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成为了解西方的重要契机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2014的甲午年,很多人在去年早已地联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正式宣战于1894年8月1日,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却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看《甲午

【千问解读】

2014的甲午年,很多人在去年早已地联想到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正式宣战于1894年8月1日,清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而我却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看《甲午风云》这出戏的情景;像我这一代的老华校生和“建国一代”的多数人当中,这出戏埋藏了他们往昔的一段民族感情和民族仇恨。

这是中国长春制片厂出品的爱国电影,当年还在念小学的我有一天被一位年高一班的同学拉去看这部片子,还记得他说:“看《甲午风云》的人看了都会鼓掌。

”果然当看到大清海军将领邓世昌管带的“致远号”开炮击中日本海军“吉野号”时,戏院里的观众都兴奋地鼓起掌来。

记得我并没有跟着鼓掌,也许是当年对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爱国”情操还未成熟,倒是饰演邓世昌的李默然三个字却深深铭刻在脑海里。

今天中日因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主权纷争关系越闹越僵,“中日必有一战”的看法在两国民间都有市场。

《环球时报》专栏作者薛理泰(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在《安倍强势作为北京得大于失》一文引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谈到“处理一场军事危机,头等的办法是斗智,以谋略挫折对方的战略意图,二等的是在的外交行动中制胜对方,三等的是以军事突袭击败对方,最下等的是。

” 熟悉中国古典名著的日本人对《孙子兵法》肯定不会陌生,如果他们也同样奉“上兵伐谋”这个道理,那就是好事,这表示中日双方都打不起来。

最近时常看到这样的论调说,在近代史上,日本曾经两次打断中国的崛起之路。

第一次是“甲午战争”,为送终。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七七事变”,把中国拖进八年抗战,再一次阻断中国的崛起。

所以,“这一次绝不能再让日本得逞!” 其实,中国的洋务运动(始于1861年十年,又称“自强运动”)跟日本的(始于1868明治之初)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前者还早了几年,中日两个学生同时拜西方文明为师,哪个比较有长进,一场甲午战争便分出高低。

说甲午战争坏了大清洋务运动的好事,我不敢苟同。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掀起学习日本之风,但事实上,日本在19世纪中叶倒是先通过中国学习西方,这全拜蒙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魏源(1794-1857年)所赐,他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人。

1843年,魏源完成了以知夷、师夷、振兴军备为核心理论的《海国图志》,这本书介绍了几十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军事教训,整理成有系统的军事思想。

在当时顿时成为大清有先进意识的读书人的百科全书,悲哀的是,这本书却不受朝廷重视,因为守旧顽固派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夷狄”的赞美,有者甚至建议烧掉它,这本书的命运预示着大清帝国接下来的国运。

1851年,《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六十卷本被翻译成日文,日本人惊为天书,认真学习之,通过此书了解西方的长处,它被奉为加强海防的经典著作,为不久后开展的明治维新作出了贡献。

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指出:“《海国图志》对日本明治维新起了巨大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大清自己走宝,却益了日本人。

所以,洋务运动到底是断送在甲午战争还是中国人自己的手中,真是一笔说不清的历史烂帐。

甲午战争是日本在维新之后第一次对外发动的战争,当时的大清帝国被“小日本”击垮之后,革新志士如康有为在1895年为了劝阻朝廷拒签《马关条约》,而联合一千多名读书人,由他执笔起草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书,建议迁都抗战,变法图强(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康接着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掀起的热潮。

维新分子很快收拾起甲午战败的悲情,痛定思痛,反过来向日本取经,学习强国之道,康梁师生两人还曾经想要邀请当大清政府的维新顾问,从之前的“师夷”变成“师倭”,就像武侠小说常有的情节,一个自以为武功高强的人被高手打败了,心服口服,转而拜高手为师,这在当年中国人还视非我族类的外国人为“夷狄”的时代,转向日本学习简直是非常前卫的思维。

康有为用了十年功力写成的《日本明治变政考》,深入研究日本如何从一个小国崛起为当时跟美国、英国叫板的海洋军事强国,康有为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之大,十倍于日本,如果效法明治维新,“收日本已变之成功,而舍其错戾之过节”,其成效绝不止“事半而功倍”。

光绪皇帝被维新派说服采用了康的这本力作,作为维新改革的理论基础,要在大清复制日本式的维新,只可惜光绪并非有魄力的改革家,而被守旧的既成利益集团扯后腿,西伺机搞一场政变,“戊戌维新”只撑一百零三天,成了“百日维新”。

维新失败后,梁启超还逃入日本驻北京领事馆寻求保护,后被伊藤博文秘密安排到日本避难。

这样的情节若发生在今天的中国,任何人都逃脱不了“汉奸”罪名。

康梁维新失败之后,大清向日本学习的风气反而更为炽热,20世纪初掀起了一阵的日本留学潮,西洋的许多政治学理论通过日本人的翻译再经由留日学生传回中国,其中如著名的女革命烈士秋瑾(1875-1904年)便曾自费留学日本。

根据台湾历史学者黄文雄在《辛亥一百骗》(2011年10月初版)一书里的说法:“1911年中国出版的《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的凡例写道:我国新词大半由日本输入。

”黄说:“如果没有日本在幕末维新时代创出的20万新词,中国的社会、自然科学、新闻将难以传达讯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有85%是日本所创出的新造词。

”由此可见,日本汉字对清末以及民国的革新、甚至新中国的发展都作出了直接或间接的贡献。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120年并不长。

想想从当年的大清帝国到今天,中华民族的命运已有翻天覆地的改变,仅仅两甲子时间内的事,不能说不快。

今天的日本就算出现另一个伊藤博文,也不可能再把中国玩弄于掌股之中。

在中日两国进入“准冷战”(郑永年语)之际,碰上了甲午年,给人“”的不详预兆。

中国若能把过去的崛起之路所碰到的各种主观和客观障碍当作国民团结的考验与民族精神的磨练,则在国民素质、人文水平方面,超越日本是指日可待。

就像韩国人过去几十年抱着“雪耻”的心态,在经济、体育、文化、科技等等领域,以日本为竞争对手,他们今天在这些方面的光芒几乎都盖过日本,真的是“什么仇都报了”。

我们希望看到中国真的和平崛起,而不希望将来再看到另一出现代版的“甲午风云”! 随机文章重庆云阳龙缸天坑,被誉为天下第一缸(深达326米)不明飞行物坠落苏州,直径10米球体砸中路人和车辆解析宇宙之外的恐怖世界,多个平行世界相同的自己神奇的过度学习效应,天才没有99%的汗水那不是天才宇宙黑洞是怎么形成的,霍金说掉进黑洞不会死会进入另一个宇宙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除了兰亭因《兰亭集序》闻名之外,中国还有哪些著名亭子?

亭子是我国人民创造的风景建筑物。

它在之中,是天然图画的重要点缀,也是供人休憩、纳凉、赏景的好去处。

亭,遍布于神州风景名胜中,风格各异,秀丽多姿,其中兰亭.放鹤亭.湖心亭. 爱晚亭.亭.历下亭.陶然亭.沉香亭.十王亭. 景真八角亭十座亭子最为有名,成为饮誉中外的人文景观。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1、兰亭 在浙江绍兴西南渚山麓,相传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种兰于此,故此得名。

永和九年(353年),东圣邀集名流等41人到此饮酒赋诗,羲之即兴写下闻名于世的《兰亭集序》,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作品。

从此,兰亭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圣地。

现存兰亭为重建,景色宜人。

目前,台湾、日本也慕名各建一座兰亭。

2、放鹤亭 在杭州西湖的大孤山上,为纪念曾在此种梅养鹤的宋诗人而建造。

亭的四周山青水秀,此地梅树成林,是赏梅的好地方。

3、湖心亭 在杭州中心西湖小岛上,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年间重建。

亭为重檐式,黄色琉璃瓦铺顶,宏丽壮观,张岱在《西湖梦录》中赞其丰姿:“游人希之如,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其伟观也”。

如今,这里湖光亭影,游人络绎不绝,有诗咏道:“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云水间;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4、爱晚亭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清风峡口,原名红叶亭,修建于清年间,为山长罗典所建。

后取唐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而改名爱晚亭。

毛主席青年时代常到此游览,现在“爱晚亭”额为毛主席所题。

这里春时青翠、夏日阴凉,深秋则红叶满山,别有情趣。

5、醉翁亭 在安徽滁县的琅琊山麓,为琅琊寺僧智地所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任太守时,常来亭中饮酒赋诗,撰写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琅琊山花木掩映,又有醉翁亭点缀其间,吸引大量游人。

6、历下亭 位于山东济南市大明湖中的小岛上,又称古历亭。

亭前回廊临水,岸有临湖阁,中悬书写的“历下亭”木匾。

亭建于北魏,与北海太守李邕到此聚会,杜甫写下《陪北海宴历下亭》诗,遂使此亭闻名遐迩。

现存亭子建于清三十一年(1693),亭名为所题,厅前柱上有郭沫若的楹联:“杨柳春风万方极乐,芙蕖秋月一片大明。

” 7、陶然亭 在北京宣武区,右安门内东北,匾额 陶然 二字,系工部郎中江藻遗墨,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所建,初名“江亭”,“陶然”二字取唐人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之意。

和醉翁亭、爱晚亭、杭州西湖湖心亭并列为中国四大名亭。

陶然亭实际上只是三间“小敞轩”。

这三间小敞轩现在仍在陶然亭公园内中央岛一座高台建筑慈悲庵小庙内。

解放后,在此建起陶然亭公园,增建水榭、亭台、石桥等许多建筑,湖光桥影,游艇荡漾,令人心醉陶然。

8、沉香亭 在陕西西安市兴庆公园,建于唐开元二年,是专供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欣赏牡丹用的,亭用沉香木建成,故名“沉香亭”。

此亭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相传公元743年春的一天,唐玄宗带杨玉环在这里观看牡丹,命诗人当场填词助兴,李白在沉香亭写下一首诗词:“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 9、十王亭 辽宁沈阳内有座八角形的大政殿,殿前面广场两边各建有5座方亭,共10座方亭,东西排列,叫做“十王亭”,建于1625—1636年,为清室当年十个王爷所用。

这种出自制度的布局、融合汉、满、蒙三族的建筑风格,是沈阳故宫的特色。

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10、景真八角亭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自治州景真北面环状土丘山上,又称“勐景佛塔”,是一座闻名中外的罕见的砖木结构建筑。

造型优美、结构特殊而中外闻名的八角亭。

亭高 16米,砖木结构,建于1063年,由亭座、身、顶和刹杆组成,平面呈十六角,亭顶形式奇特,在圆形屋檐上分八个方向建起八组十层悬山式小屋顶,如鱼鳞状层层覆盖,逐渐收小。

亭子形似一朵千瓣莲花,玲珑秀丽,极为罕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明上河图》述说的是什么?与北宋哪些景象有关?

清明上河图为古代名画,时画院张择端的作品,此图描绘清明时节京城开封(府)汴河两岸的景物,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情风俗。

画中的人物、市民、商贾舟车辐辏,熙熙攘攘,,沿河舟桥,千帆接踵,刻画出当时的太平景象。

此图画法纤细,构思精妙。

图为绢本,高不盈尺,长有二长,现藏博物院。

诚为流传至今的稀世珍品。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对清明上河图的解释,有人撰文认为:含意是清明节与上巳活动的两者结合。

“上河”实乃三月三日(上巳)上河是也。

因为三月三日是古人一个亲水的日子。

于是“曲水流觞”的水便与“上河”的河两者纠合一起,成为图中人们节日人们出游嬉戏的内容了。

该文说:“三月三亲水,最初是为了祓禊去病,后来变成了男女嬉戏、交游的大好时机。

清明上河,把这一内核继承了过去。

”显然,作者是把上河的“上”字看做是动词,人们到“河”上去嬉戏了(见《文汇报》2010年7月14日《笔会》栏)。

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很大的疑点,既然如此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看不到“曲水流觞”式的或男女水(河)边游戏的内容,看来这是作者的一种主观的解释。

事实上,三月三日上巳祓禊的古人活动经过历史的长期洗练到了宋代早已被人们所遗忘。

那么,《清明上河图》述说的是什么呢?小编认为这是描写清明节时,在汴京繁华热闹的场所“上河”人们熙来攘往的活动场景。

因为“河水”自西向东流经汴京,商业繁盛,故人们聚会于此。

何以河的两岸商业繁盛呢?这是因为汴京的各种货物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漕河通济渠通往东南水道和经济命脉,也是大宗商品的货物聚散地的缘故,又黄河东流经汴口进入汴河,再入淮、洄、扬州。

此河流可分为上下两段。

上段即河水通过汴京的一段,下段即自汴口通淮。

“上河”云云既是指汴口以上的京城一段。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景象中便有许多船只衔头尾停留在河道中便是一个明证。

因此,《清明上河图》实指京城太平富庶,江淮船只货物源源而入,商品丰富,人们往来繁忙的盛世景象,这与“上巳的节日戏水”毫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成为了解西方的重要契机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