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为人怎么样:大难临头抛下爱妻李清照

那么赵明诚简介中是怎么介绍这一人物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明诚简介中提到,赵明诚是有名的金
【千问解读】
那么赵明诚简介中是怎么介绍这一人物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明诚简介中提到,赵明诚是有名的金石学家,文物鉴赏收藏家,并且还是一位古文字的研究者。
赵明诚青少年时期,跟随父亲居住在京都汴京,在太学院读书。
一一零二年,还在读书的赵明诚就与宋词名家李清照结婚了。
一一零七年,因其父遭诬陷而死,亲属也因此受了牵连,赵明诚夫妇回到山东青州老家居住。
由贵族变为了平民百姓,但对他们夫妇来说,却是因祸得福,此时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金石,字画和古玩上。
他们每当得到一本奇书,两日便共同整理题词,若是得到一件器物,他们便仔细把玩欣赏,互相给出评价。
有时,夫妻二人还在饭后,一同坐在藏书楼归来堂中煮茶品茶。
对他们夫妇来说,这段时间是他们一生中最浪漫,最温馨,最惬意的时光。
也就是在这时,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创作。
虽然赵明诚在金石这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在官场上却显得很暗淡,仕途极不平坦。
他最高的官职,就是江陵知府,而且也只做了一年,就因为失职被罢官,失职的原因是他的御营统治官叛乱,虽然叛乱未成,但他却因此被革职。
但此事过去没多久,他又接到上面的命令,让他到潮州坐知府,但他还没有上任,就因病死在了南京,终年四十九岁。
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 李清照与赵明诚本来是一对十分亲密的夫妻,可是却因为赵明诚的一念之差,做出了抛弃城池独自逃亡的事情而导致夫妻关系逐渐冷淡破裂,李清照是个十分清高的人,她始终没有办法容忍自己心仪的丈夫是个懦弱自私的人,在二人关系降至冰点的时候赵明诚因病离开了人世。
从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之后二人便因为志趣相投十分的恩爱默契,可是谁都没有想到最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那么李清照与赵明诚相识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李清照图片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相识之前,赵明诚就已经读过她的诗词了,并且对于这位才华横溢、灵透纯洁的女子十分的敬佩,一直想要认识并和对方结交,可是却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
后来好不容易和李清照的一个兄长结识了,这也为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相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一次赵明诚和她的这位兄长,也就是李迥一起到外面游玩,凑巧遇见了李清照,她本来是想要趁着观赏花灯的,可是却没有想到她的一生都因为这一天而发生了改变。
赵明诚终于见到了令自己赞赏不已的李清照,才仅仅见了一次面,可是他的心里就生出了爱慕的心思,并且再也无法控制,于是回到家便写了一个灯谜交给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看过之后这才隐约的明白了儿子的意思,在此之后立即向李清照的家人提亲,两个人也很快就结成了夫妻。
赵明诚纳妾 赵明诚字德甫,山东诸城人。
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赵挺之在宋徽宗年间做过宰相,后因蔡京诬陷而死。
赵明诚在元丰四年也就是一零八一年出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还是文物鉴赏家。
二十一岁时,还在读书的赵明诚就娶了宋词名家李清照为妻,夫妻感情深厚,志趣相投。
那么这样一对恩爱的夫妻,又怎么会有赵明诚纳妾一说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起赵明诚纳妾的事,这不得不说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时期,男人有很正常,这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还赞成而且也鼓励大臣们,蓄养侍妾和歌妓。
可想而知,赵明诚生长在那个社会,周围的环境都是如此,不纳妾也是不太可能的。
但赵明诚真正纳妾,应该是在他四十一岁离开青州老家,外出做官的时候。
一一零七年,赵明诚的父亲死后,他也受到牵连,因此他和李清照回到青州老家,此时赵明诚就是一个平民百姓,想纳妾也没那个资本,那时他与李清照恩爱如新婚,夫妻二人以收藏文物,字画,金石为乐,家里有一点钱也都买这些东西了。
但等到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州后,纳妾便顺理成章了。
因为,此刻李清照有那么几年不在身边,虽然后来夫妻又团聚,但毕竟此时的李清照已经三十多岁了,两人的感情也出现了一些间隙,从李清照的诗词《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也能够看出赵明诚纳妾的一些事。
虽然历史上对赵明诚纳的妾室没有详细的介绍,但从相关资料上还是可以看出赵明诚纳妾是确有其事的。
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有人问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人们想到的可能不是一位金石学家,也不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很多人认为他一直不顺利和他本身的性格以及人品有着关系,那么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赵明诚与李清照 关于赵明诚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明,首先他这个人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高干子弟。
至于他是否纨绔不堪历史上还没有确切的说法。
他的父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在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之后又成为丞相,所以说他的出身是非常不错的。
在他和李清照结婚之后,人们常说二人表现的十分的恩爱,但是有些时候恩爱却只是表面的现象,他在任期间竟然因为害怕失去性命而擅离职守,丢下老婆独自一任逃跑,可见其实赵明诚是一个十分懦弱的人。
另外赵明诚虽然不至于是一个的人,可是也是一个不分轻重不懂得顾全大局的人。
在他弃城逃跑之后再一次上任的时候,因为随时会发生兵变而且环境十分的混乱,而之前丈夫的懦弱、不负责任已经让李清照有了阴影,于是在即将分开的时候她问丈夫如果真的发生了意外怎么办,当时赵明诚回答如果情况不妙则将多余的身外之物全部抛弃,只有他们收藏的珍贵书帖一定要与李清照同在。
这句话居然将自己的妻子和书帖放在了一个位置之上,李清照对他失望也是人之常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焦循家风介绍:《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千百年来,重视家风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家风是家族子孙世代为之恪守的家训、风范与行为准则,是民风世风的根基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知礼仪,重家风,育人才,通儒的家风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从曾祖以来,特别是焦循生活的中后期至末年(1763-1820),已形成了一以贯之、世代相续的优良家风。
主要内涵可概括为十六个字:“《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 精心治《易》 《易》学传家 《易》即《周易》,儒家十三部经传之首。
身为经学大师的焦循对《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传》《论语》等经传都有研究,以专治《易经》《》为著。
其于《易》学着力最多,后期家设读《易》治《易》命名的倚洞渊九容数注《易》室,且自青少年起为治《易》倾注了大半生心血,取得了以《易》学赖以传家和沾溉后世学人的辉煌成就。
焦循治《易》有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父文生公焦源深研于《易》,以《读〈易〉图》传世。
祖父鉴千公焦镜、父佩士公焦葱俱好以《易》;因循祖母王孺人的祖父王方魏承祖纳谏翁之学,一生善《易》,并以《易》授徒,故焦循祖、父俱闻外家《易》说。
到焦循治《易》,则集大成而发扬光大,至以《易》学名扬后世。
焦循治《易》的突出贡献,是大著《易学三书》,凡四十卷,包括《易章句》十二卷,《易通释》二十卷,《易图略》八卷。
此外著《易话》二卷,《易广记》三卷,《注易日记》三卷。
又有治《易》之余,遍览诸典籍累积卓识而撰的杂著《易余籥录》二十卷。
其《易》学成果丰硕,成就卓著,令世人瞩目。
焦循治《易》,一方面以所谓“旁通”、“相错”、“时行”作为创立《易》学架构的重要法则,揭示了《易》学“通变”思想的精髓;另一方面,他又会通中西算学中的逻辑思维进行逻辑推演,呈现出以数理模式和数理思想沟通《易》理的鲜明特征。
利用“乘方”计算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以及运用“天元术”、“齐同”,是焦循援入《周易》研究的三个主要数理法则。
可以说,焦循是历史上第一个能运用数理方法研究《易经》之人。
据记载,焦循家每一道门都有对联,对联都是自己撰写,其中贴在大门堂上的对联如此写道:“易学传家,读书执理。
” 焦循依次给孙取名“授易”、“授书”、“授诗”。
从中既可见他以儒家经学承继家学世业的殷切期望,先命名长孙为“授易”,也足见他把《易》学作为传家固业的主要根基。
好学深思 读书执理 博览载籍、博闻强记,善于读书、识力精卓,皆是通儒焦循治学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父母亲、戚良良好教育与学风熏陶下,天资颖悟的焦循自幼就喜读书,爱学习。
三岁时,嫡母教以书数,口授《毛诗》及古孝悌忠信故事;多置纸笔,令临摹写字。
时舅母、表叔王容若,皆以字音反切相授。
五六岁,谢氏并授以唐人绝句诗。
六岁入塾读书,从学于表兄范徵麟,学《诗》,辨别音韵。
当年三月,父佩士始教其吟咏《毛诗》。
十岁前,表叔王容若又授以《诗》和书数,使他习九九,好算学;且常说古孝悌忠烈故事,对焦循忠孝仁义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
十一岁范表兄以爱国诗人编《文章轨范》为蓝本,要求焦循读古文,教他应善于从中寻规律,求大义。
于是他对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日后尤偏好文。
族父熊符受循父所托,训导焦循学诗赋,常为他改诗,并授以“六书”之学。
焦循后来以“六书”之假借、转注独辟治《易》途径,当发端于此。
十二三岁时,好为小诗,父教以唐司空图《诗品》,嘱咐循:“作诗必知诗之品。
读《诗品》又必知作《诗品》者之品。
”焦循谨记父训。
十四岁受父亲之教,焦循开始学习撰古文,特善钻研作文之法。
此前除学习诗文辞赋外,已广泛涉猎经史天算地理医农等典籍。
十七岁,应童子试,即取为补学生员。
正是在他复试时,得到督学江苏来到扬州的侍郎赏识,谨记其嘱咐:“识之!不学经,无以为生员也。
”焦循未辜负刘公期望,从此专心学经。
十八岁时又入著名的府城安定书院肄业三年。
从青少年起,焦循就孜孜不倦于博学求知,作诗习文,为后来治学成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遍览经史子集,兼阅当代学人著作,旁及九流之书,是焦循读书的显著特点。
他也多方求购书籍,以得好书为乐。
焦廷琥《先府君事略》记道:“府君性俭约。
而购买书籍,则必丰其值,不少吝。
”荒岁为购《通志堂经解》丛书,不惜以变卖良田之价银,又亏赖以贤妻脱卖金簪相助,方得此书,传为士林佳话。
此外,焦廷琥言:“府君每得一书,无论其著名与否,必详阅首尾,心有所契,必手录之。
或友朋以著作来者,无论经史子集以至小说词曲,必详读至再至三,心有所契,则手录之。
如此者三十年,所录者盈二尺许。
”可见,焦循不仅广博阅读,也是一个善读书者。
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还表现在教季弟徵上,“读书不熟,必先为解说其义,后分章画段,教以整读、碎读、分读、串读之法”。
读书贵在执理。
“执”指执着,坚持不懈;“理”即精髓要义,真谛所在。
读书执理,焦循身体力行。
首先,读书不随波逐流,勇于有疑而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焦循幼时入塾读书,听塾师解说《论语》《孟子》,每按讲章,常疑之不以为信。
他人认为难读之书,如《毛诗·三颂》《尚书·盘庚》《礼记·内则》,焦循偏乐于探索其中。
其次,读书深思熟虑,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焦循常说:“学贵善用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学有辍时,思无辍时也。
食时、衣时、寝时、行路时、栉沐时、便溺时,凡不能学时,皆当即所学而思之。
”其学术著作《晓庵遗书》《学春秋随笔》《春秋说》《音学五书》《古文尚书疏证》《尚书后案》《古文尚书集注音疏》《历算全书》《赤水遗珍》等四十八部,就是焦循熟读精思、知人论世后的心血结晶。
第三,读书能不懈探索,把握其微言大义、精华要旨。
幼即以好《易》颖悟著称的焦循,在读《易》进而治《易》的道路上,艰辛备尝,以至付出年寿不永的生命代价。
嘉庆十二年(1807)四十五岁时,春三月,焦循“遘寒疾”,重病昏卧垂绝者七日。
他事不复知,惟《周易·杂卦传》一篇往来胸中,明白了析,曲折毕著,平日用力之浅深,嗜好之诚伪,于此时验之。
昏厥醒来,遂一心专于《易》。
为探其真理精义,焦循痴迷执着其中,尽弃科第仕宦之心,不惮寒暑,不与世俗酬接,而于参五错综中,引申触类,豁然贯通,尽改旧稿,更创新篇。
尽管日后身体状态一直不好,脾病时发,并屡发足疾,疾发时痛彻骨,然而他咬牙坚持治《易》不辍。
五十岁时,又作《告先圣先师文》发誓明志,尽屏他务,专理《易》经。
且自立一簿,以稽考其业。
最终在嘉庆二十一年(1816)五十四岁时成就《易学三书》书稿。
次年自二月二十日起,焦循手写《雕菰楼易学》四十卷,先《图略》,次《通释》,次《章句》,至九月十二日,写完全帙。
还不时校改之。
数十年学《易》、治《易》,足见其艰辛、勤苦、执着和严谨。
《易》学大著既成,焦循又投入《孟子》的深研与《孟子正义》的撰著中。
在病痛的折磨下,又用十九个月时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七月辞世前夕,终完成《孟子正义》草稿三十卷约70万言。
《孟子正义》既显乾嘉“朴学”之风,具汉学精于训诂考据之所长,又显微言大义,而具宋学精求义理之特征。
焦循从九个方面淋漓尽致阐发孟子的性善论。
1.人有“四端”,所以人性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人能知,故善。
3.人可教而明,故人性善。
4.人知情有欲求精妍,故性善。
5.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所以人性善。
6.人知尊贤采善,故人性善。
7.人有神明之德,故性善。
8.人知权善变,故人性善。
9.人可“旁通”情欲,所以性善。
他以性、灵、情、欲、德、才、知、智来区别人与禽兽,以赞扬、申明人性之善,明白晓畅,可谓是“善”的宣言。
人生信条 忠厚廉让 在焦循心目中,忠厚廉让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焦家世代重德、修德、厚德不可缺少的家风重要内容。
父佩士公曾对焦循说:“吾家世世以忠厚退让为法。
”循玄祖仰湖公文科,为江都刑房吏,以慈祥仁爱著称,常救无辜于水火之中,清正廉洁,未尝妄受一钱。
高祖震鸣公明旸,行二,为人忠厚礼让,曾与三兄弟析居。
既而诸兄弟疑其产厚,以其多得财产为由,要求再分其产,索承分田补之。
明旸认为自己所得本来就是先人所赐,所以满足诸兄弟所愿,而不与计较。
曾祖父文生公源,性情醇笃,莫与人争。
曾祖母卞孺人,生于富饶之家,幼年惟知作诗及画。
既归循曾祖,诸嫂嫉孺人奁厚,又笑其不能针黹,迫之分家,分以瘠田,且以先世之债委与曾祖。
孺人尽以钗珥偿债。
时仅薄田数十亩,孺人与文生公躬耕自给,并达高寿,子孙林立,家业复旧。
孺人还时以钱谷周恤诸侄,而不念旧憾,亲戚乡邻奉为家范。
祖父鉴千公镜,生性厚实,广施仁爱,从不与人计较得失,甚至以德报怨,深受乡邻爱戴。
焦循《先考事略》引父言云:“吾族自(明)永乐间聚处于湖,分上下两庄,今惟吾屋尚存。
”“(父)指楼屋曰:"此嘉靖间物,得不拆者,忠厚退让所积而留也。
" 焦循父佩士公葱,以咯血病,应小试一次,即纳粟为太学生。
予。
族姓亲戚有待以举火者,死丧济以棺敛之费,于孀妇孤子周之尤力。
乾隆三十三年(1768),岁闹饥荒,出粟救济穷困者。
时焦循六岁,亲见之。
父承祖遗田八九百亩,以施故,家渐落,仍不懈施舍穷人……家既中落,复屡值凶岁,循父乃称贷于人,将到期,卖田以偿贷。
适亲戚有丧事,循父怅然曰:“吾尚有田卖,不可使亲戚无所殡。
”分而予之。
循父性情和易,无疾言厉色,间或有横逆至,受而不报。
居家俭约,衣裘器物,与亲戚朋友共享用,不还者未尝往索,往往至损坏而后归之,也未尝脸有难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循父为自己占卜预测未来,测知自己气数将尽,于是从家中取出多年他人欠自己的“数千金”债务和十几年前买族人房屋的凭据,全部烧掉,凡欠别人的债务一律还清,惟恐子孙日后逼人还债或欠他人之债不还,有失忠厚之道。
(见《先考事略》,《雕菰集》卷二十三) 查阅史料,家族并未传有治家规范要求的完整文本,但焦循父留下了一些治家教子训诫的格言。
如:“昨闻谈科名者,有"敲门砖"之说,谓不必根柢经术,但求涂饰有司耳目,便可骗得。
余为之骇甚!……乃以骗为名,不愿子孙之效之也。
”“学颜子者学其虚心,又当学其立志。
”“可知处己接物,必要正大磊落,不独免为人鄙,亦且免为人疑。
否则不足立名,亦不足保身。
”“读书就正有道,则宜用求,而断绝忮(zhì,嫉妒)心。
”“父子兄弟之间,惟相通以诚,有所疑必使释之,令共见其心。
”“尔辈好作诗,宜细读《诗品》,尤宜学作《诗品》者之人品。
”……父亲的训诫格言,焦循牢记终身,也受用终身。
从焦循玄祖、高祖、曾祖,到祖、父,忠厚退让的家风数代相传,并传承给焦循及其子孙辈。
其中先父佩士公的言传身教更给焦循以深远的影响。
“忠厚退让”,焦循则增一“廉”字,为“忠厚廉让”。
他曾应一位“好读书,,予爱之敬之”的青年所求,书写一联,馈之:“书读秦汉已上,家在廉让之间。
”焦循与人交往,忠心耿直,诚挚质朴,是非分明,且善于引导,诲人不倦。
如焦廷琥言:“府君与人交,不徒在言语仪接不蹈涉虚文,不匿怨而友其人,以故与世疏而真笃之意挚如也。
辨论是非,必正色庄论,务使明晰。
人有所质,必忠告善导之,穷流溯源。
有所叩,则娓娓不倦。
”焦循既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又践行厚道,与人为善,对己能多做自我批评,不仅为人如此,为文治学亦如此。
焦循生性俭约,淡泊仕途与名利。
以清廉自束。
嘉庆六年(1801)应乡试获取举人的出身资格,但他却自嘉庆七年会试下第后,不再应和出游,奉母家居、授徒为生,尤读书著书不辍。
总之,以“忠厚廉让”为法,在焦循身上得到了最突出的展现与最切实的践行。
知行诚笃 大儒曾赞通儒焦循:“君性诚笃直朴,孝友最著。
恬淡寡欲,不干仕禄。
居恒布衣蔬食,不入城市,惟以著书为事,湖山为娱。
”焦循高足弟子,阮元从弟阮亨亦云 :“焦里堂先生,学行诚笃,尤精推步(按古称推算历法)之术。
四十外足不入城,筑雕菰楼,藏书数千卷。
著《北湖小志》《雕菰集》《易学》《孟子义疏》行世。
”所谓“君性诚笃”、“学行诚笃”的赞语与焦循终生为之信守和践行的“知行诚笃”相一致,并是其形象性格、卓行和精神的生动诠释。
而“知行诚笃”,则为其家风极为重要的内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焦循一生除青壮年时期应岁考、乡试、多次往来于扬州、泰州、南京之间外,曾于乾隆六十年(1795)、嘉庆元年(1796)、五年、六年、七年,即33岁至40岁时,接受先后任浙江学政、巡抚的阮元邀请入幕参予衡文校士、编书等务,而二往山东、七游浙江;嘉庆七年参加会试一上京师。
多次出行和览游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与实践活动,极大开拓了胸襟和眼界,使焦循对文化典籍、历史传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民族状况、社会现实多所了解;同时也因此广交了文人学士、同道师友,切磋诗文,探讨学术,相互促进,大有裨于自身学术的精进,而成就了部分著述,又即兴赋下不少诗词文篇章,更为他今后从事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焦循尝说:“循往年家居,每岁诗不过数首,去年游齐鲁,半年得诗五十首,今游吴越,半年得六七十首。
盖山川旧迹与客怀相摩荡,心神血气颇为之动,动则诗思自然溢出。
境与时不同,则诗思亦异。
” 至于精研以《易》学为首要代表的经学,兼治他学,并立足、执着于通经明道、著书立说,以达“经世致用”,则无疑是焦循“知行诚笃”的核心要义和集中体现。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学家焦循深知文章的重要功能、作用,而特把研治经学之文提高到压倒一切文章的地位。
他说:“文何用?有用之一身者,有用之天下者,有用之当时者,用用之百世者。
科举应试之文,用之一身者也;应酬交际之文,用之当时者也。
二者之于文,皆无足重轻。
若夫朝廷之诰,军旅之檄,铭功纪德之作,兴利除弊之议,关于军国之重,民物之生,是文之用于天下也。
然必仕而在上,有才艺足以达者任之。
布衣之士,穷经好古,嗣续先儒,阐彰圣道,竭一生之精力,以所独得者聚而成书,使《诗》、《书》、六艺有其传,后学之思,有所发,则百世之文也。
”这是焦循一生探《易》理、治经学、安身立命学以致用的形象写照。
焦循的一生,欣逢清代学术繁荣的鼎盛时期。
其用功勤勉,不懈于学,著作宏富,经史子集皆多涉及,诗词歌赋都有所作。
据学者基本统计,著述达九十一种,多至四百五十余卷,约六百万字。
在经学、文学、史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均取得杰出成就,而以经学、数学、曲学成就最为显著。
焦循对其子孙能够传承并弘扬焦氏祖传家风的希冀,在其暮年愈加强烈迫切。
嘉庆二十四年(1819),焦循于枕上作七律:“梦中亲友未凋零,笑语方温梦又醒。
鬓雪半因陈籍白,眼花时共远山青。
烈风窗外鸣鸦鹊,活火铛边煮术苓。
且喜雏孙初学咏,吟声不与岁华停。
”幼孙吟声不断的景象,蕴含着他对“书香”延续,家学后继有人的期待和喜悦。
次年七月二十四日,自感不久辞世的焦循,呼子廷琥于榻下,谆谆嘱以后事。
曰:“吾之病不能起矣。
汝宜绩学,子孙宜读书。
惜诸孙尚未成立。
然长孙授易年十四,粗习属文之法;次孙授书年十一,吾教之作文,作试贴,伊亦稍稍能领会;三孙授诗尚幼;俱宜教诲之,使勿坠先业可也……” 《易》学传家,读书执理,忠厚廉让,知行诚笃。
作为焦氏祖训、焦循家风的精义蕴含,也是中华民族古代家风宝库中的精华遗产,值得后人批判地继承与弘扬。
随机文章武则天被逼退位!李显却不清算她还天天上门请安汉武帝马邑之谋之后世界徒手攀登失手频发,男子从20米高悬崖掉下摔成粉碎金钱活门蛛有毒吗,金钱活门蛛值多少钱/值不值得饲养飞机遇到气流危险吗,有坠机的风险/只要合理操作都能逃出生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赵圆珠与金兀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情缘
赵圆珠,的第二十个女儿,金兀术()的妾室,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特别是关于她为金兀术生子的传闻,更是引人遐想。
一、赵圆珠的悲情命运 赵圆珠,作为北宋末年的公主,原本生活在繁华的宫廷之中。
然而,之耻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金兵攻陷汴京后,她与众多皇室成员一同被掳往北方,从此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俘虏生涯。
在北方,她被分配给金兀术作为妾室,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另一段旅程。
二、赵圆珠与金兀术的情感纠葛 关于赵圆珠与金兀术之间的情感纠葛,历史记载虽不多,但从一些文献资料中可以窥见一斑。
赵圆珠作为北宋公主,虽然身处异族统治之下,但她依然保持着高贵的气质和坚韧的品格。
而金兀术,作为金国的,对赵圆珠也颇为宠爱。
两人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情感,赵圆珠还为金兀术生下了一子。
三、赵圆珠之子的历史谜团 关于赵圆珠为金兀术所生的儿子,历史记载并不明确。
一些文献资料中提到,赵圆珠为金兀术生了一子,但具体名字和生卒年月已无从考证。
也有说法认为,赵圆珠的儿子可能并未在历史中留下明确的痕迹,或者他的身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遗忘。
然而,无论真相如何,赵圆珠为金兀术生子这一事实,无疑为这段历史情缘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四、赵圆珠的后续生活 在金兀术死后,赵圆珠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折。
她被金熙宗收为夫人,继续生活在金国宫廷之中。
金熙宗是的嫡长孙,也是金兀术的亲侄子。
赵圆珠在金国宫廷中度过了她的余生,她的生活虽然远离了故乡和亲人,但她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五、历史的反思与示 赵圆珠与金兀术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情感纠葛,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它反映了北宋末年皇室成员的悲惨命运,也揭示了战争和征服对人性和情感的摧残。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领土的变更和权力的更迭,更是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