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混迹官场那么多年 刘罗锅为什么都在风流皇帝乾隆面前犯错

宰相刘罗锅聪明绝顶,为何每次都要在乾隆面前故意犯错? 从二十年前的时候,中国大地之上开始吹起了一股对
【千问解读】
宰相刘罗锅聪明绝顶,为何每次都要在乾隆面前故意犯错? 从二十年前的时候,中国大地之上开始吹起了一股对于和清代历史研究的风向,其中这股风向主要是研究清代历史为主,以清代乾隆这三朝为基础,出现了如同繁华星星一般的电视剧和书籍。
其中以《宰相刘罗锅》相对来说比较出名,说的就是清代乾隆时代,和贪官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实他们两个的形象更加适合历史,比夸张的要强的多。
宰相刘墉的为官生涯 其实从明代开始,皇帝就已经不设置宰相这个位置了,清代后来入关继承了这个制度,那为何还要说刘墉是清代的宰相呢?这其实是来自于民间的一种说法,老百姓认为刘墉的地位和做的事情就是相当于宰相做的事情。
刘墉在历史之中大部分都是做的一些地方官,但也没有电视剧之中的那么嚣张,什么事情都要与和珅对着干才开心,相反的是刘墉有些畏惧乾隆大红人之称的和珅。
乾隆十六年的时候刘墉靠着自己父亲的名望做到了一个修撰书籍的官员,到五年之后就被安排到地方上去联系,后来担任过安徽、江苏等地方的学政,所谓的学政实际上考察的就是地方举人这些人的功名和读书情况,看他们功名是否出现了造假的情况,个人道德是否出现了亏欠的情况,最后就是读书认真与否的情况,三者情况出现之后都会被学政割除功名。
刘墉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就积累了很好的名声,他父亲做官的时候就以清正廉明著称,儿子显然是继承了这个特点,刘墉相当来说更加的正直干练,对于整顿地方上秀才举人考试之中作弊的情况,在他来到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很多老百姓感叹他是当朝的。
到乾隆四十五年刘墉就成为了地方官员大佬级别的人物,做到了湖南巡抚,在洪水灾难面前,他打击贪官商人囤积粮食,积极救灾,一年时间就重新让湖南回到了鱼米之乡的状态。
从这之后的刘墉做事情越来越大胆,靠着湖南治理洪水灾害的政绩成功的升迁为了都察院的御史,当时与和珅一起审查山东巡抚带头包庇的舞弊案件,刘墉为了调查清楚,甚至自己扮演成道士去民间,经过暗访终于了解原来山东已经大旱三年,但作为巡抚的国泰却谎报灾情,还杀死了很多上京举报的百姓,最后刘墉将国泰直接抓回了京城,和珅等人因为国泰是皇妃的伯父,所以故意偏袒,这个时候依旧是刘墉为民请命,让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进入中央做官之后的改变 刘墉在地方上做官的时候可以说是锋芒毕露,但进入到清代京城中央做官之后就好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开始变得圆滑世故,不仅不据理力争,就连很多工作上的小事情都会出错,很多当时心中敬佩刘墉的正直大臣都在怀疑刘墉是不是因为年纪大了,脑子变得有些不好使了。
其实刘墉这个情况是从乾隆四十七年开始的,从这个时候的刘墉担任左都御史,奉命在南书房行走。
刘墉从这个时间之后的官场名声很不好,经常出现一些低级错误。
比如他在外面把皇帝和其他大臣的谈话内容泄露出去了,因为这件事情被皇帝狠狠的批评了一次,还撤销了他的位置,但他并没有吸取教训,一年之后的他带头祭祀文庙的时候,却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礼仪参拜,使得朝廷脸面丢失,这件事情被举报之后,对刘墉开始失望透顶。
再到后来刘墉主持考试的时候,在考取秀才的这场考试之中,刘墉手下地方出现了贿赂考官的情况,对于这件事情的刘墉虽然不知情,但这也是他负责的地方之一啊,所以那个时候皇帝给刘墉来了一个失职之罪、再到后来尚书房的老师们都不来上课,皇子们无所事事,负责管理这件事情的刘墉却也不催促这些老师傅,结果让乾隆皇帝将他撤职,这几年的时间刘墉几乎都在犯错误,反正就是错误不断一直到乾隆皇帝去世。
后来皇帝即位之后的刘墉就好像是又变化了一个人一样。
这个时候的刘墉和之前相比就像是沉睡狮子觉醒一般,他开始带头查处乾隆朝大贪官和珅的案件,最后列出十大罪状将和珅家产抄没,还直接判处和珅死刑来警告其他官员,此刻的刘墉就像是又回到了自己地方官做事情的时候,人们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个刘墉,到嘉庆七年的时候刘墉已经八十多岁了,但依旧是身体康健,走路大步如飞。
结语 对于刘墉做官风气的一变再变,有的人说这是刘墉在装傻,因为他了解乾隆朝时代是不可能真的打到和珅的,所以暗中装傻积累力量,通过不断的犯低级错误来迷惑自己对手和珅,到了的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刘墉一下子就将准备多年的证据拿出来,直接让和珅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对于中国古代官员来说,像这总装傻充愣一直都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化,扮演的不好一下子就会被识破,而且一般都需要几十年的耐心,所以说真正的聪明人都是会在合适阶段装傻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官场年龄潜规则:为什么官员在年龄上造假?
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
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
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
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
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28岁的年龄说起。
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28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
一打听,,原来小文同志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家的六公子。
谜底揭开,舆论哗然。
门下省谏官、王觌在朝会上当面参劾一手操纵这项任命的中书侍郎,说他“非次进用文及甫”的动机是“欲(巴)结文彦博”。
由此可见,从古代官员的年龄问题观察古代仕宦制度变迁,倒是可以作一番有趣的探讨。
察举腐败催生官员年轻化 从史书记载看,秦皇汉武时代的官场大概还不存在年龄问题,最著名的事例如甘罗,年方十二,就以出使赵国有功,官拜上卿。
而据《战国策》介绍,此上卿亦非凭空提拔,在此之前,他已经是相国属下的一个正规官员,任少庶子,职责是协同中庶子负责中高级干部(卿、大夫)庶生子弟的教育工作。
《汉书》卷七十六共收六个昭宣时的二千石高官传记,其中有五个都是在甘罗这个年龄段就参加工作了,因此可知,当时出任公职,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
年龄成为问题的由来,始于察举的腐败。
所谓察举,就是州郡每年要向中央推荐人才的选官制度。
常规的推荐科目主要是孝廉和秀才,并称入仕正途,好比后世进士登第。
谁能料到,法久弊生,把持察举大权的特权阶层玩起了垄断仕途的潜规则:你在甲州提拔我的子弟,我在乙州荐举你的子弟,等到被举者也当上握有察举权的郡守后,再荐举当初举我者的子弟……汉明帝永平元年(公元58年),长水校尉樊倏上书反映这个问题:“现在郡国举孝廉,都举那些能够有所回报的年轻人,至于那些有名望有学问的年长者,大多数都。
”说明在这个宗师自主选才、门生循环相报的过程中,孝廉的整体年轻化趋向也愈加明显起来。
但是这种年轻化不仅仅使察举丧失了选贤纳士的本义,对改善吏治也无益可言,所以到了时,有尚书令左雄上书说:“郡国每年举孝廉,都是马上就要授职施政、教化民众的,应该选取那些老成可用之人。
称:‘四十不惑’;《礼记》称:‘四十曰强,而仕。
’请从现在起规定:年龄不十,不得察举。
”这个建议很快就被期望中兴的顺帝采纳,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冬11月,他“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但是对于那些有特殊才干的,才华如同颜回、子奇之人,可以不拘年龄。
这道诏令,很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儒家的“四十强仕”思想落实为法定制度,后人称作“阳嘉新制”。
两个月后,138个年龄在60岁以上的年高有才之人被中央统一授予官职,成为“阳嘉新制”的第一批得益者。
与此同时,“限年四十”的制度也得以比较认真地执行。
实行新制的第一年,有个广陵荐举的孝廉徐淑来尚书台接受复审,负责审核的官员看他年貌远远不及四十,徐淑说:“诏书不是说,才华有如颜回、子奇就不拘年龄吗?所以本郡就选上我了。
”经他这么一说,倒把这位官员给难住了。
左雄听说了,就问徐淑:“当年颜回,请问你闻一知几?”徐淑答不上来,当场就被退回了。
是怎么选拔后备干部的 历时近300年,好像没有制定过一个一以贯之并且能适应各种“出身”的做官年龄标准,但是据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6月颁发的一个有关改革人事制度的文件所叙,在此以前的大体情况是:“凡人三十始可出身,四十乃得从事。
” 先从科举一途看,那些的人中,不乏少年,如郭元贞、陆贽、杨嗣复、郑畋都是18岁及第。
但这些都是,多少年才出一个。
通常情况下,能在20岁至25岁这个时段题名金榜的,就可以称少年得志了。
而享有这种荣耀的,往往也以精英、才子型人物为多。
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取第四名进士时,虽然已经29岁了,但在同榜登科的17人中,却还是最年轻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十分得意。
这样看,走科举一途者,20多岁即获“出身”是令人羡慕的,30岁左右“始可出身”则是通常情况。
所谓“出身”,就是做官资格。
想要真正走上仕途,还得经过吏部主持的考试,还要“守选”,就是等待分配工作。
这一段时间,等上三五年甚至七八年都很正常。
21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26岁;25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35岁。
如果在此期间发生祖父母、父母去世的丧事,还必须在家守丧,于是从及第到始任官职的间距还要拉长。
因此可知,30岁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到40岁才能登堂上任,即当上正式的国家干部,才是寻常现象。
唐代科举中,尚有专为早期教育成功者设置的童子科。
这是汉魏时期就有的传统,就是12岁以下、至少能背诵一部儒家经典的早慧儿童,可由郡国向中央荐举,经面试合格,授童子郎,就是“少儿后备干部”。
前文说到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倡议将察举孝廉的年龄限制确定为40以上,其实左雄也赞成梯队式的干部培养办法,当时有“汝南谢康、河南赵建,年始十二,各能通经”,就是经他本人奏拜为童子郎的。
还有,《志》卷十五记:司马朗12岁试童子郎,监试官见他“身体壮大”,怀疑他实际年龄早已超标,于是严加盘问。
司马朗气愤地说:“我这么大块头是天生的,我虽然稚弱,却没有羡慕高官的风气,折损自己的年龄以求早成,这不是我的志向!”儿童背诵一部儒家经典,并非特别难的事,可是因为一旦通过,就是入仕捷径,因此考场上以大小伙子冒充童子军的,,即司马朗所讲的“损年以求早成”。
何况那时还没有骨龄检测这种技术手段,监试官什么的则完全可以收买。
唐朝举童子的条件比前代更严,年龄多限制在10岁以下,而且必须由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推荐。
时,裴耀卿8岁,试《毛诗》、《尚书》、《论语》及第。
还有一个王丘,11岁通过童子举及第,别人诵经,惟独他自己要求作文,于是声名大扬。
童子获得做官资格后要等多长时间才能授官呢,我们仍以裴耀卿、王丘为例:裴耀卿8岁及第,“弱冠拜秘书正字”,就是20多岁才授职。
王丘则是“弱冠,又应制举”后,才授职奉礼郎的。
但相比30岁获得做官资格的人,到40岁才能登堂上任的平均水平,举童子的上岗时间应该说大为提前了,于是“望子成官”的家长都想钻营这条捷径,猫腻在所难免。
所以到时,礼部侍郎杨绾上奏请求废除这一“侥幸之路”。
往后停复无定,可见其争议之多,大概和今天的“奥数”是否应该举办不相上下。
再好的制度都比不上一个好爸爸 所谓荫叙,就是特许皇亲、勋贵和中高级官员的子孙凭门第血统获得出身。
但是从办理荫叙手续到正式得到任官资格,都要经过规定途径和时间的历练。
不过拿科举与荫叙作比较,虽然都是“三十始可出身”,但荫叙是有“爸爸加制度”作保障的,科举却是一条道的博杀。
以著名的边塞诗人为例,举有道科及第,50岁才当上了副县级的县尉。
还有《秦妇吟》的作者,直到59岁才进士及第,官拜校书郎。
孙国栋先生曾依据大量文献资料作综合研究,发现一个唐代官员从入仕到升为从五品郎中,跻身高官行列,平均历时约15年左右。
倘若有幸生在一个六品之家,哪怕是20岁补斋郎,30岁得出身,40岁授官职,官场上厮混“得法”,混到59岁,说不准也混到一个从五品高干了。
对比韦庄59岁刚站在起跑线上,真让人羡慕通五经不如有个好父亲啊。
更令人感叹的是占尽便宜的荫叙,其种种关于年龄的限制也只是写在纸上而已。
如高宗朝的宰相,外表上一团和气,内心里阴险狠毒,人们背地里叫他“人猫”。
史传上说他们家连襁褓中的娃娃也荫补了官职。
德宗朝的宰相李晟,生有15个儿子,3个早夭,存活的12个人人当官。
第10个儿子李听,在7岁的时候“以荫授太常寺协律郎”,就是乐队指挥。
别人也就是挂个名,他则“常入公署”。
太常寺小吏当他是个娃娃,“不为致敬”,孰料小李大怒,竟“(命)令鞭之见血”。
再如文宗朝的宰相裴度受命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时,给上疏说:臣有个儿子裴让,“是资荫授官”,现任京兆府参军。
其实“年甚幼小,官无职事”,守在任上干不了什么事,离开岗位也没妨碍,恳请天恩,让这小子随我赴任吧。
官员为何在年龄上做“假账” 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
为什么呢?洪迈说有两个原因:其一,一旦科场及第,自有富贵人家争相说亲,选婿当然是年纪越轻越好,故希望及早傍上大款富婆的王老五们,多在办理应试手续时先将年龄减去;其二,时期留下来的制度,凡应试规定次数以上而未能及第、年在60以内的举人,可以别作一甲奏名,从宽赐给出身,并授官职,通称“特奏名”或“恩科”。
要满足这些条件很困难,往往是一生潦倒考场,总算在应试次数上达标了,但年龄已过60了。
很多人想到可能会有这么一天,于是从一开始就减年,最后抢在档案年龄还未到60时,讨一个“恩科”出身。
这些人因为资浅年高,仕途上已经没什么发展前景,所以得官后大多数都跟清正廉洁沾不上什么边,只求在退休前把钱袋塞满,就是、孔文仲所说的:“此曹垂老无他望,布在州县,惟务黩货以为归计。
前后恩科命官几千人矣,可有一人能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
”此乃上的“59岁现象”,因与年龄相关,顺便一说。
除了各种具体官职选任的年龄刻度以外,求官者究竟应该“增年”抑或“减年”的又一个重要参照标准是仕途上的年程,当时的通识是30以上、50以下是为官理政的黄金时段。
如果是过了55岁以后才取得出身的,一般多授教官闲职。
倘是年近60者,只能得到有名无实的官职,令回家待选。
试与历经数十年血拼才得功名的老进士老举人换位思考,如此结局岂不是连老本也捞不回来?所以多数人都早早备好了减年应试的传统武器。
一旦榜上有名,《同年录》上的“年齿”都是假的,待“同年宴会,又序真齿”。
谁料由明入清,又有进步,就是王士祯感叹的:“三十年来士大夫履历,例减年岁,甚或减至十余年,即同人宴会,亦无以真年告人者,可谓薄俗。
”据说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
再把话说回来,“薄俗”也只是王士祯的嘲讽之语,事实是吃尽辛苦,好不容易才混进官场,谁不想多混几年?故减年应试实乃放之四海而公行的潜规则。
以《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为例,一出场就向学道大人坦承:童生20岁应考,如今考过20余次;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实年54岁。
照其岳父胡屠户的批评,他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
忠厚人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你说还有哪个人肯相信做老实人不吃亏的虚言空话? 随机文章万叶集简介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天体引力和独特地形早就大潮曲速引擎能实现吗,NASA成功测试/未来人类到月球或许只要4小时人类进化最完美形态,细数人类十大进化失败/大脑并不完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和珅传奇:解析历史上的和珅的官场权术
当然这反映了对和珅的宠信。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赐和珅长子名,并把自己最心爱的年仅六岁的小女儿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他,“待年行婚礼”。
从此乾隆与和珅两人结下了“娃娃亲”家,是年乾隆已年届古稀,而和珅刚刚三十一岁。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三,是和孝公主的周岁纪念。
那一天乾隆赏给她许多玩物,其中有汉玉敞口钟、汉玉娃娃戏狮、青玉匙、红白玛瑙仙鹤、琥珀圆盒和汉玉扇器等。
她生来活泼伶俐,长得也颇似其父乾隆,而且又是乾隆最小的女儿,因此就格外受宠爱,真可谓“掌上”。
在《?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顶轿。
”在她十三岁时,破格被封为固伦公主。
按体制,皇后所生之女才能封为“固伦公主”,品级相当于亲王。
妃、嫔所出或由皇后收养的宗室之女,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相当于郡王。
和孝公主在诸皇女中备受乾隆宠爱、娇惯,被视若,从小就被养育在他的身边。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孝公主刚刚六岁,就被乾隆许配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为妻。
当年丰绅殷德也是六岁,与和孝公主同年同月出生,只是比公主小半个月。
他长得和其父和珅青少年时期颇像,也是一个英俊貌美的少年,他的号为润圃。
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订婚后,和珅是又喜欢、又得意。
他认为他的地位更巩固了,也是乾隆对他的最大信任。
网络配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当和孝公主十三岁时,被破格晋封为固伦公主。
并于是年三月二十日起留起头发,准备下嫁。
据档案记载,乾隆在这一天赏赐给她一批绫罗绸缎、珠宝玉器。
三月二十六日,又下谕赏给她金镶松石如意一柄、伽南香念珠一盘、汉玉扇器四件。
同时还赏给丰绅殷德金镶松石如意一柄。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将要举行指婚礼。
闰五月初二日,乾隆又下谕旨说:“凡下嫁外藩固伦公主,例支俸银一千两。
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之例支给。
从前和敬固伦公主,虽系在京居住,而傣银、缎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未使截减,是以降旨仍许照旧关支。
今和孝固伦公主,系朕幼女,且在朕前承欢侍养,孝谨有加,将来下嫁后,所有应支俸禄,亦着一体赏给一千两,以昭平允,而示嘉奖。
”这就是说,和孝公主的俸禄是最高一级的,与下嫁外藩的固伦公主相同,显然这是乾隆对她的偏爱。
与此同时,乾隆还下谕旨:“命固伦额附丰绅殷德在御前行走。
”后又被授予散秩大臣。
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七日,是黄道吉日,刚刚十五岁的和孝固伦公主和丰绅殷德举行了婚礼。
乾隆除了赏给她大量的土地、庄丁和奴仆外,还赏赐了一大批妆奁。
赏赐物件的清单如下: 红宝石朝帽顶一个,嵌二等东珠十颗。
金凤五只,嵌五等东珠二十五颗,内无光七颗,碎小正珠一百二十颗,内乌拉正珠二颗,共重十六两五钱。
金翟鸟一只,碎小正珠十九颗,(随)金镶青金桃花垂挂一件,嵌色小正珠八颗,穿色小正珠一百八十颗,珊瑚坠角三个,连翟鸟共重五两三钱。
帽前金佛一尊,嵌二等东珠二颗。
帽后金花二枝,嵌五等东珠二颗。
网络配图 金(银)珊瑚头箍二围,嵌二等东珠七颗,重四两七钱。
金镶青金方胜垂挂一件,嵌色小正珠二十四颗,穿碎小正珠二百四十九颗,珊瑚坠角三个,重四两五分…… 乾隆不但赐给和孝公主大批妆奁,而且在同一天赏赐给丰绅殷德大量礼品。
此外,乾隆还赏给丰绅殷德额驸头等女子四名、二等女子四名、三等女子四名。
每名女子各赏有皮、棉、夹衣、丝缎衣料,银项圈、铜耳坠等物。
并赏给户口男人十一人,女人十一人,户口管领二人,也各赏有衣物等。
乾隆觉得这些礼品还不太够,又格外赏给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额附做衣服、被褥和帐幔等物用的绸、缎、纱等八百五十九匹,其中包括:大卷八丝缎一百七十六匹、妆缎二十二匹、小卷八丝缎二匹、锦十一匹、倭缎四匹、小卷闪缎十六匹、大卷纱六十九匹,等等。
此外,在和孝公主举行合卺礼后六月,按清朝礼节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额附还要进宫举行回门礼,那天乾隆又赏赐给和孝公主和丰绅殷德一大批礼品。
据当时目睹和孝公主下嫁情景的朝鲜使臣记载:“皇女于归,特赐帑银三十万。
大官手奉如意珠贝,拜辞于皇女轿前者,无虑屡千百,虽以首阁老之年老位尊,亦复不免云。
” 朝鲜使者还把和孝公主与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时的情景作了比较,他说:“乾隆对和孝公主宠爱之隆,妆奁之侈,十倍于前驸马福隆安时,自过婚日,辇送器玩于主第者,论其值,殆过数百万金。
”这还不算,乾隆又借着和孝公主过生日之际,赏给她一批礼物,其中主要有:紫檀嵌玉如意一柄,汉玉开璧磐一件,上拴青玉鸠一件,紫檀架白玉仙山一件,紫檀座汉玉葵花洗一件,紫檀座碧玉双孔花插一件,茜牙座青玉海棠洗一件,紫檀商丝座青绿双官瓶一件,紫檀座青花白地敞口瓶一件,紫檀座玛瑙葵花碗一件,绿晶蕉叶花插一件,紫牙白檀座八成金五两重金锞九个,藏香九束自鸣钟,五十两重银元宝九个,等等。
由此可见,乾隆肯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女儿和孝公主下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赏赐给他们极其丰富的妆奁,这是乾隆对和珅的极大宠幸,也是提高和珅身份地位的一个手段。
另外,和珅从此与乾隆结成了,彼此关系更进一步加深了,这是其他官僚所望尘莫及的,和珅实际上成了第一权臣,是别人高不可攀的勋贵国戚。
网络配图 而且,和珅的女儿也嫁给了皇族,她是一位贝勒的福晋。
这位贝勒是的曾孙。
和珅与有亲戚关系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和珅的侄女,即和琳之女嫁给了乾隆的绵庆。
绵庆为永琛的第六子,“乾隆五十五年袭质郡王,九年薨。
谥曰恪”。
“绵庆幼聪颖,年十三,侍高宗避暑山庄校射,中三矢,赐黄马褂、三眼孔雀翎。
通音律,体孱弱,嘉庆九年薨,年仅二十六。
仁宗深惜之,赐银五千,谥曰属。
”而永琛为乾隆“第六子,嗣允禧后。
乾隆二十四年袭贝勒,三十七年晋质郡王。
五十四年晋封亲王,五十五年薨,谥曰庄”。
和琳女儿嫁给质恪郡王一事,是由和珅一手为之操办的。
此外,朝鲜使臣也记述了和珅与皇家联姻之事:“吏部尚书和珅,去年(指乾隆四十九年)升为军机大臣,子尚皇女,女配皇孙,权势日隆。
皇帝遣内侍轮番共第,势焰嚣天,缙绅趋附。
”由以上几例和珅家与皇家联姻之事,可以得知和珅家族与皇室关系是非常深的,如果和珅没有极高的媚上之术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