皇帝溥仪不厌其烦地接连做了三次皇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三起三落的皇帝。

提到溥仪,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满清十二帝最后的一位皇帝,是为宣统皇帝。

他在这十二个皇帝当中,有六个独到之处,一是十二个皇帝当中最后的一位皇帝,二是登基时年龄最小的一位皇帝,三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四是没有庙号谥号的皇帝,五是没有皇陵的皇帝,六是接连做了三次皇帝的皇帝。

说起来溥仪登上大清王朝的皇帝大位其实纯属历史的偶然,因为他不是的儿子,所以在光绪皇帝驾崩之前,溥仪也并非是皇太子。

其实早在戊戌政变之后,就打算废掉光绪皇帝,但光绪皇帝又没有子嗣继承大位,怎么办?然而,慈禧自有办法。

公元1900年,即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颁下懿旨,由军机大臣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皇帝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就是既继承同治皇帝又继承光绪皇帝,并且传话,第二年大阿哥和光绪皇帝之间要举行一个仪式,就是光绪皇帝要举行禅位大典,同时举行大阿哥登极大典。

谁知道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义和团事件,载漪就是“大阿哥”的父亲,支持义和团。

慈禧因此革去载漪军机大臣职务,遣戍新疆。

第二年慈禧回銮,就在回銮的路上,慈禧又宣布废除大阿哥溥儁的“大阿哥”这个名号。

回到北京之后,溥儁就归宗回到了载漪的名下。

“大阿哥”废掉之后,慈禧的年龄也越来越大了,光绪皇帝又没有儿子,而此时还被慈禧囚在中南海的瀛台上。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光绪皇帝病重,慈禧就又传下懿旨,让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入继同治皇帝,兼祧光绪皇帝。

就这样光绪皇帝驾崩后,溥仪登基作了大清王朝的宣统皇帝。

溥仪第一次登基做皇帝到他退位只有三年的时间,也就是他从三岁到六岁期间做了宣统皇帝。

公元1911年10月10日,即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汉新军发动起义,因这一年是辛亥年,所以史称“辛亥革命”。

接着湖南等各省纷纷响应,不久在南京召开临时会议,推选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纪年改用公元纪年,废除宣统年号,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接着就和清朝政府谈判,孙中山最后决定让袁世凯接任他的大总统,南北达成了一个协议,宣布宣统皇帝退位。

溥仪第一次皇帝的使命就这样的结束了。

溥仪第二次做皇帝是因为公元1917年6月的“张勋复辟”。

那一年,张勋率领“辫子兵”气势汹汹地进入北京城,到处叫嚣着“奉还大政”。

7月1日,溥仪便在张勋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人的扶持下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当时,北京满大街都是“大清复辟”的叫嚣,穿着清朝袍褂的前清遗老遗少地走在街上,脑袋后面拖着已经消失了好几年的辫子,一度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突然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在当时只有十二岁溥仪的心里无疑盼望着复辟的成功。

传说当张勋的“辫子兵”与段祺瑞的军队打仗时,有个小告诉溥仪说,宫里供着的关帝显灵了,昨天晚上帮助张勋的军队打仗,关帝的坐骑赤兔马都跑出汗来了。

溥仪急忙去看,说是不是真的。

然而,溥仪跟着太妃、王公、师傅、太监们高兴了没几天,形势就变了。

段祺瑞重新执政,“辫子将军”张勋和他那支“辫子军”终于被赶了出去。

从张勋带领“辫子军”入京,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在7月1日宣布溥仪复辟做皇帝,到当月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退位,溥仪的第二次的皇帝梦仅仅做了十二天便结束了。

真可谓上也匆匆,下也匆匆! 1924年11月5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事件”。

溥仪搬进北府,也就是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进日本公使馆。

溥仪被逼宫后,日本各大报章都刊登出同情溥仪的文章,为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

不久,日本派人将溥仪护送到了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的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改年号为“康德”。

于是,溥仪第三次做了皇帝,但这已经和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了,只不过是没有半点权势和自由的日本人卵翼下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没有日本人的庇护,溥仪连“儿皇帝”也做不成了,在8月17日,溥仪准备从沈阳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后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他被押解回国。

于是,溥仪一生的“皇帝梦”便从此永远地结束了。

随机文章萨尔贡二世简介韩国萨德部署完成了吗,萨德部署完成(中国一半国土在美军监视内)盘点世界诺贝尔奖国家排名,美国356人的获得者夺得第一(意大利垫底)无毒有益的王蛇之牛奶蛇,无毒温顺好饲养(最受欢迎的宠物蛇)探寻美国恶魔之坑,直径1280米是超级陨石砸出来的(深180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刘病已登基时无权无势 刘病已是如何坐稳皇位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