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有哪些传奇经历?他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众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和这一对忘年交的故事被描写成了一段佳话,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过命的交情,那么历史上这二位的真实关系如何呢? 有人说郭子仪和李白是往年交,郭子仪在军中犯事被李白所救。

李白参与反叛,郭子仪听闻后愿用自己的官爵来买李白的罪行,后李白逃过一劫,被流放到了夜郎。

后人称赞两人的友情说李白能识人,郭子仪能报恩。

这段生死交情一时成为美谈,但是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实际上可信度还是比较大的,当时的文化风气很盛,不少官员本就是文人。

李白在有段时间是眼前的红人,经常组织与自己兴趣相投的文人进行探讨,到处结交社会名流,郭子仪进入到了李白的交际圈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况且李白在官场上混久了,有自己一套识人的方法,或许他觉得郭子仪日后能够,并且自己帮他这个忙不用费很大气力的话,照李白的性格是会出手相救的。

如果李白真的对郭子仪有救命之恩,郭子仪如此高的情商肯定也会在李白遇到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查阅两人的生平事迹,其中并没有涉及,但是野史上却有相关记载。

其实野史往往更具有真实性。

但是虽然两人之间的感情让人赞叹,但是两人所遭受到的困难都有些难以齿。

李白和郭子仪都是名人,他们在成名后不会过度宣传两人的友情,因为会提及自己不光彩的一面。

正是两人都对这段友情的绝口不提,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关于郭子仪电视剧有哪些 关于郭子仪的电视剧有很多,有以郭子仪为主要人物的,如《汾阳王》;也有以郭暧和为主要内容的,有《醉打金枝》和《新醉打金枝》等,有郭暧的地方肯定也有郭子仪。

在所有的电视剧中,郭子仪的角色都表现了忠心为国、虽老不辞的英雄气概。

电视剧《汾阳王》在2009年8月份开机,黄晓明饰演郭子仪,孙俪饰演王敏芝。

主要讲述了郭子仪的一生,从他在华州降生,到五岁时虎口遇险被高人所救。

之后郭子仪,小小年纪已经是文武兼备。

郭子仪通过考试走上仕途,后国中出现叛乱,郭子仪领兵出征,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绛州发生兵乱时,六十多岁高龄的郭子仪再次被启用。

可惜宦官程元振把持朝政,郭子仪被罢免,失去兵权。

仆固怀恩施计联合和回讫进犯唐朝,代宗在情急之下召郭子仪前去平定。

郭子仪当时手上无兵,仅率几十人,前往回讫的军营中说服回讫与唐朝联合攻打吐蕃,后吐蕃闻风而逃。

郭子仪一生为国,被封为“汾阳王”名泽后世。

《新醉打金枝》由张家辉饰演郭暧,蔡琳饰演升平,王志华饰演郭子仪。

郭暧是郭子仪第六个儿子,偏偏五位哥哥或病或殁,郭暧成为了汾阳王世子。

从此郭暧不能再随意游玩,而是进入了尚武堂接受训练。

剧中的郭子仪有个对头晋王。

晋王总想着联合吐蕃进行谋反,让自己坐上皇位。

郭子仪身为朝中大臣,一心阻止晋王的阴谋。

郭暧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明白了父亲的用心,和郭子仪一起守护唐朝。

郭子仪心胸坦荡不设围墙的表现 郭子仪待人宽厚,不与人结仇,不得罪小人,以真诚打动,朋友遍天下。

他的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心胸坦荡;平易近人,府中不设围墙。

宦官鱼朝恩之前十分嫉妒郭子仪,甚至去挖了郭子仪的祖坟,后被郭子仪感化。

军官担心郭子仪得势后报复,后与郭子仪合作无间。

郭子仪心胸坦荡,面对宦官的恶意中伤,一直对自己进行反省。

有一次,鱼朝恩邀请郭子仪前去参观修建好的庙宇,寻常人肯定把这次邀请当作,郭子仪的儿子也都劝郭子仪不要前去赴宴,即使赴宴也多带些兵马。

郭子仪却只带了几个仆人就走了。

当鱼朝恩看到郭子仪到来,只带了没几个人,也很疑惑。

郭子仪解释说,外界猜测鱼朝恩将对自己不利,只带了没几个仆人,如果猜测属实,鱼朝恩能更方便的解决自己。

郭子仪对鱼朝恩的信任让鱼朝恩感动不已,其实这都是因为郭子仪十分大度,他明白朝廷中如果起内讧会对国家不利,所以郭子仪宽容地对待着宦官对自己的嫉妒伤害。

郭子仪在家时常要求下人不要关门,也不在门口设有护卫,谁都可以自己进去。

他的儿子劝说郭子仪摆出威严来,堂堂一个显赫的家庭不能如此随便。

郭子仪却说,郭府虽然人员众多,但都是靠朝廷给的俸禄养活,如果郭府一直都大门紧闭,不是给有心人找到理由来找郭府的麻烦嘛。

现在打开大门,就是让所有人都监督郭府,有心人即使想诬告也没有理由了。

这就是郭子仪不设围墙以退为进的安身方法。

郭子仪后人有哪些人 郭子仪后人其实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因为当初唐朝变迁,郭子仪一家也随之迁移到了南方。

倘若现在寻找郭子仪后人倒确实是有些困难了。

那么郭子仪后人现在大致都在哪里呢? 郭子仪长子郭曜后代迁移主要分成了两支,一支是在唐朝末期迁到现在的河南和福建,到中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都陆续迁往了海外。

另一支则是在的时候,才迁到现在的江苏南京,到了和时期,这一分支的郭子仪后代又迁往江西和广东,因广东临海,这些郭子仪后代就又有部分迁往海外,总的说长子这一代很多人都到海外去了。

郭子仪三儿子郭晞的后代迁移分为三支,主要迁往了泉州惠安、福建漳州以及浙江龙溪。

六儿子郭子仪六子郭暧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人公,是唐朝末期的驸马,这一支的后裔因为公主的关系,家族衍生的十分庞大,而迁移情况大致分为五支:安徽阜阳、江苏镇江、泰兴、丹徒,还有一支就是促远公一族,大多迁到了台湾和东南亚周边国家。

郭子仪第七个儿子最终迁往了现在的浙江宁波、宁波鄞州等地。

至于郭子仪小儿子郭映的后代则迁往了现在的江西定南洪洲,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家族,叫做洪洲郭氏家族。

由此可见,郭子仪后人的体系十分庞大,而且分散的地方都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想要好好研究郭子仪后代的分布情况还需要下很大的功夫,毕竟子嗣繁多。

郭子仪接见的故事 郭子仪因为不设围墙,平时有不少官员前来拜见。

有次有个官员前来拜见,看到郭子仪又帮妻子梳头,又帮女儿洗脸,对一代将军变成仆人的转变有点不适应,郭子仪却笑称在家里已经习惯帮妻女做事了。

但是有一个人来拜见的时候,郭子仪却没有我行我素。

那个来拜见的人叫卢杞,是德宗时期有名的奸臣。

他为人阴险狡诈,成为宰相时排挤贤臣、陷害忠良,还胡乱指挥军队。

更不要说是之前看不起他、得罪他的人了,下场都十分悲惨。

那时的郭子仪已经在家中安享晚年,正纵情歌舞之时,得知卢杞前来拜访他。

郭子仪立马遣散了所有女眷,让她们退到会客室的屏面。

而自己穿了朝服,很恭敬地等待着卢杞的到来。

两人单独谈了很久后卢杞才离开。

郭子仪的家眷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慎重的接待卢杞。

郭子仪回答说,卢杞这人有才干却心胸狭隘。

他长得不好看,要是被你们见到了,肯定会对此谈论。

即使不谈论,你们的眼神也会让他觉得他被贬低。

假如一朝得势,以卢杞的性格肯定要报复郭府,到那时就没有人能活了。

不久后卢杞成为了宰相,正如郭子仪所预料的,之前让卢杞记恨在心的人都没有好的下场。

只有郭府逃过了一劫,甚至卢杞觉得郭子仪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郭府如果有人做了些稍稍不合法的事情,卢杞还会保全。

从接见卢杞的这件事上可以看到郭子仪懂得看人,非常有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女子出嫁有哪些嫁妆?这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在古代,就算是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

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

比如:皇帝迎娶的侄女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

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

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

”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

比如:,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

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

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

比如: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

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

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

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

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

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

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

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

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

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

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

”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

”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

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

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武将为什么都喜欢收义子 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做

对古代义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义子,指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愿结成父子关系。

这种关系有点类似于拜把子,,即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自由组合在一起,成为亲人。

但不同的是,拜把子是兄弟相称,认义子则是父子相称。

其实,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也有,说白了就是认个干亲、干儿子、干姑娘、干爹之类。

小时候看《隋唐演义》时,对第八条好汉、忠心耿耿守护大隋江山的杨林印象比较深刻,但并不是关注他的武艺,而是对他广收义子的行为感到好奇。

他一旦看到哪个年轻将领武艺、智谋出众,有发展潜力,便将其收为义子,就连大唐功臣也做过他的。

在关帝庙里,我们会看到关帝塑像旁边有另外两员大将的雕像,其中一个是的贴身保镖,另一个则是他最器重的儿子关平,也是关羽收养的义子。

在末年的时候,统治无能,社会动荡,各路枭雄纷纷涌现出来,在全国多地组建了起义军。

虽然,义军所处的地方可能有所不同,但是,这些义军的将领却有一个不约而同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收养义子。

其中,开国,当初闹革命的时候,也钟情于收养义子。

他收养的义子,前前后后不下十多个人,比较熟悉的有:、平安、朱文刚、徐司马、真童、金刚奴等等。

在朱元璋众多的义子中,有两个人最为出名,一个是外甥李文忠,另一个是一直驻守云南边陲重地的沐英。

朱元璋从皇觉寺走上造反的道路后,那过得就是刀尖上舔血,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日子。

家中虽然也有亲人,但由于战乱连年,死活也没有办法管。

再加上,天灾人祸,生老病死,朱家的兄弟姐妹死得也差不多。

在1354年,朱元璋的革命初见成效,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了震慑一方的起义军势力。

这一年,他的侄儿文正、外甥文忠来投奔他。

朱元璋的姐姐、哥哥都死了,由于朱元璋当时手里有兵权,所以,这两个孩子前来投奔,希望能有一个活下来的希望。

当时,外甥虽然已经十四岁了,但是,却连个大名都没有,只有一个小名“保儿”。

他见到朱元璋之后,就一直用手拽着舅舅的衣服玩耍,或许是因为太久没有见到亲人,孩子担心舅舅会走掉,所以,不敢离开他。

孩子天真的举动,让一向冷酷的朱元璋也感叹:“外甥见舅如见母也!”一来是亲姐姐、哥哥家的孩子,来了自然要收留;二来赶上战争年代,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

所以,这个时候,上天把已经快成年的侄子、外甥送来,朱元璋自然要好好培养,作为倚重的将领。

此外,中国古代的将帅,很多人都喜欢收养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以及思想的影响。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是一个宗法社会,人和人的亲密程度靠血亲或姻亲维系。

在残酷的战场上,这种关系更为重要,自己的儿子最放心。

可是,一个人的生育能力有限,就算广纳妻妾,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儿子。

而且,社会动荡,就算生出儿子,能不能养大成人,还不得而知。

像朱元璋这样,生了几十个儿子的,已经了不得。

况且,这些儿子要么年龄太小,要么有可能是个纨绔子弟,不能堪当大任。

更何况,在战争年代,死伤是常有的事情,上战场就等于去冒生命的危险。

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来说,看着儿子冲锋陷阵,身处险境,自然于心不忍。

因此,找个义子替自己卖命,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到哪儿去找那么多“儿子”呢? 那些在混战中,失去亲人,幸存下来的孤儿们,便成了很好的收养对象。

这些孤儿们,可以说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中长大,生存能力极强。

这样的人,经过细致耐心的培养,完全可以成为担当重任的将军。

因为,他们从小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到处流浪,为了能有饭吃,保住命,受尽了欺凌和漂泊,所以,这样的人,会对有恩于自己的人更念恩情。

此外,这样的人,一旦被某个头领收养,并认作义子,基本上都会誓死效忠。

所以,后人对元朝末期诸多头领广收义子的行为,给出了“以为将帅之储备,或为监军,皆看中其忠诚度”的评价。

认干爹、收义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很普遍的现象。

这实际上是将没有血亲关系的人,用“拟血亲化”、“准血亲化”的方式固定下来。

比如:过去的农村,两家人相处很好,那做好朋友不是很好吗?不行,朋友关系太不靠谱,总觉得不太牢固,所以,要么定个娃娃亲,你家闺女许配我家小子。

如果,双方没有条件结成儿女亲家,怎么办? 那就认干亲,你家孩子叫我干爹,两家就有了虚拟的血亲关系。

总之,就是利用人为的方法,将没有血缘关系的两家人,“打造”成亲属关系,否则,哪怕是再好的朋友,也不会放心。

朱元璋收了那么多义子,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但是,要想让那些被收养的孤儿,踏踏实实给自己卖命,光给他们恩惠还不够,必须有父子的名分。

所以,朱元璋不仅让外甥跟着自己,还按照朱家家谱给起了新名字,叫“”。

这外甥本来就够亲的,可外甥毕竟是外姓人,让他成为义子,那不就更亲了。

此外,沐英、何文辉原来叫朱文英、朱文辉,但是,在大明建立后因其,皇帝便特赐恢复原姓。

都知道,恢复原姓在皇权时代,是非常大的一种殊荣,相当于给了他们光宗耀祖的机会。

但“义子”毕竟不是自己生的,战争中让他们领兵打仗,自然更加放得开手,犯不着像担心亲生儿子一样,顾虑其安危。

所以,在朱元璋起义的时候,他的这些义子冲锋陷阵,死了不少。

但是,到了的时候,这些曾经,幸运活下来的义子,却成为了统一之后,皇室的心腹之患。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能在那么激烈的战斗中保全性命,获得功勋的人,必定是大将之材。

但是,功劳太大,难免被人担心功高盖主,危及自己亲儿子的江山。

李文忠在朱元璋的功臣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常玉春,且自己是皇帝义子加外甥的这层关系,可他为人低调,做事从不炫耀。

但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还是卷入了皇权的争夺战中,与朱家进行了一顿厮杀,最后以失败告终。

沐英是众多义子中得了善终的一个,他很早去守边疆,远离了宫廷斗争,远离了祸端。

去世时,他哭到呕血的程度。

几年后,太子又去世了,他伤心大哭,后得病去世。

早年,沐英在朱元璋帐下陪伴的时候,干爹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

所以,义子们常常因为做错事情被责罚,全靠慈祥的义母马皇后和仁厚的大哥朱标说情,才减轻了处罚。

可以说,这两个人,沐英已经将其当作了亲人,他们的死,自然对其打击甚大。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两个人一死,在这偌大的朝廷中,就少了给自己说话,维护自己利益的重量级人物。

而干爹朱元璋是何等的暴躁,想必作为义子再了解不过。

虽然,沐英已经在边陲驻守多年,但是,对这个的干爹,他还是非常畏惧的。

从朱元璋广收义子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在古代,收义子真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用人的时候,用来代父杀敌,和平时期就,想想这些义子也真是够凄惨的。

参考资料: 【《明实录·太祖卷》、《剑桥中国史》、《·沐英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郭子仪有哪些传奇经历?他和李白是什么关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