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却不得善终 历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么样的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你真的了解周培公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所说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

一个就是《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这里我先回答

【千问解读】

你真的了解周培公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我所说的其实是两个周培公的结局。

一个就是《王朝》虚构的周培公,另一个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

这里我先回答下题主所问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康熙王朝》中周培公为何。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并非不是善终,他是因病而亡,既然是正常死亡,自然也就是善终。

当然周培公虽是自然死亡,但他的死却是与康熙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视剧中的周培公可以说是康熙最为倚重的朝中重臣,若不是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率领着一支由家奴、佣人组成的杂牌军击溃了当时对京城威胁最大的察哈尔叛军。

若不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只身一人前往西凉 ,用劝降了清廷西北最大的威胁王辅臣。

若不是他亲率大军一路南下,并屡次重创大军。

恐怕时,清朝就已然灰飞烟灭了。

可以这么说,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就是康熙朝的第一功臣,是拥有“再造社稷”之功的不世之功臣。

但就是拥有如此大功的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却落了个“被贬盛京,客死异乡”的下场。

想想看,让一个南方人前往,常年处于零下的盛京,试问谁受得了,周培公身体本来就差,此时被贬到盛京,在严寒的冲击下,周培公的身体自然也就垮了,并最终因病而亡。

其实,如果周培公不被贬往盛京,而是贬往南方,周培公断然不会那么早就去世,只是可惜自古就是无情帝王家。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在影视剧中如此英明的康熙会将这么一位的周培公不升反降,更是贬往盛京这样的苦寒之地呢? 其实,这个原因在《康熙王朝》就能找寻到答案。

当年康熙巡视盛京,去看望已病入膏肓的周培公时,他曾给周培公说过一句话:“只可惜你是个汉人”,是的这句话就已然可以说明一切,统治清朝的始终是满人。

虽然,入关后,清朝的一直都在讲“满汉平等”,但是试问这可能实现吗?清朝的统治者其实一直都在防着汉人,毕竟此时到康熙朝,满人的人口不过百万,而汉人却早已过亿,如此悬殊的比例,自然是让清朝的统治者忧心忡忡,更是忌惮不已,他们深怕汉人会再次崛起,从而夺走满人的天下。

再加上一场由吴三桂、王辅臣、、耿精忠等汉人所引起的“三藩之乱”又险些让清朝亡了国。

如此,清朝的上层统治者对汉人就更是忌惮不已,防范更甚从前。

因此,即使此时周培公是拯救清朝的大功臣,但汉人的身份就注定他不会再受到重用。

最初,因清廷无人可用,再加上形势严峻,所以他们不得不依靠周培公这个汉人去平叛,可是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清廷已经不再需要周培公之时,他们自然就不会再重用他,毕竟此时的周培公可是手握二十多万雄兵,且多数为,而非八旗,如此清廷更是惧怕。

如此,就在清廷快平定三藩之乱时,周培公被火速的调回京师,而那二十余王雄兵也被满人所控。

当然,失去兵权的周培公依然被满人所忌惮,正如康熙所说“满朝上下,蜚声不断,都担心你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那些满臣有了恐惧之心,深怕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再次起兵反抗清朝的统治。

因此,在当时满臣的领袖、暗地里都预谋要参周培公,欲置他于死地,以绝后患。

而对于康熙来说,他虽知道周培公对他,对清朝的忠心,但是正如他自己所说“满朝文武和八旗将士的团结,比你周培公来,在朕的眼里要重要的多,所以不得不牺牲你”,是的,作为一国之君的康熙,他要考虑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虽他明知周培公对他的忠心,但为了大清,为了祖宗基业,他还是毅然的决定牺牲掉周培公,借此以保清朝内部的团结与稳定。

但是,康熙实在是舍不得杀掉这么一位劳苦功高,又忠心耿耿的臣子,于是他退而求其次,最终决定将其贬往盛京,这样既可维护八旗内部的稳定,又可保全周培公的安全。

而至于为何将他贬往盛京,在剧中康熙自己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盛京是满人的老家,朕把你撂在这儿,也是为了监视你”,是的盛京是满人的,地处东北的腹地,周边都是满人,把周培公放在这里,既方便监视,又可避免他造反。

如此,就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就因为他汉人的身份,他就得不被重用,就得被贬。

而后,康熙虽然想再次用周培公,去帮助自己收复台湾,但可惜的是数十年在盛京这一冰天雪地中的生活,早已让作为南方人的周培公伤病累累,在康熙到来时,他早已是时日无多。

可就是这样被康熙、清朝如此对待的周培公,在生命接近枯竭时,他依然对清朝是忠心耿耿的,心里想得还是清朝的基业。

临终前,康熙问他想要什么,他一句为自己的话都没有说,而是在得知康熙欲收复台湾时,他反而是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而后还殚心竭虑地为康熙提出了噶尔丹之祸的解决之策。

直到临死的那刻,周培公对清朝都是那样的忠心耿耿。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康熙王朝》虚构的剧情,真正历史上周培公的功劳没那么大,而且死得也没有那样的动人与悲壮。

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唯一有迹可循的功劳就只有一件,那就是“劝降王辅臣”。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

吴三桂兵出三贵,耿精忠兵出福建,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福建,台湾郑经兵出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王辅臣叛于宁羌,与此同时四川土司、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举兵发清。

而后在不到二年的时间,清朝就丧失了半壁江山,形势可谓是万分危急,应对稍微不利,清朝就会分崩离析。

因此当时的康熙为了摆脱这一不利的局面,遂在1676年任命图海为大将军,统辖陕甘征讨大军,征讨西北叛臣王辅臣,借此也调回驻扎在西北的重兵,然后前往南方平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培公出现了,周培公向图海建议道:“王辅臣谋反是情势所逼,是舍不得高官厚禄,这好比眼盲者渴望重见光明,又好比瘫痪者渴望重新站立。

所以如果朝廷派个的人前去劝诫,王辅臣必然会悬崖勒马,投降朝廷”。

而后,图海听从了周培公的建议,并让他前往前往劝降,之培公不辱使命,王辅臣再次归降清朝,如此清廷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西北的问题。

之后在平定王辅臣叛乱有大功的周培公被康熙亲自接见,而后被任命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

同年,周培公升任为山东登莱道,但由于其母病逝,他回乡丁忧三年。

1679年,周培公正式前往山东上任。

但在山东登莱道的任上周培公只做了三年,之后因与山东总兵官政见不和,又因汉人的身份并人打压,于是在1682年索性就辞官回乡。

1690年,噶尔丹举兵反清,赋闲在家的周培公立刻向康熙上奏平叛噶尔丹的计策。

康熙看后十分满意,遂任命周培公为盛京提督,负责防范噶尔丹。

1701年,周培公病逝于盛京任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藩之乱,大汉奸吴三桂为什么不攻占江西而进攻陕西?因为江西环境比较封闭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大家都很熟悉,在影视小说中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被古灵精怪的韦小宝折腾得,然后被清廷就搞定了。

实际上,三藩之乱中清军的表现并非那么英明神武的形象,反而一开始被吴三桂的叛军打得措手不及,屁滚尿流。

吴三桂、耿精忠、的叛军,在很短时间内横扫江南,占据云、贵、川、湘、粤、闽等省,一时间让清廷大惊失措,左征右战、顾此失彼。

后来调整对敌策略,胡萝卜加大棒,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历经八年,才最终平息了叛乱。

我们回头来看整个三藩之乱,吴三桂的叛军联盟实力不可为不强,各方势力加起来和清廷不相上下,长江以南的区域基本上都被叛军联盟控制得了,让人很奇怪的是,江西却没有被吴三桂的联盟所控制,另外一块就是浙江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没有被控制的。

而吴三桂却分兵由四川北上出击陕西,这是什么原因呢? 吴三桂其实并非像《鹿鼎记》中所说天生反骨,很大程度上他起兵反叛是被康熙逼的,从他引清军入关开始,后来卖力地效忠清廷,其实就是为自己和后代搏个好前程,对可谓衷心耿耿。

当他想做个安乐的藩王这样的期望也被康熙破灭后,只能造反了。

尽管反叛初期占据很大优势,他并非想彻底灭掉清廷,或许他也知道可能性不大,大兵推至湖攻势就暂缓了,希望和清廷谈判,划江而治,只不过他遇到的是同样雄心壮志的康熙,儿子被杀彻底断了和谈的念想。

吴三桂一开始没有进攻江西,除了抱着和谈的幻想外,还和江西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我们知道,和别的省份相比,历史上江西的辖境是变动最小的。

是因为江西非常封闭的地理环境,一面临江,三面环山,基本上和周围的几个省份隔绝开来。

东边和福建之间横亘着连绵不绝的武夷山脉,从东北走向西南。

南边和广东之间隔着南岭山脉、九连山脉、,西边和湖南之间又被罗霄山脉分割开来,都是一重一重又一重的山头。

西北方向还有个幕阜山山脉,东北方向是黄山山脉,就是北面还留有个小口子,结果还有长江天险和浩瀚的鄱阳湖。

江西和各省之间仅有数量有限的崎岖山路可通,相比之下长江水路反而是最适合进行军事行动的。

江西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想要攻入江西还真不是容易的事。

由北面的水路攻入,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

和谈失败后,吴耿各自分兵攻江西,耿精忠从东面攻入广信(上饶),吴三桂兵分两路,一路走长江水道攻九江,一路走陆路攻萍乡、袁州、吉安等地。

吴耿联军占了江西境内的三十多座城池,但是由于将领韩大任和高大节不和,而失去了攻取整个江西的机会,所占城池也陆续被清军收复。

整个进攻锋线也因此留下了一个大口子,后来为清军反攻所利用。

至于浙江北部没有被叛军攻占,除了清军驻重兵防守之外,和郑经与耿精忠之间的互相攻击有关系。

郑经虽然响应吴三桂的号召,但是从他出兵后就谋求耿精忠的地盘泉州、漳州、厦门等地来看,他只不过是想、而已。

在取得泉州等地后依然继续攻击耿精忠,使得耿腹背受敌最终投降清朝。

如果说郑经是真心跟着叛军联盟混的话,派水师攻浙江舟山、崇明岛,进而溯江而上威胁南京,即使攻不下来,也能牵制大量的清军。

郑经已经远非猪队友能够形容了,简直就是清廷的卧底。

吴三桂分兵进攻陕西的主要原因,在于陕西方面有王辅臣起兵反叛相呼应,吴三桂对义子王辅臣颇为信任,想取道陕西进攻北京。

吴三桂走这步棋,不能说不对,因为双方主力都怼在长江沿线,硬碰硬不一定能打得过清军,即使能赢也是损失惨重。

走川陕迂回,抄康熙老巢也是步妙棋。

只不过王辅臣也是个的人,一看情况不妙,就又降了清朝,坑了干爹一把。

随机文章详解世界十大最危险机场,飞行员中仅10%人敢飞做梦是平行世界的入口,做梦进入另一平行世界/不同空间的自己世上有神仙的十大证据有哪些,真实巨蟒渡劫/修真成仙/神仙下凡事件美国下一代超音速武器,80亿美元研制6倍音速侦察机/领先他国20年二战日军战斗力有多强,真实二战日军战力/令俄国和中国害怕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郑庄公成功的平定弟弟共叔段叛乱的真相是什么?

共叔段之乱,是《春秋》一书第一年所记载的唯一一件与鲁国无关的事件,原文为“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而《春秋》据儒家所说,为亲自笔删鲁国旧史而成,被认为包含了儒家的精神,即所说的微言大义。

而作为儒家《春秋》学的三个代表,《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对此有各自的评价。

但基本都认为郑庄公与共叔段都有过错。

《左传》认为,“郑伯克段于鄢”中,共叔段超越了一个做弟弟的本分,所以称段而不是弟。

而郑庄公则没有完成教导弟弟应尽的责任,并故意放任共叔段,以期其走上造反的道路,所以称之为郑伯而不是兄。

而共叔段后来的行为如同另一个国君,所以郑庄公平定共叔段,要用打赢敌国采用的“克”字。

而最后,共叔段出逃却不说,则是史官也不好下笔来写这件事。

《公羊传》则认为,之所以说“克”,那完全是为了强调郑庄公的恶。

而郑庄公的恶就在于,明知道母亲喜欢段,而自己却要杀掉段。

而自己明明要杀掉段,那当初还不如不给他封地。

而作为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不称职为弟,那是因为他能匹敌一国之君。

此外,为什么写清楚地点的原因也是为了强调共叔段这一点。

因为按照春秋来说,如果这种讨伐的事情发生在都城以外,而且被讨伐一方能匹敌一国之君的,那么就要写明地点。

以此来体现孔子的微言大义。

《谷梁传》则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们认为之所不说杀,而说克,那是为了表示,共叔段当时不是一个人,而是有很多人追随他。

而之所以称庄公为郑伯,那是因为国君如果杀了自己的嫡长子或者同母弟,那么就称呼其爵位。

所以从这里也就能看出,共叔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了。

而共叔段被称之为段,而不是公子段或者弟,那是因为他所作的不符合一个公子和弟弟所应有的行为。

所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孔子对于共叔段的批评程度要超过郑庄公。

而记载地点,是因为表明共叔段已经逃离到远离国都的地方,这就说明郑庄公做的过分的地方。

而郑庄公这时不应当继续追杀,而是应当采取兄弟间相亲相敬的道德方法来处置共叔段。

随机文章秦始皇陵是谁发现的,陕西临潼县农民杨志发打井时发现布雷路怪兽吃人图片真相,与熊相似体型巨大(专家称是虚构生物)揭秘拐弯枪的子弹是怎样拐弯的,中国特警装备自制最先进的拐弯枪山神和土地的区别,山神身材魁梧/土地年老色衰(一个修仙一个修神)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地球绕太阳自转轴导致(冬季长达6个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周培公平定三藩有功却不得善终 历史上的周培公又是什么样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